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巾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

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

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

(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

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

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

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

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

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诗歌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

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

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

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

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

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

【高一语文卷第1页(共8页)】5O98A

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

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

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

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

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

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

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

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

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

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

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

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

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

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

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

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

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

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

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

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

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

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

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

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

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

“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

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

【高一语文卷第2页(共8页)】5098A

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

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

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

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

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完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一系列叠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最能显示其深厚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

B.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C.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我们应对百年新诗作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

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彳艮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

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

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

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

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

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

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送你们每一个人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高一语文卷第3页(共8页)】5098A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

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

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

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

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

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

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

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

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

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

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

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

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

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

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

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

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

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高一语文卷第4页(共8页)】5098A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

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

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吴召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描写庄园,交代了人物活动环境,也暗示了人们奋起抗日是为保卫家园。

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出吴召儿在战争影响下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

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

息相连。

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

张气氛。

C.小说主要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描写吴召儿的姑父,塑造了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

众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

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吴召儿的人物形象。(4分)

9.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作者是如何体现诗意与温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延工货支由逞遇熨遴爰遂坦送及挺知喳髭二e及就捕,法皆

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澧、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澧渊,

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

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

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

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新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

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

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日:“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

直进,敌兵修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擢本州防御使。逾年,改

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

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

军致仕。六年,卒,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高一语文卷第5页(共8页)】5098A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缙者何以异哉?

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瓦

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节选自《宋史•谭延美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躯干壮国伟回少不逞©遇群盗回聚谋将行国剽劫国延美回即趋就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因为,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以”用法不同。

B.从,跟从、跟随,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从”意思不同。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D.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

将他招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

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逮捕;

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

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4分)

(2)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4分)

14.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

【注】①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潘州(今广东茂名)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

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

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

【高一语文卷第6页(共8页)】5098A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新年已至,思乡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天作对比,见春天已经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

D.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沉,感人至深。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

(2)《荀子•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两句是“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感慨时光流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金秋时节,风吹稻浪瓜果香,神州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各地秋收工作有序推进。麦收有“麦

客”,收稻自然也有“稻客近期,在怀化洪江市,岩珑乡力丰村的1400亩稻田喜获丰收,来自

河南的唐玉成驾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①,很快就把金黄的稻谷装进了麻袋。

我国②辽阔,不同纬度和气候的地区的水稻等农作物成熟时间各不相同。

(),这也就导致各地农机保有量存在一定差异,跨区作业的“稻客”“麦客”便^

遗豺邀菱受W遮理遗互亘叟,流动的“稻客”,是中国人用勤劳双手致富的最好应

证。一辆货车载着一台收割机,“稻客”们踩着四时节令,追随农作物成熟的脚步,如候鸟一般南

北迁徙。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稻客”吃在车里,睡在车里,有时连停车、用水、洗澡都成了问

题。这群披星戴月的人们,为稻农、棉农带来丰收的希望,用勤劳撑起家的脊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说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租赁农机收

割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B.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不仅租赁农机收割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

效率,而且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

C.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租赁农机收割

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D.由于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于种植规模不大的“散户”来说,租赁农机收割

作业比购买农机作业更经济、更有效率

【高一语文卷第7页(共8页)】5098A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是如何给出精妙“药方”的。

C.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