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主观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12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主观题专练50题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

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

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

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

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

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

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

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

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贝”以1943年《社

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

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

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

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

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

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

全。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

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

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

(2)不同之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覆盖面、保障范围小;现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

的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和范围广。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由学习

苏联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3)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可根据材料“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最终确立。”“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

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主导、法律手段保障、国家财政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等角度

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问“历史影响”,可根据材料“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

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政治统治、

民众生活、经济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助长了懒惰行为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可根据材料”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

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

代中国社会福利虽有立法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现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等角度分析,

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根据材料“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由学习苏联到实行改革开放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

有显著优势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历史经验”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保障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世界格局的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在建国后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避免结盟,在国际社会上奉行孤立主义。但是美国在

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样就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密切的联盟体系。冷战

结束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不断调整战略、扩展成员、强化功能,成为美国维持单

极霸权的重要支柱……美国凭借自身的强大综合实力成功操控了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并以此来强化和拓

展自己的霸权。

——摘编自仝广军《试析美国支撑霸权主义的战争潜力》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领导权从欧洲转向美国,通过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美国顺势输出自由

市场规则和公民社会理念,首先实现了对欧洲的文化改造;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面获得

了全球领导权,借助全球化的迅猛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规则体系”之上的、以

美国为中心的“市场帝国”体系,实现了世界文化领导权。

——摘编自魏南枝《欧洲为什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建国后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霸权的“支撑因素”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孤立主义到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建立联盟体系,冷战后强化扩大联盟体系。

原因:国际格局的变化(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领导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2)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强大的科技工业实力(经济实力强大、科技领先也可)、

价值观的输出与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操控国际组织。

影响:使世界长期动荡,威胁世界和平(答出出现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和平的内容酌情给分);不利于经济

全球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详解】(1)化:根据材料“但是美国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样就在

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密切的联盟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不断调整战略、

扩展成员、强化功能,成为美国维持单极霸权的重要支柱”可知由孤立主义到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建立联盟

体系,冷战后强化扩大联盟体系。

原因:根据材料“成为美国维持单极霸权的重要支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格局的变化(一超多强);

结合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美国凭借自身的强大综合实力成功操

控了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并以此来强化和拓展自己的霸权”可知美国领导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2)支撑因素:结合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的相关内容可知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强

大的科技工业实力(经济实力强大、科技领先也可)、价值观的输出与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操控国际组织。

影响:根据所学美国称霸对世界的影响可知使世界长期动荡,威胁世界和平;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面获得了全球领导权,借助全球化的迅猛扩张”可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

经济发展。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冷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

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

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

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中国

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终于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

力量。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

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

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

——据徐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论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因素:西欧联合、日本崛起,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冲击

两极格局美国、苏联实力相对削弱,动摇两极格局的基础。

(2)影响: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美国处于守势,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

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

进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可

知,西欧联合、日本崛起,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终于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

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可知,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冲击两极格局;根据

材料“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苏联实

力相对削弱,动摇两极格局的基础。

(2)影响:根据材料“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

集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它们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根据材料“随着冷

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

中心仍在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处于守势,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等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法国政治家让・莫内提出将德国的煤钢产地鲁尔区、萨尔兰交由法国支配,以便

让法国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美国反对将鲁尔区自德国分出。1950年5月,法、美两国发表了由莫内起草的

西欧煤钢联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资源为基础,把西欧国家各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

超国家的机构共同管理“联营”。1951年4月,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69年,21个拉美国家在智利召开会议,讨论拉美与美国间不平等经贸关系的问题,强调各

国有权自由支配其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合作不能附带政治和军事条件等原则。1975年,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

署《巴拿马协议》,宣告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以协调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共同立场。70年代到

80年代初,拉美的国际关系学界围绕拉美国家的核心关切——“自主”来构建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自主

理论。

——摘编自赵晖《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理论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煤钢联营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主理论兴起的背景。

