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_第1页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_第2页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_第3页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_第4页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与部署方案TOC\o"1-2"\h\u13930第一章引言 288121.1研究背景 223104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23400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3188052.1功能需求 3103532.1.1系统概述 3222712.1.2基本功能 3215082.1.3扩展功能 4167332.2功能需求 442932.2.1系统处理能力 4200032.2.2系统响应时间 4321212.2.3系统资源占用 4149952.3可靠性需求 5239722.3.1系统稳定性 5292522.3.2系统容错性 5215262.3.3系统冗余性 5174022.3.4系统可恢复性 55876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199733.1系统整体架构 543543.2系统模块划分 5263493.3系统关键技术 616948第四章系统安全策略 6113214.1访问控制策略 64644.2数据加密策略 7288044.3安全审计策略 85807第五章系统开发与实现 8192755.1开发环境与工具 8323395.2系统模块开发 9245955.3系统集成与测试 916885第六章系统部署与实施 10245406.1系统部署策略 10288526.2系统实施步骤 1079246.3系统运维管理 1120619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 11109257.1功能监测与评估 1191537.1.1监测体系构建 11259917.1.2功能评估方法 1238107.2系统功能优化策略 1296647.2.1硬件优化 12193367.2.2软件优化 12290467.2.3系统架构优化 12303427.3优化结果分析 1332587.3.1功能指标分析 13317817.3.2资源消耗分析 13289907.3.3系统稳定性分析 1331640第八章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13175488.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37288.1.1防火墙设置 13186678.1.2入侵检测系统 14200948.2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 14261948.2.1安全漏洞扫描 14218518.2.2安全漏洞修复 1451548.3数据备份与恢复 14260738.3.1数据备份 14290518.3.2数据恢复 152930第九章系统安全评估与监控 1524059.1安全评估方法 15257839.1.1概述 15269239.1.2评估流程 1558279.1.3评估方法 1588519.2安全监控策略 16125559.2.1概述 16247979.2.2监控内容 16114969.2.3监控策略 16119509.3安全事件处理 16200589.3.1概述 16154379.3.2事件识别 1660839.3.3事件响应 17125139.3.4事件处理 17206629.3.5事件总结 179877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72459310.1系统研发总结 171248210.2系统部署与运维总结 183172810.3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8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应用的不断拓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病毒传播等现象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作为网络大国,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研发。在此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与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研发与部署方案,以期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整体水平。研究目的具体如下:(1)梳理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现有技术手段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架构设计,提出一种具有较高安全功能、可扩展性和易管理性的系统方案。(3)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入侵检测、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方面。(4)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部署策略,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水平,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2)为我国网络安全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3)为我国网络安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4)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共同维护全球网络信息安全。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2.1.1系统概述本节主要描述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功能需求,旨在保证系统在满足基本安全防护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2.1.2基本功能(1)实时监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系统日志等能力,以便及时发觉异常行为和潜在安全威胁。(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具备对各类入侵行为的检测与防御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端口扫描、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3)漏洞扫描与修复:系统应定期对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漏洞扫描,发觉并及时修复已知漏洞。(4)病毒防护:系统应具备病毒防护能力,对已知病毒进行查杀,防止病毒传播。(5)数据加密与备份:系统应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并定期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6)安全审计:系统应实现对用户操作行为的审计,便于追踪和分析安全事件。2.1.3扩展功能(1)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应具备实时收集和展示网络安全态势的能力,为管理员提供决策依据。(2)安全策略定制:系统应支持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安全策略,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3)安全事件响应:系统应具备对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包括事件通知、应急处理、恢复等。2.2功能需求2.2.1系统处理能力(1)并发处理:系统应具备处理高并发访问的能力,保证在高峰时段仍能保持良好的功能。(2)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以满足实时监控、审计等需求。2.2.2系统响应时间(1)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应在秒级内完成数据处理和响应。(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在毫秒级内完成入侵检测与防御操作。2.2.3系统资源占用系统应尽量减少对硬件资源的占用,包括CPU、内存、磁盘空间等,以保证其他业务系统正常运行。2.3可靠性需求2.3.1系统稳定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保证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频繁崩溃、死机等现象。