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
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
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笔者以为,数字史
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
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只在理论层
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
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
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国城市史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
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
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新中国成立以
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
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这些使得中国城市史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数字化研究具备较为扎实的
史料基础。而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且分散,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来收
集整理资料并开展研究,不仅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
深入系统开展中国数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
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
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研究视域下的“数字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真实世界的具象信息虚拟
化,转化为机器可以读取和识别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即采用特定的数理方法将真实的
数据过滤提纯并抽象为相对的符号,转变为机器交互识别的语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虽然被抽象
和过滤,其真实性仍可以根据需要予以保证,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数据。最后在得到特征数据后,
研究者可以对其赋予不同属性,使其成为不同集合,再经过归纳演绎或更深层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规律性
认识。
与传统城市史研究不同,数字城市史更加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数字城市
史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涉及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文
化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轨迹,并可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
史参考。基于数据处理,再经过多媒体化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数据进行具象表达,通过数据处理手段
(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将数据涵盖的时空尺度进行拓展和压缩,实现智能化和
人机交互的愿景,从而可在“瞬时”完成研究结论的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从史学研究发展来看,开展和加强数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兴起之初,数据的广泛
应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城市史研究方法的
创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更全
面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趋势,探寻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数字城市史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参与,还需要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可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系统开展数
字城市史研究,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在历史学其他分支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分析、人
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学地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城市规划
和发展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挑战提供咨询参考和历史启示。同时,开展数字城市史
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对保护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虚拟展览、互动体验
等形式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城市历史知识广泛传播,甚至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的数字
化转型,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数字城市史及其意义浅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等方面的争议,这其实是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矛盾心态的
体现。
B.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
成绩。
C.数字城市史不仅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
历史。
D.当今城市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历史
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城市史资料,这为我国城市史与数字史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工作,要将具体的历史信息虚拟化,使之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C.从数据的广泛应用到数字技术的运用,这种变化说明了科研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下列选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属于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游览风景名胜、走访当地名人等方式了解城市由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B.通过查找城市的建立背景、重要历史事件、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变迁等纸质档案资料,研究城市
历史。
C.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来识别、分析城市老照片的特定要素,如某种风格的建筑等,研究城市建筑特点。
D.通过比较我国古代、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资料,探讨城市发展的特
点。
4.请筛选文中信息,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4分)
5.材料体现了作者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其治学特点对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
地寻觅,椅角音兄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
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
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
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
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
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
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
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
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
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
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嗔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
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
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
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
是步行?
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
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
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
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
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
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
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
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
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
春。
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
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
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
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
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己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
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
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
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
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泅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
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
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
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
始的犁锌,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
上来,会非常迟慢。
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
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
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
么高了吗?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
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
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下文则写人们“思春心切”,
这使行文形成了波折。
B.正月耍花灯是辽西迎接春天的仪式,尽管此时天寒地冻,但是人们热情高涨,营造出浓烈的春天氛围,
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
C.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
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D.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锌是笨重并且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
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
舒适之感。
B."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
“胎毛”。
C.“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
薄的特点。
D.“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能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
8.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9.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茧之不缄,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
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故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
教使然也。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不
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故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故为山者基于一簧之土,
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灵珠如豆,不见其长,叠岁而大;铎舌如指,不
觉其损,累时而折。悬岩滴溜,终能穿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穿者积
渐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鉴道者,不学也。耳之初窒,目
之始昧,必不吝百金,而迎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性之蔽也。故
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厌,拶伊庸
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刘子•崇学章五》,有删改)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
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
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
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
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之赵,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
而谈。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水非A石B之钻C绳D非木之E锯F然G而断穿者H积渐①之J所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不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之”用法不同。
B.垂,临近,与“垂暮之年”的“垂”意思相同,与“名垂青史”的“垂”意思不同。
C.厌,通“庵”,满足,与苏洵《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相同。
D.见,表示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靛青比蓝草更青,冰比水更冷,戎夷之子生而同声,但是通过教育长大后却语言各异,材料一以此告
诉人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B.听之不聪,目之不明,人们为此不吝百金、远赴千里而求医;人们不学习,却不知到远方请教圣明之
师,这是心性受到了蒙蔽。
C.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里受到妻嫂父母的冷遇,他认为不能拿出金玉锦绣游说国君以取得尊贵的
卿相之位是因自己能力不够。
D.材料一认为致力于学习,磨砺本性,才能和智慧就会发挥出来;材料二记述的苏秦游说秦王和赵王的
不同境遇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4分)
(2)赵王说,授相印及黄金万镒,使之约从散横,以抑强秦。(4分)
14.小刚同学积累了很多素材,如果要从以下素材中选取一则来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他可以选取
哪一则?请说明理由。(4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不静则学或鹫外,不能向里。(张骞)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鹏科天•和昌父①
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③,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昌父:赵昌父,作者好友,家居信州玉山。玉山俗称“南山”。这首词通过咏陶渊明来写
赵昌父,并以陶渊明自况。②三贤:此指陶渊明、赵昌父与作者本人。③止酒停云老:陶渊明有《止酒
诗》《停云诗》,作者有停云堂,此处借指作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纷纷扰扰的人间万事,陶渊明一笑置之:开篇即勾勒出陶渊明超脱尘世的形象。
B.词作化用诗句“采菊东篱下”,写出陶渊明于秋风之中把菊东篱、悠然自得的情怀。
C.从词作来看,赵昌父的禀性与陶渊明相似,而且“情味好,语言工”,深得词人赞赏。
D.“谁知”含有词人深深的感喟:世无知音,自己只得引陶渊明为知己,多么无奈!
