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峰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后八

句叙写0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

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解析:(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

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

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

其叙写的内容。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

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

是说: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

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

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

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

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峰阳

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

思是: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的庄严。看古琴,转弦

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峰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在凄凉的馆舍,

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只可

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

啊。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

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

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

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解答

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

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

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

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这八

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

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别浦云归桂花

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

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

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

写。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

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

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

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

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

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

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

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

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①肇:初始。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高亢豪放B.蕴藉深沉C.清新雅丽D.平实质朴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C

解析:(1)C

(2)B

(3)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

胸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

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

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解析】【分析】(1)A项,"送别诗"错误,本诗是抒发情怀、寄托抱负的咏怀诗,并不

是送别诗。B项,"格律诗"错误,本诗应为五言古诗。D项,"虚实结合手法"错误,"晨鸡

鸣高树”是写早晨鸡在树巅鸣叫,是实写,不是"虚实结合"。故选C。

(2)本诗作者是阮籍,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

度,他的诗歌多隐晦含蓄。本诗开篇先写开秋的微凉,紧接着就是深秋的肃杀,再写诗人

观看自然景物变化,内心感到悲伤却无处倾诉,流露出生命有限的忧虑,结尾表达归去之

意。再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来分析,可知此诗还以秋的凄凉萧瑟象征了整个时代的悲凉。

整首诗蕴藉深沉,故选B。

(3)本诗中,开篇两句"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意思是秋天开始清凉的气候,蟋蟀在

床帷前鸣叫,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秋天特有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感

受。三,四句"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意思是诗人有感于景物变化内心怀着深深的忧

虑,无言默默地伤悲,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的是悲伤之情。五,六两句"多言焉所

告,繁辞将诉谁",意思是满腹的言语何处倾诉,无数的话语向谁表达,抒发出诗人的悲愤

之情。七,八两句"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意思是微风吹动着诗人的衣袖,明月闪耀

着它的清冷的光辉,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微风是凉的,月光是清冷的,更加烘托出诗人内

心的悲凉之意。结尾两句"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意思是早晨鸡在树巅鸣叫,命令车夫

驾起车子归去,这两句是在叙事,表达的是诗人远离现实的愿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

概括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B;

(3)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

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

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

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作者、注释

翻译并了解诗歌的内容。把选项放到诗歌中与诗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能力,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阅读诗歌,翻译

并分析其内容和主旨,通过分析其关键的词句的特点来判断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手法的赏析能力,注意要了解常见的情感表达技巧。了解常见的

情感的表达技巧及其特点。阅读诗句,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判断其技巧并结合具体的内容

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遇冯著①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满陵②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③花正开,阚%④燕新。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②浦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③冥冥:悄然。④朋飓: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淹陵雨水的情景。

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

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

大有可为。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A

解析:(1)A

(2)①繁花正悄然,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②以"花正开”寓意生

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③以

"燕新”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分析】(1)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

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

(2)此题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开"、"燕新"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巡

阚燕新。”该联的字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

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

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以"燕

新"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

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故答案为:⑴A;(2)①繁花正悄然,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②以

"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

体贴)。③以"燕新"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

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

包含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

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

对初弦月,傍水驿、深版兼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

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

王朝的都城一一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

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

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

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

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

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

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

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D项"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故

选D。

(2)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

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

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

对蒙召赴京一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

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至于此词结尾之处的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版兼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

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

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

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

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

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

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

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

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答案:B

解析:(1)B

(2)C

(3)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

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

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

【解析】【分析】(1)词牌每句都有规定的字数,选项中"青门引"较为生疏,其余三个都

学过相同的词,注意结合学过的词分析,如"如梦令"可参照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诉衷情"可参照陆游的“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踏莎行"可参照柳永的“雾

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三个和本词均不符,故选B。

(2)C项,"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应为周围环境的"寂静”衬托内心的“孤寂"。故选

Co

(3)"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中"明月朗照"与前面的"寂寞庭轩,重门深锁”对

比;"明月""秋千影"虽美好,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以乐衬哀,表达内心的怀人之

悲。

故答案为:(1)B;(2)C;

⑶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

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

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词牌名的能力。青门引,词牌名,属小令,又名"玉溪清"。以张

先词《青门引•乍暖还轻冷》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代表词作有王质《青门引•寻梅》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

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

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

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

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

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

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

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

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D

解析:(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

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

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

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

景。故选Do

(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

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

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

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

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

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

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

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

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

误自己的前程)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此题考核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句。鉴赏诗歌情感需在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先要阅读诗歌,通过关键词句理清诗歌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

要求组织答案。

表达技巧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

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B

解析:⑴B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

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

来的。

【解析】【分析】(1)B项理解不正确,"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

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故选B。

(2)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

之。""言笑无厌时"等。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以"春秋"发端,

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

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故答案为:⑴B;

⑵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

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

来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结合作者和注释理解诗歌。通过理解

作者和注释,正确理解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逐一辨析选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作答。阅读诗歌,根据

题干找出相关的诗句,分析其内容特点,抓住重点词结合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

【附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

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

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

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

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

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

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

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

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

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

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

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

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

活是多么惬意,而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

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

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

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

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

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

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

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

自资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

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

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

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

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

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

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

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

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洵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关心。③渝(jian)裙:溅湿了衣裙。这

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洵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A.4B.5C,6D.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C

解析:(I)C

(2)D

(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

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

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

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故选C。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

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

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故选D。

(3)用词方面:"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侧面描

写:"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手法方面:"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

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D;

(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

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

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

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常识的赏析能力,注意平时多了解诗歌常识内容和特点。读

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的常识内容及特点,然后阅读诗歌来分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从作者、注释来理解诗歌。读作者,了解诗歌

的写作背景和内容;读注释,疏通诗歌的内容,然后通过正确的翻译来判断选项。

(3)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并理解诗歌的内

容,在文句总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和手法,要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博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

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

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

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域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

沟有肆,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

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桧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

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

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

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

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域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C

解析:(I)C

(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

合。"荒域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

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城打猎的事,这里借

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

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

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

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

"荒肆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

“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域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

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

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

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

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解析:(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

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

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

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

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

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

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

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

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

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

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

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

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

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

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故答案为:⑴柳絮;拟人

⑵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

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

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

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

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手法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

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今不

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

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

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

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

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

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

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

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

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

代李崂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

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

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

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神州陆沉的

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

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

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

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

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

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

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o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

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

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

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

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

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

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

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

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

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

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

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

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

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

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

者的愁怀。

故答案为:⑴D;

⑵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

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

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神州陆沉的现

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

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

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

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

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

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

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

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

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

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

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螳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螳(longso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B

解析:(1)B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

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

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

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

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

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

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

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

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

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

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

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

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

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

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

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

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

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

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

"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鹫。

C.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

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

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B

解析:(1)B

(2)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②读书可以荡涤心

胸。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

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

书之美。

【解析】【分析】(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

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

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故选B。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和"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

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和"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

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

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和"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

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

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④读

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

美。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古山骨①,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犹黯②。

谁侍巾辎③此游乐,里中遗老④肯相呼。

【注】①古山骨:指石。木末:树梢。②犹(ya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黯(wu):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③巾鞫(go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精:革制袖

套。④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肯:可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峰岚”不仅

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于是,

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

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