2.3.2系统容错性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当出现硬件故障、网络故障等异常情况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2.3.3系统冗余性系统关键组件应采用冗余设计,保证在单个组件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工作。2.3.4系统可恢复性系统应具备快速恢复能力,当发生故障时,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3.1系统整体架构本节主要阐述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系统整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和应用层。(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网络中采集原始数据,包括流量数据、日志数据、安全事件数据等。数据采集层采用分布式部署,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合并等操作,统一格式的数据。数据处理层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3)数据存储层:负责存储处理后的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提高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效率。(4)应用层:基于数据处理层和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各种安全服务和功能,包括安全监控、安全审计、安全防护等。3.2系统模块划分根据系统整体架构,本节对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进行模块划分,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种数据源采集原始数据,如网络流量、系统日志、安全事件等。(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合并等操作,统一格式的数据。(3)数据存储模块:负责存储处理后的数据,为后续分析和查询提供支持。(4)数据分析模块: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挖掘,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5)安全监控模块:实时监控网络中的安全事件,发觉异常行为并进行报警。(6)安全审计模块:对网络中的安全事件进行审计,分析安全策略的有效性。(7)安全防护模块:针对发觉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网络信息安全。(8)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认证、权限管理等功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3.3系统关键技术本节主要介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的关键技术。(1)大数据技术:用于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的数据集,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2)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提高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效率,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3)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4)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训练模型,实现对安全事件的自动识别和预警。(5)深度学习技术: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复杂安全事件的识别和预测。(6)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7)身份认证技术:保证用户在访问系统时的身份合法性。(8)安全审计技术:对网络中的安全事件进行审计,分析安全策略的有效性。第四章系统安全策略4.1访问控制策略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本系统采用了以下访问控制策略:(1)身份认证系统采用基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身份认证机制,用户需在登录时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支持多因素认证,如动态令牌、生物识别等,以增强身份认证的安全性。(2)权限管理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保证系统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权限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用户权限:根据用户角色,分配对应的数据访问和操作权限;(2)资源权限: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根据用户角色分配资源访问权限;(3)功能权限:根据用户角色,限制或开放特定功能的使用。(3)访问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策略,对用户访问系统资源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1)访问控制列表(ACL):为系统资源设置访问控制列表,限定哪些用户可以访问;(2)访问控制规则:根据用户角色和资源类型,制定访问控制规则;(3)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访问控制策略。4.2数据加密策略为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本系统采用了以下数据加密策略:(1)传输加密系统采用SSL/TLS协议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提高数据安全性。(2)存储加密系统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包括用户信息、业务数据等。加密算法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3)密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密钥管理体系,对密钥进行集中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密钥:采用安全的随机数算法密钥;(2)密钥存储:采用加密存储方式,保证密钥安全;(3)密钥分发:通过安全通道分发密钥;(4)密钥更新:定期更新密钥,提高系统安全性。4.3安全审计策略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本系统采用了以下安全审计策略:(1)审计日志系统记录用户操作日志、系统事件日志和安全事件日志。审计日志包括以下内容:(1)用户操作日志:记录用户登录、操作、退出等行为;(2)系统事件日志: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如系统启动、停止、异常等;(3)安全事件日志:记录安全事件,如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2)审计分析系统对审计日志进行定期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异常行为。审计分析包括以下方面:(1)用户行为分析:分析用户操作行为,发觉异常操作;(2)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分析系统运行状况,发觉潜在故障;(3)安全事件分析:分析安全事件,发觉安全隐患。(3)审计报告系统定期审计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结果概述:概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风险;(2)审计分析结果:详细分析审计过程中发觉的安全隐患;(3)审计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第五章系统开发与实现5.1开发环境与工具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研发质量和效率,我们选择了以下开发环境和工具:(1)开发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10(64位)编程语言:Java、Python、C数据库:MySQL、Oracle服务器:Apache、Tomcat(2)开发工具集成开发环境(IDE):Eclipse、PyCharm、VisualStudio版本控制:Git、SVN项目管理工具:Jira、Trello自动化测试工具:Selenium、Junit、TestNG5.2系统模块开发系统模块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控制等功能,保证系统内部用户信息的安全性。