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3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基础训练第一组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②,林间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④,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⑤,还寻旧石筵⑥。

平生竹如意⑦,犹挂草堂前。

【注】①兰若:梵语,和尚住处。②青莲宇:指佛寺。③白马:白马山,位于湖北。④异物:谓死而

形化为鬼,是为异物。⑤新松塔:为融公葬处,周围植以新松而故名。⑥石筵:讲经之处。⑦竹如意:又

名爪杖。手所不能到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

本诗首联与白居易《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都描写了佛寺的周

边风景,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诗人在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当时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

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此行需经此地。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颈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槐,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

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膝©流水处,耒弗②平芜间。

簿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噢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苛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沟藤:沟渠和田填。②耒耙:古代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做农具的统称。

同样是农村题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宿青草湖,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②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也叫巴丘湖,在古洞庭湖的南方。②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请分析诗歌尾联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情感。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不同点:本诗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景空寺清幽的环境引出自己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语言清新自然而

富有意趣。白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

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首联,“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起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景空寺

清幽的环境和景物,又并不是首单纯的写景诗,因为“青莲宇”“白马泉”均为友人所在之处,故也用来

怀念逝去友人。作者的笔法妙就妙在,他把情感巧妙地穿插在了这些景物描写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也

使语言清新自然而富有意趣。

白诗,“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

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

人感到心旷神怡。诗人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

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

故二者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本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白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

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

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相生,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④视听结合。“黄

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

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

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白马江寒树影稀”,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石乏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

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寓情于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

之地,“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

声,水声回响不绝。“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

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

“黄牛峡静滩声转”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

当时的离别之景,视听结合。

3.①这首词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抒发了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寄情湖山的情怀。

②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写游春盛况已过去,让词人“始觉春空”,又以“双燕

归来”含蓄地表达词人恬适淡泊的胸襟。③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

曲地显露出词人的旷达胸襟和恬淡心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

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

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

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

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整首诗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抒发了词人晚年

退居颍州时寄情湖山的情怀。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

欢娱的意境,含蓄地表达词人恬适淡泊的胸襟。

综上可知,这首词通篇写景,没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词人的旷达胸襟和恬淡心

境。

4.表现手法:①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滕流水处,耒耗平芜

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描绘农人们在田间的躬耕不辍;最后两句“饭牛”“闭关”的动

作描写,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②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

描写,以“抛”“接”“拔”“插”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三、四两句运用比喻,

以“兜签”喻斗笠,以铠甲喻蓑衣,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

心。

语言风格:①丘诗清新自然,平淡有味;②杨诗多用口语、俗语,浅白质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表现手法:

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

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

情;“沟媵流水处,耒期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

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入,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结尾两句“饭牛”“闭

关”的动作描写,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

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

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

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

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宁静生活。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

的意趣。

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

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

状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

四两句运用比喻,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

“兜签”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

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境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苛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

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

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

语言风格:

丘诗,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

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

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

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

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语言平淡

有味。

杨诗,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

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诗歌口语入诗,生动活泼。但由于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

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浅白质朴,又新鲜风趣。

5.①采用了反衬(对比)手法。

②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③“湖雁”成双,而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

“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

“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

之苦。

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作者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

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基础训练第二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

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

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暗香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噢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④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何逊:南朝梁代诗人。②瑶席:丰盛美好的宴席。③叹寄与路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

南寄梅花与范晔。④翠尊:绿色的酒杯,这里指酒。

简要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鹃冠久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淹留潭州(今长

沙)时。②鹃(he)冠:传说为楚隐者鹃冠子所戴的鹃羽所制之冠。

颈联的内容与前后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苑羹②?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注】①李十二白:与诗中“李侯”均指李白。范十:李、杜的朋友,诗中“北郭生”亦指他;②茄羹:味

道鲜美的藤菜羹,代指家乡风物。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拟行路难•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

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②秦女,

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

参考答案:

6.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

面结合的手法。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

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描写手法(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景物与抒情的关系)

等。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比如《赠怀素草书歌》中首联“须臾扫

尽数千张”正面描写怀素创作之速,颔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从侧面的环境烘托怀素创

作的情景。《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正面写饮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

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侧面写饮酒。

同时,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如闻神鬼惊”

“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将

进酒》由饮酒想到“古来圣贤”“陈王”曹植,是虚写,“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是实写。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

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写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

花飞雪何范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

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将进酒》“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

“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远;“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

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比喻手法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词大胆,也表现他豪放飘逸

的诗风。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等。本诗中“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

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抒胸臆,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

7.①用典。用何逊的典故,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

②虚实结合。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③对比。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

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根据注释①可知,这是用何逊的典故。何逊,南朝梁诗

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

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

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叹寄与路遥”,根据注释③可知,南朝时陆凯与范

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这是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