16.辛弃疾的词讲究结句艺术,其结句往往非常精妙。这首词的结句“独立斜阳数过鸿”也是如此,请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老师说,成语“箪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苏洵《六国论》中“,
”两句描写了六国先辈开疆辟土的艰辛,也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引出对游子思妇
相思之情的抒写,过渡自然。
(3)“轮台”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在诗词中或指具体地点,或被用来泛指边塞、抒发情感,
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浆水,是西北人特别是甘肃人家钟爱的调味品。每年春天,当温柔的春风抚摸过老家甘肃庄浪,光
秃秃的山川便①。头茬野菜刚从泥土里探出鲜嫩的叶芽,母亲就开始念叨着野苦苣能吃了,该窝
一缸浆水了。“窝浆水”是庄浪人习惯的叫法。一个“窝”字道出做浆水的秘诀:要像母鸡孵小鸡一样,
以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来慢慢地发酵。浆水是“有生命”的一一发酵靠的都是活菌一一所以人们常说“养
浆水”。养浆水不易,因为浆水爱干净,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所以浆水缸和舀子要事先洗净晾干,面汤
里更不能有半点荤腥油花。
母亲心灵手巧,能用浆水做许多吃食,但我只对母亲做的浆水鱼鱼尤其是养面凉粉鱼鱼。
去壳的养麦稷修浸泡一夜,第二天将泡软的梭梭搓烂擀绵,过滤后的浆在锅里储熟,盛到盆里晾凉便是
养面凉粉,用漏勺漏到凉水盆里就是养面凉粉鱼鱼。炎炎夏日,捞半碗养面凉粉鱼鱼,舀两勺晾凉的浆
水酸汤,放上盐菜,淋一勺油泼辣子,雪白的白面鱼鱼、碧绿的盐菜、红艳艳的辣子油,色香味俱全。
看一眼,让人③;喝一口,不需嚼,鱼鱼便和着酸汤游入咽喉,酸香直沁五脏,瞬间暑气全消,
那叫一个痛快!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痛快”与文中加点的“痛快”,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场总决赛,双方实力相当,比赛过程精彩激烈,看得真痛快。
B.我已跟他谈了两次,他躲躲闪闪,不说痛快话,您跟他谈谈吧。
C.张老师很痛快地答应了同学们,同意周末带领全体同学去郊游。
D.他一直都是个痛快的人,说话从不弯弯绕绕,我们都很喜欢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也
有很多游客反映,博物馆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多数没有标注拼音,展品说明有时也过于简略。这不仅
难住了众多游客,还“困”住了文物及其故事的传播。
博物馆展品说明牌虽小,但如何用好它,让大众更好地读懂文物、认识文物、了解文物,①。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博物馆向社会大众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藏品,自
是其应有之义。但是,博物馆的职责②,更在于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小小展牌,扮演着沟通古
今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屡有观众呼吁:博物馆对于文物展品的介绍,应当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做
好文字说明。
博物馆展品说明牌是开启博物馆这座宝藏宫殿的“钥匙”,观看说明牌是参观者获取相关信息最直
观、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说明牌要兼顾知识性和通俗性,它生动起来,一件件文物也就变得具体而鲜活,
文物的价值也就能在当代更好地发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4分)
21.某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出土文物“霞”,并制作了如下展品说明牌。请根据材料内容,说说这个展
品说明牌好在哪些方面。(5分)
霞,读音“gui”。双耳做兽首状,耳下各有一小珥。颈部有二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以两个圆形圆涡
纹、三个回首短身夔纹组成的纹带。腹部为夔格乳钉纹。圈足饰一周以圆涡纹和回首短身夔纹相间组成
的纹带。
篌是用来盛放黍稷食粮的,在使用时多与鼎搭配,形成鼎烹饪或盛放肉食、蕉盛放饭食的组合。
22.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之分,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用了“发酵”
这个词语,请说说两者词义的不同以及两者在文中的不同意思。(4分)
(1)以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来慢慢地发酵。
(2)文物的价值也就能在当代更好地发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人所不欲,能否施于己?或者说,当别人把不想要的
施于我们时,我们是否要接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广东省湛江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
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
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笔者以为,数字史
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
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只在理论层
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
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
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国城市史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
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
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新中国成立以
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
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这些使得中国城市史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数字化研究具备较为扎实的
史料基础。而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且分散,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来收
集整理资料并开展研究,不仅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
深入系统开展中国数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
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
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研究视域下的“数字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真实世界的具象信息虚拟
化,转化为机器可以读取和识别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即采用特定的数理方法将真实的
数据过滤提纯并抽象为相对的符号,转变为机器交互识别的语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虽然被抽象
和过滤,其真实性仍可以根据需要予以保证,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数据。最后在得到特征数据后,
研究者可以对其赋予不同属性,使其成为不同集合,再经过归纳演绎或更深层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规律性
认识。
与传统城市史研究不同,数字城市史更加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数字城市
史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涉及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文
化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轨迹,并可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
史参考。基于数据处理,再经过多媒体化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数据进行具象表达,通过数据处理手段
(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将数据涵盖的时空尺度进行拓展和压缩,实现智能化和
人机交互的愿景,从而可在“瞬时”完成研究结论的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从史学研究发展来看,开展和加强数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兴起之初,数据的广泛
应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城市史研究方法的
创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更全
面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趋势,探寻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数字城市史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参与,还需要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可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系统开展数
