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_第1页
(高清版)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_第2页
(高清版)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_第3页
(高清版)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_第4页
(高清版)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01-11发布2016-03-11实施I前言 V1范围 13术语和定义 4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4.1二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4.2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 25.1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25.2资料收集 35.3工区踏勘 35.4采集参数设计 35.5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45.6试验方案 45.7数据处理工作设计 55.8资料解释工作设计 55.9设计编写 66地震数据采集施工要求 66.1施工前验收工作 66.2测量工作 66.3试验工作 6.4激发工作要求 6.5接收工作要求 86.6钻井工作要求 96.7磁带及班报填写要求 96.8表层结构调查 96.9VSP数据采集工作要求 97数据处理 7.1处理前准备工作 7.2数据处理基础资料 7.3现场处理 7.5三维地震数据处理 7.7特殊处理 7.9处理成果图件及要求 8.1基础工作 8.3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8.5工作站解释特殊要求 8.6解释成果图图面要求 9报告编制 9.1报告编制要求 10质量检验与评价 10.1质量检验基本规定 2010.4室内质量检查内容 20 2110.6处理成果检验与评价标准 2310.7时间剖面质量要求及评价标准 11.1资料保管 11.2成果归档 25 25 25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字磁带盘管理规定及标识格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剖面档案卡标识格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震工程量计算与统计 Ⅲ附录H(资料性附录)地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 附录1(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制提纲 附录J(资料性附录)测量施工总结 附录K(资料性附录)测量结果整理格式 V省有色地勘局247队。1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MT/T897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陆上地震勘探辅助数据P1/90格式3术语与定义2振幅-炮检距分析技术AmplitudeVersusOffsette用于研究地震反射振幅随炮点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即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特征来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技术倾角时差由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b)了解工作地区构造轮廓;d)提供参数井井位。b)查明页岩地层的分布范围、赋存厚度及变化情况;d)提供参数井井位。b)测线尽可能按直线布置;无法按直线布置时,可按折线布置(限于山区和其它地表障碍区);c)在直测线、折测线无法设计时,采用弯线设计;e)综合勘探时,地震主测线线距原则上应为地质勘探线距的1/2;35.1.2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及编排测线命名应由测区名、项目开始年份、测线类型、测线编号四部分组成。命名形式举例如下:“1”为测线编号。测线编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在规则测网情况下,测线编号尽可能以千米为单位;测线桩号编排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并以米为单位。