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三生物一、选择题:1.关于细胞膜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D.磷脂双分子层易于让氧气通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B错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属于脂质,根据化学中相似相溶原理,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C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易于让氧气自由扩散通过,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及特点,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神经元A与C、神经元B与C之间以兴奋性突触相连,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相同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突触前神经元(A、B)进行实验,实验一:单次电刺激,实验二:短时间连续两次刺激,用微电极记录突触后神经元(C)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实验一仅单次刺激神经元A,微电极记录的电位峰值将变小B.若实验二两次刺激的时间间隔扩大,微电极可能无法记录到动作电位C.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使用的电刺激强度均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D.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神经元C都发生了受体与递质的结合以及Na+的内流【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神经元A与C之间以兴奋性突触相连,单次电刺激A,有少量的Na+内流,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C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微电极记录的电位峰值将变小,A正确;B、单个突触连续两个相同强度的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实现兴奋的传导过程,若两次刺激的时间间隔扩大,不能叠加,则微电极可能无法记录到动作电位,B正确;C、实验一中使用的电刺激强度均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实验二中产生了动作电位,C错误;D、由于神经元A与C、神经元B与C之间以兴奋性突触相连,所以实验一和实验二中都会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神经元C)的受体结合引起了Na+的内流,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分子都是在基因的指导下、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合成的B.一种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种类与其空间结构有关C.人体中酶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D.酶与无机催化剂都通过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少数酶是RNA,只通过转录形成,A错误;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种类与其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C、人体中酶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条件适宜,酶既可以在体内发挥作用,也可在体外发挥作用,C错误;D、酶与无机催化剂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的,D错误。故选B。4.研究人员发现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受精卵发育为雌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果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子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雄果蝇,则一定是亲代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XY染色体未分离引起的B.子代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若对雌果蝇的基因组进行研究,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若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出现仅由环境因素引起,则其与亲本回交,子代白眼雄果蝇占1/2【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该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Y,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亲代白眼雌果蝇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w、Xw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带有w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的,A错误。B、若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Y,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若亲代红眼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W所在部位缺失,产生了X(不含W基因)的雄配子,其与正常的雌配子Xw结合,此时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w,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若对雌果蝇的基因组进行研究,需要测定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C错误;D、若环境改变引起眼色变化,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仍然是XWXw,其与亲本红眼雄果蝇(XWY)回交,子代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wY,占1/4,D错误。故选B。5.假设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为多少?假设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该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为()A.50%、50% B.100%、100% C.50%、100% D.100%、50%【答案】A【解析】【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形成的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有14N,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所以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有两个含有15N的DNA,即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为50%;第一次有丝分裂,由于半保留复制,形成的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有14N,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即两个细胞中的该DNA都是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有14N,第二次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的DNA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一个只含有14N,另一个是同时含有14N和15N,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两个含有14N,还有两个是同时含有14N和15N,即含15N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为50%,A正确。故选A。6.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两种。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者利用纯系品种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杂交组合父本植株数目(表现性)母本植株数目(表现性)F1植株数目(表现性)F2植株数目(表现性)Ⅰ10(紫色)10(紫色)81(紫色)260(紫色)61(蓝色)Ⅱ10(紫色)10(蓝色)79(紫色)270(紫色)89(蓝色)A.通过I判断,紫色和蓝色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将I、II中的F2紫色植株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6:5C.取杂交II中的F2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8:1D.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杂交组合Ⅰ中,子一代全为紫色,子二代中出现蓝色,说明紫色是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二代中紫色:蓝色=260:61=13:3,所以花色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基因为Aa和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杂交Ⅱ中F2的紫色:蓝色=270:89=3:1,说明一对等位基因纯合,一对等位基因杂合,故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b,蓝花的基因型为aaB_。