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考点精讲精练】复习讲义
考点01化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疆本讲•讲义概要
1.传统文化中涉及“物质”的判断
2.传统文化中涉及“变化”的判断
知识精讲3.传统文化中涉及“物质分离”的判断
4.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
5.我国对化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事件
选择题:30题建议时长:45分钟
课后精练
非选择题:______题实际时长:________分钟
港夯基•知识精讲
一、“传统文化”类试题解题四步曲
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照
文字和图解码
化学反应类型后复迹]
像信息
、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检验
(1)读题:挖掘关键字,排除无用信息,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
(2)联题:结合题中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中学化学中的“知识块”和“化学原理”,找准提
取信息的方向。
(3)析题:找准知识点,思维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对新题目进行有效地加工、整合。
(4)解题:在知识和方法准备充分的基础上,针对题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选择题应注意题目要求,非选
择题要做到言简意赅。
二、熟记常考经典史料或诗词
1.传统文化中涉及“物质”的判断
(1)《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2)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
要成分为CaOo
(3)《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研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矶”指的是含结晶水的
硫酸盐。
(4)《集注》:“鸡屎矶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
变”中鸡屎矶指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
(5)《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6)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矶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
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1(SO4)272H2。。
(7)《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844种,其中关于“青矶”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
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矶”的主要成分为FeSO-HzO。
(8)《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
亦去垢发面。”结合中学化学中从草木灰中提取K2cCh实验,可知这里的“石碱”是指K2co3。
(9)《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Ch。
(10)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
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是草木灰。
(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里
所说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12)《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碘酒具
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这里的“刀创水”指的是碘酒。
(13)《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
第,惟玻璃可盛。”“强水”化学性质活泼,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和矿石,硝酸具备这种性质特点,因而这里的“强
水”是指硝酸。
(14)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破水者,剪银瑰投之,则
旋而为水。其中的“雨水”指硝酸。
(15)《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O
(16)黑火药(爆竹):由硫黄(燃烧后生成SO2,不生成SO3)、硝石(KN。?)、木炭三种物质混合制成。
(1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18)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辄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语意为红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
(19)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红
色的硫化汞(HgS)o
(20)《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o
(21)《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22)《汉书》中“高奴县有滴水可燃”,这里的“滴水”指的是石油。
(23)《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4)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
硅酸盐,熔点较高。
(25)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
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元质即现代之元素、养、轻、淡即
氧、氢、氮三种元素。
2.传统文化中涉及“变化”的判断
(1)“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描述的冰融化、水结冰的情景,属于物理变化。
(2)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阐述了作物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植物营养元素
可循环利用的事实。
(3)“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了石灰[Ca(OH)2]的碱性。
(4)“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如铜”,该反应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
(5)“熬胆矶(CuSO4・5H2。)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6)东汉成书记载有“石胆化铁则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该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铜)的先河。
(7)《天工开物》记载:“凡研消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研磨能易分解。
(8)《本草纲目》“(火药)乃焰消、硫磺、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诸药者”,利用KNO3的氧化性。
(9)《本草图经》中“绿矶形似朴消(Na2sO4TO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
其矶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矶”是FeSCV7H2O,描述了绿矶受热分解的现象。
(10)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溶解。
(11)《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醐茶、品茶……文中涉及的
操作方法是溶解。
(12)公元前200多年写成的《山海经》记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灰。”这些都说的是天然气泄露到
地面后,发生燃烧的现象。
(13)“火上浇油”、“滴水石穿”主要是化学变化。
(14)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
(15)《馀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2Pbec)3・Pb(OH)2]的制法有如下描述:“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
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其中黄丹
的主要成分为Pb3O4,密陀僧的主要成分为PbO。胡粉中铅的化合价为+2价,黄丹(PbsCU)中铅的化合价有
+2价和+4价两种化合价,铅的价态发生了变化,故胡粉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中涉及“物质分离”的判断
(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
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2)《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
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升华。
(3)《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
牙者为马牙硝。”该过程叙述了结晶法提纯芒硝的方法。
(4)《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
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叙述了从海水中提取海盐的操作过程,包括加热蒸