a)根据地质任务要求,以区域地质单元为单位,采取整体规划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c)合理设计镶边的宽窄度,确保最深目的层的地震偏移成像效果;d)三维地震勘探采用线束状观测系统时,线束方向一般宜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向。5.1.4三维地震测线命名及编排接收点编号采用8位数表示,1至4位数表示接收线号,5至8位数表示接收点号。接收线号采用1001~4999,接收点号采用5001~9999,编号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增量“I”代表一个激发点编号采用8位数表示,1至4位数表示激发线号,5至8位数表示激发点号。激发线号采用5001~9999,激发点号采用1001~4999,编号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增量“I”代表一个资料收集工作按照SY/T5314的规定执行。b)踏勘工区内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稳定性及可靠性;5.4采集参数设计5.4.1观测系统观测系统设计按照SY/T5314的规定执行。5.4.2激发因素a)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时,井深和药量应使激发的频带较宽,高频部分有足够能量,波形不失真,表层滤波特性最佳,目的层弱反射有一定的信噪比;激发深度一般应在高速层顶界面3~5m的井间距应大于爆炸半径的2倍,并进行组合特性分析,组合井间距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4b)采用可控震源时,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2倍频程。5.4.3接收因素b)检波器组合应有利于压制规则干扰和环境噪音干扰;c)检波器组合应保证有效波不被削弱,保护好高频有效信息;d)根据表层结构参数对组合高差引起的时差进行计算,其时差应小于反射波视周期的1/4;e)检波器埋置应保证与大地最佳耦合和避开环境干扰。5.4.4仪器因素a)仪器类型选择应针对不同地质目标和地表条件;b)仪器因素的选择应使仪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动态范围,应有利于提高信噪比;c)记录长度根据试验确定。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工作设计按照SY/T5314的规定执行。5.6.1.1试验目的最好的资料效果。对室内分析无法确定的施工参数和对采集质观测系统等。采用可控震源激发时应对扫描长度、台数及组合5.6.2试验方案编制应充分收集以往资料,分析工区存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应选择在不同表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处,且能控制全区的地方,以便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段(束)应55.6.3试验工作要求a)试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素单一,关键参数应重复试验;b)试验点(段)应实测,提交相应测量成果;c)新工区应做系统试验,全面分析试验资料;d)规范整理试验分析资料,记录备案。a)总结和分析工区及周边以往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和经b)结合表层结构调查资料,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c)加强叠前去噪处理,消除相干噪音及随机噪d)求取准确的速度资料,保证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模型的精度;e)建立合理的偏移速度场,提高时间剖面的横向分辨能力,确保断点清晰,成像可靠;f)对于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应使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以获得构造的可靠偏移结果;g)加强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与项目组解释人员密切配合,a)收集整理工区的地质、物探、钻井、测井及邻区的有关资料,检查基础资料;b)利用工区及邻区地震地质及钻测井资料确定目的层,标定c)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开展层位对比和构造解释;d)建立合理的速度场,做好时深转换,提高构造图的成图精度。