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_第1页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_第2页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_第3页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_第4页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封建经济发展须要交通改善B.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C.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D.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2.北宋建立后,朝廷给予日本入宋僧仅次于正式使节的待遇和地位:诏命其入朝觐见皇帝,赐予宋朝编纂的《大藏经》和新译经典,赐紫衣、大师号以及由官方护佑巡礼五台山等。据此可知,北宋()A.强化中日间宗藩关系B.旨在推动佛教在日本的发展C.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D.呈现多样化的对外交往形式3.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状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成为探讨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这反映出元代()A.对外交往范围较广B.民间交往更趋活跃C.华夷观念有所松动D.政府激励对外开放4.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气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D.东亚国家间的同等友好关系更加亲密5.清朝照会的旧文式例行在“为照会事”前面会冠以“天朝云贵总督”等官衔名目,如“天朝高校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1840年后,琦善把照会中的“天朝”两字取消,仅留官衔,后来此式成为定例。这一变更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政府变以夏凌夷为夷夏同等C.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D.朝贡外交转变为同等条约外交6.1843年,美国专使顾盛照会两广总督程高采称:“不日进京……约一月之间,兵船满载粮食,即驶往天津白河口而去。”次年,清政府派出钦差与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望厦条约》。不久,法国专使拉尊尼也发出类似照会,很快促成中法《黄埔条约》的签署。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A.在鸦片斗争中元气大伤B.消极畏战心情影响恶劣C.与各国实现了同等交往D.对外奉行倒戈主义政策7.其次次鸦片斗争中,英国将“公使驻京”列为谈判的第一条款。大臣桂良认为“西人驻京,携带家眷为质子,必不许久,可从权允准”。咸丰帝则认为“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是为了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B.清朝政府缺少近代外交观念C.公使入京严峻损害中国领土主权D.桂良维护了天朝上国的规制8.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老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提倡采纳西方外交制度D.主见选择性汲取国际法原则9.在1871至1874年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学问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斗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更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10.1874年,日本发兵侵略台湾时,总理衙门就日本侵略行为进行责问,特殊强调了日本这一行为侵扰了中国的“国权”。总理衙门称:“贵国不向我国声明而径出兵,是侵扰我国权,破坏公法,干涉内政,极度无理。”这反映出清政府()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不谙近代外交体制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近代国家意识增加11.如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外交使节制度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时间过程1866年英国人赫德回欧洲休假,清政府派斌椿代表团随赫德同往1867年清政府正式派美国人蒲安臣充当“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清政府派礼部郎中孙家谷等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1875年清政府谕旨候补侍郎郭嵩焘出访英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到1894年,清政府向外派使的国家有12个1876年总理衙门制定了第一个《出访章程》,确定了外交官的驻使年限、权限等A.严峻受制于西方列强的政治干预B.使清政府摆脱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C.有利于中国视察和了解外部世界D.表明清政府寻求建立同等外交关系12.1887年1月,曾出访英、法、俄的外交大臣曾纪泽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中国行将就木的观点,指出外来的侵略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的“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预言中国将会和平地站起来,不会对世界造成威逼;表达了改善不同等条约和爱护海外华侨的愿景。这说明曾纪泽意在()A.阐明中国外交原则B.改善中国国际地位C.推动中国和平崛起D.承认对外条约有效13.19世纪90年头后,“外交”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期间,频频见诸各文献可与“外交”置换的是“交际”和“交涉”。后者则主要是晚清的一个流行词,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皆属“交涉”范畴。这一现象()A.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B.表明清政府放弃朝贡外交C.显现了晚清外交与国际接轨D.旨在摆脱不同等条约体系14.1919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希望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撤销领事裁判权等七项要求,但无功而返;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同等条约的要求,列强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敬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这一变更体现了()A.五四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B.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更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D.国民革命发生具有必定性15.1954年,中国政府派出体育代表团参与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校生运动会,期间开启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的体育沟通,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这主要表明()A.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体现出务实特色B.体育是中国进行国际沟通的主渠道C.日本与新中国的关系出现重要转机D.国际体育赛事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16.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国外派出了20位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职业外交家,他们“大多属于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实力”。这一变更反映出中国()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外交人员的日益专业化C.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唐朝初期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兼收并蓄”。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对外交往等方面,始终贯彻这一“兼收并蓄”的思想,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并且有着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文明的帝国的胸襟。这不仅给唐王朝本身带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而且对以后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张瑞涛《唐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材料二1840年鸦片斗争以前,清王朝“贵华贱夷”,闭关锁国,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当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需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微环节。——据陈小军《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化及特征》(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差异及缘由。