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5)《开宝本草》记载:“硝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物质的溶解、
蒸发、结晶。
(6)“……(KNC>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7)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表示浸取。
(8)《验方新编》中有如下叙述:“凡暑月身热昏沉,未明症候,恐是出丹。用生白扁豆数粒食之。如不知腥
味,则以生白扁豆、水泡湿,研汁一小杯,调水一盏服之。即愈。”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浸取。
(9)《本草纲目》“烧酒”条目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
盖酒露也。”叙述了“蒸储”技术在古代酿酒工艺中的应用。
(10)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藏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到:自元时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
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蒸储。
(11)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
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储。
(12)《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KNC>3)和朴消(Na2so冷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
利用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
4.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
(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
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胆铜法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
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
化铁为铜”。
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
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
冶炼青铜
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铸造青铜必须解决采矿、熔炼、铜、锡、铅合金
成分的比例配制、熔炉和生烟炉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镶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球《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
银白铜
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银铜合金,称为“中国白铜”。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o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
淘冶黄金
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明初中国已掌握了从炉甘石炼取金属锌的技术,那时称这种金属为“倭铅”。明代《天工开物》
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
炼锌发火爆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
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Zn+3c03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
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
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
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_占燃
反应原理:2KNO3+S+3c=====K2S+N2T+3cO2T。
(5)酿酒
①酿酒起源: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
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6个环节:“秫稻必齐,曲廉必时,湛炽必洁,
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
②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分解(水
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储,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5.我国对化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事件
(1)科学家:
①屠呦呦用乙醛提取出具有高效抗疟作用的青蒿素,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获共和国勋
*
早。
②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③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中作出重大贡献。
(2)近现代的成就:
①结晶牛胰岛素: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②中国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3)我国古代的发明:
①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典型的绝缘材料。
②黑火药(爆竹):由硫黄(燃烧后生成SO2,不生成SO3)、硝石(KNO3)、木炭三种物质混合制成。
③造纸术:原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④指南针:原理与化学无关,磁性氧化铁(FesOQ属于特殊物质。
哪提能•课后精练
1.(24-25高三・江西宜春•阶段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人类文明,对人类进步有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天工开物》记载制造青瓦“窑泥周寒其孔,浇水转釉。”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zOs转化为其
他的铁的氧化物
B.《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铁的合金硬度比
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C.《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强水指氢氟酸
D.《物理小识》记载:“青矶【绿矶】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矶厂气”是CO和CO,
【答案】A
【详解】A.Fe2C>3是红色固体,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zCh转化为其他的铁的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
B.铁的合金的熔点比纯铁的低,故B不符合题意;
C.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由“惟玻璃可盛”判断,强水肯定不是氢氟酸,故C不符
合题意;
D.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由“青矶(绿矶)厂气熏人”判断,“青矶厂气”肯定不是CO和CO?,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2.(24-25高三•海南•阶段练习)《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铸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
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答案】D
【详解】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
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3.(24-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
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B.南朝•《竹林七贤与启荣期》成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清•乾隆“瓷母”一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
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答案】B
【详解】A.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A正确;
B.砖是由黏土等烧制而成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而非二氧化硅,B错误;
C.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C正确;
D.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D正确;
故选B。
4.(2022•海南・高考真题)《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
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
A.洗涤B.粉碎C.萃取D.蒸发
【答案】C
【详解】水洗净是指洗去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污渍、泥沙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细研水飞是指将固体