6设计名称为“xx盆地(xx地区)xxxx年度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其主要内容及编a)二维地震勘探工程部署图(有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图面以主要目的层(或地震构造图)为背景,标出工区内主要地物及探井、施工单位和测线号,比例尺不小于1:50起止桩号,图框应有坐标或经纬度,比例尺不小于1:5a)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部署图(有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图面以主要目的层等深线或等时线为背景,e)共中心点(CNP点)位置图和覆盖次数平面分布图;f)应用不规则观测系统施工时,应单独绘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图、共中心点(CMP)位置图a)仪器(含采集站)的年检或月检;d)测量仪器的校验和检定;g)人员、装备配备情况。a)二维地震测线测量遇障碍物时,按设计提前偏移,测线可平行移动不大于1/4线距;如平行移动仍无法避开时,可在整数道上提前转折,转折角不大于6°,转折段偏离原设计位置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3线距,并应回到原设计的测线位置和方位上;7布置应采用线性正交排列型;测线转折时转折角一般宜小于30°,并应在测线拐弯处设置激不超过10个道距。偏移的激发点必须实测,确保覆盖次数的均匀性。6.2.2测线(束)实测要求a)所有物理点必须实测坐标与高程,并按规定提供测量成果;c)测站应有牢固的测站标识标明位置。动态GPS(RTK)放样测量时,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不大于15km;每隔40km必须有GPS静态定位点,并对RTK点的闭合情况进行检查;d)测线(束)的各线的两个端点必须布设测量控制点;e)在需进行地形静校正的地区,应沿测线实测地形剖面;f)每测量一条测线后应及时进行测量成果室内处理,并绘出标有明显6.3试验工作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参数)、工作量、试验点(段)位置、试6.4激发工作要求b)选择井深和药量,应使激发频带较宽,并有足够的能量;8c)组合井激发时,其组合中心应位于在以测量标志为中心、半径为5m范围内,严格按设计的组d)激发深度以药包顶面为准;e)应采用地震勘探专用雷管引爆炸药。6.4.2可控震源激发a)可控震源组合基距应准确,组合中心对准桩号,可控震源组合相对高差大于2m时,应调整可震源的标准信号与扫描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应小于2°;多台震源同时工作时,其工作频率、相a)开工前应对采集仪器系统进行极性检查,极性统一规定为初至下跳(磁带记录为负数),可控b)正式投入生产前应完成仪器(含采集站)的合格年检工作。按期进行仪器(含采集站)月检,e)使用两台仪器双站联合工作时,仪器型号、性能一致,互换性良好;f)激发前应检查电缆和检波器的通断、绝缘、道序及警戒等情况。b)保证地震电缆线、检波器型号统一(水陆交互带除外);c)生产前,所有的地震电缆和检波器a)电缆严禁拖、拉、踩、压,过道路时应做防压保护;收线应及时盖好插头防护盖;b)电缆插头和检波器接头应接触良好,不沾水和泥污,d)因特殊情况,可适当移动检波器位置。二维地震沿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5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2道距,三维地震沿测线方向和垂直测线方向移动均不得大于1/5道距。f)检波器应轻拿轻放,不准强拉引线,工作结束后应将检波器擦拭干净并短路;g)采集站应有专人保管,轻拿轻放,严禁撞击、摔碰,保持干燥,不沾水和泥污。9a)单口炮井应钻在以测量标志为中心、半径为5m,高差小于2m的范围内,如遇特殊情况,井位沿测线方向偏离距离应不大于1/5道距,沿垂直测线方向偏离应不大于1个道距;b)双井组合时,井间距离应不小于5m,炮井应以测量标志为中心,垂直测线分布;c)多井组合爆炸时,井距、位置和图形应符合设计要求;d)应遵守钻机操作规程,电力线、光缆及其它地下管线30m以内不得施工钻井;e)每口井的井深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做到井身直、井壁光滑、沉砂冲尽、封好井口;a)每一线(束)内文件号统一编制,同一线(束)文件号不能重复。同一盘带内不得录制不同线(束)记录。补炮记录采用重编文件号,所有磁带记录应符合格式标准;c)仪器班报表由操作员逐炮填写,具体内容见附录B。激发前,操作员应严格核对炮点、桩号、表层结构调查应与测线(束)生产同期进行,并在测线(束)生产前完成。要求如下:a)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选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道控制;a)采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选择波形重复性好的震源类型,并保持激发条件稳定。c)零偏移距VSP偏移距不大于1/8井深;非零偏移距VSP偏移距不大于井深;d)在整个观测段中,每200m选择一个试验点,以验证激发因素和仪器因素等是否合适。