(2)日志管理模块: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和异常信息,便于故障排查和审计。(3)数据加密模块: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4)入侵检测模块: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防止非法入侵。(5)安全防护模块:针对已知漏洞和攻击手段,实施相应的防护策略,提高系统安全性。(6)备份与恢复模块: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同时支持数据恢复功能。5.3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集成与测试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具体工作如下:(1)模块集成:将各个模块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集成,保证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正确、功能完整。(2)功能测试: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3)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等场景下的功能表现,保证系统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4)安全测试: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手段,发觉并修复系统安全漏洞。(5)兼容性测试:验证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等环境下的兼容性。(6)回归测试:在系统更新、升级等操作后,保证原有功能正常运行,未引入新的问题。第六章系统部署与实施6.1系统部署策略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与高效防护,以下为本系统部署策略:(1)分层部署: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等,每个层次分别部署相应的安全组件,实现整体安全防护。(2)分布式部署:根据业务需求,将系统部署在多个服务器上,实现负载均衡,提高系统可用性。(3)冗余部署:关键组件采用冗余部署,保证系统在部分组件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4)安全隔离:对系统内部各个组件进行安全隔离,防止安全风险扩散。(5)动态扩展: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系统资源,实现快速扩展。6.2系统实施步骤以下是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实施的具体步骤:(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业务需求,明确系统功能和功能指标。(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系统部署方案,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3)设备采购:根据方案设计,采购所需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4)系统搭建:搭建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5)安全组件部署:在各个层次部署相应的安全组件,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6)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7)培训与交付: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完成系统交付。(8)运维管理:对系统进行持续运维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6.3系统运维管理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以下为系统运维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制定运维管理流程、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保证运维工作的有序进行。(2)定期检查与维护:对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发觉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3)实时监控:采用专业的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4)日志管理:收集并分析系统日志,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5)漏洞管理: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发觉的漏洞。(6)备份与恢复: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在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数据恢复。(7)安全培训与宣传:定期对运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8)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第七章系统功能优化7.1功能监测与评估7.1.1监测体系构建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功能监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实时监控、日志收集、功能指标采集等功能,以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握。具体措施如下:(1)实时监控:通过部署监控工具,实时监测系统各项功能指标,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空间占用、网络流量等。(2)日志收集:收集系统日志,包括系统事件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以便分析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3)功能指标采集:定期采集系统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事务处理能力等,为功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持。7.1.2功能评估方法功能评估是对系统功能的量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基准测试:通过在相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多次测试,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功能表现。(2)比较测试:将系统功能与同类系统或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功能优劣。(3)模拟测试:通过模拟实际应用场景,评估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表现。7.2系统功能优化策略7.2.1硬件优化硬件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服务器功能:选用高功能服务器,提高系统处理能力。(2)扩展存储容量:增加磁盘阵列,提高存储容量和访问速度。(3)增强网络带宽:提高网络带宽,降低网络延迟。7.2.2软件优化软件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索引优化、查询优化等,提高数据处理速度。(2)优化应用程序:对应用程序进行代码优化、资源管理优化等,提高运行效率。(3)负载均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分配系统负载,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7.2.3系统架构优化系统架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降低模块间耦合度,提高系统可维护性。(2)分布式部署: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扩展性。(3)动态伸缩:根据系统负载动态调整资源,实现系统功能的动态优化。