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语言能力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第一节语言学中的柏拉图问题: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节生成语法学(上):管辖-约束论第三节生成语法学(下):最简方案第四节其他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第二节生成语法理论(上):GB理论一、GB理论概述二、GB的原则理论三、GB的参数理论(三)格理论1.概述在上个部分,我们说过,一个论元加上格才是结构成分。那么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论元成分,如果没有格,它就不是合法的结构成分。例如:那么,什么是“格”呢?学术界中存在着三种性质不同的“格”观念。一是传统语法学中的“形态格”,二是Fillmore倡导的“格语法”体系中的“语义格”,再就是生成语法学中的“句法格”。乔姆斯基的“句法格”与“语义格”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语义格”在原则-参数理论中只相当于题元角色或题元结构关系。麻烦的是“句法格”与“形态格”的区别: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的理解是,“句法格”在外延上应当覆盖“形态格”,但在内涵上有差别。句法格指的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结构关系,处于结构关系中的每个NP成分都必须具有“(句法)格”身份,但:
I、句法格可以指派给由无形的NP,而“形态格”始终伴随着有形NP;
II、句法格与题元角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形态格”往往与NP的语义身份纠缠在一起。为了区别于“形态格”,乔姆斯基建议使用以大写字母开头的Case。2.“格”的指派I、只有动词和介词才有指派格的能力。Chomsky(1970)根据[
N]和[
V]两项特征来区别名、动、形、介四个单词语类:[+N,-V]:名词[-N,+V]:动词[+N,+V]:形容词[-N,-V]:介词在这四个单词语类中只有具备[-N]特征的单词语类才具备指派格的能力。显然,具备这个特征的只有动词和介词。II、只有核心成分(X或X0)可以为其补足语指派格,核心的各级投射都不具备指派格的能力。核心成分V、P为其补足语指派宾格;具有[+tense]特征的核心成分I为其指示语指派主格,不具备[+tense]特征的核心成分I不能指派格;NP的核心成分N为其指示语指派所有格。III、格只指派给位置,不是指派给有形词语,因此,即使一个位置上的有形词语被移走了,留下的语迹仍然具有格身份。IV、例证 (1)a.liketheboyb.fondtheboyc.*fondoftheboy(2)a.destroythecityb.*destructionthecityc.destructionofthecity(3)a.helikestheboyb.*heliketheboy(4)a.John,himIlikeb.*John,heIlikec.John,Ilikehim(5)a.Isaid[Johnisafool]b.*Isaid[Johntobeafool](6)a.总理的出访
b.?总理出访c.总理出访了3.“格”鉴别式及“格”的传递I、格”鉴别式与“可见性条件”“格”鉴别式是规定每一个有语音形式的NP必须具有格定性,(Vergnaud1974)即:(7)*NP,当NP有语音形式但没有格作为一条原则,(7)可以读作:NP不合法(*表示不合法),当该NP没有格的时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出现在句子之中的NP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接受格指派,否则的话其在句子中的地位就不能得到充分解释,其结果就是影响到整个句子的合法性。
(8)a.*JohnranawayMaryb.*Johntogoiswouldbeamistake上面我们说过,具有[-N]特征的核心成分为其补足语指派格,但是我们也曾说过有形词语形式,比如动词可以为其补足语指派
角色。那么格指派与
角色的指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有。乔姆斯基(1986)在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假设:
(9)一个有形NP必须有格才能起到负载
角色的作用。这个假设称为“可见性条件”(visibilityCondition)。所谓“可见”就是要能够在PF中得到充分解释,而要得到充分解释就必须得到
角色;进而,要得到
角色,就首先必须满足条件(9):只有被指派了格身份的NP才能具备负载由核心成分为其指派的
角色。II、空语类的“格”问题“格”过滤式只对有形NP起限制作用,但不对无形NP即空语类产生作用。空语类主要有四种类型:NP语迹、wh语迹、pro和PRO。首先,pro有格,而PRO无格。比如:(10)a.
parla(他在说)b.
arrivaunragzzo(来了一个男孩)(11)a.itiseasy[PROtobefriendly]b.hetries[PROtounderstandthebook]
其次是NP语迹没有格。比如:
(12)a.
wascriticizedJohnb.Johnwascriticized(13)a.
islikely[Johntoleave]b.Johnislikely[ttoleave]以上(12a)、(13a)中的John不能获得格身份,而根据“格”过滤式,NP不能没有格。因此这两个结构中的John要么被判为不合法,要么必须移位到其它位置获得格身份。(12b)、(13b)就是分别把(12a)、(13a)中的John提升(raising)到可以赋格的有[+tense]特征的主句IP的指示语位置从I那里获得“格”身份,整个句子得到合法性。这里是说:John移位前就没有格身份,那么移位后留下的语迹当然也没有“格”身份。有“格”身份的NP成分,如果不是Wh,就不能移位。比如:(14)a.