试验点e)经试验后确定的工作因素不得随意改变,且整个观测段的工作方法应一致;f)施工前应冲洗钻井,电缆和检波器应绝缘良好,绝缘电阻不小于2MQ;i)施工中应及时分析监视记录,作出质量评述和初步整理,应检查观测点深度,重复观测点之间的时间误差不应大于1ms,否则应及时校核和补充观测;7数据处理间,小折射每道还应标注检波点桩号;VSP、微测井每张记录上应注明井号、文件号、检波点具体格式参见附录D;c)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图第一炮的45°线首、尾端应注明接收道序号,首端下方0.5cm处注明文d)三维地震勘探除应画出观测系统的整体示意图外,还应画出接收线和激发线的平面位e)宽线应画出主测线的观测系统图及炮点a)磁带或硬(光)盘、仪器班报表;c)测线位置图(包括地质构造和钻井位置);e)表层静校正资料(地形高程剖面、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g)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时,还应提供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平面图、以往二维地震勘探成果和激发点、检波点的坐标和高程(应用硬(光)盘提供,格式见附录A);h)宽线处理时还应提供标明激发点、检j)资料重复处理时还应提供原处理剖面及参数测试资料及原处理流程。处理计划由业主与处理单位共同制定,分为试处理计划和批量处理计划。试处理主要是7.3现场处理7.4二维地震数据处理b)叠后处理:去噪、频率补偿、反Q滤波、反褶积、偏移等;b)按单次覆盖抽显单炮记录,剔除废炮、坏道,对于畸变值作时窗切除;d)解编炮数与记录长度要和处理说明书要求一致;e)对未相关的可控震源资料,相关前应显示辅助道,选用业主提供的正确扫描信号相关。a)静校正量正负号应符合资料处理规定,静校正数据应仔细检查,做到准确无误;b)绘制地面高程、低速层底、浮动基准面、高速层顶面深度和静校正量剖面(平面)图,且测线c)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静校正数据、野外表层调查资料,使用统一的计算方法求取静校正量;d)静校正量变化较大区段,应显示静校后的单炮记录和动校后的共中心点(CMP)道集;e)剩余静校正应选择合适的标准层及时窗长度;f)做初至折射静校正时,交点处的地表结构模型应吻合,求出的静校正g)井炮施工时,静校正量计算还应充分利用准确的井口时间,进行井深校正。a)速度分析点应选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优良b)解释速度谱时要考虑纵向及横向变化的规律性,对速度跳跃点附近要加密谱点,并分析原因。c)在速度分析点上进行道集动校正显示,以检查速度和切除参数的正确性;e)偏移速度应通过偏移速度扫描试验确定。除按7.4.2.1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a)共中心面元道集分选正确,面元大小符合设计要求;b)提供线性动校正和初至拉平剖面,绘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分布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除按7.4.2.2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a)基准面静校正时,对各点静校正数据进行面上平滑处理;b)剩余静校正时,形成模型道的共中心点(CMP)面元个数应通过试验确定;c)同一工区或联接工区,不同年度、不同施工单位的三维采集应采用统一的基准面和替换除按7.4.2.3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b)三维偏移速度模型可由三维叠加速度求取的均方根速度或由DMO速度在测区内钻井资料的c)三维速度分析应有速度谱、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显示、等时速度切片等图件。除按7.4.2.4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a)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使叠加的纵、横向剖面无强的噪音背景;b)偏移前做好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使振幅信息能够反映与目的层有关的地质信息;c)进行偏移试验用的剖面应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在工区内均匀分布;d)三维偏移后的垂直时间剖面在信噪比、分辨率和噪音背景等方面应优于原来的二维剖面。