字城市史研究,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在历史学其他分支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分析、人
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学地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城市规划
和发展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挑战提供咨询参考和历史启示。同时,开展数字城市史
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对保护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价值。止匕外,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虚拟展览、互动体验
等形式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城市历史知识广泛传播,甚至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的数字
化转型,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数字城市史及其意义浅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等方面的争议,这其实是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矛盾心态的
体现。
B.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
成绩。
C.数字城市史不仅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
历史。
D.当今城市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历史
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保存了大量的城市史资料,这为我国城市史与数字史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工作,要将具体的历史信息虚拟化,使之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C.从数据的广泛应用到数字技术的运用,这种变化说明了科研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下列选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属于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游览风景名胜、走访当地名人等方式了解城市由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B.通过查找城市的建立背景、重要历史事件、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变迁等纸质档案资料,研究城市
历史。
C.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来识别、分析城市老照片的特定要素,如某种风格的建筑等,研究城市建筑特点。
D.通过比较我国古代、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资料,探讨城市发展的特
点。
4.请筛选文中信息,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4分)
5.材料体现了作者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其治学特点对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
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给相关概念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提取概念的相关信息,用简洁
的语言下定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而且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过于绝对,要取得显著成绩,“运用数字化手
段”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B„
(2)D.“旨在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
论及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的三大意义,“为公众体验城市历史提供新方式,助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
发展”只是其中部分意义。
故选D。
(3)数字城市史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运用数字技术,只有C项的“图像识别算法”属于数字技术。
故选Co
(4)由“作为新兴史学,数字城市史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历史学、
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
的发展变迁等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可知,数字城市史是新兴史学。然后把“利用数字技术,结合
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等特征进
行合理整合,作为定语组织到句子中,为“数字城市史”下定义。示例:数字城市史是运用数字技
术,并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以城市历史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史学。
(5)①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文中提到“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
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这表明作者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新技术、新
方法来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启示: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纳度,
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②要关注新领域,注重学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文中作者提出“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
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体现了作者对新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关注新兴领域和研究方向,及时把握学术动态,以保持研究的创新
性和前瞻性。
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选择合适的领域来进行具体研究。文中作者认为“与其只在理论
层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这表明作者注重实践,
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具体
的研究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④视野要开阔,要有跨学科的知识。文中提到数字城市史研究需要“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多学科知识”,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具备
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答案:
(1)B
(2)D
(3)C
(4)数字城市史是运用数字技术,并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以城市历史为研
究内容的新兴史学。
(5)①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②要关注新领域,注重学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③
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选择合适的领域来进行具体研究。④视野要开阔,要有跨学科的
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
地寻觅,椅角音晃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
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
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
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
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
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
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
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
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
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
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啖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
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
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
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
是步行?
