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在介绍答题技巧之前,先看个图片,了解一下一般的文章的结构。这是一棵树,树由树
干、树枝和树叶组成。树干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树枝相当于每一个自然
段的中心句,而树叶都在树枝上,主要是解释树枝的。这是普遍规律,仔细研究历年中考
阅读材料,也基本上能体现上面的结构特点。下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
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
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
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
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
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
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
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
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
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
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
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
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
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
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慎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
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
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
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
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
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
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针对标准,定向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
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
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
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中考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的。
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
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
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
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
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
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
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
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
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
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
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
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
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
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
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
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
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
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
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
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
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
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
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
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
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
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
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
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
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
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
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
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
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
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藤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
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
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
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
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
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
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
"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
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伦,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
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
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
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
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
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
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
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
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
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
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
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
所谓线。朱宜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一一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
鲁的线却飞快一一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
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
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
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
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
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
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辞、昆虫的
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
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
(1)段④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
(2)段⑦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
【答案】(1)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②与"树"作比
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③"就这么办了",口语
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
(2)插叙。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
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大师笔下的藤,表
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
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
(3)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
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
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
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
【解析】【分析】(1)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
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
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
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划线句子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藤对自由的追求。
(2)此题考查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
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
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文章插叙了文人画藤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
高作品内涵,而且为下文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
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般
人所谓的"生活"指的就是实用;只有懂艺术的人,才会意识到藤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突出
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渴睡
契诃夫
夜间。小保姆瓦尔卡,这个十三岁的姑娘,正在摇一个摇篮;她哼着歌:睡吧,好好
睡…
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一大块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长长的阴影.…灯火一闪摇,绿斑和
阴影就活了,好像让风吹动的一样。
娃娃在哭。他早已哭得声音哑了,可他还是不停地哭。可是瓦尔卡困了。她的眼皮睁不
开,脑袋宜拉下来,脖子酸痛。她的眼皮和嘴唇都动不得,她觉着她的脸仿佛干了,化成
了木头。
"睡吧,好好睡。"她哼道。
火炉里有个蟋蟀在唧唧地叫。毗邻的房间里,老板和师傅阿法纳西在打鼾,摇篮怨艾地
吱吱嘎嘎响,瓦尔卡哼着一一这一切合成一支夜晚的催眠曲,催她入睡,她却万万睡不
得,求上帝别让她睡着才好,要是睡着了主人们就要打她了。
灯火闪摇。那块绿斑和阴影动起来,扑进瓦尔卡的半睁半闭的、呆瞪瞪的眼睛里,化成
朦胧的幻影。她看见一条宽阔的大路,满是稀泥;沿了大路,背着行囊的人们在路上慢慢
走,阴影摇摇闪闪;大路两旁,隔着阴森森的冷雾可以看见树林。
现在她看见自己在一个黑暗的、闷得不透气的茅草屋里。
她那去世的父亲正在地板上翻来覆去地打滚。她看不见他,可是她听得见他痛得在地板
上打滚,哼哼唧唧。母亲已经跑到主人的庄园里去报告。
母亲回来了,小声说:"他把灵魂交给上帝了,他们说治晚了……"
瓦尔卡走进树林,在那儿痛哭,可是忽然有人打她的后脑勺,下手那么重,弄得她的额
头撞在一棵桦树上。她抬起眼睛,看见自己面前站着老板。
"你在干什么,你这个贱丫头?"他说,"孩子在哭,你却睡觉!"
他使劲揪一下她的耳朵,她晃了晃脑袋,一会绿斑、阴影又占据了她的脑子。她又看见
满是稀泥的大路,背着行囊的人躺下去睡熟了。瓦尔卡又想睡得不得了。
瓦尔卡跳起来,往四下里看一眼:原来这儿没有大路,没有母亲,没有遇见什么人,只
有老板娘站在房中央。
瓦尔卡只能又摇起摇篮来。绿斑和阴影渐渐不见了,可是她还是困,困极了!
"瓦尔卡,把炉子生上火!”
"瓦尔卡,把老板的雨鞋刷干净!”