7.6弯线、宽线数据处理a)绘制激发点、检波点野外排列图及激发点一检波点中点平面位置图(即反b)中心输出剖面应位于各反射点条带的中央c)共反射面元平行于输出线的矩形边一般应等于检波点距的1/2,垂直于输出线的矩形边尺寸的d)应尽可能运用宽线处理方式对各输出剖面进行横向倾角扫描叠加,以充分利用各反射点的宽线处理除按7.4内容执行外,还应包括单线叠加、道重排形成横向道集、横向倾角扫描和叠加、纵向倾角扫描和叠加、根据能量-时间表计算a)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应使用井径校正后的资料;e)地震合成测井曲线和声波测井曲线基本一致,合成测井剖面f)彩绘色标应根据分辨率及突出目的层的原则选择,且色调柔和,对比明显,异常特征清晰。a)要求地段产状平缓,地震资料信噪比高;c)做消除振幅畸变的各种校正和补偿,如观测系统误差校正、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等。进行多道模型反演处理时需提交保持振幅的高分辨偏移数据带、作过精细地震解释的叠前偏移剖a)根据测井资料和解释过的地震地质资料b)处理中应检查剩余误差以控制迭代次数和处理质量;c)处理结束时,应显示相关曲线图和散点图,以检查反演结果;d)反演结果应进行彩色显示,色标要求同7.7.2f。7.8VSP数据处理a)速度谱及道集动校正显示图件应显示测区代号、测线号、共中心点(CMP)号等;b)时间剖面上一般每隔100ms显示一根记时线,每隔500ms显示加粗的记时线;剖面两端应显示100ms间隔的短记时线;深度剖面的两端应有深度标记;记时线与深度线应平直、准确、无断2)顶图内容应包括:相交测线标记、钻井位置标记、叠加速e)水平切片应标注测区名称、时间和坐标;f)彩绘图件应有色标标记。同一工区内的同类剖面应采用相同的色标。a)野外数据采集及原始数据特征分析;1)试处理:试验内容、方法、参数、流程,试验成果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批量生产参数、流3)批量处理的质量评价。e)数据处理情况(具体见附录F)、存在问题与建议;f)报告中应附必要的分析性图件和典型剖面;g)处理报告经提交单位与业主共同验收后与处理成果一并提交。8资料解释a)收集工区及邻区以往地质、钻探及物探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以往工作所取得的b)充分掌握野外数据采集的具体情况(包括仪器状况、地形、激发和接收条件等)c)绘制地震勘探报告平面图和深度剖面底图。a)时深转换的平均速度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也可从b)使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求取地层速度时应在三维空间进行,层状介质应分层进行速度标定;8.1.3层位标定d)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子波的主频、长度和极性应与相应的目的层反射波一致或接近;e)地层倾角较大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及走廊叠加剖面应与经过偏移处理的剖面进行对比解释。层编号为角码进行标记。如第四系底界面反射波为Ta;牛蹄塘组页岩顶界面反射波为Tn;牛蹄塘组第二个反射界面定位Tn₂,以此类推。a)在正确识别各种地震波的基础上,应用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相位、波组、波系对比;b)对浅、中、深层反射波进行整体对比,并分清主次,特别着重于主要构造及目的层对比;c)时间剖面对比的彩色笔迹,不得掩盖原始波迹面貌,其着色原则是:1)页岩层反射波用浅红色;2)特殊波用浅绿色;3)断层线用红色;4)不同时代地层底界面反射波采用相应地质年代地层的颜色。d)反射波的对比应反复检查,并利用多种方法处理的时间剖面验证解释对比的可e)在时间剖面交点处进行整道波形对比,其主要目的层反射波时间闭合差应不大于1/4视周期。8.2.2层序划分8.2.3.1.1断点a)根据反射波或波组、波系的错断b)利用水平叠加剖面解释断层时,应注意空间关c)利用偏移剖面解释断层时,相交测线上d)在时间剖面上连接浅、中、深层反射波断点的断层线应符合地质规律。b)B级:达不到A级又不是C级断点者;a)同一条断层在相邻剖面上的断点显示特征和性质c)断层走向或相互切割关系应符合区域地质构d)不能组合的断点为孤立断点。a)可靠断层: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地震测线控制,且A级断点不低于50%A+B级断点不b)较可靠断层: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地震测线控制,A+B级断点不低于60%,断面产状、c)控制程度较差断层:达不到上述要求者。c)在时间剖面上读取同相轴时间数据时应采用层位标定的统一相位,读数误差不超过±2ms;实际数据相符,圆滑后个别点与实际数据点偏离误差应a)可采用“直接空校法”,也可采用“T。梯度法”绘制等高线平b)在普查阶段,可先绘制深度剖面,再编制等高线平面图;c)等高线距应根据工区地层倾角的陡缓及勘探程度而定,普查不大于100m,详查不大于50m,勘探不大于25m;d)可靠等高线用实线表示,推断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a)地震地质剖面图可采用在等高线图上沿地震测b)在先编制深度剖面,再编制等高线图时,对地震地质剖面图应进行射线偏接空校法”,也可采用“T₀梯度法”绘制剖面;d)地质任务要求解释主要目的层的厚度变化趋势时,剖面上应体现其研究成果。