【答案】(1)促进法德和解,为欧洲实现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加剧了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冷战对峙;推动了

欧洲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2)世界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拉美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拉美学术界积极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之后的欧洲。根据材料“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

资源为基础”可分析出促进法德和解,为欧洲实现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结合冷战的史实可分析出加剧了

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冷战对峙;结合欧共体的发展历程可分析出推动了欧洲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结合6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可

分析出世界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根据材料“拉美与美国间不平等经贸关系的问题”可分析出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据材料“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

马协议》,宣告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可分析出拉美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根据材料“70年代到

80年代初,拉美的国际关系学界围绕拉美国家的核心关切”可分析出拉美学术界积极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理

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

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

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

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

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

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

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

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

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

【答案】(D变化: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从军事援助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

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

原因: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亚非拉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美国抢占市场、资源

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实质: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影响: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

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可知,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根据

材料“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可知,从军事援助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

主;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可知,通过立法手段推

进对外援助。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

拉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抢占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实质:根据材料“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

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可知,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影响:根据材料“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可知,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

面”可知,美国的对外援助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

“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

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

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

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

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

——摘编自马克强《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

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

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在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扎

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进行,尽力

而为,量力而行。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在欧美广泛实行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特点。与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相比,中国在推进共同富

裕上体现了哪些特色?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社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答案】(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缩小

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评价: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2)特点: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长期性、阶段

性和艰巨性、复杂性。

不同点:中国兼顾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中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

裕。

(3)关系:社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结合所学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

经济的迅猛发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根据材料”其目的在于缩小社

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的需要。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

利”得出积极评价是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

利;根据材料“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得出消极评价是国家财政负担

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中”得出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

裕的社会”得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材料“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

的强”得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材料“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得出长

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复杂性。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分

阶段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得出中国兼顾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根据材料“共同富裕要使全体社

会成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得出中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

富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得出社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保障;民

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

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

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

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

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

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

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

23.5%o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

企业共裁掉了300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

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

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答案】(1)特点:贫富差距缩小,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职业取代资产成为主要分层特征;白领人数超

过蓝领;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元化。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职能的扩大带来了文官数量的增长;福利国家政策的

推行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等。

(2)背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科技的进步使部分职业岗位被缩减和

替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对西方国家管理人员的需求减少;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减弱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

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可知,贫富差距缩小,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

根据材料“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可知,职业取代资产成为主

要分层特征;根据材料“1970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

市场的50%以上”可知,白领人数超过蓝领;根据材料“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

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可知,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元

化。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职能的

扩大带来了文官数量的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等。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根据材料“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可

知,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进步使部分职业岗位被缩减和替代;根据材料“在

美国,1981-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

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虬”

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对西方国家管理人员的需求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

头减弱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君之

本”;孔子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

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

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的义仓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

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机构纷纷成立。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

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

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

——摘编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材料二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两次

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

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英国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

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比例的税

收,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据统计,欧共体的

失业率到1995年平均超过11%,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

——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其困境。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进步所在。

【答案】⑴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民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

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强;政

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矛盾的缓和。

表现: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造成“奖

懒罚勤”的社会不公。

(3)进步:注重社会公平,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

发展相联系。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可

以得出产生时间早;依据“民为君之本”、“德政”、“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可以得出以“民

本”和“德政”为基础;内容丰富多彩;依据“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可

以得出影响封建社会的福利实践;依据“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

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理念为指归”可以得出形成三位一体的福利体系;福利思想儒学化。

(2)原因:依据材料“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反思;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

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实践;结合所学从人权、民生意识的增强;政府

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矛盾的缓和等角度进行补充。表现:依据材料“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

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可知,造成政府财政的巨额赤字;

依据“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可知,经济发展

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结合所学从造成“奖懒罚勤”的社会不公角度进行

补充。

(3)进步:对比材料信息,结合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作用分析,如注重社会公平,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将

享受福利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将福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等。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