(12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新中国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党、兄弟国家互动频繁,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很少发生官方联系,意识形态亲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标准。中苏两党的关系带动两国关系发展,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建。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亲密。不管是中国周边平安,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实现。新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围绕经济建设绽开,党际关系服务经济目标。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绽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历史,总结其中历史阅历教训,对夯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构建、推动新时期政党外交深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胜刚《新中国政党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探讨》(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中国初期政党外交的特征。(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新中国政党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启示。(10分)19.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更。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更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称呼字义释读“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夷”“夷”是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运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很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详细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沟通中广泛运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更》整理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更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绽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论结合)热点特色练07对外交往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精确时空是秦朝、罗马帝国、波斯(古代中国、西亚、西欧)。据所学可知,秦朝、罗马、波斯当时重视国内道路建设的主观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对全国的管理和统治,B项正确;道路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且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是奴隶制经济,解除A项;因为这些道路都是在帝国内部修建的,虽然有些地区是新占据的,但已经属于帝国的版图才修的道路,解除C项;材料涉及的“驰道”“道”“御道”都是材料涉及的国家加强对国家内部管理实行的交通措施,无法推知东西方之间的沟通状况,解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给予日本入宋僧仅次于正式使节的待遇和地位”“入朝觐见皇帝”“赐予宋朝编纂的《大藏经》和新译经典”等可知,宋朝试图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在正式的朝贡关系之外发展中日的文化沟通关系,材料所述现象为外交形式多样化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非中日两国的官方朝贡外交方式,更不是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解除A项;北宋此举的目的是利用佛教文化扩大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力,推动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并不是其目的,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朝廷对日本入宋僧的看法,与开放的社会看法或社会风气并无干脆关系,解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材料“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状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探讨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体现了元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比较广,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是民间交往,而且材料只体现了元朝的对外交往,没有体现外国和元朝的联系,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华夷观念,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看法,解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朝鲜和日本使臣到达中国的次数要远远高于中国使臣到达朝鲜和日本的次数以及朝日之间的相互往来,说明中日朝三国中中国是外交的核心,起到了稳定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作用,A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解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三国间的往来,而不能体现一体化,解除C项;“更加亲密”无法体现,解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鸦片斗争后,清朝方面在同外国照会中起先淡化“天朝”观念,后成为定例,这说明的是清朝的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C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解除A项;材料与夷夏同等的说法无关,解除B项;晚清时期的外交并非是同等的外交,解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美国专使声称“不日进京”,次年清政府即派出钦差与美国签订不同等条约,法国发出类似照会,促成中法不同等条约的签订,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特别胆怯 列强的军事威逼,消极畏战心情影响恶劣,B项正确;题干并不能反映清政府在鸦片斗争中元气大伤,解除A项;1843年和1844年清政府与各国没有实现同等交往,解除C项;题干并未说明奉行倒戈主义,而是面对西方的军事威逼消极畏战并产生消极影响,解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清政府拒绝“公使入京”这一近代社会正常的外交惯例,反映了清政府在试图维护天朝上国规制,缺少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英国公使入京是为限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主观目的不是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解除A项;公使入京没有干脆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解除C项;“质子”反映出桂良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但允许公使入京,则是破坏天朝上国规制的表现,解除D项。故选B项。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见选择性汲取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解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解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汲取国际法原则,而非提倡采纳西方外交制度,解除C项。故选D项。9.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19世纪70年头以后,清政府在涉外交涉中多引用国际法,说明在外交活动中逐步走向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解除A项;清政府的外交理念渐渐发生变更,而非权力结构发生变更,解除C项;清政府并没有能够扭转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解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日本侵略中国台湾之际,清政府利用近代主权国家观念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指责,这表明清政府近代国家意识的增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清政府的华夷观念,解除A项;清政府主动利用近代主权观念对日本进行指责,这表明它已经了解了近代外交体制,解除B项;利用主权观念进行驳斥并不能表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解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据所学学问和材料信息“清政府派斌椿代表团随赫德同往”“清政府派礼部郎中孙家谷等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清政府向外派使的国家有12个”“制定了第一个《出访章程》”等可知,材料中使节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晚清政府了解外部世界,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