活儿多的是,她一分钟的空闲也没有。她恨不能往地板上一扑,什么也不管,睡它一觉
才好。
白天过去了,瓦尔卡看见窗子渐渐变黑,按一按像木头一样的太阳穴,微微笑着,自己
也不知道为什么笑。或许她不久就可以好好的睡一觉。到傍晚,客人们到老板家里来了。
"瓦尔卡,烧茶炊!"老板娘喊道。
“瓦尔卡,快跑去买伏特加来!瓦尔卡,拔瓶塞的钻子在哪儿?瓦尔卡,把青鱼收拾出
来!”最后,客人们总算走了。灯火熄了,老板和老板娘都去睡了。
"瓦尔卡,摇娃娃!"她听见最后一道命令。
天花板上的绿斑、裤子和襁褓的影子,又扑进瓦尔卡的半睁半闭的眼睛,弄得她脑子里
迷迷糊糊。
娃娃还是啼哭,哭得乏透了。瓦尔卡又看见泥泞的大路、背着行囊的人、她母亲、她父
亲。样样事情她都明白,个个人她都认得,可是在半睡半醒中她就是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
力量捆住她的手脚,压住她,不容她活下去。她往四下里看,找那个力量,好摆脱它,可
是她找不着。临了,她累得要死,用尽力气睁大眼睛,抬头看那闪闪摇摇的绿斑,听着啼
哭声,这才找到了不容她活下去的敌人。
原来敌人就是那娃娃。
她笑了。她觉着奇怪:怎么这点小事以前她会没有弄懂呢?绿斑啦、阴影啦、蟋蟀啦,
好像也笑起来,也觉着奇怪。
这个错误的观念抓住了瓦尔卡。她从凳子那儿站起来,脸上现出畅快的笑容,眼睛一眨
也不眨,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她想到她马上就会摆脱那捆住她的手脚的娃娃,不由得觉着
痛快,心里痒酥酥的……弄死这个娃娃,然后睡吧,睡吧,睡吧......
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斑摇一摇手指头,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
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了。不
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
(选文有删减)
(1)本文与《凡卡》在情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法国学者布雷蒙对叙事的基本序列做过这
样的概括:情况形成一一采取行动一一取得结果。请根据这一理论填写出这篇文章的故事
情节。
《凡卡》《渴睡》
情况形成阶段苦难的学徒生活①________
采取行动阶段给爷爷写信求助掐死娃娃获取解脱
取得结果阶段绝望后继续学徒生活②________
(2)小说的多处写到了瓦尔卡的"笑"(文中画线的语句),请仿照表格中的批注,从结尾
两段写"笑”的句子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句子批注
瓦尔卡看见窗子渐渐变黑,就按一按像木瓦尔卡看到黑夜即将来临,她可以不用像白天
头一样的太阳穴,微微笺着,自己也不知这样拼命干活,而且说不定还可以打个盹。从
道为什么哭。笑中,我们体会到了瓦尔卡生活的悲苦。
她笺了。她觉着奇怪:怎么这点小事以前①________
她会没有弄懂呢?绿斑啦、阴影啦、蟋蟀
啦,好像也笺起来,也觉着奇怪。
她从凳子那儿站起来,脸上现出畅快的笺②,
容……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她掐死
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笺
起来……
(3)在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事物或情景往往会成为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切入点。本文多处
出现绿斑和阴影(文中画线句子),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家根据创作的需要或审美的设定,往往采取不同的叙述视角讲故事。请比较《契
诃夫短篇小说选》与《简•爱》叙事视角的不同。
知识卡片:全知视角即作者是叙事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
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内视角即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充当叙述者,从他的视觉、听觉及
感受角度去传达一切。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叙事
小说举例表达效果
视角
全知《渴睡》第5段火炉里有个蟋蟀在唧唧地
《契诃夫视角叫。毗邻的房间里,老板和师傅阿法纳西
短篇小说第三在打鼾,摇篮怨艾地吱吱嘎嘎响,瓦尔卡①________
选》人称哼着这一切合成一支夜晚的催眠曲,
叙述催她入睡,她却万万睡不得,求上帝别让
她睡着才好,要是睡着了主人们就要打她
了。
内视
角
(主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具
人公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时可
《简谖》视②________以更真切地揭示自己深层的
角)内心世界,读者也更容易走
第一进她的内心,感同身受。
人称
叙述
(5)创作于19世纪末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描绘了俄国社会的众生相,其中塑造的“小
人物”形象在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舍作品《骆驼样子》同
样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请分别结合两部作品具体人物,谈谈小说塑造这些典型“小人
物”形象的意义。
【答案】(1)劳累疲倦的苦难奴仆生活;沉沉入睡,走向死亡
(2)瓦尔卡终于寻找到了那个捆制住她的东西,即她所有苦难的源头,就是那娃娃。她突
然醒悟、明白了。;这里的笑有两个原因,一是瓦尔卡决定掐死摇篮里的小娃娃感到痛
快;二是她掐死小娃娃后得到解脱、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一觉而开心。从中可以体会到瓦尔
卡的幼稚、开心、苦涩、辛酸、绝望等诸多复杂的情感。
(3)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的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的阴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营造出
一种昏暗朦胧的氛围,暗示了瓦尔卡命运的悲惨;二是每一次绿斑和阴影的出现,都不断