8.3.1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要求a)垂直时间剖面的对比:在选择部分纵、横向基干剖b)水平切片解释:目的层的追踪应与纵、横向垂直剖面追按40m×80m的网格抽检时间剖面,用8.2.3.1.2和8.2.3.1.5的标准对断点及断层进行评价。当8.3.3成果平面图绘制b)等高线平面图:利用测区速度资料,依据等To平面图直接进行时深转换后绘制,在叠前深度8.4VSP资料解释c)与地震剖面对比标定主要反射层对应的地质层位,并求取速度参数;d)进行横向预测,研究井旁构造,确定断点离井a)输入的测量、井位坐标等数据要与给定的数据一致;b)钻井的地质分层数据、输入的测井曲线特征要与给定的一致;c)屏幕上显示的地震剖面要与纸质剖面一致。水平切片与垂直剖面在交线处的信息特征要吻合;d)加载的注释正确,且布局合理;8.5.2屏幕显示参数a)地震测线始端应标记测线号,端点、转折点应标记桩号(以m单位);b)等值线数值标记方向应与等值线方向一致,数值排列方向应与等值线走向垂直。b)剖面图上应绘出钻井简易柱状图,标明主要地质界线,可采气层编号、深度及厚度等。9报告编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录1。a)原始资料质量检验实行班组自检、施工单位专职检查、业主监督检查和最终验收制度;质量全面负责。对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或返工),直到达到规定后才能转入下道c)施工单位应配备1-2合格的专职质检员,专职质检员每数的二分之一;d)业主派遣具有监督资格的专职人员对施工单位进行全面质量监督,可驻队跟班作业检查b)月检:在施工期间,每30d(自然天数)应按月检下,不得超过5d;连续停工10d以上,可按自然天数45d计算。施工中,因仪器故障更换影a)检波器:自然频率误差不超过±5%灵敏度误差不超过±5%失真度不大于0.2%绝缘电阻不小于50MQ,成串检波器绝缘电阻不小于20MQ;b)电缆:道间绝缘电阻不小于50MQ,对地绝缘电阻不小于100MΩ;c)施工期间,每月应做一次道一致性检查(记录道数应不少于12道),要求各道波形基本一致,记录质量现场控制按照SY/T5314的规定执行。a)仪器班报表填写应齐全、正确,班报表b)对照设计检查记录长度、采样间隔、道数、覆盖次数等,核对磁带盘与班报表的文c)遇变观或其它特殊情况,如反极性道、不正常道、空炮应做说明。a)用初至时间检查移动激发点与接收点的正确性;d)检查反射品质,分析记录变坏原因,及时提出改进10.4.3野外原始磁带(硬(光)盘)检查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地区,甲级率不低于60%丢炮率不高于2%,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甲级率不低于40%丢炮率不高于3%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区,甲级率不低于20%丢炮率不高于5%全区合格率不低于97%单条测线合格率不低于95%。a)甲级品记录(应满足以下各条要求):1)爆炸信号、井口信号准确(井口信号设计不要求者除外);3)工作不正常道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48,并无连续的不正常道;4)记录有效段无明显的炮井(激发)噪声和工频干扰;面波干扰有效波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8(可控震源激发时不超过1/3);初至波前的背景噪声或感应幅度(回放增益为30dB时),大于3mm的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5)勘探深度满足设计要求,目的层反射波齐全,且能识别主要目的层反射波;6)采用可控震源时,扫描参数正确、稳定,辅助道工作正常;b)乙级品记录:凡达不到甲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c)废品记录:凡有下列缺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1)爆炸信号不准;两台可控震源的工作频率和相位不一致;2)测线布置不合理,未按设计要求施工;4)不正常工作道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面波干扰主要反射波超过接收道数的1/3(可控震源激发时超过2/3);不正常道连续超过四炮,自第五炮起评为废品;5)因仪器、激发、接收等因素不正确,未能获得主要目的层反射波;7)震源位置超过6.6a中的规定;8)无法解编的记录。1)试验目的明确,方法正确,符合试验方案的要求;2)因素变化单一,有分析和说明问题的价值。b)不合格记录: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记录:1)不符合合格记录要求之一者;2)观测点深度准确,初至波起跳清晰,初至前无明显抖动,续至波能量适中、信噪比较高;3)在有效波记录范围内无感应及乱跳现象。