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_第1页
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_第2页
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_第3页
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_第4页
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方案TOC\o"1-2"\h\u32109第一章:概述 324641.1电子支付行业发展背景 3131991.2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322490第二章:电子支付安全体系构建 470712.1安全体系框架 4147392.2技术安全措施 4292842.3管理安全措施 525752第三章:身份认证与授权 5312203.1用户身份认证 5287093.1.1认证方式 5154103.1.2认证流程 661113.2设备身份认证 687843.2.1设备指纹技术 6214423.2.2认证流程 644893.3授权机制 6216473.3.1授权策略 6323533.3.2授权流程 7123973.3.3授权管理 713104第四章: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7107224.1数据加密技术 7112074.1.1对称加密算法 729004.1.2非对称加密算法 7141864.1.3混合加密算法 791234.2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 8234174.2.1消息摘要 852884.2.2数字签名 811454.2.3数字证书 8272914.3加密密钥管理 8164844.3.1密钥 8275634.3.2密钥分发 8216014.3.3密钥存储 8187654.3.4密钥更新与撤销 920821第五章:交易安全与防欺诈 9268915.1交易安全措施 997105.1.1加密技术 9268515.1.2身份验证 9251125.1.3数字签名 9254545.1.4安全支付网关 9161205.2欺诈行为识别与防范 9231435.2.1欺诈行为类型 9224985.2.2欺诈行为识别技术 987825.2.3欺诈行为防范措施 1091905.3交易风险监测与预警 10164385.3.1交易风险监测 10319805.3.2风险评估与分类 10294475.3.3预警机制 10103535.3.4风险防控策略优化 1011186第六章:风险控制与合规 10141776.1风险控制框架 1051666.1.1风险分类 10321716.1.2风险控制原则 108246.1.3风险控制措施 11101066.2合规要求与监管 11274296.2.1合规要求 11248956.2.2监管要求 1111066.3风险评估与监控 11289036.3.1风险评估 11143166.3.2风险监控 1120986第七章:反洗钱与反恐融资 12138697.1反洗钱政策与法规 12131707.1.1国际反洗钱政策概述 12151627.1.2我国反洗钱政策与法规 12280427.2客户身份识别与尽职调查 12246537.2.1客户身份识别 12304317.2.2尽职调查 127177.3反洗钱技术与应用 13234307.3.1数据挖掘与分析 13229117.3.2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 133606第八章:应急响应与处理 13204788.1应急响应计划 13270558.1.1制定背景 13171678.1.2应急响应计划内容 13137008.2处理流程 14196088.2.1报告 14157348.2.2评估 1410848.2.3启动应急响应 14288628.2.4制定应对措施 144908.2.5执行应对措施 14160628.2.6后续处理 1466338.3信息安全事件通报与协作 14274958.3.1通报机制 14179478.3.2协作流程 1581628.3.3保密原则 153733第九章: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培养 15249179.1用户安全教育 1550549.2安全意识培养策略 1599789.3安全知识普及与宣传 1611917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62097510.1电子支付安全发展趋势 163267810.1.1技术创新驱动安全升级 16725810.1.2安全法规不断完善 161955210.1.3用户安全意识提高 1672910.2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61663610.2.1黑客攻击手段日益翻新 1660410.2.2用户隐私保护问题 171064410.2.3支付欺诈风险 17558810.3行业合作与创新 173265410.3.1跨行业合作 173132810.3.2技术创新与应用 172242310.3.3国际化发展 17第一章:概述1.1电子支付行业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子支付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实现货币资金的转移和支付。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电子商务的兴起,线上消费场景不断丰富,电子支付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支付手段多样化。从最初的网银支付,发展到现在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电子支付手段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3)产业链日益完善。电子支付产业链涉及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企业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4)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高度重视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电子支付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电子支付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1.2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电子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问题日益凸显。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电子支付涉及用户资金的转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用户资金损失,影响用户对电子支付的信任。(2)防范金融风险。电子支付行业的风险传导性强,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影响。(3)提升支付体验。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提升支付体验,促进电子支付的普及和应用。(4)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电子支付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有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应对电子支付行业的安全风险,有必要从技术、制度、监管等多个层面加强安全支付与风险控制,保证电子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二章:电子支付安全体系构建2.1安全体系框架电子支付安全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确立一个全面的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以及法律和政策。物理安全主要涉及支付系统硬件设备的安全防护,包括设备的安全存放、防破坏、防盗窃等措施。网络安全旨在保护支付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免受非法访问、攻击和破坏。系统安全关注的是支付系统的软件层面,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数据安全着重于保护支付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应用安全则关注支付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包括代码安全、接口安全和功能安全。