甲午中日斗争前清政府没有摆脱天朝上国观念,B项解除;D项“寻求建立同等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先睡后醒论》预言中国将会和平地站起来,不会对世界造成威逼;表达了改善不同等条约和爱护海外华侨的愿景,体现了曾纪泽意在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争取变更外交中的不利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交原则,且弱国无外交,解除A项;21世纪后,中国实行和平崛起的策略,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条约的看法,解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外交’成为清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交际”“交涉”“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等信息,说明晚清时期,随着清廷与西方事务的增多,中国外交需求中增加了肯定的同等的理念,晚清政府更加懂得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事务,这表明中国外交与国际的接轨,C项正确;中国近代外交开启发生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解除A项;“放弃”表述错误,解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通商等事务,与不同等条约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无功而返”“各国须敬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及所学学问可得,这一前一后的变更,在肯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说明中国的地位有所上升,得到这些大国的认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五四运动的影响,并且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不符合题意,解除A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没有变更,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方面对中国的反应变更,而不是中国的革命,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与高校生运动会,并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体现了我国外交务实的特色,A项正确;体育是中国进行国际沟通的渠道之一,而非主渠道,解除B项;日本与新中国的关系出现转机是在1972年,解除C项;依据材料,国际体育赛事未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解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国外派出了20位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职业外交家,他们‘大多属于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实力’。”可知,通过对建国初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队伍变更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外交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在不断加强,B项正确;建国前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解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人员的变更,没有体现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信息,解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7.答案:(1)差异:唐朝初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缘由:唐朝初年,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制度处于上升时期;清朝前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2)唐朝初年: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清朝前期:造成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解析:(1)差异:依据“唐朝初期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兼收并蓄’”“1840年鸦片斗争以前,清王朝‘贵华贱夷’,闭关锁国,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可知唐朝初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缘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初年,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制度处于上升时期;清朝前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2)依据“这不仅给唐王朝本身带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而且对以后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知唐朝初年: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18.答案:(1)特征:强调意识形态;突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重视与非洲国家交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2)启示: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性国家利益与精神性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国家利益与眼前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国家利益与利益攸关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解析:(1)特征:依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党、兄弟国家互动频繁,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很少发生官方联系,意识形态亲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标准。”得出强调意识形态;依据材料一“中苏两党的关系带动两国关系发展,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建。”得出突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依据材料一“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亲密。”得出重视与非洲国家交往;依据材料一“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绽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得出以国家利益为根本。(2)启示:依据材料一“新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围绕经济建设绽开,党际关系服务经济目标。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绽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得出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性国家利益与精神性国家利益的关系;依据材料一“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亲密。不管是中国周边平安,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实现。”得出正确处理长远国家利益与眼前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国家利益与利益攸关国家的关系;依据材料二“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历史,总结其中历史阅历教训,对夯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构建、推动新时期政党外交深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结合所学得出正确处理中国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19.答案:(示例一)观点:对外国人的称呼发生变更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阐述:自先秦始,“夷”渐渐成为非华夏民族的统称,表达了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全部非同族蔑视与鄙夷的看法。在中国文化中,夷是负面文化的标记,多半是鄙夷、轻视的形象。鸦片斗争后,国人起先运用“洋”称呼欧美等外国人。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发展落后,国际地位低下,形成了部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中国人正视差距,向西方学习。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拉近了中国人同外国人的距离。对外称呼也反映出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情感看法的变更已渐渐理性。结论:中国对西方的称呼是中国西方观的演化史。中国对西方的看法经验了从倨傲自大到正视现实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交往日趋常见的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应时刻保持理性的西方观,实现民族发展和民族振兴,加快民族融入世界的进程。(示例二)观点:中国人对外称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