满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

、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

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

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

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

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

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

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

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

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

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强《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答案】(1)原因:原有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重视社

会保障,进行科学设计;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

(2)特点:历史悠久;通过立法确立规范;受经济危机刺激;二战后广泛推行,北欧最为典型;既提供保障

又注重激励。

表现:高福利以高税收为条件;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懒人”阶层出现;国家生

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可知原

有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材料“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经

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坚持……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可知中国共产党重

视社会保障,进行科学设计;根据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可知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可知有利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国家。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可知历史悠久,通过立法确立规范;根据

材料“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可知受经济危机刺激;“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可知二战后广泛推行,北欧最为典型;根据材料“它(福

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

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可知既提供保障又注重激励。

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福利国家政策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高福利以高税收为条件;国家财政

负担加重;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懒人”阶层出现;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园是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建立的院校和企业互为协作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材料一世界各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模式甚至称谓都不尽相同。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

里克•特曼教授倡导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一斯坦福研究院(即现在的硅谷)。斯坦福大学的师生

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谷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与高技术的摇篮。受美国发展大

学科技园模式的启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各种类型的大学

科技园,有些科技园收效甚佳。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

发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科技园。

—摘编自谢辉张武军《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不断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

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一批大学科技园。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级,

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7月,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

部两位副部长为首的“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2000年以后,中国科技园发展已呈现出自己的

发展模式。科技园的不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孟辉《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外科技园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点: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类型众多,成就大;以美国为先导;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

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2)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外先

进科技引入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支持;借鉴外国科技

园的成功经验

影响: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大

学、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3)启示: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积极参与,明确政策导向;完善科技园的管

理体制、园区布局;探索科技园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加强与国外科技园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竞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倡

导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一斯坦福研究院。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谷发展成

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制造中心与高技术的摇篮”,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的

特点;由材料一中“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园模式的启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

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各种类型的大学科技园,有些科技园收效甚佳”,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类型众多,成

就大、以美国为先导的特点;由材料一中“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大学科技园随

之得到快速发展,印度、巴西等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科技园”,可知国外科技园发展具有由发达国家向

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特点。综合材料一,可从斯坦福大学、硅谷对科技园建设的

推动作用中,看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

的先进成果不断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可知原因有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外先进科技引入中国;中国

借鉴外国科技园的成功经验。由材料二中“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一批大学科技园”,结合所学可知,大学

科技园的建立与中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有关。由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

级,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知中国科技园的发展与政府的

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材料中还涉及到90年代以后中国科技园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教兴国战略的

实施有关。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结合原因分析,科技园的发展与引进外国技术、经验与人才有关,也离

不开大学的建设,由此可推知,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大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转化。最后,结合近年来“四个自信”的提出,结合材料,可知科技园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制度自

信、道路自信。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科技园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才培育密不可分,由此可

知,我们应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科技园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

由此可知,应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积极参与,明确政策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科技园不应

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完善,完善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园区布局;探索科技园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同时,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完善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园区布局;探索科技园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苏联政府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力图通过削减党和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职工生产积

极性。“八五”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7.7%。然而,1968年捷

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后,勃列日涅夫等其他领导人认为,改革会把苏联引向“市场社会主义”

因而陆续收回了下放的权力,恢复了行政命令体制。虽然计划指标比原来减少,但企业的生产方向、产品

品种和生产数量仍由国家规定,计划指标仍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尺度。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彻底失败。

——摘编自陈婉莹《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1984年3月,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发表《请给我

们“松绑”》呼吁信,主张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干部职务浮动,能上能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内

部工资制度和奖惩办法;允许企业自产自销等。其获得邓小平、项南等人的高度肯定,推动了《关于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国务院文件的出台。1984—1988年,福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等高达22.46%,

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4年5月,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中央,提出增强科技创新、发挥“海丝”优势、

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等建议,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摘编自黄文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福建企业家“两封信”的记述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答案】(1)苏联: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增加市场调节因素。