法律和政策为支付安全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2技术安全措施在电子支付安全体系中,技术安全措施是关键环节。以下列举了几项常见的技术安全措施:(1)加密技术:对支付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2)认证技术:通过用户身份认证、设备认证等方式,保证支付行为的合法性。(3)安全协议:采用SSL/TLS等安全协议,为支付数据传输提供安全通道。(4)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保护支付系统免受损害。(5)安全审计:对支付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6)安全备份与恢复:对支付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保证数据在意外情况下能够恢复。2.3管理安全措施管理安全措施是电子支付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列举了几项关键的管理安全措施:(1)安全策略制定:制定全面的安全策略,明确支付系统的安全目标和要求。(2)安全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对支付安全的认识,加强安全意识。(3)权限管理:对支付系统进行权限控制,保证敏感信息不被泄露。(4)安全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5)安全事件处理:建立健全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安全事件。(6)法律法规遵守: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支付业务的合法性。,第三章:身份认证与授权3.1用户身份认证3.1.1认证方式用户身份认证是电子支付安全的关键环节。目前常见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账号密码认证:用户在登录支付系统时,输入预设的账号和密码进行验证。(2)手机短信验证码:系统向用户绑定的手机发送验证码,用户输入验证码完成认证。(3)生物识别认证: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声纹识别等,利用用户的生物特征进行认证。(4)二维码认证: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支付系统的二维码,完成身份认证。3.1.2认证流程(1)用户登录支付系统,输入账号和密码。(2)系统验证账号和密码,若正确,则进入下一步认证流程。(3)系统向用户绑定的手机发送验证码,用户输入验证码。(4)系统验证验证码,若正确,则进入生物识别认证环节。(5)用户进行生物识别认证,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6)认证成功,用户可进行支付操作。3.2设备身份认证3.2.1设备指纹技术设备身份认证是指通过识别设备特征,保证支付操作在合法设备上进行。设备指纹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设备身份认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硬件特征:如CPU型号、MAC地址、IMEI号等。(2)软件特征:如操作系统版本、浏览器类型、插件信息等。(3)网络特征:如IP地址、网络速度、DNS解析等。3.2.2认证流程(1)支付系统收集用户设备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特征。(2)系统将收集到的设备特征与数据库中的设备指纹进行比对。(3)若比对成功,则认为设备合法,允许进行支付操作。(4)若比对失败,则视为非法设备,系统将采取相应措施,如限制支付金额、冻结账号等。3.3授权机制3.3.1授权策略授权机制是指支付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设备、操作行为等信息,对支付操作进行授权。以下为常见的授权策略:(1)静态授权:用户在支付系统预设一定的权限,如单日支付额度、支付方式等。(2)动态授权: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实时调整授权策略,如用户地理位置、支付时间等。(3)风险控制授权:当支付系统检测到异常行为时,采取临时限制措施,如冻结账号、降低支付额度等。3.3.2授权流程(1)用户发起支付请求。(2)支付系统根据用户身份、设备、操作行为等信息,判断是否需要授权。(3)如需授权,系统将根据预设的授权策略进行授权。(4)授权成功,用户可进行支付操作。(5)授权失败,系统将拒绝支付请求,并提示用户原因。3.3.3授权管理(1)支付系统应建立完善的授权管理机制,保证授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授权管理应包括授权策略的制定、授权流程的监控、授权结果的记录和审计等环节。(3)支付系统应定期评估授权策略和流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第四章: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4.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支付行业中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加密技术:4.1.1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单钥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其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较为复杂。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4.1.2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双钥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其优点是密钥分发简单,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4.1.3混合加密算法混合加密算法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先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数据,再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对称密钥。这样既保证了数据加密的安全性,又简化了密钥管理。常见的混合加密算法有SSL/TLS、IKE等。4.2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和损坏的技术。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4.2.1消息摘要消息摘要是将数据通过特定的摘要算法计算得到的一个固定长度的数据摘要。常见的摘要算法有MD5、SHA1、SHA256等。接收方通过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同样的摘要计算,并与发送方提供的摘要进行对比,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4.2.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方法。发送方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数字签名。接收方使用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原始数据摘要。然后将解密得到的摘要与收到的数据摘要进行对比,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4.2.3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第三方权威机构为用户提供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的证书。它包含用户的公钥和身份信息,并由CA(CertificateAuthority)进行数字签名。用户在发送数据时,可以将数字证书附加在数据中,接收方通过验证数字证书的合法性,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4.3加密密钥管理加密密钥管理是保证加密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加密密钥管理方法:4.3.1密钥密钥是保证密钥安全性的第一步。