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④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⑤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⑥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⑦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⑧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材料二: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②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④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恒常与变化、阴阳等概念。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雨中的猫(美)海明威ㅤㅤ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ㅤㅤ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ㅤㅤ“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ㅤㅤ“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ㅤㅤ“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ㅤㅤ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ㅤㅤ“别淋湿了。”他说。ㅤㅤ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ㅤㅤ“下雨了。”妻子说。ㅤㅤ“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ㅤㅤ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ㅤㅤ“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ㅤㅤ“您丢东西了吗,太太?”ㅤㅤ“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ㅤㅤ“有只猫?”ㅤㅤ“对,一只猫。”ㅤㅤ“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ㅤㅤ“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ㅤㅤ“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ㅤㅤ“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ㅤㅤ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里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ㅤㅤ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ㅤㅤ“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ㅤㅤ“跑了。”ㅤㅤ“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ㅤㅤ“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ㅤㅤ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ㅤㅤ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ㅤㅤ“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ㅤㅤ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ㅤㅤ“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ㅤㅤ“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ㅤㅤ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ㅤㅤ“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ㅤㅤ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ㅤㅤ“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ㅤㅤ“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ㅤㅤ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ㅤㅤ“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ㅤㅤ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ㅤㅤ有人敲门。ㅤㅤ“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ㅤㅤ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ㅤㅤ“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减)【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新女性正在重新确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反映了进入婚姻生活不久的年轻的海明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女主人公被称为“美国太太”,可以理解为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处境具有典型性。B.女主人公冒着雨、拒绝丈去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女性追求平等独立,不希望回归传统。C.小说写女主人公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D.旅店老板送给女主人公一只猫表面上是礼貌和体贴,实则消解了女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努力。(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关于下雨的环境描写,为猫的活动提供了场景,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暗示安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C.小说中描写丈夫看书,如“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是为了表现“丈夫”的沉静好学。D.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戛然而止。对之后的事,作者并未交代,思想隐而不晦,引发读者思考。(3)小说以“雨中的猫”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概括。(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有人认为,《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请结合文本分析“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三、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材料三: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节选自《墨子•兼爱中》)(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则A从人之性B顺C人之情D必于争E夺F合于犯G分乱理而归H于暴。(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之善,即性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性善论为孟子首倡,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B.恶,指厌恶、憎恨,与《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词义相同。C.国与家,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叫作“家”,也就是“采邑”。D.贼,指危害、伤害,与现在所说的“偷窃者”并不一样。(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在何处,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虽观点不同,但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D.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不兼爱是一切灾祸之源。(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以非之,何以易之?②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根据文木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2)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5.(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五石之瓠》中,惠子拘泥于大葫芦的日常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最后他批评惠子说:。(2)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学生问孟子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自信地回答:“。”(3)较之现代人,古人对时光易逝、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人生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初高中教材所学的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六、语言文字运用Ⅰ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B.臣子之不孝君父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7.(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犹其有四体也④强行者有志⑤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⑦剖之以为瓢⑧臣子之不孝君父A.②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⑦⑧8.(3分)《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9.(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吴晗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也是有骨气的。 C.会议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不是生病了就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组的李师傅貌不惊人,年纪又大,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0.(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高尔基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词汇虽然并不就完全等于语言,但它是语言的材料。制作一幅精妙绝伦的彩画,它的颜色所以那么逼真,原因之一,是画家的颜料异常纷繁,仅仅是一项红,可以铺展出不同的色泽。文学的道理也是这样:_____,“瞟他一眼”“盯他一眼”“瞪他一眼”“瞄他一眼”“注视他一眼”“斜视他一眼”……真个是“不胜枚举”。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开列出一大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啦,表现生活啦,传播知识啦,给予人以艺术美感啦,等等。但是人们往往会漏掉另外一项,这就是在精确描绘事物上起示范的作用,给予群众以语文技巧的教育。要使文学的各种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家除了具备其他条件外,非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不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去吸取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像一座喷泉喷出水柱似的,擅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像卓越的射手似的,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要做到这一点,我想,语言艺术工作者,应该比一般人对于民族语言具有更加深厚的感情。(1)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在其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第二段说明“文学的功能”的语句中,连用了四个“啦”字,试分析其作用。(3)博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或描写的比喻。请分析画波浪线部分博喻的表达效果。八、写作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注意辩论稿的格式,选好角度,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论辩有力,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④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⑤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⑥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⑦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⑧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材料二: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②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④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恒常与变化、阴阳等概念。