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去石澄清是指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涉及的
操作方法是倾倒;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将溶液蒸发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因此未涉及
的操作方法是萃取,答案选C。
5.(2024•湖南邵阳•模拟预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和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化学成分都是为纤维素。
B.“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中提到古人从沙子中得到黄金的方法为物理方法。
C.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记载:“泰山之管穿石,单极之绽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
使之然也。”上述现象中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
D.南宋诗人王迈曾吟道:“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诗句中描述了一种湖南特色食品一一
腊肉,腊肉脂肪呈透明状的可能原因是脂肪被氧化了。
【答案】A
【详解】A.飞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马尾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错误。
B.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通过水洗法分离金子与沙子。由于金和沙的
比重不同,借助水的浮力和人工摇动,可以有效地将金子从沙子中筛选出来。因此,这是一种物理方法,
故B正确。
C.作者用泰山的水滴滴落,穿透了坚硬的石头,以及单极的绳子磨断了干燥的木料,比喻出了持之以恒的
力量。其中水滴石穿物理变化是指水滴从高处滴落时,其冲击力会对石头表面产生磨损,这种微小的磨损
就会逐渐累积,最终导致石头被磨穿。这一过程主要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
合生成碳酸,当这种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在石灰石、大理石等石块上时,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最终穿透石块,属于化学变化,
故C正确。
D.透明的腊肉现象通常是由于脂肪氧化和老化引起的。在风干和熏制的过程中。腊肉中的脂肪可能会发生
氧化反应,导致脂肪质地变得透明,故D正确。
故选择Ao
6.(24-25高三•河北衡水•阶段练习)《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著作,记载药物844种,其中“青矶”条
目下写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玻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矶”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B.ZnSO4-7H2O
C.KAl(SO4)2.12H2OD.FeSO4-7H2O
【答案】D
【详解】A.CuSO「5HQ为蓝色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故A不符合题意;
B.ZnSO/7H2O为白色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后为白色粉末,故B不符合题意;
C.KAl(SO4)2」2H2O为无色晶体,加热失去结晶水后,变成白色粉末,故C不符合题意;
D.FeSO’^HQ为绿色晶体,+2价铁离子不稳定,易被氧化成+3价铁离子,即FeSO」•7凡0在空气中灼
烧后生成赤色的三氧化二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4・广西贺州•一模)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正确的是
A.《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
指乙烯,将“气”通入水中很快可生成乙醇
B.《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
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显碱性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文中的“丝”
和“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傅鹑辄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是古代常用
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Fe?Q
【答案】C
【详解】A.乙烯能做催熟剂,但是一般条件下和水不会生成乙醇,A错误;
B.“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指的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的置换反应,置换出了铜单质,胆水是指CuSC>4
溶液,其水解显酸性,B错误;
C.“裘”指的是动物的皮毛,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
D.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D错误;
故选C。
8.(2023•福建・一模)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转甑之傍,以泄汗液,
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升华B.过滤C.萃取D.蒸储
【答案】D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花为原料,通过加热产生蒸气,然后冷凝成液体,便制成花露水,所以此操
作为蒸储,故选D。
9.(2024・四川泸州•一模)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晋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记载:
“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不涉及的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D.置换反应
【答案】D
【详解】
丹砂为硫化汞,不稳定,加热发生HgS△Hg+S,温度降低时,又可发生Hg+S=HgS,涉及到化合反
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不涉及置换反应,故选Do
10.(24-25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汉书》中“高奴县有消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滴水”的使
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
分析中正确的是
A.“滴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滴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答案】C
【详解】治水是石油,不完全燃烧时有碳颗粒生成,由墨汁很黑知道烟是炭黑,答案选C。
11.(24-25高三・全国•阶段练习)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
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该物质能够与很多金属反应,根据选项B最符合,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可溶解大部分金属;
答案选B。
12.(2022•山东・高考真题)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CaCC)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答案】C
【详解】A.金“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氧
化性无关,A不合题意;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
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合题意;
C.石硫黄即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2Ag2S、Fe+S=FeS>2Cu+S=Cu2S,反应中S
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
D.石钟乳(CaCCh):“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C)3+2CH3coOH=(CH3coO)2Ca+H2O+CC>2T,未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4-25高三•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
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
CU(0H)2.2CUC03)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和CU(OH)2-2CUCO3受热分解会得到黑色物质
【答案】c
【详解】A.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
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A说法正确;
B.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均为较稳定的价态,
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说法正确;
C.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C说法
错误;
D.CU(OH)2(UCO3和Cu(OH)2-2CuCC>3受热分解均会生成CuO,CuO为黑色固体,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相关说法错误的是C,故本题答案为C。
