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1页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2页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3页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4页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TOC\o"1-2"\h\u19603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54631.1舆情监测背景 3235491.2市场需求分析 3307111.3技术可行性分析 37172第2章系统设计目标与架构 4203172.1设计目标 41342.2系统架构设计 4200622.2.1整体架构 4143462.2.2功能模块划分 5235162.3技术选型 532408第3章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65873.1数据来源分析 5298203.2数据采集策略 6320463.3数据预处理方法 632743第四章舆情信息提取与处理 7108194.1舆情信息提取 7145354.1.1舆情信息提取方法 7135354.1.2舆情信息提取流程 762354.2文本去噪与分词 8149884.2.1文本去噪 8128624.2.2分词 891574.3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 8110164.3.1实体识别 842664.3.2关系抽取 9178第5章情感分析算法与应用 9215665.1情感分析概述 970085.2情感极性判定 9150015.3情感强度分析 104419第6章舆情热度评估与趋势预测 10311616.1舆情热度评估指标 1078476.1.1传播速度指标 10270996.1.2话题关注指标 1070296.1.3情感倾向指标 10188086.1.4话题活跃度指标 10168086.2舆情趋势预测方法 11128976.2.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11298316.2.2灰色预测方法 11206286.2.3神经网络方法 11303756.2.4支持向量机方法 11124636.3基于时间序列的舆情分析 11115206.3.1数据预处理 11274576.3.2构建时间序列模型 11162786.3.3参数优化 11233566.3.4舆情趋势预测 1111402第7章用户画像与群体分析 11167237.1用户画像构建 12185727.1.1用户数据收集 127917.1.2数据预处理 12163877.1.3特征提取 12276497.1.4用户画像建模 1216507.1.5用户画像更新 12183847.2群体行为分析 12199227.2.1群体特征分析 12104737.2.2群体兴趣偏好分析 12117767.2.3群体行为趋势预测 126627.2.4群体影响力评估 1293357.3网络传播路径分析 12159577.3.1信息传播模型构建 1258647.3.2传播路径挖掘 13278057.3.3传播速度与范围分析 1359907.3.4传播策略优化 1329885第8章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 13244008.1系统安全策略 1312198.1.1物理安全 13240868.1.2网络安全 13188298.1.3系统安全 13254788.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3308348.2.1数据加密 13269658.2.2访问控制 14161678.2.3数据备份与恢复 14240478.2.4用户隐私保护 1450648.3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1489268.3.1法律法规 14282048.3.2伦理规范 1417217第9章系统实现与测试 14319899.1系统开发环境 14192459.1.1硬件环境 14153529.1.2软件环境 15120189.2系统实现与部署 15161019.2.1系统架构设计 15270269.2.2系统实现 15231479.2.3系统部署 15296819.3系统测试与优化 15264009.3.1系统测试 156459.3.2系统优化 1629935第10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6961910.1项目总结 161508610.2技术展望 16210510.3应用前景分析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舆情监测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舆论形式,对社会稳定、企业发展及公共事件的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与分析,对于企业和各类组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2市场需求分析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部门需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以便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和引导,维护社会稳定。(2)企业需求:企业需要了解自身在网络上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以及消费者对其品牌、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以便调整市场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3)媒体需求:媒体机构需要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挖掘新闻线索,提高报道质量和时效性。(4)公共事务处理需求: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相关部门需要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了解民众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1.3技术可行性分析本项目采用以下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1)数据采集技术:利用爬虫技术,对互联网上的新闻、论坛、微博、等平台进行数据抓取,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实时性。(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实体识别等,为后续的情感分析和主题模型分析提供支持。(3)情感分析技术:通过构建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模型,对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分类,判断网民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情感倾向。(4)主题模型分析: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等主题模型,挖掘文本数据中的潜在主题,为舆情分析提供依据。(5)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监测结果以图表、热力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舆情态势。本项目在技术层面具备可行性,有望为用户提供高效、准确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服务。第2章系统设计目标与架构2.1设计目标本章节主要阐述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实时性:系统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快速捕捉热点事件,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2)全面性:系统应涵盖多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包括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保证舆情监测的全面性。