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模拟基郦鼠卡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怀王)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

楚王日:“呼电之王所甚说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

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于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

计而三利俱至也。”怀王大悦,乃置相玺于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贺,而陈轸

独吊。怀王曰:“何故?”陈轸对目:“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

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且先出地而后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后房地,则必见欺于张仪。见

欺于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听,因使一将

军西受封地。

秦齐交合,张仪乃起朝,谓楚将军日:“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将军目:“臣之所以

见命者六百里,不闻六里。”即以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兴师将伐秦。陈轸又目:“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

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取偿于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

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遂绝和于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

之地。陈轸谏目:“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

“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

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目:“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

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

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年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陈轸之说疏》,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若A阴合B而阳C绝于齐D使人随E张仪F苟与吾G地H绝齐I未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与现在的敝国意思相同。

B.责,本文中“先绝齐而后责地”的“责”与成语“求全责备”的“责”不同义。

C.与,指依附、同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与”同义。

D.疏,指疏忽,粗疏,与标题“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不同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以丢掉秦国相国为代价,面见楚怀王,又通过巧言令色使楚怀王相信以地换绝齐的好处,进一

步达到自己立功的目的。

B.陈轸预料楚怀王不仅得不到商於之地,而且还会导致齐秦联合,楚国大困,因此他多次劝谏楚怀王,

但楚怀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C.在解决楚国之患的方法上,洪迈否定了陈轸在面对秦背弃盟约情况下提出的趁机奉送给秦国一个著

名都市,借力秦国合并军队攻打齐国的观点。

D.史实与史识的写法是不同的,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借叙述历史事件来表达褒贬之意,而洪迈

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2)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

5.楚王得张仪许商於之地的承诺后,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请概括其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日:“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

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

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日:“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

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法

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目:“此岂修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

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十年,太宗谓侍臣日:“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

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

侈务不息,国之衰萼,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日:“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

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

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但有A疑似B苦加拷掠C枉承D贼者E二千余人F并令G同日H斩决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文中指“承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情不胜其欲,的“胜”意思相同。

B.惟,文中指“只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惟士为能”的“惟”意思相同。

C.与,文中指“帮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意思不同。

D.弊,文中指“弊病、弊端”,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的“弊”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如果君主善于接受忠告,臣子能够直言进谏,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

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下不尽心办事,他表示依靠臣子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

狱空虚。

C.魏征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因为人君在取得天下之后,容易骄傲放纵。他辅助太宗安定天下,担心

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

D.在两篇选文中,魏征都强调善待百姓的重要性,人君在取得天下之后,千万不能骄傲放纵,要让百

姓休养生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唐太宗和魏征“君臣合契”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件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

谣目:“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

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菁,立则丈插,为士卒倡目:,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日尚矣!

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

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层,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濯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

不胜者也。”田单目:“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椁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日:“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

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

欲.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

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

取齐宝,烧其宫室室国。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招贤》,有删改)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厉气A循城B立于矢C石之所D乃援椁E鼓之F狄人G乃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与后文噂B”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噂指外城。

B.致,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

C.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D.虞,与“尔虞我诈”中的“虞”词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去到虚心求教、

躬身反省,最终打败敌人。

B.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烧毁齐国

宫殿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

C.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休养生息,最终

燕国殷富,士卒舍命报效。

D.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将士心态和处

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5.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

公日:“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日:“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

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

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

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京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尺走千里,手

裂兄虎,任之以力,凌轿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为攀,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

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

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齐宣王问日:“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目:“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

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提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

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

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密,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

勇也。文王一怒而拿天下之民。”“《书》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带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

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

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猿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答案标号。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成语“横行霸道”中的“横”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

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

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

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

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日:“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

何?’'先轸目:“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卷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日:“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皆宋之围。”

先轸目:“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

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

晋师退。军吏日:“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日:“师直为佐,曲为老。岂在久

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触,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鄙①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日:“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若其不捷,表里出可,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目:“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日:“臣闻繁礼之君,

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目:“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

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

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日:“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

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意思相同。

B.释,解除、取消,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日”的“释”意思不同。

C.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

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

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

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

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0.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

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日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

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

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茬蒙乎中浦久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电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

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狂.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

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

安兮。

注:①日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⑤冯夷:

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

(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文本二: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

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羊,《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学,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殂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文本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布止

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

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

可惩。

(选自屈原《离骚》)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茕茕乎中浦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B.《国风》好色而不淫淫:男女关系不正当

C.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D.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

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帝辔,姬姓,高辛氏,名俊,五帝之一。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辔前

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

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D.《离骚》中使用了大量香草的意象,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制黄荷”、“集芙蓉”表明自己要保持高

洁和美好的品质。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5.《史记・屈原列传》中说《离骚》“其辞微”,“其辞微”是什么意思?结合《离骚》来谈谈这一特点是如

何体现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

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

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

不看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丰受宠。”言好技力

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

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

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

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

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若笔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

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

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学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

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文中读“pi”与《琵琶行并序》中“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罢”的读音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的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情况、真相,与《石钟山记》中“自以为得其实”中“其实”的意思不同。

D.当,指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当”的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性质,那些“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行

为,“皆盗也”,是非正义的战争。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

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需要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

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与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

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20.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3)即便如止匕o

推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口:“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

?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

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

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

王善之,于是厚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材料二: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千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日:“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日:“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