【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I判断,紫色和蓝色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B、杂交Ⅰ中F2的紫色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2:1:1,产生配子的概率AB%=4/13,Ab%=4/13,aB%=2/13,ab=3/13,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者比例为2:1,产生配子的概率AB%=2/3,aB%=1/3,产生的后代中蓝色aaB_的比例为2/13×1/3+3/13×1/3=5/39,则后代中紫色的比例为34/39,故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4:5,B错误;C、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两者比例为2:1,随机交配产生AB配子的概率=2/3,aB%=1/3,后代蓝花的概率=1/3×1/3=1/9,故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8:1,C正确;D、杂交Ⅰ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杂交Ⅱ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子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1,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常见的分离比进行推导和计算,把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的情况,结合题意写出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7.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中①是感受器B.甲图⑥中信号的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由图甲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甲图中①是感受器,A正确;⑥为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其信号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应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8.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意味着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B.衰老的细胞通常表现为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增多C.蝌蚪尾的消失、人五指的分开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D.癌变的细胞中端粒酶的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明显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贯穿了整个生命历程。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细胞衰老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同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A正确;细胞衰老会出现线粒体减少、部分酶活性降低的现象,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B错误;蝌蚪尾的消失、人五指的分开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细胞凋亡保证了生物体的正常发育,C正确;端粒酶能够延长缩短端粒,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癌变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细胞中端粒酶的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明显增多,D正确。9.脱落酸(ABA)是诱导和维持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必需物质。为解决马铃薯种薯贮藏期短、易发芽的问题,某研究小组以香芹酮为实验试剂对马铃薯块茎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马铃薯储存期间香芹酮处理(0-18周)及停药处理(18-24周)实验结果记录表储藏时间(W)06182024对照组芽长/mm2.6132.2634.4251.02发芽率达到50%100%100%100%ABA含量/(ug/g)3.511.821.421.261.17实验组芽长/mm00.912.164.77发芽率00达到50%96.67%ABA含量/(ug/g)3.493.342.961.511.32注: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芽长大于2mm时判定为发芽A.马铃薯储藏期间应定时通风,以避免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香芹酮处理能抑制芽长的增长,但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不明显C.香芹酮可能通过抑制ABA的降解来抑制马铃薯发芽D.马铃薯储藏期间适当施用ABA,可延长其储藏时间【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香芹酮和储藏时间,因变量是马铃薯块茎发芽率和芽长。【详解】A、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B、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组加入香芹酮后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在相应储藏时间下,芽长变短,发芽率变小,由此可知香芹酮处理能抑制芽长的增长和降低发芽率,B错误;C、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组加入香芹酮后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在相应储藏时间下,ABA含量增加,芽长变短,由此推测香芹酮可能通过抑制ABA的降解来抑制马铃薯发芽,C正确;D、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BA含量增加,芽长变短,由此推测马铃薯储藏期间适当施用ABA,可延长其储藏时间,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借助于表格考查香芹酮和脱落酸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代表的是增长率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A、—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B、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D、鼠活动范围变化大,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11.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在该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植物明显降低,故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正确;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不是各种生物之间的物质都是循环的,D错误。12.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核糖体B.一般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可用来制作果酒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有生产蛋白酶微生物参与D.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参与果酒发酵是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发酵的是醋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都含有核糖体,A正确;B、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在该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糖类,故通常把含糖量较高的水果用来制作果酒,这样既可以为果酒发酵提供原料,又可以为酵母菌的代谢提供能源,B正确;C、由于豆腐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如毛霉)参与,C正确;D、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分子质量更小,因此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D错误。故选D。13.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在无菌环境条件下,且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植物激素B.需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获得原生质体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获得多倍体植株【答案】C【解析】【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需要在无菌环境条件下,且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植物激素,A正确;

B、需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获得原生质体,B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获得多倍体植株,D正确。