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B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解答】(1)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错误,材料二:“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故选D。(2)A.“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错误,老子以水喻道,并不是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材料二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故选A。(3)A.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是景色描写。与山水文明无关。C.可以表现“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故B。(4)材料一“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可见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而《春江花月夜》中“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磅礴,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诗人的深思,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由原文“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可知,《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调人类永恒的哲理,蕴含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由原文“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可知,《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5)由材料一“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和材料二“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知,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由材料一“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和材料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可知,山水赋德、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由材料一“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和材料二“……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可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答案:(1)D(2)A(3)B(4)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诗人的深思,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②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深刻认知。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调人类永恒的哲理。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江流绕原野,长江送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5)①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②山水赋德、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③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雨中的猫(美)海明威ㅤㅤ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ㅤㅤ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ㅤㅤ“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ㅤㅤ“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ㅤㅤ“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ㅤㅤ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ㅤㅤ“别淋湿了。”他说。ㅤㅤ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ㅤㅤ“下雨了。”妻子说。ㅤㅤ“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ㅤㅤ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ㅤㅤ“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ㅤㅤ“您丢东西了吗,太太?”ㅤㅤ“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ㅤㅤ“有只猫?”ㅤㅤ“对,一只猫。”ㅤㅤ“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ㅤㅤ“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ㅤㅤ“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ㅤㅤ“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ㅤㅤ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里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ㅤㅤ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ㅤㅤ“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ㅤㅤ“跑了。”ㅤㅤ“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ㅤㅤ“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ㅤㅤ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ㅤㅤ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ㅤㅤ“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ㅤㅤ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ㅤㅤ“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ㅤㅤ“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ㅤㅤ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ㅤㅤ“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ㅤㅤ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ㅤㅤ“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ㅤㅤ“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ㅤㅤ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ㅤㅤ“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ㅤㅤ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ㅤㅤ有人敲门。ㅤㅤ“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ㅤㅤ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ㅤㅤ“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减)【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新女性正在重新确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反映了进入婚姻生活不久的年轻的海明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的女主人公被称为“美国太太”,可以理解为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处境具有典型性。B.女主人公冒着雨、拒绝丈去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女性追求平等独立,不希望回归传统。C.小说写女主人公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D.旅店老板送给女主人公一只猫表面上是礼貌和体贴,实则消解了女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努力。(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第一段关于下雨的环境描写,为猫的活动提供了场景,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暗示安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C.小说中描写丈夫看书,如“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是为了表现“丈夫”的沉静好学。D.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戛然而止。对之后的事,作者并未交代,思想隐而不晦,引发读者思考。(3)小说以“雨中的猫”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概括。(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有人认为,《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请结合文本分析“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解答】(1)B.“不希望回归传统”错误,女主人公想“把头发留起来,梳到脑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希望现在是春天”,希望“自己能有一只小猫”等愿望显示出了她对传统柔弱女性形象的认同,渴望回归传统女性。故选B。(2)C.“是为了表现‘丈夫’的沉静好学”错误,强调了他对妻子的轻视、冷漠,表现丈夫的独断自私。故选C。(3)小说标题的作用需要从标题本身、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就情节、内容而言,“雨中的猫”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先写女主人公看到猫,再写她去捉猫,接着写没有找到,最后写老板送猫,可见小说标题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一系列情节的展开。就人物而言,由“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可知,“雨中的猫”紧缩在桌子底下,寒冷、孤独、无助;由小说中丈夫对于妻子的各类请求无动于衷——想要猫、想留长头发等,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家里没有地位,没有爱和温暖。因此,标题映射出主要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特征。就读者效果而言,“雨中的猫”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猫为何在雨中,猫遇见了谁,最后结果如何了等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就主旨而言,小说借助“雨中的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在看到猫——抓猫——找不到猫等一系列的情节中,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较低,想要一只猫、想留长头发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从而反映社会男女不平等、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4)“冰山”理论是指小说简单的情节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八分之一”指情节、内容,“八分之七”只情感、主旨。通读文本可知,小说情节简单明了:开端——美国太太看到猫,发展——寻猫,高潮——寻猫不得,结局——店主送猫。这是小说“露出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通过小说简单的故事情节,可以推测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用“缩紧”二字就把太太逮猫的原因、此时的心情、太太与猫相同的境遇含蓄表达出来。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这种简单明了的情节安排,一方面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猫的特点,还是太太和丈夫的形象;另一方面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如以后这位美国新女性会过上怎样的生活等。答案:(1)B(2)C(3)①“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②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③“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④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4)①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美国太太寻猫、寻猫不得、店主送猫,这是小说“露出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故事情节,可以推测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③这种情节安排,既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三、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材料三: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节选自《墨子•兼爱中》)(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则A从人之性B顺C人之情D必于争E夺F合于犯G分乱理而归H于暴。