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1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3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4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2分)(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同学们总结了古诗中典型意象的运用规律,下面说法错误的

一项是()

A.意象,就是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B.我们可以借助意象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C.“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峨眉山”就是一个意象。

D.由于“柳”与“留”谐音,古代诗歌中常常用柳表达离别不舍之情。

【答案】C

解析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C.错误。“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诗句中的“月”应是意象;结合

题目《峨眉山月歌》和诗歌主旨“诗人描写在舟中所见的月夜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感

情”,可知,诗人是借“月”来表达情感,因此“峨眉山月”是意象;

故选C。

2.(2分)(23-24七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答案】C

第1页共17页

解析考查诗歌赏析。

C.根据末句中的“落花时节”可知,本项“深秋时节”有误,应为:暮春时节。

故选C。

3.(2分)(21-22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答案】D

解析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表述错误。“遥怜故园

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作者写思乡,没有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

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最后一句是一种想象之辞,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

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

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选D。

4.(2分)(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看见沙地似雪、月色如霜的景象。

B.第三句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第2页共17页

D.月色皎洁,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少。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多角度描绘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愁。后两句写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

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

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

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

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

少”理解有误;

故选D。

5.(16分)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铺垫的两

句是:,。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

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5)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

望的诗句是:,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

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

句是:,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

是:,

【答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岐

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遥怜故园菊应

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3页共17页

解析“眉”“羌”“州”“岐”“逢”“怜”“烽”“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4分)(23-24七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点明远游时令,“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景象。

B.一、二句分别以仰望和平视的不同视角,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D.本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风致自然天成。

7.(2分)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答案】6.B7.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

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6.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以仰望和平视的不同视角”表述有误,“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此

句应是俯.视.水中月影,而不是“平视”;

故选B。

7.考查诗句鉴赏。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连续的地名,

诗人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行程路线,不仅展示了地理空间的迅速转换,让人感觉行船速度之快,也营造了

一种流动、变化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动态美和韵律感。通过对一系列地名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

旅途中的情感变化。从峨眉山到渝州,诗人从对家乡的思念,到对旅途的期待,再到对远方的向往,情感

层层递进,深沉而复杂。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据此作答即可。

(4分)(23-24七年级上·河南周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第4页共17页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2分)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9.(2分)“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入”和“流”是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随江水流去。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月映

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9.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和对友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8.考查诗歌炼字。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入”是映入的意思,“流”是流动的意思,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准确传神的写出了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明月,映在青衣江中,仿

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入”

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月影映清江”的优美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9.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

舍去向渝州。诗人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

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据此分析可知,本诗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4分)(23-24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2分)结合语境,分析“落花”的含义。

11.(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诗中的“落花”既表明了诗人遇见李龟年恰逢暮春季节,又暗指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黑暗现状。

11.表达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生活的眷念之情,和对当前国事凋零、人们生活困苦的感慨之情。

【解析】10.考查词语理解。

“落花时节”即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既指自然界暮春花落的景色,表明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季节

第5页共17页

是暮春,又暗指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黑暗现状,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同时也指诗人自己和李

龟年的颠沛流离。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11.考查诗人情感。

这首诗抚今追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

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表达出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

盛生活的眷念之情,和对当前国事凋零、人们生活困苦的感慨之情。

(4分)(23-24七年级上·山东聊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析古诗词要关注诗题。本诗题目交代了写作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

B.赏析古诗词还要“炼字”。诗句中“寻常”与“几度”二词写得极其含蓄且有深意,既点明了诗人与歌唱

家是旧友,又以见面次数之多写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C.赏析古诗词还可通过文中“意象”来把握作者情感。文中“落花”即写出了人的衰老飘零,又暗含当时

社会的凋敝丧乱。

D.赏析古诗词要联系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前的盛唐,借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

变迁的慨叹。

13.(2分)洪昇的戏剧《长生殿》中有一段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

江山”结合本诗,说说两人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贴士: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

同时记录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

【答案】12.D13.都表达了对唐王朝兴亡的感叹悲哀和对世乱时艰、国将不国的慨叹、无奈与悲哀。

【解析】12.考查内容理解。

D.选项中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前的盛唐”说法错误。《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