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

虚实结合。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

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

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

意的词笔了。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对比。“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过去作者同美人在一起,

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如今提起笔来却难有佳句,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

之状形成对比;“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当年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而今“叹寄与路遥”,

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

伤感形成对比。

8.这两蝴蝶翩趾、白鸥轻翔,紧承上联,写由舟中外望之景;正是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前面所写

诗人漂泊困居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引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过渡自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

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

“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跣,穿空而过。

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和诗人漂泊困居的现实生活

形成对比,引发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9.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

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能力。

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二人白天携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

亲如兄弟,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两人

游玩中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写造访范居。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落景

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

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10.①从取材上看,区别于传统的弃妇诗歌,该诗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和被弃后

孤苦的生活。②从情感上看,前几句极写金博山的构造和欢乐场面,情深意浓;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

弃妇,无限痛苦。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③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答详写、

大量篇幅或笔墨皆可),结尾2句略写,详略鲜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此题可从诗的取材、情感、结构上分析作答。

从取材上看,根据诗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可知这首诗是借“金

博山”写女主人公的生活,“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四

句写出了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结尾两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写出了女主人公被弃

后孤苦的生活。

从情感上看,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前三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

刻秦女携手仙”极写金博山的构造,中间四句“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

含麝芬之紫烟”写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情深意浓;而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

痛苦。

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缕,上刻秦女携手仙”,总

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交待出来。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金炉刻的异常

精细,上而还雕刻着弄玉和萧史携手飞天的形象。“承君清夜之欢娱”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

美。在新婚后天气晴朗的夜晚,她与丈夫频频举杯,轻吟曼唱,金香炉就被放置在香案之上。华灯高照之

下,香炉闪烁着龙鳞一般的绚丽光彩,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香烟,香烟袅袅,金光闪闪,如梦如幻,香

炉越发可爱,人越发幸福。这七句描写详细,写出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结尾两句“如今君

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略写,这两句笔锋急转直下,昔日的欢爱全不见,如今丈夫竟变了心,她只

能独对香炉,一次又一次发出哀叹。原来,诗人对香炉倾心尽力,不厌其烦的描写,只是用来反衬今日遭

遗弃的孤独和悲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具体描绘,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拟人,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

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

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C2.①《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

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②《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

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拟人”错,应为“比喻”。“月点波心一颗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碧

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

裙飘带。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

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

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

活现,即景寓情。诗人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

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

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②《春题湖上》首联“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乱峰”以下

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

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

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写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春题湖上》这首诗选择了乱

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

丰富。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

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4.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

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答案】3.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

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②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

③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意思相近即可)4.词的下

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花儿凋零而青杏又

小,令人伤感。看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末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写到处可见茂盛的

芳草,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意思是指文章、

歌唱、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此指苏轼的词。“下阕的内

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问的是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他的词自然流畅,不受拘

束。考生要能找到表达技巧。诗词一般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

“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修辞上用的

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

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天农寺同景玉桐君①

施润章

远山齐木杪②,一带晚烟横。

月照竹林早,露从衣袂生。

云中孤塔隐,峰顶怪禽鸣。

偶借支公榻③,萧然梦亦清。

[注]①这首诗写于康熙七年(1668年)夏末秋初,诗人由家乡赴浙江杭州、绍兴一带游览之时。景玉桐是诗人

的朋友。②木杪(miao):树梢。③支公榻:指代天衣寺的床榻。“支公”指东晋佛学家支遁,好谈玄理,曾与

定居在会稽的书法家王羲之交游。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天衣寺远处的山影与树梢相齐,后句写远山前漂浮着玉带似的雾霭。

B.“露从衣袂生”,“生”字用得很形象,滴滴夜露打湿衣袖显示出初秋之夜的清冷。

C.“峰顶怪禽鸣”写怪禽的鸣叫,一个“怪”字,表现了诗人的厌烦之情。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三联实写所见之景,后一联想象梦中,感触,虚实相生,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6.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艺术)。

【答案】5.C6.(1)全诗抓典型意象以时间为序。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

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的不断变动而变化,从

惶恐而至欣慰。

(2)颔联颈联以动写静、视听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相生。描绘了山区傍晚肃杀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

凉凄寂的旷野上鸣叫,已令人闻之惊惶不安,又碰上夕阳下山,山里渐渐暗下来,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

寒而栗。动静、声色均骇人耳目。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选项涉及角度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表现了诗人的厌烦之情”错误,应该是惊惶不安。

故选Co

6.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或写作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为:明手法(特色)+分析手法+对情感表达的

作用。题干为: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艺术)。题干明确了答题视角为写景技巧。常见写景技巧