加深瓦丽卡的睡意,最后终于不能承受,成为瓦尔卡做出荒唐举动的推进剂,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发展;三是绿斑和阴影很好地表现了瓦尔卡渴睡的精神状态,令其反复出现各种幻
觉,衬托了瓦丽卡悲苦低迷绝望的心理状态。
(4)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瓦尔卡的无限悲悯
和同情,这样一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就这样正被这个病态而黑暗的社会吞噬。;略
(5)小人物形象是中外文学人物画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小人物的生存之痛让人无言以对
又无可奈何。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
契科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之死》写了一个小庶务官看戏时打了个喷嚏,不小心喷到了大官
身上,终日惶恐不安,最终死在家里。《套中人》写的是小教员别利科夫整天裹着黑色大
衣,戴着帽子,总是随身带着把雨伞像是要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他无法接受新的事物而且
害怕一切改变,最终死在了那个像坟墓一样的家中。《苦恼》写得是一个马车夫死了儿
子,他想向人述说悲伤,但一次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渴睡》中的小
保姆瓦尔卡一刻不停地为主人做事,痛苦折磨下出现幻觉,寻求解脱,把小娃娃掐死。这
些小人物的塑造,揭示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物的卑微、生活的悲苦而又无力反抗的命运,
引人深思。而老舍塑造的"祥子"这一角色,同样逃脱不了这种悲剧的命运,祥子由一个勤
劳淳朴、正直乐观的车夫变成了一个吃喝嫖赌、贪婪邪恶的恶棍,他一生命运的"三起三
落",主要是由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在这些作品里,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充满了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体现
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把矛头直指黑暗罪恶的社会制度和残暴的统治者,对社会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这就是文学作品中塑造"小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解析】【分析】(1)如①空,从"她累得要死”等句分析,可概括为劳累疲倦的苦难奴
仆生活。②空,从“不出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跟死人一样了”分析,可概括为沉沉入睡,走
向死亡。
(2)要求仿照表格中的批注,从结尾两段写"笑”的句子中任选一处作批注。从所给示例
看,要分析出"笑"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当然,一定要结合上下
文的情节内容。如①。"她笑了。她觉着奇怪:怎么这点小事以前她会没有弄懂呢?绿斑
啦、阴影啦、蟋蟀啦,好像也笑起来,也觉着奇怪"中的两个"笑",是因为瓦尔卡终于寻找
到了那个捆制住她的东一一那娃娃。她突然明白了一切,所以不由自主地笑了。而②"她
从凳子那儿站起来,脸上现出畅快的笑容......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她掐死他以后,
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中的两个"笑”的原因:决定要掐死摇篮里的小娃
娃;掐死小娃娃后得到解脱。从人物的"笑",可以看出人物幼稚、开心、辛酸和绝望的心
理活动。答此题,理解好语境是关键,切忌断章取义。
(3)在文中反复出现的“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一大块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长长的阴
影"等句属于环境描写,要注意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如营造出一种昏暗朦胧的氛围,
暗示了主要人物悲惨的命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瓦尔卡渴睡的精神状态。一
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是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
理、性格、命运及推动情节的作用。
(4)要求比较《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与《简•爱》叙事视角的不同。①空,首先要读懂本
文第⑤段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故事情节,看准表头要求,探究其表达效果。如人称:第
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好处:能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主题:表达作者对瓦尔
卡的无限悲悯和同情,批判病态而黑暗的社会。②空,要根据"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时可以更真切地揭示自己深层的内心世界,读者也更容易走进她
的内心,感同身受”的表达效果,从《简•爱》选出适当的情节举例即可。如:"你难道认
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一一架没有
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一
一你不是想错了吗?一一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
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
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
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一一本来就如此!"