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

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故选D。

第6页共17页

13.考查情感主旨。

《江南逢李龟年》诗的前两句是追忆当年相会的盛况,后两句,诗人则由梦般的回忆中回到眼前的现实,

置身于“江南好风景”之中的二人,都已是白发幡然、贫病衰朽的老者,这情景饱含着作者对时代沧桑和

人生巨变的深深感慨。追忆诗人与李龟年往昔的交往,慨叹历经战乱后的重逢。往昔之盛与现今之衰形

成鲜明对比,寄寓了诗人无比深切的历史沧桑、人事变迁之感慨。

《长生殿》通过描写唐朝天宝年间皇帝的昏庸,唐明皇宠爱贵妃、失政致乱的经过。“唱不尽兴亡梦幻,

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写出了在穷途上人生已经走到晚年的时候,突然遭逢乱离,这乱离来

的又让人堪堪心惊,曲调苍凉悲壮,颇为感人。表达出对国事凋零、人们颠沛流离的感慨。

据此可知,唱词和《江南逢李龟年》体现了杜甫和李龟年对国事凋零、人们颠沛流离的感慨。

(4分)(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2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送酒来”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暗寓着“行军”的特定环境。

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C.甲诗三四句实写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开放的菊花。

D.乙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令人余味无穷。

15.(2分)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述。

【答案】14.C15.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异:《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除了抒发诗人思乡的惆怅,还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解析】14.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第7页共17页

C.最后两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

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

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

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本项“实写了”说法错误;

故选C。

15.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题目中的“思长安故园”即点明了思念故乡之意。“强欲”与“无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寂苦闷之情。最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

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

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

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

人物不尽的乡愁。所以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现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外是甲诗还表现了作者对身

处战争之中的人民的强烈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没有这种感情。

(6分)(23-24七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6.(2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页共17页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甲】诗颈联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C.【乙】诗用“强欲”二字饱含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D.【乙】诗“无人送酒来”一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17.(2分)乙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词语可以看

18.(2分)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6.D17.重阳节“九日”“登高”18.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异:甲文

在写思乡的同时又蕴含着自然理趣;乙文除了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外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

望。

【解析】16.考查诗句赏析。

D.“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错误。“无人送酒来”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

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故选D。

17.考查内容理解。

诗题中的“九日”指的是九月九日,这一天是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登高的习俗,所以才会有“强欲登

高去”,即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18.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结合两首诗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

到洛阳之边)”“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

盛开)”可知,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不同点:《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

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

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

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因此是写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

苦的深深关切。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

翔,岑参随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

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

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

第9页共17页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6分)(23-24七年级上·湖北孝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9.(2分)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虽身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

B.【甲】诗的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着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当中的

哲理。

C.【甲】诗为五律,韵脚有“前”“悬”“年”“边”,【乙】诗为七绝,韵脚有“霜”“乡”,两诗读来均富有声

韵之美。

D.【乙】诗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写出了边地荒凉和凄冷的特点。

20.(2分)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1.(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

【答案】19.A20.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和风轻拂,船帆高

悬,好似挂在江天之上。21.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中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可以看出身在“客路”的诗人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

以看出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出的思乡之情。

【解析】19.考查诗歌鉴赏及辨析。

A.“(甲)诗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虽身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有误。(甲)

诗首联写“客路”和“行舟”“交代了诗人漂泊羁旅他乡的情形,同时也勾画出了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所看

到的明媚景色”而不是“暗含诗人虽身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

故选A。

第10页共17页

20.考查诗歌的画面、意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的画面是:潮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开阔

的江面,顺风行船,和风吹来,恰好把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悬着。“潮平两岸阔”写得气势恢弘,境界开阔,

而“风正一帆悬”却又气象生动,愈加精彩。它给人一种动中有静,静中藏动的感觉。加之诗人所举潮、岸、

风、帆四种事物,配之以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可谓既简洁、生动,而又贴切、妥当,本句运用对

偶的修辞手法,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21.考查主旨、感情和对比阅读。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句意: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

水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

经显现,生发了时光匆匆流逝之感。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

着一层乡思愁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句意: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幽怨的芦笛之声。这芦

笛声,刹那间激起了征戍将士心湖的涟漪,使他们都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不知何处吹芦管”渲染凄清悲凉

氛围,“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一个“尽”字,回旋而意犹未绝,简洁含蓄。

(4分)(23-24七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2.(2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妙处。

23.(2分)小文同学默写诗句时,经常把“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芦管”写成“黑管”,请结合【知识卡】给他