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日:“仁君也。”文侯日:“何以知之?”对日:“臣闻

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日:“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日:“号等?”子方日:“臣闻之,

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日:“善。”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日:“人主自瞰,则众谋不进。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

民不与也。”子思言于卫侯日:“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目:“有由然焉。君出言自

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廖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

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方贤士A多B归之C使D乐羊E伐中山F克之G以封H其子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原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与材料二中的“庶人”意思相同。

B.疾,意为快速、急速,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相同。

C.何笑,即笑什么,与《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D.臧,意为褒扬、称赞,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臧”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的相人者认为自己并不擅相人之术,而是能通过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来辨识其为人。楚庄王赞

成他的说法。

B.群臣都称颂魏文侯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不赞同,魏文侯不以为忤,亲自将他追回,下堂迎接,

奉为上宾。

C.魏文侯能听出编钟的乐声不协调,但是田子方认为国君有自己的职责,不必懂得乐音,而应该懂得

任用乐官。

D.子思引用《诗经》讽刺卫国君臣自以为是,他们都自诩为圣人,这就像无人能分辨乌鸦雌雄一样让

人难辩是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5.魏文侯和卫侯是“吉主”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轨道旁。诸

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日:“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

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对■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崇苛法

久矣,诽谤者承,偶语者并于。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

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

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目:“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日:“秦

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

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

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黑京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

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今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

公。方飨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

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港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将军与臣有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可急使A兵守B函谷关C无内诸侯D军E稍征F关中兵G以自益H距之。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指“封存”,与“又欲眸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意思相同。

B.族,指“被灭族”,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C.弃市,古代一种刑罚,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警示大众。

D.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军

队退回到霸上。

B.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

士兵。

C.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

诉了沛公。

D.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

了项伯。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

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奉贵义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苧故人,谓子墨子日:“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

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谓二三子曰:“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

子墨子曰:“今瞽曰:,住®者白也,黔者墨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故

我日普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

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日: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子墨子日:“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

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目: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

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材料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

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

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②乎泰山不足为

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注】①比:银子。②萃(zu):高,险峻。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明A目者无以B易之C兼白黑D使瞽者E取焉F不能G知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代词,这,与“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是”,意思相同。

B.过,探望、拜访,与“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中的“过”,意思不相同。

C.适,符合,与“安适如常”“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冬之望日前后”中的“适”意思均不同。

D.非,非难,与“是非得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秦者去”的“非”意思均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通过假设予人冠履断其手足而人不取、予人天下杀掉其身而人不取,却为一句话而厮杀,得出

“万事莫贵于义”的结论。

B.面对好友关于“为义”的劝告,墨子以十子九辍一耕,耕者“益急”为喻,论证了更应该努力去“为义”

的重要性。

C.墨子认为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看待一个背粟的人,是因为现在行义的君子,只会奉承先

王学说来训诫世俗的君子。

D.韩愈对伯夷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们穷尽

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己。

(2)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15.材料一、材料二行文的侧重点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

其重臣,不问。及卒,原土新兴秦秀议日:“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

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粤日缪怙乱肆行日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日孝。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

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学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日:“此属必及于难。”

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

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日:“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

蔚闻卿言,必那危害。"尼日:“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日: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

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御孙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

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

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

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K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

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

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

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

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20.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帝在藩镇,爱信牙将慕容迁,及即位,以为控鹤指挥使;帝将北渡河,密与之谋,使师部兵守玄

武门。是夕,帝以五十骑出玄武门,谓迁日:“朕且幸魏州,徐图兴复,汝帅有马控鹤从我。”迁日:“生死

从木军。”乃阳为团结;帝既出,即阖门不行。

己巳,冯道等入朝,及端门,闻朱、冯死,帝已北走;道及刘晌欲归,李愚日:“天子之出,吾辈不

预谋。今太后在宫,吾辈当至中书,遣小黄门取太后进止,然后归第,人臣之义也。”道曰:“主上失守社稷

人臣惟君是奉无君而入宫城恐非所宜。潞王已处处张榜,不若归俟教令。”乃归。至天宫寺,安从进遣人语

之日:“潞王信道而来,且至矣,相公宜帅百官至谷水奉迎。”乃止于寺中,召百官。中书舍人卢导至,冯道

日:“俟舍人久矣,所急者孙母文书,宜速具草。”导曰:“潞王入朝,百官班迎可也;设有废立,当俟太后

教令,岂可遽议劝进乎?“道曰:“事当务实。“导曰:“安有天子在外,人臣遽以大位劝人者邪!若潞王守节

北面,以大义见责,将何辞以对!公不如师百官诣宫门,进名问安,取太后进止,则去就善矣。”道未及对,

安从进屡遣人趣之日:“潞王至矣,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劳矣,安得百官无班!''道等即纷然而去。既而潞

王未至,三相息于上阳门外,卢导过于前,道复召而语之,导对如初。李愚日:“舍人之言是也。吾辈之罪,

擢发不足数。”

康义诚至陕待罪,潞王责之日:“先帝像■写,立嗣在诸公;今上亮阴巴政事出诸公,何为不能终始,

陷吾弟至此乎?”义诚大惧,叩头请死。王素恶其为人,未欲遽诛,且宥之。马步都虞候装从简、左龙武统

军王景戡皆为部下所执,降于潞王,东军尽降。潞王上笺于太后取进止,遂自陕而东。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材料二:

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日:“社稷为重,君为较。”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

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

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