故选C。1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病毒的衣壳决定其抗原的特异性,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②含RNA的病毒较含DNA的病毒更易发生变异③病毒呈现不同形态的直接原因是衣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④灭活的病毒不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胞工程的诱导剂⑤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能够在寄主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A.四项正确 B.仅一项正确 C.两项正确 D.三项正确【答案】A【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主要由衣壳粒(含多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组成,只能专一性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与繁殖,换句话说,病毒只能利用自身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依靠寄生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酶、场所等合成自身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病毒能侵染特定的活细胞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一些衣壳蛋白,这也决定了病毒具有其抗原特异性,同样也利用病毒的这一特异性选做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和细胞融合工程的诱导剂等。【详解】①不同病毒的衣壳蛋白有特定的结构基团,决定其抗原的特异性,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正确;②由于RNA通常是单链,结构不稳定,与细胞中双链DNA相比较,更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含RNA的病毒较含DNA的病毒更易发生变异,正确;③病毒衣壳蛋白质是病毒形态直接体现者,所以病毒呈现不同形态的直接原因是衣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④灭活的病毒往往还具有抗原性,所以可作为细胞工程的诱导剂,错误;⑤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能够在寄主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有四项,故选A。【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熟悉一般病毒的化学组成、生活与繁殖方式以及作为抗原、载体、诱导剂的原理。15.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如图为基因工程中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目的基因定向插入B.在PCR反应体系中还需要加入4种游离核苷酸、Taq酶等C.第3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D.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2【答案】D【解析】【分析】PCR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步骤包括高温变性、复性、延伸。该过程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需要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做原料。根据图中可得,由于引物的一个碱基在不影响与模板链整体配对的前提下不与目的基因配对,再利用PCR技术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其技术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可以配合载体的限制酶识别位点,帮助目的基因定向定点插入运载体,避免发生自身环化,A正确;PCR反应体系中还需要加入4种游离的核苷酸、Taq酶,直接利用高温解旋,B正确;第3轮PCR中,物质②是引物2以引物1拓展得到的DNA链为模板进行复制得到的,故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C正确;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有2个,而子代DNA有23=8个,故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4,D错误。故选D。16.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6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C.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6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产生XAb的配子D.若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甲病是伴性遗传病”,且具有“父患女必患”的特点,说明甲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6和Ⅱ−7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因此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0和Ⅲ−11都不患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甲病和乙病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根据1号只患甲病,故基因型为XABY,1号的XAB染色体传递给6号,同时根据12号只患乙病的男孩,说明基因型为XabY,而12号中的X染色体也来自6号,因此6号的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B正确;

C、Ⅱ−6基因型是DDXABXab或DdXABXab。由于其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产生XAb的配子,所以Ⅲ−13患两种遗传病,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Ⅲ-15号的基因型为1/100DdXaBXab,Ⅲ-16号的基因型为1/3DDXaBY或2/3DdXaBY,单独计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1/100×2/3×1/4=1/600,正常的概率=1−1/600=599/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599/600×1/4+1/600×3/4=301/1200,D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考查了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基因连锁交换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应用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结合系谱图,充分利用题干中已知条件判断遗传方式;掌握遗传病患病率计算的一般方法,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二、多选题:17.在日常生产实践和生活中,细胞呼吸原理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表格中表述错误的是()选项应用措施目的A水果储藏密封容器,最适温度下保存减少水分流失、保证水果新鲜B酸奶制作容器要先通气,再密封加快乳酸菌繁殖,行利于乳酸发酵C扎伤处理透气纱布包扎防止伤口细胞缺氧溃烂D花生播种播种前疏松土壤保证种子的有氧呼吸,利于萌发A.A B.B C.C D.D【答案】AB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3)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详解】A、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存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零上低温),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储存时间,A错误;B、制作酸奶的乳酸菌为厌氧菌,制作酸奶时应密封,不需要通气,B错误;C、扎伤的伤口较深,伤口消毒清洗后用透气纱布包扎,有利于抑制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繁殖,同时也能避免厌氧菌细胞呼吸产生的有毒物质的伤害,C错误;D、花生等油料作物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播种前疏松土壤,同时适当浅播,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有利于其萌发,D正确。故选ABC。【点睛】18.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系统素能抑制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B.内含17个肽键的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C.系统素遇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会产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能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答案】BC【解析】【分析】1、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在碱性条件下,肽键与双缩脲试剂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详解】A.据题意可知,系统素是通过活化植物体蛋白酶抑制基因达到效果的,并没有抑制基因的表达,A错误;B.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该多肽分子中含有17个肽键,根据题意,系统素可以起到信号传递作用,因此属于信号分子,B正确;C.系统素中具有肽键,肽键遇双缩脲试剂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D.系统素释放出来后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系统素不是抗体,无法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错误。故选BC。19.下列关于酶生理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B.酶只在活细胞内起催化作用C.胃蛋白酶能在小肠中起催化作用D.酶通过提供能量促进反应进行【答案】ABCD【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详解】A、活细胞一般才能产生酶,但也有例外,如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A错误;B、有些酶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如过氧化氢酶,有些酶在细胞外起催化作用,如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B错误;C、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胃蛋白酶在胃液中可以起催化作用,但在小肠液中会因pH过高而失活,不能起催化作用,C错误;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ABCD。20.