讲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知识卡】芦管,管身为竹或铜制成的,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bì)篥(li),东晋之时传入

中原,在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选自“360百科”,有删改)

【答案】2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

荒寒和月色的凄冷23.吹奏芦管,是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易引发思乡情绪,本诗

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解析】22.考查诗句赏析。

第11页共17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从“似

雪”“如霜”两个词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

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似雪”“如霜”

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凄清,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

23.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知识卡可知,“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芦管的曲调哀伤,夜晚处在边

塞,戍守边疆的征人,听到此曲容易引发思乡愁绪,与本诗的内容、情感贴合,而写成“黑管”,容易使读

者不知所云。

(4分)(23-24七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除夜①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③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

24.(2分)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就是“旅馆”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B.“寒灯”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C.“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思”到新的一年,作者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

要为自己增添新的白发。

D.这首诗写除夕之夜,深思苦调,表达直接,感人肺腑。

25.(2分)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4.D25.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内心孤独寂寞;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

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析】24.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故乡今夜思千里”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

第12页共17页

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

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故选D。

2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诗歌大意: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

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

岁。由此可知,本诗时间——除夕之夜,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转凄

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

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在除夕夜,

平添了作者的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又隐含着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4分)(21-22七年级上·陕西咸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注释】:①掬(jū):两手捧(东西)②翠微: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26.(2分)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所表现的画面

27.(2分)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感情。

【答案】26.双手轻轻捧起清凉的泉水,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拨弄树枝,山

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27.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

依借别的深情。

【解析】26.考查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即可。

示例:慢慢俯下身去,伸手从清澈的泉水里捧起一片清凉。泉水是那么的清澈,可以看出皎洁的月影沉在

水中,明月与泉水融为一体。直起身子,伸手拨弄树枝,在枝头怒放的花朵把浓郁的香气洒满我的全身,

花香与衣香再也无法分辨。

27.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首联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山中美景让诗人沉醉留恋。颔联的“掬水”“弄花”

是“春山胜事”的典型代表,是“赏玩忘归”的具体原因。诗人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

第13页共17页

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尾联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的情景分明地勾勒了出

来。故本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借别的深情。

(4分)(23-24七年级上·湖南娄底·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②③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坑城:包括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②霏霏:

形容雨。雪、烟。云等很盛或很密的样子。③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28.(2分)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容易使人想起繁荣兴茂的

局面。

B.韦庄身处唐末,此时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

C.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次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依旧繁华;三、四句表现风景依旧,人

世沧桑。

D.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心头有了亡国的不

祥预感。

29.(2分)诗歌的三、四句最为人称道,请你从手法运用角度赏析。

【答案】28.C29.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

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示例二:将台城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解析】28.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次句“六朝如梦鸟空啼”并不是说台城依旧繁华,而是表达了六朝往事如梦一般虚幻,只

剩下鸟儿在空中啼叫,透露出一种荒凉和落寞的气氛;

故选C。

29.考查诗句赏析。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意思是:最无情的还是台城的柳树,依旧轻烟般笼罩着十里长堤。

示例一:作者用“无情”一词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

时代的告别,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不管王朝兴亡的行为,

第14页共17页

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

示例二: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容易使人想起繁荣兴茂的

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

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

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耐人寻味。

(4分)(23-24七年级上·贵州毕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②

【注释】①浑:全。②频啼:连续鸣叫。

30.(2分)下列情境在本诗中没有出现的一项是()

A.春风骀荡B.藤柳招展C.故人相识D.黄莺频啼

31.(2分)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结合示例,简要分析“啼”字的妙处。

示例: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既符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答案】30.C31.①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

的眼泪。②拟人化手法,一个“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

时离人伤心的啼哭。③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将殷殷挽留、凄凄惜

别传神地表现出来。

【解析】30.考查理解诗意。

“好是春风湖上亭”写春风骀荡,“柳条藤蔓系离情”写藤柳招展,“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写黄

莺频啼;

故选C。

31.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词所在的诗

句,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久住柳枝的黄莺跟我是老相识,依依分别之时频频啼叫四五

声。“啼”,啼叫,诗人使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黄莺在殷殷挽留诗人,与诗人凄凄惜别,

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黄莺在诗人的笔下好似有了无限的深情,诗人与其作别,黄莺

也象诗人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

第15页共17页

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4分)(23-24七年级上·江西上饶·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