b)乙级品记录:凡达不到甲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c)废品记录:凡有下列缺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3)主要目的层的上行波被干扰或因感应而无法辨4)无法解编的记录。1)观测方法、仪器因素正确;2)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准确;测点位置正确;3)爆炸信号准确,初至波清晰可靠;b)不合格记录:凡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及不符合合格记录条件之一者。a)甲级品(满足以下各项要求):1)爆炸信号准确;2)初至波清晰可靠,续至波可辨认;3)背景平静,初至区无干扰影响;4)目的层折射波能在初至区内连续追踪;5)观测方法正确,激发点、检波点位置,符合设计要求;6)工作不正常道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24(非边道)。b)乙级品:凡达不到甲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记录;c)废品:凡有下列缺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1)计时信号不准;2)未按设计要求施工;3)互换、连接道时差大于5ms;4)初至波、续至波难以辨认,无法可靠对比;5)工作不正常道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边道或相邻两道工作不正常。a)空间属性、静校正参数正确,废炮、不正常道剔除准确;b)预处理时造成的空炮不超过1%且无连续空炮;c)应有预处理合格的近激发点接收道的一次剖面。a)速度分析点和宽行列表参数符合处理说明书的要求;b)速度谱(或速度扫描)显示及道集动校正显示清晰;c)拾取的速度合理。中间资料(频谱分析、速度谱、速度扫描等)及各项试验结果齐全,显示清楚,参数标注准确。1)处理方法正确,处理流程和参数选择合理;3)剖面清晰美观,内容齐全无涂改,无人为差错,总CMP道数与实际相符;4)剖面的边图、顶图内容齐全,且无差错;5)进道方向正确,显示的道间距离均匀,记时线标注清楚;7)彩色剖面进道均匀,色标合理,顶图正确。b)不合格剖面:凡达不到合格剖面标准之一者为不合格剖面。不合格剖面不能出站。三维数据处理质量要求除按10.6.1.1--10.6.1.3内容外,还有如b)炮线方向上的炮文件重排分选与班报表、观测系统一致;d)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分布图,共中心面元叠加次数图正确;e)提交的地表模型(地表高程等值线图、低降速带等厚度图和速度图等)正确,精度符合要求。d)水平切片处理符合设计要求,显示清晰;e)连井剖面及其它特殊处理剖面符合设计要求。时间剖面的质量评价分为1、Ⅱ、Ⅲ类。a)I类剖面:目的层齐全,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高,压制多次波效果明显,构造现象清楚,b)Ⅱ类剖面:凡达不到I类,又不是Ⅲ类剖面者;c)Ⅲ类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目的层未显示出来,构造现象不清楚。测区I+Ⅱ类剖面应达到80%以上。地震攻关或试验区,不进行剖面质量评价,以是否取得攻关或试资料包括有仪器年、月、日检、原始监视记录、仪器班报表、原始数据磁带、硬(光)盘、处理成b)爆炸机测试资料和检波器、可控震源的测试或检测资料按月分别装入资料袋,做好标识(格式见附录E)后交由施工单位资料室长期保存;c)原始监视记录(包括试验、生产、仪器对比、低(降)速带调查、微测井、VSP等原始记录)分测线、分工作目的按炮序装订成册(格式见附录C)。由项目组保管,项目最终验收通过后,交d)仪器班报表(格式见附录B)、原始数据磁带、硬(光)盘(格式见附录A),由项目组保管,e)测量成果(包括野外原始记录手簿、计算手簿、导线成果表、联测点、激发点、检波点坐标与高程数据表及存储盘),在野外施工结束后,移交施工单位资料室归档长期保存;a)成果报告(包括文字报告、附图、附表、附件及报告批准文件等);d)地震勘探设计(包括文字、工程布置图及设计批复文件等)。a)建立仪器档案,详细记录仪器及所有辅助设备的型号、数量及现状;记载其使用情况,发生的c)仪器车内保持清洁、整齐,严禁吸烟,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18~25℃)和湿度。在温度低于5℃、高于30℃和湿度大于80%时,不宜启动仪器。非工作人员,不得无故进入仪器室内;e)严禁无目的地扳动开关和旋钮;对磁头、变压器、扼流圈等高导磁器件,不得撞击和用直流电f)在通电情况下,禁止搬动、拆装、拔插电路板和进行g)所用测试仪器应符合精度要求并按使用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并应有良好接地条件和防止漏电。i)每天收工后,应及时做好仪器车的清洁整理工作,并做好次日的生产准备工作。养;仪器每月通电检查一次,并记录月检记录。