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
一、复习《劝学》,完成下面基础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虽有槁暴暴:晒
C.假舆马者假:如果
D.而绝江河绝:横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木直中绳(合乎)②用心一也(因为)
B.①故木受绳则直(用墨线量过)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②吾尝践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D.①而绝江河(横渡)②而神明自得(英明,圣明)
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列缺霹雳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⑥
6.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
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
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
本义。“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在对偶句中又适当运用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参考答案】
1.C【解析】假:借助2D【解析】神明,非凡的智慧3.C【解析】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
置句,D.“孰与”固定结构
4D【解析】
5.A
【解析】①“列”通“裂”,裂开。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
③“生”,通“性”,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并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⑤“知”,通“智”,见识。句意: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⑥“有”通“又”,更,再。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6B【解析】B.“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错。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意:君子的本性同一
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说明了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样,强调借助外物。
二、复习《师说》,完成下面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孰能无惑则耻师焉,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郑子、蓑弘、师襄、老聃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惑而不从师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小学而大遗D.位卑则足羞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b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珪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度”,也被用于形容极近
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
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
的著作。
【参考答案】1.解析:B师:学习。
2.解析:CC项,均解释为“学习”。A项,超出/出自;B项,疑惑/糊涂;D项,道理/方法。
3.解析: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天性;C项,“受”同“授”,传授。
4.解析:DD项中的“所以”和题干句子中的“所以”都译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A、B、
C三项中的“所以”均表原因。
5.解析:CC项,使动用法。A、B、D三项与题干句子都是意动用法。
6.解析:BA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
人。D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7.A【详解】A.惑,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惑;B.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C.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D.卑,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的人。
8.D【详解】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A.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有何陋。与例句相同。
9.B【详解】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度'”错误,“此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脖”,
跨出两脚为“步”。
【情境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和“”说明“青”和“冰”的形
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
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
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
5.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
7.《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
以做到。
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
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1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
成“,"的后果。
【参考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7.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H.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情境默写二】
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课标全国I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
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
师;而“,,"。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
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5.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
句是“,”。
6.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师说》中的“,"两
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7.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8.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的行为
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的
结果。
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
准则。
10《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学习的现象。
1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
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参考答案】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不必贤于弟子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声于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蹉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
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
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嬴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目《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跋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B.而神明自得非凡的智慧
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交往
D.辄复不省反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
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度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陛”,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
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
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弩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
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
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B3.D4.D5.(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6.可以论证。荀子《劝
学》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己”,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
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己”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省:知觉,引申为记得。句意: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
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CD;
“惩艾”是一个词,意思是“惩治”,不能断开,排除AD;
“殆”,表推测,相当于“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其前断开,排除AC。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错,应该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六
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借;“水”,名作动,游泳;“绝”,横渡。
(2)“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庶几”,也许;“以”,用、凭借。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根据秦观《劝学》对自己少年读书的说法,“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
而常废于不勤”可见,“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是时断时续,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不能持之以
恒;
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
反面论证。
可见,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
(一)劝学
劝学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
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
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
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
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可以走很远),
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
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
躁。
(二)《精骑集》序
劝学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
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
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
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
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
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
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
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干,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
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
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
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枣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日:“愈言讦悟,罪
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
后天子威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
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日:“手?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
日:“天子以公为有将师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日:“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
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目:“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
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目:“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
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日:“然尔曹亦害田公,
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目:“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目:“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日:“神策六
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目:“即出之。”愈日:“若尔,
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目:“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7.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8.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
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
日死。"
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
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
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
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
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10.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答案】7.B8.A9.A10.(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
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
怪啊!11.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
续作乱的理由。
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
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
领牛元翼。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
荒谬?
“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
“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
断开,排除D。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A.“弹劾”错误,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弹劾”不用表。
B.正确。
C.正确。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的。句意: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是用来传授
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D.正确。
故选Ao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错误,由原文“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可知,元稹是
替韩愈感到担心,没有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宽假”,宽容;“谏争”,忠言直谏。
(2)“之”,这些;“齿”,并列,排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
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
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
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
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
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
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
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
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
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
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
也?’……愈日:‘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
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
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
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
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
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
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
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
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
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
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
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
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
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
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
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
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
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
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
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
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
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
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
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
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
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
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
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节选自韩愈《师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
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
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
茏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
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重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
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呼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可传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呼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亥中,的“是”意思不同。
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答案】12.ADF13.A14.B15.(1)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2)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些人,这难道很奇怪吗!16.①嫉妒比自己才德高的人。②轻视不
如自己的人。③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
“三代而下”,是后面句的时间状语,其后A处要断开;
“有学而无间”,是并列短语,阐述了当时的学习风尚,其后D处要断开;
“朋友之交”,是偏正短语作主语,其后F处要断开,表示强调;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是对当时“朋友之交”的阐述,要与前文断开。
故选ADFo
1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错误。学问、道德之意/风尚。句意:到有学问、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
已经很久了。
B.正确。是,认为……正确/这。句意: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
C.正确。都是意动用法。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D.正确。
故选Ao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错误。原文为: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九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
(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所以是孟子认为学先于问,而子思认为问先于学。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无以”,没有办法,不能;“致”,发现;“广”,形容词动用,增加。
“乃”,竟然;“及”,比得上;其,“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概括出:①嫉妒比自己才德高的人。
由“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概括出:②轻视不如自己的人。
由“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概括出:③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
没有办法提出疑问,不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
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
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
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
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
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
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
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
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
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
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
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
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是人们通常都会犯的毛病。在学习上,如果自己还没理解透彻,
却硬要装作知道;在理解道理上,如果还没想明白,却胡乱猜测。这样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真
正想要去深入了解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可能会因为忌妒而不愿意向他们请教;对于不如自己
的人,可能会因为轻视而不屑于去询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不愿意开口问。
这样一来,可能就很难找到真正值得去请教的人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
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
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
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
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孩子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
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
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
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
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
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
些人),这难道很奇怪吗!
(节选自韩愈《师说》)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阴脓肿的护理查房
- 研究生个人实习总结报告5篇
- 客服规范管理
- 员工个人辞职申请书例文8篇
- 初中个人职业规划
- 幼儿园家长感谢信模板合集十篇
- 采购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演讲稿【10篇】
- 雪景作文课件
- 保险业务员述职报告
- 前程无忧测评题库及答案
- 《中韩关系演讲》课件
- 直系亲属股权无偿转让合同(2篇)
- 【初中生物】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2024)
- 企业愿景及三年规划目标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wps课件教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测试卷(教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