7.3优化结果分析7.3.1功能指标分析通过对优化前后的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评估优化措施的有效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功能指标:(1)响应时间:优化后的响应时间应明显缩短,提高用户体验。(2)并发用户数:优化后的系统应能支持更多并发用户,提高系统吞吐量。(3)事务处理能力:优化后的系统应能处理更多事务,提高系统效率。7.3.2资源消耗分析优化后的系统在资源消耗方面应有明显改善,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资源消耗指标:(1)CPU使用率:优化后CPU使用率应降低,提高系统稳定性。(2)内存使用率:优化后内存使用率应降低,避免内存泄漏。(3)磁盘空间占用:优化后磁盘空间占用应减少,提高存储利用率。7.3.3系统稳定性分析优化后的系统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稳定性指标:(1)系统可用性:优化后系统可用性应提高,降低系统故障率。(2)故障恢复时间:优化后故障恢复时间应缩短,提高系统可靠性。(3)系统安全性:优化后系统安全性应加强,防止恶意攻击。第八章系统安全保障措施8.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8.1.1防火墙设置为保证系统安全,本方案采用了基于状态的防火墙技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阻断非法访问和攻击。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合理设置防火墙规则,仅允许必要的端口和服务通过;(2)对内外部网络进行隔离,设置DMZ区域,降低安全风险;(3)采用双防火墙结构,提高系统安全性;(4)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8.1.2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案采用了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实时监测异常行为。具体措施如下:(1)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潜在威胁;(2)建立完善的入侵检测规则库,提高检测准确性;(3)对检测到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报警,通知管理员进行处理;(4)定期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8.2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8.2.1安全漏洞扫描为及时发觉和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本方案采用了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选择成熟的安全漏洞扫描工具,进行全面、高效的漏洞检测;(2)制定漏洞扫描计划,定期对系统进行扫描;(3)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系统安全风险;(4)及时修复发觉的安全漏洞,保证系统安全。8.2.2安全漏洞修复针对检测到的安全漏洞,本方案采取了以下修复措施:(1)对已知漏洞进行紧急修复,降低系统安全风险;(2)对难以修复的漏洞,采用临时解决方案,如限制访问、更改配置等;(3)及时关注安全漏洞补丁发布,及时更新系统;(4)建立漏洞修复流程,保证修复过程的高效和有序。8.3数据备份与恢复8.3.1数据备份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本方案采用了以下数据备份措施:(1)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2)采用本地和远程双备份策略,提高数据备份的安全性;(3)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4)定期检查备份数据的可用性,保证备份成功。8.3.2数据恢复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本方案提供了以下数据恢复措施:(1)根据数据丢失或损坏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恢复方法;(2)对备份数据进行解密,恢复到原始存储位置;(3)保证恢复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4)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测试,验证数据恢复效果。第九章系统安全评估与监控9.1安全评估方法9.1.1概述系统安全评估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全面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安全评估方法。9.1.2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为评估工作提供指导。(2)收集评估数据:通过漏洞扫描、日志分析、系统配置检查等手段,收集系统相关信息。(3)分析评估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挖掘潜在的安全风险。(4)制定评估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编写安全评估报告,包括评估结论、风险等级、改进建议等。(5)评估结果应用:根据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持续优化系统安全。9.1.3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计算安全指标、漏洞数量等具体数值,对系统安全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对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描述,如安全等级、风险程度等。(3)漏洞扫描: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发觉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评估其风险等级。(4)日志分析:分析系统日志,发觉异常行为,评估系统安全状况。(5)系统配置检查:检查系统配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评估系统安全功能。9.2安全监控策略9.2.1概述安全监控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旨在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安全监控策略。9.2.2监控内容(1)网络流量监控: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分析流量特征,发觉异常行为。(2)系统日志监控:收集并分析系统日志,发觉异常操作和安全事件。(3)安全设备监控:监测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4)系统配置监控:实时检查系统配置,保证符合安全要求。(5)应用层监控:监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9.2.3监控策略(1)制定监控计划:明确监控对象、监控内容、监控周期等。(2)设备部署:根据监控需求,合理部署监控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3)数据收集与处理:实时收集监控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4)异常检测与报警:发觉异常行为,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相关人员处理。(5)应急响应:针对安全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9.3安全事件处理9.3.1概述安全事件处理是指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识别、响应、处置和恢复的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安全事件处理。9.3.2事件识别(1)漏洞识别:通过漏洞扫描、日志分析等手段,发觉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2)异常行为识别: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数据,发觉异常行为。(3)安全事件识别:根据已知安全事件特征,识别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9.3.3事件响应(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安全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2)采取措施限制损失:采取隔离、停止服务、备份等措施,限制安全事件的进一步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