(5)"小人物"形象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
的一个重要主题。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众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
"小人物"一一受尽凌辱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官员和劳动人民,如短篇小说《小人物》中的涅
维拉济莫夫、《万卡》中的小万卡、《苦恼》中的姚纳等。他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代
表,饱受苦难的折磨。另一类是传统"小人物"形象中所没有的一一庸俗、无聊的小市民,
如《醋栗》中的尼古拉•伊凡内奇、《姚尼奇》中的斯达尔采夫等,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
附,没有崇高的生活目标。有的小人物拥有纯真和善良的本质,他们是勤勤恳恳的劳动
者,面对生活的屈辱苦难和命运的不公,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的却是作者通
过这些小人物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⑴劳累疲倦的苦难奴仆生活;沉沉入睡,走向死亡;
⑵瓦尔卡终于寻找到了那个捆制住她的东西,即她所有苦难的源头,就是那娃娃。她突然
醒悟、明白了;这里的笑有两个原因,一是瓦尔卡决定掐死摇篮里的小娃娃感到痛快;二
是她掐死小娃娃后得到解脱、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一觉而开心。从中可以体会到瓦尔卡的幼
稚、开心、苦涩、辛酸、绝望等诸多复杂的情感;
⑶长明灯在天花板上印下的绿斑,襁褓和裤子投下的阴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营造出一
种昏暗朦胧的氛围,暗示了瓦尔卡命运的悲惨;二是每一次绿斑和阴影的出现,都不断加
深瓦丽卡的睡意,最后终于不能承受,成为瓦尔卡做出荒唐举动的推进剂,推动了故事情
节的发展;三是绿斑和阴影很好地表现了瓦尔卡渴睡的精神状态,令其反复出现各种幻
觉,衬托了瓦丽卡悲苦低迷绝望的心理状态;
⑷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瓦尔卡的无限悲悯和
同情,这样一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就这样正被这个病态而黑暗的社会吞噬;略;
⑸小人物形象是中外文学人物画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小人物的生存之痛让人无言以对又
无可奈何。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
契科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之死》写了一个小庶务官看戏时打了个喷嚏,不小心喷到了大官
身上,终日惶恐不安,最终死在家里。《套中人》写的是小教员别利科夫整天裹着黑色大
衣,戴着帽子,总是随身带着把雨伞像是要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他无法接受新的事物而且
害怕一切改变,最终死在了那个像坟墓一样的家中。《苦恼》写得是一个马车夫死了儿
子,他想向人述说悲伤,但一次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渴睡》中的小
保姆瓦尔卡一刻不停地为主人做事,痛苦折磨下出现幻觉,寻求解脱,把小娃娃掐死。这
些小人物的塑造,揭示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物的卑微、生活的悲苦而又无力反抗的命运,
引人深思。而老舍塑造的"祥子"这一角色,同样逃脱不了这种悲剧的命运,祥子由一个勤
劳淳朴、正直乐观的车夫变成了一个吃喝嫖赌、贪婪邪恶的恶棍,他一生命运的"三起三
落",主要是由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在这些作品里,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充满了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体现
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把矛头直指黑暗罪恶的社会制度和残暴。
【点评】⑴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
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
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
其它情节。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及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应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以及具体的表现手法,进行概括分析。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
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的是人称的作用。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
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
展开情节,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具体的作用再联系文章的内容分析。
⑸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
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
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
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
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
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
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
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
着我的头说:"憨国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
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
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
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九个兄弟姊
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他的结论常常是:"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
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
的事。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
布,不时传来屁声。”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有一回屁放得太
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父亲玩笑地说:"因为跪的
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
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战后返回家乡,父
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家前种的是白瓢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
番薯。白瓢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
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
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
家乡的红额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
得像蜜似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
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
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选自2018年3月17日《文摘报》,有删改)
(1)文中记述了哪些关于番薯的事情?
