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TOC\o"1-2"\h\u18639第一章总论 2234971.1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与目的 271951.1.1引言 2197991.1.2意义 223591.1.3目的 3133861.1.4国内现状 3283311.1.5国外现状 317835第二章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4172651.1.6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定义 4169591.1.7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特征 472041.1.8信用主体 539571.1.9信用工具 5262921.1.10信用政策 5288811.1.11信用环境 5308771.1.12信用服务与管理 511711第三章农业生产信用主体建设 5112531.1.13农业生产主体的界定 538261.1.14农业生产主体的分类 6270851.1.15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价 6142631.1.16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监管 713496第四章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 7171251.1.17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意识 772911.1.18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721331.1.19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831111.1.20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 8222731.1.21加强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教育 8118291.1.22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844141.1.23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8159691.1.24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817330第五章农业生产信用产品与服务 880051.1.25农业生产信用产品的种类 8217371.1.26农业生产信用产品的特点 9312521.1.27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模式 968481.1.28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策略 98417第六章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 10194561.1.29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的类型 10287501.1.30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的特点 10142921.1.31加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 1150261.1.32完善农业生产信用政策 11148571.1.33加强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 11262561.1.34优化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1123096第七章农业生产信用政策与法规建设 11190001.1.35引言 11136371.1.36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1120691.1.37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123038第八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13256911.1.38管理体制概述 13260721.1.39管理体制构成 13316651.1.40管理体制运作机制 13311401.1.41信用需求调查与分析 14220201.1.42信用政策制定与实施 14164271.1.43信用评价与监管 14158851.1.44信用风险控制与化解 158406第九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评估与监测 15283821.1.45引言 15160151.1.46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528981.1.47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15301961.1.48评估方法 16301991.1.49引言 16240991.1.50监测预警机制目标 16136201.1.51监测预警机制内容 16268061.1.52监测预警方法 17117081.1.53监测预警机制实施 1725335第十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策略 17第一章总论1.1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与目的1.1.1引言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政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阐述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与目的。1.1.2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优势农产品和高效益农业领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升级。(3)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降低产业链风险,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4)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3目的(1)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通过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3)提高农业风险防控能力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风险防控能力,降低农业产业风险。第二节国内外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1.1.4国内现状(1)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信用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信用政策体系。(2)农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农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3)农业担保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担保体系初步形成,为农业生产信用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1.1.5国外现状(1)美国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美国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和担保体系等。(2)欧洲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欧洲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以政策性银行和合作金融为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3)日本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日本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以政策性银行和农业协同组织为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面服务。(4)印度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印度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以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为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觉,我国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第二章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定义与特征1.1.6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定义农业生产信用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领域中,通过信用手段,对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主体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服务的制度安排。农业生产信用制度旨在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短缺、风险分担等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1.1.7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特征(1)政策性: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体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2)非营利性: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实施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利益。(3)风险分担:农业生产信用制度通过担保、保险等方式,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担。(4)互助合作:农业生产信用制度鼓励农业生产者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5)灵活性:农业生产信用制度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信用产品和服务。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构成要素1.1.8信用主体信用主体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流通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信用主体在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中承担着融资、担保、保险等角色,是信用制度运行的基础。1.1.9信用工具信用工具主要包括贷款、担保、保险等。这些信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1.10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指国家为引导农业生产信用制度健康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包括利率、贴息、税收优惠等,旨在降低农业生产信用成本,提高信用制度的吸引力。1.1.11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等。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助于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实施,降低信用风险。1.1.12信用服务与管理信用服务与管理包括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提供的信用服务,以及对信用制度的监管。信用服务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信用制度的运行效率,保证信用制度的稳定发展。第三章农业生产信用主体建设第一节农业生产主体的界定与分类1.1.13农业生产主体的界定农业生产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承担经济责任,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各类组织和个人。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1.14农业生产主体的分类(1)农户农户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2)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在农户的基础上,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生产主体。