(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性之善,即性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性善论为孟子首倡,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B.恶,指厌恶、憎恨,与《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词义相同。C.国与家,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叫作“家”,也就是“采邑”。D.贼,指危害、伤害,与现在所说的“偷窃者”并不一样。(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在何处,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虽观点不同,但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D.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不兼爱是一切灾祸之源。(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以非之,何以易之?②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根据文木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顺人之情”与“从人之性”结构一致,故“顺人之情”单独成句,前后即BD处断开;“必于……”与“合于……”结构一致,故“必出于争夺”应单独成句,其后即F处断开。故选BDF。(2)A.正确。B.错误。厌恶、憎恨;何,怎么。句意: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C.正确。D.正确。句意: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故选B。(3)B.“相反”错。由“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之善也,犹永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等句可知,两人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都用水比喻人性,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水流不分向东向西一样,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因此人性没有不善。可见他们的观点并不相反。故选B。(4)①“非”,认为不对;“何以”,宾语前置句,用什么;“易”,改变。译文: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②“平”,填平;“覆”,倒;“往”,往前努力。译文: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5)结合“今夫水……其性亦犹是也”分析可知,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环境形势改变所致。结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而归于暴”分析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努力的。“人行恶”,则是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所致。答案:(1)BDF(2)B(3)B(4)①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②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环境形势改变所致。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行恶则是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水,在东面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面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好比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不分向东向西的,但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像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让它飞溅起来,能让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让它倒流,那个让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能够让他变得不善的原因,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努力的。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顺着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着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非常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努力的。(选自《荀子•性恶》)材料三: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用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如今如国与国之间互相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和人之间互相残害,君臣不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不互相慈爱、孝敬,兄弟不互相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这样,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因为什么产生的?因为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因为不相爱产生的。如今的诸侯只知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国家的力量,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如今的家族宗主只知爱自己的家族,却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如今的人只知爱自己,而不爱别人,所以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一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一定相互掠夺;人和人不相爱,就一定相互残害;君和臣不相爱,就一定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和子不相爱,就一定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和弟不相爱,就一定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一定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一定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一定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一定欺骗愚笨的。凡是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墨子说:“用人们全都相爱、互相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全相爱、互相得利应怎么做呢?墨子说:“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与怨恨,能够让它们不出现,原因就在于人们相爱。所以仁者称赞它。四、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2)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解答】(1)B.“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说法错误。应理解为,诗人在读书时,与书中内容同悲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2)首先,作者通过读书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识。诗的前四句“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告诉读者,作者闭门谢客,沉浸在阅读前代的著作之中,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明了上下古今所发生的事情。其次,作者通过读书获得了身心的快乐。如诗中所言“吟咏心自愉”“书史足自悦”,作者对读书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最后,作者还通过读书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如诗中的“萧散捐囚拘”一句表明作者感到心灵放松,有如从拘禁中放出一般;又如“勿为名所驱”,作者从书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不再为名利所驱使,实现了心灵的自由。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答案:(1)B(2)①获得知识,如“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等;②获得快乐,如“吟咏心自愉”“书史足自悦”等;③获得精神的自由,如“萧散捐囚拘”“勿为名所驱”等。译文: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赏析: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五、名篇名句默写5.(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五石之瓠》中,惠子拘泥于大葫芦的日常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最后他批评惠子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学生问孟子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自信地回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较之现代人,古人对时光易逝、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人生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初高中教材所学的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答】故答案为:(1)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重点字:蓬)(2)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重点字:善)(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重点字:繁)六、语言文字运用Ⅰ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B.臣子之不孝君父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解答】A.名词,混乱;/动词,侵扰。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何处产生。/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义。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人有这四种发端。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句意: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D.求取;/同“邀”,邀请。句意:不是为着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故选:B。7.(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犹其有四体也④强行者有志⑤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⑦剖之以为瓢⑧臣子之不孝君父A.②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⑦⑧【解答】①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句意: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②古今同义,都是“乡里”,也指同乡的人。句意: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③古今同义,都是“四肢”。句意:就像人有四肢一样。④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⑤古今同义,都是“小孩子”。句意: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⑥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句意: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⑦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句意:把它剖开来做瓢。⑧古义,臣和子;今义,君主制时代的官吏,亦为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排除②③⑤。故选:D。8.(3分)《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解答】“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意思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意思是: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故选:B。9.(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吴晗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也是有骨气的。 C.会议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不是生病了就是路上又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