14.(2023・河北唐山•三模)《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
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4)之
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涉及到“法”。分别是
A.蒸储焰色反应B.萃取升华
C.蒸福丁达尔效应D.升华焰色反应
【答案】A
【详解】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止匕“法”是指蒸储,
烧酒利用的是蒸储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
15.(24-25高三・湖南长沙•模拟预测)北宋杨亿、黄鉴《杨文公谈苑》中记载:“嘉州峨媚山有菩萨石,多
人采之,色莹白,若泰山狼牙石、上饶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下列“石”与“菩萨石”具有相同的化学
成分的是
A.硅石B.冰晶石C.石灰石D.重晶石
【答案】A
【详解】色莹白,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说明是水晶石,水晶在矿物学中属于石英,化学成分为二
氧化硅(SiC>2),是一种无色透明、洁净明亮的宝石。“菩萨石”色莹白指的就是这一点,硅石的主要成分是
SiO2,冰晶石的成分是Na3AlF6,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C>3,重晶石的主要成分是BaSCU,故答案选A。
16.(2023•福建・高考真题)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
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A.蒸B.捣C.焙D.封
【答案】D
【详解】A.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故A不符;
B.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故B不符;
C.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
D.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故D符合;
故选D。
17.(2023•山东临沂•二模)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还原性者为
A.雨水(HNO3):“剪银现投之,则旋而为水”
B.曾青(CuSOj"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C.青矶(FeSO4[H?。):“新出窑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
D.草木灰(K2co力:“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答案】C
【详解】A.银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银溶解,体现硝酸的氧化性,A不符合;
B.“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属于铁置换出铜的反应,体现铜离子的氧化性,B不符合;
C.“新出窑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体现硫酸亚铁的还原性,C
符合;
D.碳酸钠溶于水,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与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关系,D不符合;
答案选c。
18.(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三模)《本草纲目》中的“石磴”(古文中“磴”同“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
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疑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甚获利
也”。上述过程没有涉及的实验操作的是
A.溶解B.过滤C.蒸储D.结晶
【答案】C
【详解】根据上述信息分析石碱为草木灰,主要成分K2c。3,开窖浸水,涉及溶解操作,漉起,涉及过滤
操作,以原水淋汁……久则疑淀如石,描述的是溶解、结晶过程,综上所述没有涉及蒸储操作;
故答案选C。
19.(2024•陕西安康・三模)《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古代铜镜的制作方法:“锡铜相和,得水浇之极硬,故
铸镜用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铜镜主要成分为铜锡合金,其熔点低于纯铜的熔点
B.“得水浇之极硬”是因为合金的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的硬度
C.可以用氯化镂溶液除去铜镜表面的铜锈
D.若在铜表面镀锡,镀层破损后,加快铜的腐蚀
【答案】D
【详解】A.古代铜镜主要成分为铜锡合金,一般合金的熔点低于成分金属的熔点,故A正确;
B.合金的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的硬度,故B正确:
C.氯化镂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可以溶解铜锈的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铜,故C正确;
D.若在铜表面镀锡,镀层破损后,因活泼性锡大于铜,对铜仍有保护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0.(2024•河南•模拟预测)《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矶(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
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含醋酸溶液)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
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鸡屎矶投入苦酒后一定有两种铜盐生成
B.“涂铁皆作铜色”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不入药用”与鸡屎矶是重金属盐有关
D.鸡屎矶可作冶炼铜的原料
【答案】A
【详解】A.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醋酸铜、水和二氧化碳,碱式硫酸铜投入苦酒后发
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醋酸铜、硫酸铜、水,故不一定有两种铜盐生成,故A错误;
B.铁比铜活泼,可与铜盐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则涂铁皆作铜色”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正确;
C.鸡屎矶为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含重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于胃酸生成重金属离子,故“不入药
用”与鸡屎矶是重金属盐有关,故C正确;
D.鸡屎矶含铜元素,可作冶炼铜的原料,故D正确;
故选Ao
21.(24-25高三•重庆沙坪坝•期末)《新修本草》是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修订本,记载药物844种,
其中有关“青矶”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矶”
的主要成分及涉及的主要化学性质是
选项主要成分涉及主要化学性质
AKAl(SO4)2-12H2O加热脱水生成AL(SOJ
BFeSO4-7H2O加热分解生成FqOs
CCUSO4-5H2O加热分解生成Cu?。
DFe2(SO4)3.9H2O加热分解生成FeQs
A.AB.BC.CD.D
【答案】B
【详解】本来绿色,说明含有Fe2+;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Fe2C>3是红色粉末,说明灼
烧生成Fe2C>3,故选B。
22.(2024•河北沧州•三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
下列关于古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中“烟”和“雨”都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小液滴
B.“珍珠,软糯焦糖色有嚼劲为佳;奶茶,微糖醇厚有浓茶香上乘”中“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褐夫怀有玉,贫女叹无金”中“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中“瓷”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
【答案】A
【详解】A.“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中“烟”和“雨”均指春雨,都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故A正
确;
B.“珍珠,软精焦糖色有鲫劲为佳;奶茶,微糖醇厚有浓茶香上乘”中“珍珠”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故B错误;
C.“褐夫怀有玉,贫女叹无金”中“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错误;
D.“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中“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故D错误;
选A。
23.(2024•福建•一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
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C»3T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
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0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A
【详解】A.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生石灰,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B.碳酸钙分解吸热,B错误;C.