家庭农场具有经营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3)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指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合作社原则组织的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业务,具有互助合作、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特点。(4)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业务的法人企业。农业企业具有经营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点。第二节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价与监管1.1.15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价(1)评价体系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2)经营能力: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指标。(3)信用记录:包括合同履行情况、贷款逾期情况等指标。(4)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带动就业等指标。(2)评价方法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专家评分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农业生产主体进行评价。(2)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通过权重分配和评分,计算综合得分。(3)数据挖掘法:利用历史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状况。1.1.16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监管(1)监管体系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监管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评级机构:负责对农业生产主体进行信用评级,提供信用评价服务。(2)部门:负责制定政策、监管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行为。(3)行业协会:负责行业自律,规范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行为。(2)监管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农业生产主体信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2)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农业生产主体定期披露信用评级、财务状况等信息,提高透明度。(3)实施信用激励和惩戒:对信用良好的农业生产主体给予政策支持、优惠贷款等激励措施;对信用不良的农业生产主体实施限制措施,如暂停贷款、禁止参加采购等。(4)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为信用不良的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信用修复服务,帮助其改善信用状况。第四章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环境的影响因素1.1.17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意识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意识是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其信用行为和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信用环境的整体状况。农业生产主体信用意识的形成受到教育水平、文化传统、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1.1.18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政策法规是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对农业信贷的扶持政策、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担保体系等方面。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主体的融资成本和信用评级。1.1.19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金融机构作为农业生产信用的提供者,其服务水平对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包括信贷产品创新、信贷审批效率、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主体的融资门槛,优化农业生产信用环境。1.1.20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农业生产信用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披露等环节。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渠道。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环境的优化措施1.1.21加强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教育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教育,提高其信用意识,引导其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信用知识培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推广信用文化等。1.1.22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担保体系,降低农业生产主体的融资成本,提高其信用评级。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等。1.1.23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强化风险控制能力,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用服务。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强信贷风险监测等。1.1.24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评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信用信息的共享与应用等。第五章农业生产信用产品与服务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产品的种类与特点1.1.25农业生产信用产品的种类农业生产信用产品主要包括贷款、保险、担保、租赁等几种类型。其中,贷款是农业生产信用体系中最基本的产品,主要包括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和互助性贷款;保险主要包括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和农村人身保险;担保主要包括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租赁主要包括农业设备租赁、土地流转租赁等。1.1.26农业生产信用产品的特点(1)政策性:农业生产信用产品在利率、期限、额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政策性,旨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2)风险分散:农业生产信用产品通过保险、担保等方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散,降低农民负担。(3)灵活性:农业生产信用产品在期限、额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主体的需求。(4)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信用产品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信用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益。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模式与策略1.1.27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模式(1)政策性服务模式: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提供政策性贷款、保险、担保等服务,发挥引导作用。(2)商业性服务模式: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提供商业性贷款、保险、担保等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3)互助性服务模式:以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提供互助性贷款、保险、担保等服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1.1.28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建设,明确政策性贷款、保险、担保等产品的支持方向和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发展。(2)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信用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3)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信用评级、风险监测、风险补偿等工作,保障信用安全。(4)优化服务模式: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摸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5)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生产信用政策,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第六章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的类型与特点1.1.29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的类型(1)自然风险农业生产信用风险中的自然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这些风险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对农业生产信用造成严重影响。(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信用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受市场需求、供给、政策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农业生产者收益不稳定,进而影响信用风险。(3)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信用的影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农业生产者收益变化,如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因自身信用问题导致的信用损失。如农业生产者逾期还款、恶意拖欠等行为。(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农业生产信用管理过程中,因操作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信用风险。1.1.30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的特点(1)多样性:农业生产信用风险类型多样,涉及自然、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2)复杂性:农业生产信用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风险传导机制复杂。(3)动态性:农业生产信用风险农业生产、市场环境、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而变化。(4)长期性:农业生产信用风险具有长期性,需要持续关注和防范。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1.1.31加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农业生产风险状况。(2)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应对风险的能力。(3)引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降低单一农产品风险。1.1.32完善农业生产信用政策(1)制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信贷政策,降低农业生产信用风险。(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信用等级。(3)优化政策环境,引导农业生产者诚信经营。1.1.33加强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1)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提高农业生产者信用透明度。