密钥过程中,应使用安全的随机数算法,避免使用可预测的数值作为密钥。4.3.2密钥分发密钥分发是指将密钥安全地传输给需要使用密钥的用户。常见的密钥分发方法有:人工分发、网络分发、第三方密钥分发等。4.3.3密钥存储密钥存储是指将密钥安全地保存在物理介质或软件中。密钥存储应遵循以下原则:(1)采用加密存储,防止未授权访问;(2)采用硬件加密模块,提高存储安全性;(3)定期更换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4.3.4密钥更新与撤销时间推移,密钥可能会泄露或损坏。因此,需要定期更新密钥,以保证加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当密钥泄露或损坏时,应立即撤销该密钥,避免对系统造成影响。第五章:交易安全与防欺诈5.1交易安全措施5.1.1加密技术在电子支付交易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如SSL(安全套接层)或TLS(传输层安全)协议,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传输,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5.1.2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方式,包括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技术等,保证交易过程中用户的合法性。对用户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根据风险等级提高身份验证的要求。5.1.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技术可保证交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同时验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性。通过数字签名,可以有效防止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5.1.4安全支付网关建立安全支付网关,对接各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支付系统,保证交易过程符合安全标准,降低交易风险。5.2欺诈行为识别与防范5.2.1欺诈行为类型分析电子支付交易中的欺诈行为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虚假交易、盗刷、信用卡欺诈、洗钱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5.2.2欺诈行为识别技术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识别异常交易行为,提高欺诈行为的识别准确性。5.2.3欺诈行为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欺诈行为,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限制高风险交易、加强用户身份验证、设立欺诈举报渠道等。5.3交易风险监测与预警5.3.1交易风险监测建立交易风险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交易数据,分析交易行为,发觉异常交易及时进行预警。5.3.2风险评估与分类根据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地域等因素,对交易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类,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交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5.3.3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对发觉的风险交易及时进行预警,通知相关用户和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5.3.4风险防控策略优化不断优化风险防控策略,结合实际交易数据,调整预警阈值和防范措施,提高交易风险防控效果。第六章:风险控制与合规6.1风险控制框架6.1.1风险分类电子支付行业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合规风险。本节将对各类风险进行详细阐述,以构建全面的风险控制框架。6.1.2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在风险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风险的产生和扩大。(2)全面控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监控,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完整性。(3)动态调整:根据风险变化,及时调整风险控制策略。(4)信息共享:加强内部信息沟通,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6.1.3风险控制措施(1)信用风险控制: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2)操作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员工业务素质。(3)技术风险控制:加强技术研发,保证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法律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及时关注法律法规变化,保证业务合规。(5)市场风险控制:关注市场动态,合理配置资产,降低市场风险。(6)合规风险控制:加强合规管理,保证业务合规。6.2合规要求与监管6.2.1合规要求电子支付行业的合规要求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合规: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业务合法合规。(2)行业规范合规:遵循行业规范,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3)企业内部控制合规: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6.2.2监管要求电子支付行业的监管要求主要包括:(1)监管政策:关注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2)监管指标:满足监管指标要求,保证业务稳健发展。(3)监管检查:积极配合监管检查,及时整改问题。6.3风险评估与监控6.3.1风险评估电子支付行业风险评估主要包括:(1)定性评估: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了解风险性质和影响。(2)定量评估:运用量化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程度。6.3.2风险监控电子支付行业风险监控主要包括:(1)实时监控:通过技术手段,实时关注风险变化,及时预警。(2)定期评估: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了解风险状况,调整风险控制策略。(3)内外部审计:开展内外部审计,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第七章:反洗钱与反恐融资7.1反洗钱政策与法规7.1.1国际反洗钱政策概述反洗钱(AML)政策是国际社会为打击洗钱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根据国际反洗钱组织如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建议,各国需建立完善的反洗钱法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制定反洗钱法律法规,明确洗钱行为的定义和法律责任;(2)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执行反洗钱政策;(3)强化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合规义务;(4)推动国际反洗钱合作,分享情报和经验。7.1.2我国反洗钱政策与法规我国高度重视反洗钱工作,已制定了一系列反洗钱政策与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洗钱罪的相关规定;(3)《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规定》;(4)各类金融机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7.2客户身份识别与尽职调查7.2.1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识别(CDD)是反洗钱工作的重要环节。