(3)准确性:通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舆情信息。(4)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智能分析功能,如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帮助用户深入挖掘舆情背后的内在规律。(5)易用性:系统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便捷,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6)可扩展性: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和舆情变化,便于后期功能升级和扩展。2.2系统架构设计本章节将从整体架构、功能模块划分等方面详细阐述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架构设计。2.2.1整体架构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舆情分析层和应用层,如图21所示。(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多种网络媒体中采集原始数据,包括新闻、微博、论坛等。(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清洗、去重、分词等,为舆情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3)舆情分析层: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舆情信息。(4)应用层:提供舆情监测、分析、可视化等功能,满足用户需求。2.2.2功能模块划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多源数据的采集,包括新闻、微博、论坛等。(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3)舆情分析模块:包括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4)舆情预警模块: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5)可视化展示模块:以图表等形式展示舆情分析结果,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舆情动态。(6)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控制等功能。2.3技术选型本章节主要介绍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技术:采用爬虫技术、API调用等方式,实现多源数据的采集。(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为舆情分析提供基础支持。(3)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聚类、分类、关联规则等算法,挖掘舆情信息。(4)机器学习技术:采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性。(5)大数据处理技术:采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框架,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6)可视化技术:使用ECharts、D(3)js等前端技术,实现舆情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第3章数据采集与预处理3.1数据来源分析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视频网站等。这些来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为了全面、准确地获取舆情信息,需对以下数据来源进行分析:(1)社交媒体:包括微博、抖音等,是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需重点关注用户发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2)新闻网站:包括主流新闻媒体、行业媒体等,是舆论引导的主要力量,需关注新闻标题、内容、评论等信息。(3)论坛和博客: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观点和讨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等,需关注视频内容、弹幕、评论等信息。3.2数据采集策略针对不同数据来源,采用以下数据采集策略:(1)社交媒体:利用API接口或爬虫技术,实时获取用户发布的信息,关注热门话题、热点人物等。(2)新闻网站:采用爬虫技术,定期抓取新闻标题、内容、评论等数据,关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3)论坛和博客:通过爬虫技术,抓取用户发表的观点和讨论,关注热门话题和敏感话题。(4)视频网站:采用爬虫技术,获取视频内容、弹幕、评论等数据,关注热门视频和评论观点。3.3数据预处理方法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存在噪声、重复、不完整等问题,需进行预处理。以下为数据预处理方法:(1)数据清洗:去除噪声、重复数据,统一数据格式,如统一时间格式、去除标签等。(2)数据去重:采用文本相似度算法,如SimHash,对数据进行去重处理,避免重复分析。(3)数据补全:针对缺失值,采用均值、中位数等统计方法进行填充,提高数据质量。(4)文本分词:采用中文分词技术,如jieba分词,将文本数据拆分成词语,便于后续分析。(5)停用词处理:过滤掉常见的停用词,如“的”、“在”等,减少噪声干扰。(6)词性标注:对分词后的词语进行词性标注,如名词、动词等,有助于分析舆情关键信息。(7)特征提取:采用TFIDF、Word2Vec等方法,提取文本数据的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持。通过以上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方法,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第四章舆情信息提取与处理4.1舆情信息提取舆情信息提取是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挖掘出与舆情相关的信息。本节主要介绍舆情信息的提取方法与流程。4.1.1舆情信息提取方法舆情信息提取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基于关键词的提取方法:根据预定义的关键词列表,从网络文本中匹配相关词汇,从而提取舆情信息。(2)基于统计模型的提取方法:通过分析文本的词汇分布、语法结构等统计特征,训练分类器进行舆情信息提取。(3)基于深度学习的提取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深度学习模型,自动提取文本特征,实现舆情信息的精准提取。4.1.2舆情信息提取流程舆情信息提取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网络数据进行清洗、去重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2)文本表示:将预处理后的文本转换为向量形式,以便于后续的特征提取。(3)特征提取:根据舆情信息提取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如词袋模型、TFIDF等。(4)舆情信息分类:利用分类算法,将提取出的文本分为正面、负面、中立等类别。(5)结果评估与优化:对提取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参数,优化提取效果。4.2文本去噪与分词舆情信息提取过程中,文本去噪与分词是关键步骤。本节主要介绍文本去噪与分词的方法。4.2.1文本去噪文本去噪旨在消除网络文本中的噪声信息,提高舆情信息提取的准确率。主要方法如下:(1)停用词过滤:去除文本中常见的停用词,如“的”、“和”、“是”等。(2)词性标注:根据词性标注结果,去除非实词类噪声词汇。(3)同义词替换:将文本中的同义词替换为标准词汇,消除因词汇多样造成的噪声。4.2.2分词分词是将文本拆分为词语的过程,对于中文文本尤为重要。常用的分词方法如下:(1)基于词典的分词方法:根据预先构建的词典,对文本进行匹配分词。