(2)推进农业生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科学评估农业生产者信用状况。(3)加强农业生产信用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信用意识。1.1.34优化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1)建立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责任机制,明确各方职责。(2)完善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流程,提高风险防范效率。(3)加强农业生产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创新,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第七章农业生产信用政策与法规建设1.1.35引言农业生产信用制度体系是保障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繁荣的重要支撑。其中,农业生产信用政策与法规建设是关键环节。本章将重点探讨农业生产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农业生产信用法规的制定与完善。1.1.36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农业生产信用政策制定的原则(1)遵循市场规律。农业生产信用政策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供给,遵循市场规律,保障农业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2)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政策制定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生产信用体系的完善。(3)注重风险防范。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2)农业生产信用政策制定的内容(1)信贷政策。包括信贷投向、信贷规模、信贷期限、利率等方面。(2)财政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方面。(3)担保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担保服务。(3)农业生产信用政策实施(1)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农业生产信用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2)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明确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3)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为农业生产信用政策实施创造良好环境。1.1.37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法规的制定与完善(1)农业生产信用法规制定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法规制定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法规的合法性。(2)实用性原则。法规制定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保证法规的实用性。(3)前瞻性原则。法规制定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需求,具备一定的前瞻性。(2)农业生产信用法规制定的内容(1)农业生产信用法律法规。明确农业生产信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障、法律责任等。(2)信贷管理法规。规范信贷行为,保障信贷资金安全。(3)信用担保法规。规范信用担保行为,维护担保市场秩序。(3)农业生产信用法规完善(1)加强法规修订。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2)加强法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农业生产信用法规,提高法规知晓度。(3)加强法规执行。明确法规执行责任,加强法规执行的监督与考核,保证法规有效实施。第八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管理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1.1.38管理体制概述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信用体系高效运行,保障信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风险控制,而建立的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组织架构。该体制旨在保证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的信用水平。1.1.39管理体制构成(1)主导是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负责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以及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推动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2)部门协同农业、财政、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协同作战,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合力。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业务对接,共同推进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3)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评级机构等市场参与者积极参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生产信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4)社会参与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其在信用创造、信用评价、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1.1.40管理体制运作机制(1)政策引导与激励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同时设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参与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予风险补偿。(2)信用评价与监管建立农业生产信用评价体系,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信用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加强信用监管,对信用不良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施惩戒措施。(3)信用风险控制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应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保证农业生产信贷资金的安全。应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化解潜在风险。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流程1.1.41信用需求调查与分析(1)摸清底数对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信用主体进行调查,了解其信用需求和信用状况。(2)分析需求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农业生产领域的信用需求特点,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依据。1.1.42信用政策制定与实施(1)制定政策根据信用需求调查与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信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信用政策,提高农业生产领域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3)政策实施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市场参与者按照政策要求,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1.1.43信用评价与监管(1)信用评价建立农业生产信用评价体系,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信用主体进行信用评级。(2)信用监管对信用不良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施惩戒措施,保证农业生产信贷资金的安全。1.1.44信用风险控制与化解(1)风险识别与评估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应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保证农业生产信贷资金的安全。(2)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化解潜在风险。(3)风险化解对已发生的信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九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评估与监测第一节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1.1.45引言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工具,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本节将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具体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1.1.46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应基于农业生产信用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系统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应涵盖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3)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指标应易于理解、便于操作,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4)动态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1.1.47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内容(1)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信息技术支持、政策法规保障等。(2)信用服务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用贷款发放规模、信用评级覆盖范围、信用担保服务能力等。(3)信用风险管理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处置能力。(4)信用体系建设效益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金融稳定等方面的贡献。(5)社会满意度指标:包括农民、金融机构、部门等对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满意度。1.1.48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根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咨询、访谈等方式,对评估指标进行主观评价。第二节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监测预警机制1.1.49引言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监测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觉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风险隐患,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本节将从监测预警机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1.1.50监测预警机制目标(1)实现对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风险的实时监测。(2)提前发觉潜在风险,为政策调整和风险防范提供依据。(3)提高农业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的运行效率和质量。1.1.51监测预警机制内容(1)信用风险监测:对农业生产信用贷款的逾期率、违约率等风险指标进行监测。(2)信用市场监测:对农业生产信用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