金融机构需对客户进行有效识别,以预防洗钱风险。客户身份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收集客户身份信息,如身份证、护照等;(2)核实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3)确定客户受益所有人,了解客户背景及业务关系;(4)持续关注客户交易行为,发觉异常交易及时报告。7.2.2尽职调查尽职调查(EDD)是对客户身份识别的补充和深化。金融机构在识别客户身份的基础上,需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以评估洗钱风险。尽职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了解客户业务性质、规模、经营状况等;(2)获取客户交易背景、目的和资金来源;(3)分析客户交易行为,关注异常交易;(4)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措施。7.3反洗钱技术与应用7.3.1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反洗钱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机构通过收集客户交易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客户行为模式,发觉异常交易,从而有效识别洗钱风险。(1)交易监测:通过设置阈值和模型,对客户交易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交易;(2)客户行为分析:分析客户交易行为,挖掘客户特征,为尽职调查提供依据;(3)风险评估:结合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数据,评估客户洗钱风险。7.3.2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在反洗钱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金融机构可运用技术对客户进行智能识别和风险评估,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区块链技术则可提高交易透明度,有助于发觉和追踪洗钱行为。(1)技术: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准确性;(2)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保证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便于追踪洗钱行为。第八章:应急响应与处理8.1应急响应计划8.1.1制定背景电子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支付系统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支付安全事件,保证支付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计划。8.1.2应急响应计划内容(1)组织架构:成立应急响应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决策、协调、执行等。(2)预警机制:建立支付系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支付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3)应急响应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报告、初步评估、启动应急响应、制定应对措施、执行应对措施、后续处理等。(4)资源保障: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充足,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5)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响应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应急响应演练,检验应急响应计划的可行性。8.2处理流程8.2.1报告发觉支付系统安全事件后,相关责任人应立即向上级报告,说明事件基本情况、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等。8.2.2评估应急响应小组对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级别、影响范围、潜在风险等,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8.2.3启动应急响应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8.2.4制定应对措施针对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包括技术手段、业务调整、人员协调等。8.2.5执行应对措施按照应对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迅速行动,保证支付系统恢复正常运行。8.2.6后续处理处理后,对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支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8.3信息安全事件通报与协作8.3.1通报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事件通报机制,保证信息安全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关部门、客户及合作伙伴通报。8.3.2协作流程(1)内部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信息安全事件。(2)外部协作:与部门、行业组织、合作伙伴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信息安全风险。(3)信息共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信息安全事件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8.3.3保密原则在处理信息安全事件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证信息安全事件相关信息不被泄露。第九章: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培养9.1用户安全教育在电子支付行业中,用户安全教育是保障支付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对用户的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支付安全知识的普及:向用户介绍电子支付的基本原理、支付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使用户对支付安全有更为全面的了解。(2)支付工具的正确使用:教育用户如何正确使用支付工具,如手机支付、网银等,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问题。(3)防范网络钓鱼和诈骗:告知用户如何识别并防范网络钓鱼、诈骗等不法行为,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4)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用户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泄露敏感信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9.2安全意识培养策略为了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以下策略:(1)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定期开展支付安全教育活动,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2)建立安全奖励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用户给予一定奖励,激发用户学习支付安全的积极性。(3)强化安全意识培训:针对特定人群,如企业员工、学生等,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