氧化钙易吸水,但氧化钙能与氯气反应,不能作氯气的干燥剂,C错误;D.CaCOs不是水泥的主要成分,D
错误,答案选A。
24.(24-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下列诗句、谚语或与化学现象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C
【详解】A.水乳交融没有新物质生成,油能燃烧,火上浇油有新物质生成,选项A正确;
B.龙虾和螃蟹被煮熟时,它们壳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甲壳蛋白会受热扭曲分解,释放出一种类似于胡萝卜
素的色素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正确;
C.石头大多由大理石(即碳酸钙)其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HCC>3)2,Ca(HCO3)2是可溶性物质,
包含反应CaCC>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t+H2O,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
不正确;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说的是表面看没发生变化,实际上在不停的发生溶解平衡,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
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详解】A.水产生的雾气是由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是一种液化现象,不是碘升华,
故A错误;
B.“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故B正确;
C.爆竹爆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
故选Ao
26.(2024・河北•三模)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同时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
变化的是
A.刘长卿的《酬张夏》中,“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B.李白的《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D.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B
【详解】A.“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利用诗和景很自然地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知识,物质并未变化,
A不符合题意;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的是红星四溅,紫烟蒸腾的冶炼场景,是燃烧反应,包括了物质变化
和能量变化,B符合题意;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不需要冶炼还原,“沙里淘金”
就是利用金与沙密度的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物质并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为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27.(2024・安徽淮北•二模)《天工开物》载:黄矶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研炉侧土墙,刮取下来。染家用
之,金色淡者涂炙,立成紫赤也。(皂矶FeS(V7H2O;黄矶Fe2(SO4)3T0H2。;赤矶FezCh)下列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A.皂矶可用于碱性花木土壤补铁B.皂矶变为黄矶是受热脱水过程
C.黄帆受热分解可以获得赤矶D.矶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矿石
【答案】C
【详解】FeSCU溶液呈酸性,不能用于碱性花木土壤补铁,故A错误;FeSOr7H2O变为Fe2(SO4)3T0H2。
是氧化过程,故B错误;Fe2(SO4)3-10H2。受热分解可以生成Fe2C)3、SO3、H2O,故C正确;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病的临床护理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学设计
- 致死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 2025中式红木家具购销合同模板
- 沈阳初一月考试卷及答案
- 商河一中会考试卷及答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 2025河南公路郑新线C合同段
- 2025年中国外用药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空调器自适应调节原理考核试卷
- 第3课我爱我家教学课件2021-2022学年赣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中考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培训机构学校:教师管理手册
- HG∕T 4335.3-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3部分:硝酸
- GB/T 44260-2024虚拟电厂资源配置与评估技术规范
- 酒店自带食品免责协议书
- JBT 14543-2024 无刷稳速直流电动机技术规范(正式版)
-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九年级中考三模数学试卷
-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 公路消防知识培训内容
- 2024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题库(培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