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五大角度比对准,三步流程巧解题
—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
教学目标
掌握概括分析、概述题的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点
5大角度比对准,3步流程巧解题
教学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熟练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教学过程
【概述辨析・考势微解】
文言文的“概述辨析题”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
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
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
【概述辨析-必备知识】
历买h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品行等。
人物生平经历、典型事迹、官职变迁、
重点
丽政绩功过、奖惩情况。______________
关注k
人物结局、去世原因、赠谥情况、功
保尾k过评价。_________________
述传记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辨事件。
,信息筛选H传主要素:生平、品行、评价,
人物的语言、品格、事迹;事件的
设题
角度(内容概括h前因后果、相关细节。
作者的评价、文中人物之间的评
〈观点评价h价以及后人的评价。
【概述辨析・关键能力】
记好五大比对角度,明晓十大命题设误点
角度二一一比对人物.
误解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
设
形象理解
张冠
点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李戴
比对
要围绕“谁+何时+何地+言行+结果,体现的品质”比对
方法
角度二一一比对时间、一地点
时序
设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颠倒
误
空间
点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错位
比对特别注意选项中关于人物行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
方法I原文比对,厘清其关系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
设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
文意
误
归纳
点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不全
比对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
方法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四一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无中
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人、事或观点等内容
误生有
点以偏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
概全I象的范围
比对!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
方法f原文关键信息(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五—比对关系
改变
设故意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反之,或给句子强加、改变因果关系
因果
误
事件।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或对多个人的评价进行杂糅混编,或把
点
杂糅।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
方法।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概括分析(概述)题答题三步骤
纪事本末体重点关注:关注人物的言行及
事件、人物、人物对事件在时、地、因、
话、结果果等方面的表述
全面理解关注细节.仔细比对
整体把握依文索义反复推敲
【典例剖析】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
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
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
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
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
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
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
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
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
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
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改)
A.①秦国想要攻打齐国,②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
③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④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①张仪见到楚王,②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③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
里,④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①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②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
为后援,③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④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①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②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③楚王大怒,起兵伐秦,
秦齐合力大败楚兵。④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解题思维】
第一步,先用“①②③④……”标出选项的观点,(见上文选项)
第二步,将原文摘选出相应处,用“❶❷❸❹……”标出,再将二者进行比对分析。
A项:
❶其后秦欲伐齐;❷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❸子为寡人虑之,奈何?❹张仪曰:“王
原文
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❶:后来秦国想要讨伐齐国。比对①概述正确
❷: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比对②正确。
理解I…
❸: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比对③正确。
❹: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比对④正确
结论I①②③④概述正确
B项:
❶张仪南见楚王;❷大王苟能闭关绝齐;❸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❹若
原文
止匕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❶: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比对①正确。
❷: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比对②正确。
❸:我便请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通过张仪的话语,可看出与③表述一
理解!致。
❹: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还可以
私下获得商于地区的利益,这一计策可以同时获得三种好处。联系整体语境可分析
楚国这样做是答应秦国,是对秦国有恩惠,因此“得到秦国的恩惠”信息错误。
结论।①②③概述正确,④概述错误
C项:
❶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❷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❸且先绝
原文
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❹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❶: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觐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与①内容一
致,正确。
❷: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和齐国交好。比对②正确。
理解I❸: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
骗。比对③正确。
❹: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又和齐国断交了,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
会进攻楚国。比对④正确。
结论I①②③④概述正确
D项:
❶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❷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
某至某,广从六里。"❸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
原文
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❹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
[于张仪。
理解|❶: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齐、秦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比对
①正确。
❷:张仪知道楚国已经和齐国断绝交往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某
处到某处,纵横六里土地。”比对②正确。
❸: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讨伐秦国。秦、
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比对③正确。
❹: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
的惨境,是因为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张仪。比对④正确。
结论I①②③④概述正确
答案:B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秦地)曲沃。后来秦国想要讨伐齐国,由于齐、楚友
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讨伐齐国,无奈齐、楚两国正处在友好的时候,
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齐威王的罪恶对于我们国王来说是最深重的,
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我便请秦
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
对秦国施有恩惠,还可以私下获得商于地区的利益,这一计策可以同时获得三种好处。”
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这个地区,方圆共六百里。”听见这
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觐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烦劳一个士
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
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于这地方是得不到
的,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
因为大王和齐国交好。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
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
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又和齐
国断交了,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
当了,你就住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
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齐、秦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于是派遣一
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已经和齐国断绝交往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
使臣说:“从某处到某处,纵横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
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
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
有采纳,于是发兵讨伐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
不大,而人民也并非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是因为怀王没有采纳陈
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张仪。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3•新课标I卷)子附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
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选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
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张冠李戴。“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
根据选段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
“世人”。
【参考译文】
子鲍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
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
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希释字伯和,燕王八世孙。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恫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
阴济以粮。希释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
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烽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
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
(节选自《宋史•赵希释传》)
[选项]赵希辉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
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任职平江府时”错误。原文“升本路帅兼漕事……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怪授光
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可见“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是在
“升本路帅兼漕事”时。
【参考译文】
赵希怪字伯和,是燕王八世孙。升任本路帅兼漕事。黑风胴罗世传侵犯郴阳,奸民暗
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赵希辉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
To不久,李元砺侵犯郴阳,陈廷佐侵犯南安,又诱使罗世传与他们会合,抢劫掠夺到龙泉。
有个叫何光世的人,能知道贼寇的行踪,赵希辉教授何光世计策,让他引诱罗世传杀了李
元砺来赎自己的罪。功劳未成,赵希烽改任平江府知府,之后罗世传果然捆绑李元砺来进
献,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投降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
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人之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日: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缠,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