用密闭的培养瓶培养等量的绿藻(单细胞藻类),得到4组培养液,将培养液置于4种不同温度下,已知t1<t2<t3<t4,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测定培养瓶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得到如图的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条件下,绿藻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B.t3条件下绿藻细胞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线粒体利用中C.t4条件下绿藻细胞群体的净光合速率与总呼吸速率相等D.t4条件下培养瓶光下O2增加值降低与呼吸速率增加幅度较大密切相关【答案】AC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黑暗条件下氧气消耗值代表了绿藻的呼吸速率,且已知t1<t2<t3<t4,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速率逐渐增加,说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绿藻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光下氧气的增加值代表了绿藻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净光合速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t4时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速率逐渐增加,说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绿藻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A正确;B、t3条件下绿藻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其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绿藻细胞产生的氧气扩散到细胞外和线粒体中,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光下氧气的增加值代表了净光合速率,因此t4条件下绿藻的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正确;D、t4时培养瓶光下O2增加值降低,原因是光合速率增大幅度小于呼吸速率增大幅度,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21.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下图,回答问题:(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O2转化为三碳糖,需要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2)图中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表明,大棚种植葡萄时,可采取_____________两个措施来提高产量(4)为探究黄光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提出实验思路如下:分别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幼苗叶片,提取其中的色素并分离,然后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色素带的__________。【答案】①.ATP和[H](或“ATP和NADPH”、“三磷酸腺苷和还原型辅酶Ⅱ”)②.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a点真光合速率更高,所以a点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③.提高CO2浓度、用无(白)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或自然光照)④.宽窄(或颜色的深浅)【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因为白光是复色光,植物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提高。【详解】(1)三碳化合物还原属于暗反应阶段,需要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2)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光合速率高,故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3)分析曲线图可知: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大棚种植葡萄时,应选用无(或白)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这样大棚内透入的是白光,光合效率高,或者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4)要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葡萄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分别取白光(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试管苗叶片,提取其中的色素并用层析液分离,通过比较滤纸条上的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或叶绿素a、b色素带颜色深浅)来判断叶绿素含量。【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试管苗光合作用的影响,重点考查考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22.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下图1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图2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2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作为________,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________。使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2)由图1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的刺激有葡萄糖、_______,使胰岛素分泌增加。(3)由图1可知胰岛素的作用机理一方面通过促进_______的融合,进而促进组织细胞摄取更多的葡萄糖;同时,通过促进氧化分解、糖原的合成以及脂肪等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4)人体感染某病毒后,胰岛B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胰岛B细胞含有与该病毒相似的_______(物质)。上述研究在对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移植前,科学家还需解决患者对胰岛B细胞_________的问题。【答案】①.协助扩散②.信号分子(或信息分子)③.Ca2+通道打开④.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⑤.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⑥.包裹着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⑦.抗原⑧.免疫排斥【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由图2可知,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详解】(1)据图2可知葡萄糖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胰岛B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氧化分解使细胞中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B细胞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由图1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到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3)分析示意图1,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促进包裹着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4)自身的免疫细胞在攻击病毒的同时破坏了自身的胰岛B细胞,说明该病毒具有与胰岛B细胞相似的抗原。对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应用前,科学家还需解决患者对B细胞的免疫排斥问题。【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和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图1表示人体内7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图2是该类型易位(已知基因数目正常,表现型就正常)的家系图谱。回答下列问题:(1)易位是一种染色体_____变异类型。除易位外,该变异类型还包括_____、_____和_____。(2)已知该类型易位携带者的表现型是正常的,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原因:_____。(3)若II-2与II-6为夫妻关系,且两人均表现正常,两人各自有一个患白化病(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不位于7、9号染色体上)的妹妹,则两人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答案】(1)①.结构变异②.重复③.缺失④.倒位(2)携带者细胞内的染色体虽然发生了易位,但其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或含有全部基因)(3)20/27【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易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类型。除易位外,该变异类型还包括重复、缺失和倒位。【小问2详解】题中显示,基因数目正常,表现型就正常,而易位携带者的表现型是正常的,说明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出发,携带者细胞内的染色体虽然发生了易位,但其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或含有全部基因),因此表现正常。【小问3详解】若II-2与II-6为夫妻关系,且两人均表现正常,两人各自有一个患白化病(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不位于7、9号染色体上)的妹妹,若白化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两人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均为1/3AA或2/3Aa,则关于白化病二者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3×2/3×1/4=8/9;关于易位染色体分析,Ⅰ-1表现正常,染色体可表示为(7799),Ⅰ-2为易位携带者(77p+99p-),II-2表现正常,则其染色体组成可能为(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