当湿度大于80%时,每天要开启空凋机2~3h,以保持附录A(规范性附录)A.1.1地震勘探队应建立磁带库(可利用处理机房),存放本队的资料磁带。A.1.2磁带库必须做到防潮、防尘且远离核辐射,电磁、化学和烟尘等污染源,磁带库应安装空调及A.1.3磁带总库应配有微机控制的磁带清晰检测仪,磁带分库应配备数字磁带清洗机,定期倒带和检A.1.4库内设置磁带架,将磁带立放。装箱存放时,不准堆放过高。A.1.5磁带分库的库存量不宜过大,应定期采取措施转存。A.1.6野外分队应配备专用磁带柜保管磁带,存放期一般3个月,要注意防潮、防尘和防磁,环境温A.1.7磁带库应有专人负责,要保持库房清洁,不准在库房内吸烟、进食和喝水,库内和附近严禁放A.1.8磁带库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磁带进出库应严格手续,账目要清楚,非工作需要,他人不准A.1.9长期保存的资料数据带,每年至少要清洗、重绕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维护次数。A.1.10在清带和检测磁带时,必须符合环境条件,工作人员应穿戴不含亚麻的工作服和手套。A.2.1搬运磁带时,一定要轻搬轻放,始终保持带盘立放;长途运输时,一定要做好防尘、防潮和防A.2.2资料带运输时,带头必须用压敏胶带固定,并用软胶或泡沫块压紧。带盘要装箱固定,避免运A.2.3不使用的磁带或无必要时,不要打开磁带盘塑料袋。录制好的磁带,必须立即装入带盒,并用A.2.4用于生产的磁带,应逐盘清洗和检测,并在12小时以前进入仪器车机械房,以适应环境条件。A.2.5操作员工作时,应戴不含亚麻的手套,禁止赤手摸弄磁带(带头1m除外),每录完一盘带后,A.2.6磁带的卷绕要整齐,如出现带边不齐时,一定要重新卷绕,如因不慎磁带出现褶痕时,应立即数据磁带盘标识和磁带箱标识格式如表A.1~表A.3所示。DB43/T1151表A.1数字磁带盘(圆型)标识格式表A.2数字磁带盘(方型)标识格式施工工区线(束)号格式_炮点起止桩号起止文件号施工日期表A.3数字磁带盘(方型)标识格式施工地区:磁带盘号:磁带盘数:施工单位:附录B(规范性附录)仪器班报表外封面格式如图表B.1所示(A4纸)表B.1仪器班报表外封面(格式)炮点起止桩号:班报页数:施工日期:磁带盘数:表B.2.1采集参数一览表(格式)道间距:m道道m录制参数:仪器型号:辅助道数:辅助道通道号:接收参数:检波器数量:组合方式:连接方式:组内距:组合基距:组合图形如下:mm横向覆盖次数:次记录格式:束线间距:m磁带密度:BP1放炮方式:录制增益方式:滚动方向:陷波器使用:滚动线数:陷波频率:说明:每线(束)填写一张本表,置于班表第一页,如遇参数多变,请在B.3中予以说明,如变动较大激发参数1、可控震源2、震源型号:炸药类型:组合方式:组内距:激发井深:m驱动幅度:%激发组合图形扫描起始频率:Hz扫描终了频率:Hz仪器班报表内容如图表B.3表B.3仪器班报表内容(格式)当日炮号总雷管支原因仪器操作员:技术负责人:单位负责人: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产、试验记录和分析资料、图件封面标识格式如图表C.1~表C.3所示表C.1生产监视记录卷(本)封面线(束)号文件起止号第_卷(本)共_卷(本)炮点起止桩号表C.2试验监视记录卷(本)封面标识资料图件名称图件份数现场处理员 技术负责人 日附录D(资料性附录)辅助数据存储盘、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格式如图表D.1~表D.3所示处理组长小折射记录标识线(束)号仪器型号井位桩号 DB43/T1151附录E(资料性附录)表E.1可控震源检测资料软盘标识可控震源车编号:可控震源操作员签名:表E.2现场处理剖面外套格式标识观测系统现场处理员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剖面档案卡标识格式如图表F.1、表F.2及表F.3~表F.7所示表F.1地震剖面档案卡封面格式(A4纸)线(束)号填表时间年月日表F.2地震剖面档案卡扉页格式(A4纸)建卡说明一、“野外资料采集参数表”中所列各项和采集参数,均由施工组填写,要求字迹清楚、参数准确。二、每条剖面由其完成处理的处理分析员按流程在“资料处理情况表”中写明主要处理模块,并对处理成果作出分析及对原始资料提出改进意见。三、表中的内容及责任表要填写齐全,内容不全、无责任签名者下一环节可拒绝接收。四、试验对比段仍按建卡要求填写。S空炮率可控震源台数×震次s采样间隔原始资料质量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质量检查员签字:处理流程处理参数二维资料处理情况说明:三维线性-动校和分析:现场剖面处理质量评价:处理资料所作的努力及质量分析和对原始资料的意见:现场处理单位:现场处理分析人员签字:年月日现场处理单位技术负责人意见:处理流程处理参数剖面处理质量评价:处理资料所作的努力及质量分析和对原始资料的意见:处理单位技术负责人意见:重复处理目的、要求:业主单位:业主签字:年处理流程处理参数剖面处理质量评价:数据处理改进情况及质量分析:处理单位:处理单位技术负责人意见:地质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