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选项]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
值得同情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评价错误。原文“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
以宴,亦不足吊乎?”意思是,祭祀用的牲畜、器皿、祭服不齐全,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
敢举行宴会,这样还不该去慰问他吗?可见孟子认为这种人是值得同情的。
【参考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说:“做官。有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没有被
君主任用,就着急起来,离开一个国家,必定带着谒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见面礼',公明仪
说:'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被君主任用,别人就要去慰问他。'”周霄便说:“三个月没有
被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说:“士人失去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国家。
《礼》书上说:'诸侯亲自耕种,用来供给祭品;夫人养蚕缄丝,用来供给祭服。'祭祀用
的牲畜不完美,祭品不洁净,祭服不齐备,就不敢用来祭祀。士人没有田地俸禄,也就不能
祭祀;祭祀用的牲畜、器皿、祭服不齐全,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举行宴会,这样还不该
去慰问他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
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
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
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
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
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
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选项]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时期名将,两人有不同的治军风格,各有长短,为此两人关
系不睦。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根据语境,比对信息,可看出“两人关系不睦”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
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
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
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
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
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
自己),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
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
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很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
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
的韬略,士兵们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4•济南联考)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
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
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之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
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
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
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
半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有删改)
[选项]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国人也都认为有利的
话,这肯定有问题,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曲解文意。“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错,原文“是何智者之众也?”,意思是聪明的
人怎么会这么多啊!表达的是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
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
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觐见魏
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
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
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
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
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
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
6.判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原文](2024•河北期末)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
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
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日文王智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
[选项]文王侍奉纣王,按时朝拜,贡物合宜,祭祀诚敬,其表现令纣王很满意,于是纣王赐
给他千里之地,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文王不愿受纣王控制,所以就放弃了”说法错误。从原文“文王载拜稽首而辞
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可知,文王放弃“千
里之地”是想替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以此来获得民心。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
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
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
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
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7.判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原文]鲁季氏与邱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邸氏之宫而益其宅。邱昭伯怒,
伤之于昭公,曰:“神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
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郦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
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
一,邱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察微》)
[选项]季平子在与邱氏斗鸡失败后,一怒之下回到了郦氏的房屋,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住
宅,引得郦氏大怒,在鲁昭公面前打伤了他。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归”为使动用法,此处为收归之意;“伤”为中伤之意。选项理解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鲁国的季氏与邱氏斗鸡。季氏的鸡没有获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邱氏的房屋,
扩大自己的住宅。郦昭伯非常恼怒,就在鲁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帝祭
的时候,舞蹈的人仅有两个而已其余的舞者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
规格,他眼中没有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
察,就派邱昭伯率领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孙氏、叔孙氏彼此商量说:“如
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族离灭亡就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墙的西北
角进入庭院,三家合兵一处,郦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到齐国,后来
死在干侯。
8.[原文](2021•全国乙卷)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
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
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日:“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i争;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
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概括不全面。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炀帝无道”与“臣亦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
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要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
等表因果的词语,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参考译文】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
士澄逮捕窃贼,稍微涉及嫌疑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
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
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以至于)所
有人都被杀掉了。”太宗说:“这岂止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
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9.判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原文](2024•广东模拟预测)既而,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
务十八策。太祖嘉纳之。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日:“刘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谋
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太祖深然之。未几,以濂为江西
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
[选项]刘基深得太祖器重,被授予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他陈述对时局的多条建议,
都被太祖采纳。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根据原文可知,刘基“被授予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错误,任“江西等处儒学
提举司提举”的是宋濂,而不是刘基。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参考译文】
不久,总制官孙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
务的十八条策略。太祖嘉奖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一天,太祖悠闲地问陶安说:“刘基他们
四人的才华怎么样?”陶安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
比不上章溢、叶琛。"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不久,任用宋濂为江西等地儒学提举司的提
举,派遣世子在此处从师学经。
10.(2024•湖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
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
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阚驷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
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
此也。
(节选自《水经注•易水》)
材料二: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轲援绥不让。至,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
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
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
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
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雄:欷饮泪日:“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
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太子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日:“闻
士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技,则未可与决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
子?”欲微感之。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
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骥骥之在盐车,驾之下也,
及遇伯乐,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夏扶问荆轲:“何
以教太子?”轲曰:“将令燕继召公之迹,追甘棠之化;高欲令四三王,下欲令六五霸,于君
何如也?”坐皆称善,竟酒无能屈。太子甚喜,自以得轲,永无秦忧。
(节选自《燕丹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濡水流经樊於期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治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消防安全教育课件
- 物业经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精细化管理与食品安全
- -医生转正试用期工作总结
- 中学生心理健康课件
- 巡防工作总结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5篇
- 学校宣传工作计划5篇
- 学生自我评价合集15篇
- 昆明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陈义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精美课件(第2课时)
- 小儿急腹症观察和护理
-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长江电力财务分析》课件
- 2023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大专(高职)学历笔试真题
- 中考英语复习听说模拟训练(一)课件
- 公立医院创新管理薪酬激励方案
- 药品经营使用和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宣贯培训课件
- 旅社承包合同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