中国:改革难度较大;企业负责人发挥重要作用。

(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中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面临国际竞争压力。

(3)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战略定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苏)。

据材料“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得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据材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

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得出增加市场调节因素。

中国:据材料”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得出改革难度较大;据材料“主张试行厂长(经

理)负责制;实行干部职务浮动,能上能下”,得出企业负责人发挥重要作用。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苏)。

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析,得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从美苏争霸分析,得出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中国:从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分析,得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科技革命的影响分

析,得出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面临国际竞争压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苏)。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战略定力分析,得出经

济体制改革要有战略定力。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

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1957年2月,赫鲁晓夫要求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

导工作从中央转到地方。最高苏维埃于5月决定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只留下航空、

无线电、造船、化学、中型机械等几个中央部。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赫鲁晓夫逐渐又把权力收回中央。

他先是合并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后又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后来又出现了各类工业部门的全国性

委员会。结果,到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改革没有取得积极成果。

----摘编自《赫鲁晓夫工业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

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

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

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

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

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工业改革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

【答案】(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苏联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衡;苏联领导人换代为改革提供了

条件;美苏争霸的外部压力。(任答3点)

原因:缺乏宏观规划;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未能突破旧体制;改革措施反复不定;赫鲁晓夫个人因素。

(任答2点)

(2)特点: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实行承包制;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或循序渐进)利益激励与国家监管

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发挥市场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与时俱进调整

改革措施。(任答3答)

意义:提高了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为非公有制企业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

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2点)

(3)是否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是否有人民群众的广泛

支持;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施。(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苏联)。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从

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可知,高度集中

的计划体制;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衡,斯大林

上台后,赫鲁晓夫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领导人换代为改革提供了条件;据所学知识可知,此

时苏联还面临美苏争霸的外部压力。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和“赫鲁晓夫逐渐又把权力收

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后又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后来又出现了各类工业部门

的全国性委员会”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措施反复不定;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未能突破旧体制;除此之外,缺乏宏观规划、赫鲁晓夫个人因素也是改革失败

的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

料二”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可知,扩大企业自主

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并且与时俱进调整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

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

步提高”可知,发挥市场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据材料二“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

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可知,逐步推进利益激励与国家监管相结合;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

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为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实行承包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之前进行试点,体现了先试点再推广。

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可以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

对中国工业的影响,对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苏联、中国)。通过中苏改革的对比可知,苏联改革

脱离国情最终是不该,中国改革适应国情取得成功,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能立足国情,实

事求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取得的成功,据此可知影响改

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赫鲁晓夫领导的改革缺乏宏观规划,且赫鲁晓夫本人性格反复无

常,影响了苏联的改革,而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此可知影

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坚强正确的领导;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而苏联的改革忽视了群众的利益,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赫鲁晓夫

改革缺乏完善配套的措施,影响了改革的进行,据此可知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是否有健全完善的改革措

施。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彼得格勒附近著名的沙皇行宫所在地沙皇村于1918年被开辟为儿童度假胜地,并改名为儿童

村。顿巴斯的一座矿工城镇沙赫京斯克于1920年被改名为“第三国际城”。奥卡河畔的一处风景优美的林

地在革命前是富人避暑的别墅区,革命后这里于1918年辟为工人住宅区,改名目拉斯加皮诺,意为“大老

粗之城”。

在斯大林诺、斯大林格勒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斯大林纳巴德(1929年)、库兹巴斯工

业区中心斯大林斯克(1932年)等。1934年之后愈发不可收拾:1934年中央工业区一座命名才4年的新兴

城市鲍勃里基被改名斯大林诺哥尔斯克;1935年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茨欣瓦利又改名斯大林尼里;1936年

以后全苏又有十余个较小的城镇以伟大领袖来命名。1945年以后,此风更扩及于苏联控制下的东欧,短短

几年间除南斯拉夫与捷克外,其余东欧六国均产生了自己的斯大林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