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
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
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
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
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
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
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
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
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
春。
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
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
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
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
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
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己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
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
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
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泅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
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
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
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
始的犁锌,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
上来,会非常迟慢。
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
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
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
么高了吗?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
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
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下文则写人们“思春心切”,
这使行文形成了波折。
B.正月耍花灯是辽西迎接春天的仪式,尽管此时天寒地冻,但是人们热情高涨,营造出浓烈的春天氛围,
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
C.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
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D.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锌是笨重并且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
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
舒适之感。
B.”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
“胎毛”。
C.“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
薄的特点。
D.“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能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
8.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9.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
容,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修
辞手法,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分析
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问句在表情达意、布局谋篇方面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
作答。
【解答】(1)A.“写出人们对春天的淡漠”错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辽西的春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原因是辽西的季线不分明,而不是人们淡漠,没有关注辽西的春天。
C.“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错误,此句描写的是人们盼春时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春天
来临时”;另外,“一个季节……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是说人们心中有了对春天来临的希望,而不
是写出了“喜悦之情”。
D.“文章这样写暗示了辽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落后”错误,偏离文章主旨,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
突出辽西的田园风情。
故选B»
(2)B.“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胎毛”指春
风。
故选B„
(3)由“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专华,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
始正式种绿”“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等可知,通过写农人劳作
来体现辽西春天的特点,使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特点感受真切。
由“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
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
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等可知,从写自然
景物上升到写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赞美了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升华了文章主
旨。
(4)由“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
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
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一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是步行”“人大声对野外嚷嚷:
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
野不动,而人心己动”“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一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
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可知,三处问
句,依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猛然发现春天来临时的惊喜、对春天太短暂的些许失落,使
用问句,表达亲切活泼。而且三处问句写了“盼春一一春来一一春去”的过程,把文章主要内容贯
串了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
(1)B
(2)B
(3)①通过写农人劳作来体现辽西春天的特点,使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特点感受真切。②从写自
然景物上升到写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赞美了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升华了文章
主旨。
(4)①三处问句,依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猛然发现春天来临时的惊喜、对春天太短暂的
些许失落,使用问句,表达亲切活泼。②三处问句写了“盼春一一春来一一春去”的过程,把文章
主要内容贯串了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茧之不缄,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
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故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
教使然也。山抱玉而草木润焉,川贮珠而岸不枯焉,口纳滋味而百节肥焉,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不
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深。故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一读能也。故为山者基于一簧之土,
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灵珠如豆,不见其长,叠岁而大;铎舌如指,不
觉其损,累时而折。悬岩滴溜,终能穿石;规车牵索,卒至断轴。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然而断穿者积
渐之所成也。
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鉴道者,不学也。耳之初窒,目
之始昧,必不吝百金,而迎医千里。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性之蔽也。故
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厌,用伊庸
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刘子•崇学章五》,有删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四川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目答案
- 2025加工承揽合同书
- 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电气系统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汽车及运输合同书
- 建筑加固灰工施工合同
- 2024年书画艺术品交易合同3篇
- 环保公司水电节能措施
- 2024事业单位临时工聘任合同模板:后勤保障服务2篇
- 知识产权投资与融资
- 2025捐赠合同 标准版模板全
- 海警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
- 手机号码段归属地数据库(2016年3月)
- 《借贷记账法》教学设计
- 【试题】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暑假每日一练
- 卫生院关于开展满意度调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 纺织材料学选择题
- YY/T 0916.1-2021医用液体和气体用小孔径连接件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医务科工作思路(计划)6篇
- GB/T 13912-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GA 614-2006警用防割手套
- 智慧购物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