有:(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

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3)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

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

动;(5)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

合;(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8)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

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本诗从多角度多侧面写景,让人身临其境,极具画面感。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突出视觉和感官,侧重宏观、全景角度。首句写天衣寺远处的山影与树梢相齐,

后句写远山前漂浮着玉带似的雾霭。“月照竹林早”写月亮早早升起来,竹林被月色笼罩,以上三句为视觉,

由远而近由高到低,以实写为主。“露从衣袂生”,“生”字用得很形象,滴滴夜露打湿衣袖显示出初秋之夜的

清冷,这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由实到虚虚实相生,给人清幽、凄寒、萧瑟、冷寂的孤独感觉。

颈联“云中孤塔隐”写视觉,突出环境的静谧,“峰顶怪禽鸣”写听觉,以怪禽的鸣叫营造令人恐怖的氛围,以

动写静,具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晨起

陆游

初听高枝鹑央有鸣,旋闻深井辘静声。

埋笼小台犹疑雨,日射东窗顿作晴。

古洗注汤供浇濯,春畦摘菜助焦烹。

老人颓惰虽堪笑,终胜胸中怀不平。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鸭娼鸣”“辘胡声”“初听”“旋闻”,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田园初醒宁静又不失活力的景象。

B.颔联“犹疑”“顿作”,凝练生动,一个情迁自然、心系晴雨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C.颈联通过“古洗注汤”和“春畦摘菜”两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晨起的习书之乐与饮食之乐。

D.尾联直抒胸臆,以“颓惰”“堪笑”自嘲,但难掩避世隐居的自得自适之情,心中的不平得以消释化解。

8.这首诗如同陆游闲居乡野的生活纪录片,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晨起的生活轨迹。请赏析本诗的叙事艺

术。

【答案】7.C8.①以时间为序,从闻“鹘蜴鸣”“辘湖声”的晨光熹微到日照东窗,再到晨起洗濯、春畦

摘菜,依次写来;②以“晨起”为中心,围绕“晨”,分别写晨声、晨光、晨作、晨兴,诗意集中;③铺陈写实,

一一续写田园生活。从耳闻到目视、从洗面到摘菜,朴实自然,使之历历在目;④叙中含情,在叙写晨起

的文字中,晨声可听、晨光可视、晨作可乐、晨兴可喜,饱含了诗人的山居之乐。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习书之乐”错,“古洗注汤供浇濯”中的“洗”有两层意思:一指文房四宝之外的一种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

二指古代盥洗用的器皿。结合诗境可知,此处是指诗人晨起洗面,并非习书前的准备。

故选C。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意,从画面组合中欣赏诗歌的叙事艺术。诗歌的叙事艺术包括叙事视角、叙事顺序

叙事线索、叙事技巧、表现手法、叙中含情等。通读整首诗歌可知,本诗是以诗人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的叙

事顺序。

首联,,鹦蜴鸣”,,辘胡声,,写刚刚天明,接着颔联“日射东窗”写出了太阳初升天色转睛的景象,颈联“浇濯”“摘

菜”写诗人随即起床洗漱摘菜,据此可知,本诗以时间为序。

本诗叙事线索以“晨起”为中心,围绕“晨”,首联“鸭蜴鸣”“辘砂声”写晨声;颔联“犹疑雨”“顿作晴”写晨光;

颈联主要写了诗人晨起之后的晨作;尾联则直接抒发感情,为晨兴,诗意集中。

从叙事技巧及表现手法来看,全诗语言朴素简练、朴实自然,具体地叙写了诗人晨起后的田园生活,铺陈

写实,使其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叙中含情,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也是叙事的艺术。诗歌尾联直接抒情,“终胜胸中怀不平”写出了诗人心中的

抑郁不平,但“终胜”二字体现出田园生活之乐终究胜过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再结合前三句的田园晨起生活,

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的山居之乐。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9.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首联可以看出,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

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写院子里种

植着很多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

园的美丽景色。

C.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

D.本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

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10.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9.B10.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写出了

新居环境的优美。

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移步换景。

③虚实结合。颔联和“碧松”“芍药”是实写,“通月朗”“待春还”是虚写。

④寓情于景。作者带着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来描绘院外院内美景,景中含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颈联写院子里种植着很多松树”错误,从“疏种”可以看出,是应该是种植着“几棵松树”。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是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

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

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

的美丽景色

从意象选择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写出了

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本诗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

从描写顺序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

院内,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颔联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有层次地写院外的远景。颈联“疏种碧

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写院内的近景,“碧松”“红药”,移步换景。

从虚实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和颈联的“碧松”“红药”是实;颈联的“通月朗”“待

春还”是虚写,想象到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从抒情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通过对新居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景中含情,情景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