(2)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通过分析词语在文本中的概率分布,实现文本的分词。(3)基于深度学习的分词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学习文本特征,实现准确分词。4.3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是舆情信息提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挖掘文本中的关键信息。4.3.1实体识别实体识别是指从文本中识别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实体,如人名、地名、组织名等。主要方法如下:(1)基于规则的实体识别:通过设计规则,匹配文本中的实体。(2)基于统计模型的实体识别:利用统计模型,如条件随机场(CRF)等,进行实体识别。(3)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识别: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实现实体识别。4.3.2关系抽取关系抽取是指从文本中提取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人与组织之间的从属关系等。主要方法如下:(1)基于模板的关系抽取:通过设计模板,匹配文本中的关系表达式。(2)基于统计模型的关系抽取:利用统计模型,如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等,进行关系抽取。(3)基于深度学习的关系抽取: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图神经网络(GNN)等,实现关系抽取。第5章情感分析算法与应用5.1情感分析概述情感分析,又称意见挖掘,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本等数据进行情感倾向性判断的过程。它是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挖掘出用户对某一事件、产品或话题的情感态度。情感分析有助于掌握公众情绪变化,为企业及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本章将从情感极性判定和情感强度分析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情感分析算法及其在舆情监测系统中的应用。5.2情感极性判定情感极性判定是情感分析的基础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判断文本表达的情感倾向,通常分为正面、负面和客观三种类型。情感极性判定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词典的方法:通过构建情感词典,对文本中的情感词汇进行打分和统计,从而判断整个文本的情感极性。词典方法的关键在于情感词典的构建和词汇的情感倾向性打分。(2)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分类器对文本进行分类,将情感极性判定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常见的分类算法有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3)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文本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5.3情感强度分析情感强度分析是对文本中情感表达的强度进行量化评估,旨在更精确地捕捉用户情感。情感强度分析有助于识别关键舆情事件,为舆情预警和应对提供支持。情感强度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通过计算文本中情感词汇的强度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整个文本的情感强度。此方法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情感强度词典,对词汇的情感强度进行量化。(2)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将情感强度分析转化为回归问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文本的情感强度值。常见的回归算法有线性回归、岭回归等。(3)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文本进行情感强度预测,如使用CNN、RNN等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强度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舆情监测的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情感分析算法,以提高情感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结合多模态数据和跨领域迁移学习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情感分析的功能。第6章舆情热度评估与趋势预测6.1舆情热度评估指标为了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本章从多个维度构建舆情热度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6.1.1传播速度指标传播速度指标反映舆情在网络播的快慢程度,包括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点赞次数等。这些指标可从一定程度上衡量舆情的热度。6.1.2话题关注指标话题关注指标衡量网民对某一舆情话题的关注程度,主要包括搜索指数、讨论热度、媒体关注度等。这些指标可反映舆情在网民和媒体中的影响力。6.1.3情感倾向指标情感倾向指标分析网民对舆情事件的情绪态度,包括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中性情绪。通过情感分析,可了解舆情对网民情绪的影响。6.1.4话题活跃度指标话题活跃度指标反映网民对舆情话题的参与程度,包括发帖量、回帖量、互动量等。这些指标可从一定程度上衡量舆情的热度。6.2舆情趋势预测方法针对舆情热度评估指标,本章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舆情趋势预测:6.2.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对历史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舆情的热度变化趋势。6.2.2灰色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方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少量已知信息的处理,实现对未知信息的预测。该方法适用于舆情趋势的短期预测。6.2.3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通过训练历史舆情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对舆情趋势的预测。6.2.4支持向量机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方法,通过寻找最优分割超平面,实现对舆情趋势的分类和回归预测。6.3基于时间序列的舆情分析本节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舆情热度进行动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6.3.1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舆情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质量。6.3.2构建时间序列模型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如ARIMA模型、季节性分解模型等。6.3.3参数优化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对时间序列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提高预测准确性。