(2)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表达作用。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说"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是啊,番薯虽普通卑微,但它是故
乡的代名词,寄托着我们的乡愁。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温馨的家园和慈祥的双亲,成为漂
泊的游子,这时你会如何来描述你心中的乡愁。请你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
法试着表达一下“乡愁"。(30字左右)
【答案】(1)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
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
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
的思念。
(4)插叙。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
"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
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解析】【分析】(1)结合"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得出:父亲
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结合"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他在屋内转了三
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
要种在哪里?’"得出: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结合"对于番薯,我有
一些童年的记忆。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
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得出: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结合"父亲就激动地
说起他少年的往事。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得出:父亲
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结合"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
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战后返回
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得出: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
结合"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
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得出: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
甜。
(2)要求学生牢记第一人称的好处: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
波折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然后结合
本文分析,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那,这大陆的形
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憨国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
是来得比较早而已。”是语言描写,通过父与子的对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
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结合本文分析: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
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
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
的手法表达家乡的思念即可,注意比喻是否恰当,言之有理,句子通顺。
故答案为:⑴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
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
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⑵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
思念。⑷插叙。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
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
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⑸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乡
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通读全文,在
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范围,然后找出人物、事件,以简洁的
语言概括即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文章使用第一人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
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
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
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人物描写的种类及概念判断人物描写的方
法,在结合句子的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
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
更加完整;⑤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做这样的题,首先
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
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
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艾青诗学"
国庆假期,某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阅读中允许学生借助网络
学习,来丰富自己对艾青和“艾青诗学”的认识,假期回来班级将开展“艾青诗歌"阅读交流
会。以下是小悦同学摘抄的诗选和网络学习的相关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诗歌甄选】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著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九七九年三月上海
【诗学流长】
"如果在现代文学史上只选择三个诗人,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就选择艾青。"首都师范大
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在第二届艾青诗歌节新闻发布会上,谢冕、吴恩敬、王光明、刘福春、陈晓明、赵振
江、黄怒波、程步涛、孙晓娅、张黎明等与会诗人、学者提出,虽然艾青的诗歌广为传
颂,但是对艾青的价值挖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人艾青笔下,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
名篇佳作,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理论富矿。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
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
在吴思敬看来,①、⑵与⑶构成了艾青诗学最重要的支撑。
艾青"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这本不是个大问题,但
在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年代,"诗人应当说真话”就成了一句千钧之重的诗学声
音。艾青认为,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没有真就谈不上美谈不上善,必须要先有真,
然后才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这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声音,这就是善。
在艺术主张上,吴思敬认为艾青对智性的强调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在艾青
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哲理的书写,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
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
智性的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
上。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布会现场,吴思敬对艾青的诗
论出口成诵:"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
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一身铮铮铁骨如何练就。可以说,艾青的
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
当下诗歌书写疼痛,却没有灵魂的痛苦。"我们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身体
感到疼痛,而没有用灵魂感受到痛苦,但艾青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的发言令人
深思。诗歌如何表达民族国家的重大苦难,诗人如何书写时代,这是艾青一生的探索,也
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依旧没能解决的问题。
刘福春谈到,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诗歌创作的热潮,这些诗作让人感动,但是能被传颂的
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重量,只停留在了疼痛的层面。同样,抗日诗选很
多,但是在今天依旧被阅读的却不多,可艾奇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是20世纪诗
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在诗中,艾青“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对着"中国"书写"无力的诗句”,他对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人们深表同情,对“敌人刺刀""烽火"
强烈憎恨,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武汉看到流离失所的难民后的创作。这种对个人、民族、
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
艾青”让西方的诗歌传统落在中国大地",把"法兰西的芦笛"转换成"中国的号角",艾青把
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写成诗,让中国的现代汉语走向世界。
与会者认为,确立艾青诗学是建设新时代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
研究、创作意义深远,他们希望能及时、深入、系统地整理艾青诗作,把艾青的诗学发扬
光大。
【诗韵纷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它和日常语言相比,更有利于情感的
抒发。但是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缺乏诗意美。
一一网友的话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
口语是最散文的......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文学样式,音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
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一一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
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艾青《诗论》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完全是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需要。
B.艾青的诗学中,诗用意象说话,对智性的强调是最重要的一点。
C.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诗歌创作的热潮,但是这些诗作不能被广泛流传,其原因主要是未将
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切肤之痛联结在一起,诗歌缺乏重量。
D.艾青认为,只要是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就是诗歌中最好的语言。
(2)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和"归来"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参照《手推车》
《盼望》两首诗,简要概括艾青这两个时期诗风不同之处。
(3)阅读【诗学流长】部分,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依次填在画线句子①②③处,请联系
上下文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
A.真诚智性自由
B.自由真诚智性
(4)结合【诗歌甄选】或《我爱这土地》,联系上述材料,说说吴思敬教授在中国现代史
中选三位诗人,为什么会首选艾青?