6.3.4舆情趋势预测利用优化后的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的舆情热度进行预测,为舆情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第7章用户画像与群体分析7.1用户画像构建7.1.1用户数据收集为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首先需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特征、兴趣爱好等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注册信息、社交媒体行为、网络购物记录、搜索引擎使用习惯等。7.1.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重、标准化等操作,保证数据质量。7.1.3特征提取根据用户数据的特点,提取具有代表性和区分度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兴趣爱好等。7.1.4用户画像建模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特征进行组合和优化,构建用户画像模型。7.1.5用户画像更新定期对用户画像进行更新,以适应用户行为和兴趣的变化。7.2群体行为分析7.2.1群体特征分析分析群体在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特点,挖掘群体共性。7.2.2群体兴趣偏好分析通过分析群体在各个领域的关注度、活跃度等指标,揭示群体的兴趣偏好。7.2.3群体行为趋势预测结合历史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预测群体未来行为趋势。7.2.4群体影响力评估评估群体中关键节点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为后续舆论引导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7.3网络传播路径分析7.3.1信息传播模型构建结合病毒传播模型、复杂网络理论等方法,构建适用于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型。7.3.2传播路径挖掘利用图论、社群发觉等技术,挖掘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关键节点。7.3.3传播速度与范围分析分析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和范围,评估其影响力。7.3.4传播策略优化根据传播路径和关键节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舆情引导效果。第8章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8.1系统安全策略为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数据安全,本章将阐述系统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系统安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物理安全(1)对系统所在机房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保证物理环境的安全。(2)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硬件设备,防止外部恶意攻击。(3)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8.1.2网络安全(1)采用安全的网络协议,如、SSH等,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对内部网络进行隔离,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实施访问控制策略。(3)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修复安全问题。8.1.3系统安全(1)采用安全的操作系统,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补丁。(2)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用户权限,防止内部威胁。(3)对系统日志进行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8.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核心问题。以下措施旨在保证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8.2.1数据加密(1)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2)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密码泄露。8.2.2访问控制(1)实施角色权限管理,保证数据访问权限的正确分配。(2)对敏感数据进行访问审计,防止未授权访问。8.2.3数据备份与恢复(1)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2)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数据泄露、损坏等情况下能迅速恢复。8.2.4用户隐私保护(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2)对用户信息进行脱敏处理,防止用户隐私泄露。8.3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8.3.1法律法规(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3)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数据保护的规定。8.3.2伦理规范(1)尊重用户隐私,保护用户权益。(2)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监测与分析结果客观、真实。(3)加强内部人员伦理教育,提高职业素养,防止滥用系统资源。第9章系统实现与测试9.1系统开发环境为了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本项目在选择开发环境时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功能、可扩展性及安全性。以下是系统开发环境的详细配置:9.1.1硬件环境服务器:采用高功能、高可靠性的服务器设备,配置适当的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资源;客户端:普通办公计算机,配置满足日常办公需求即可。9.1.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服务器端采用稳定可靠的Linux操作系统,客户端支持Windows和macOS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编程语言:使用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结合SpringBoot、Django等开发框架进行系统开发;前端框架:使用Vue.js、React等主流前端框架,实现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9.2系统实现与部署9.2.1系统架构设计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前端负责展示和交互,后端负责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多个模块,便于维护和扩展。9.2.2系统实现数据采集:通过爬虫技术、API接口等途径,实时获取网络舆情数据;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分类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并进行索引,便于快速检索;数据分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舆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在风险。9.2.3系统部署采用容器化部署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