(5)小悦同学在阅读《艾青诗选》的过程中向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期待同学们在交流
会上能够为其解惑。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话以便在会上回复小悦。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3)150
字左右。
一读了好莪青的诗歌,突然发现艾青的诗歌
>一很口语化、散文化,没有诗味。你们认为呢a
-------—_______---------------
O
小悦
【答案】(1)C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更多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以深沉忧郁的笔调书写民族
的悲哀,赞颂在苦难中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对土地、祖国的热爱。
他"归来"之后的诗歌,密切地关注生活,取材内容更广泛,手法也更多样,表达对社会、
理想、人生的感悟思考,富有更深的哲理性。
(3)示例一:我选Ao首先,艾青"归来"后,强调诗人要说真话,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
真,真是善美的前提,因此"真诚"放第一位。其次,画线句子后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
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选B»因为支撑艾青诗学的三个因素一一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
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他的一生和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
自由是他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因此自由放在首位,其次是真诚、智性。
(4)①因为艾青敢说真话,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
代表底层人民的声音。②艾青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③艾青诗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强
调诗的智性。④他的诗有厚重感,能够将个人经历和民族、国家切肤之痛联结起来。
(5)小悦同学,你好。你认为艾青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强,缺乏诗味。但是口语化、
散文化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没有诗意了吗?"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如
艾青的《盼望》,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的提炼,活泼有生气,表现力极强。正如他自
己说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认为,口语化、散文化的
语言正是艾青诗歌的魅力所在。
【解析】【分析】(1)A文中说的是"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
和诗歌发展的需要"。B依据"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可知最重
要的一点是指“对自由精神的渴望"。C正确。D说法过于绝对。
(2)通过对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方法对比分析即可得出。《手推车》中,诗人借助手推
车表现了"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采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由此,艾青前
期诗歌更多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以深沉忧郁的笔调书写民族的悲哀,赞颂在苦难中顽
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对土地、祖国的热爱。阅读《盼望》一诗,诗中
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
气概的赞扬,表达的是一种昂扬的奋斗精神。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若选A,可从文段前
后对应的角度分析。若选B,可从支撑艾青诗学的三个因素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分析。
(4)对原因的分析要根据【诗学流长】中的相关语句筛选关键信息,然后结合诗歌具体
阐述。
(5)根据对艾青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的理解作答。作答时要注意说话对
象,观点要明确,论说要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更多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以深沉忧郁的笔调书写民族的
悲哀,赞颂在苦难中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对土地、祖国的热爱。他
"归来"之后的诗歌,密切地关注生活,取材内容更广泛,手法也更多样,表达对社会、理
想、人生的感悟思考,富有更深的哲理性。
(3)示例一:我选Ao首先,艾青“归来”后,强调诗人要说真话,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
真,真是善美的前提,因此"真诚"放第一位。其次,画线句子后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
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选B。因为支撑艾青诗学的三个因素一一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
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他的一生和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
自由是他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因此自由放在首位,其次是真诚、智性。
(4)①因为艾青敢说真话,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
表底层人民的声音。②艾青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③艾青诗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强调
诗的智性。④他的诗有厚重感,能够将个人经历和民族、国家切肤之痛联结起来。
⑸小悦同学,你好。你认为艾青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长期工作规划
- 践行一盔一带安全班会
- 外科急腹症护理课件
- 家居行业销售总监招聘合同
- 律师事务所内商铺租赁合同样本
- 设计师聘用合同违约金
- 智能穿戴设备招投标合同范本
- 农业种植示范区大棚租用合同
- 野生动物园观赏区护栏施工协议
- 汽车制造防潮层施工承包合同
-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英语试卷(含答案)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膜性肾病及其治疗》课件
- 土壤肥力评估报告
- 《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复习题库大全-3神经部分
- 制程异常处理管理规定
- 杯弓蛇影儿童绘本故事演讲ppt课件(图文)
- 2023年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走进中国高铁》课件
- 穴位注射-针灸学ppt
- 造价咨询公司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