isnecessary[forJohntoleave]b.*Johnisnecessary[forttoleave]
wh语迹有格。比如:(15)a.[shelovewho]b.[s
who[shelovet]](16)a.[sJohnredthatbook]b.[sthatbook[sJohnredt]]问题是:wh有格为什么还要移位?这其中问题比较复杂。不过其中语用因素占主导地位。
(四)管辖理论1.“管辖”(goverment)的定义管辖理论主要研究核心成分与其补足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管辖”的定义如下:(1)X管辖Y,当且仅当X为核心并统制Y。在这里X是主管成分,Y为受管成分。很显然,所谓的主管成分对受管成分的管辖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统制”关系罢了:I、主管成分必须是由单词语类充任的核心。II、受管成分必须是词组语类。
在下图中,ZP统制X
、X、YP,但不能管辖它们,因为ZP不是核心,也不是单词语类;X
统制ZP,但不能管辖ZP,因为X
也不是单词语类;X统制YP,X是单词语类,也是核心,YP是词组语类,因此X管辖YP。可见“管辖关系”,从“统制”关系的角度说就是“最低限统制”(minimalC-command)关系。XP
ZPX
XYP(Y)2.几种重要的管辖关系:I、V管辖其补语(NP、PP等)II、P管辖其补语(NP)III、[+tense]I管辖其指示语(主语):IP
NPI
IYP(Y)I不仅管辖YP,也管辖NP(主语)。因为IP支配NP和I,但I不支配NP。(注意I
不是词组或I的最大投射)3.“管辖”理论的作用“管辖”这个概念有两个重要作用:A.“管辖”是赋格的必要条件:只有主管成分才能把“格”赋予给受管成分;B.“管辖”是题元角色指派的必要条件:只有主管成分才能把题元角色指派给受管成分。4.“严格管辖”及“空语类原则”A.严格管辖就是把Infl管辖排除在外:
当且仅当
管辖
且
Infl时,
严格管辖
。
B.空语类原则(ECP)“严格管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语迹的管辖问题。原则上说受管的成分才能移位,因此也只有受管辖的位置才可以出现语迹;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受管成分都能移位。典型的情况是Wh移位过程中出现的所谓的主、宾语不平衡现象。比如:(1)a.JohnthinksthatMarysawBillb.WhodoesJohnthinkthatMarysawt?
c.*WhodoesJohnthinksthattsawBill?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乔姆斯基(1981)提出了“空语类原则”,如下:(2)[
e]必须受到严格管辖注意在;这里的
e指的是语迹,不包括同样是空语类的PRO。(五)约束理论
1.约束(binding)的定义所谓“约束”指的是一个NP类成分在指称范围上受到其它NP成分的制约。在指称范围上制约其它NP类成分的NP称为约束者,受到指称制约的NP称为被约束者。(指称)约束有两种类型:同指约束和异指约束。前者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中,后者只存在于部分语言中,比如汉藏语。生成语法只讨论同指约束现象。2.管辖语域(governedcategory)要理解生成语法学的“约束理论”,首先必须讨论一下“管辖语域”这个概念。
当且仅当
=NP或S,
包含
及
的主管成分的最小语类时,
为
的管辖语域。定义中的NP现称为DP,且是复杂的DP。例如:(3)[
DP
Johni’sstoryabouthimselfi]定义中的S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句(Clause);后来,小句因其核心被认定为Inflection而被简写为IP;近些年来,I被分解为Agreement、Tense,并在进而认定T为IP真正核心的基础上将小句确定为TP。例如:(4)Johnithinksthat[S/IP/TPshejhatesherselfj/himi]
。3.约束三原则A.约束第一原则: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受约束。也就是说在一个管辖语域S或NP中,如果出现了一个照应词,那么其同标引的先行词必然在管辖语域S或NP内。(6)[NP/DPJohn’srefusaloftheopinionofhimself].
(7)[S/IP/TPJohncursedhimself/*him].
(8)[S/IP/TPJohn’sbrothercriticizeshimself].(9)[S/IP/TPHecanfeelproudofhimself].
B.约束第二原则:代词在管辖范围内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管辖语域S或NP中,如果出现了一个代词,那么其同标引的先行词必然在管辖语域S或NP之外。(10)Maxisaidthat[S/IP/TPLouisjlovedhimi/*j].
(11)[S/IP/TPWilmaiaskedherj].(12)*[S/IP/TPWilmaiaskedheri].
(13)a.*Herselfarrived.b.Shearrived.c.Avrilarrived.C.约束第三原则:指称语总是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指称词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其它词语的指称约束。(14)[S/IP/TPHehatesJohn].(15)[S/IP/TPShegoestoschoolwithTim].(16)[S/IP/TPThat’sapictureofmybrother].(17)[S/IP/TPIt’snicetoseeyou].(18)a.*Billihopesthatpeoplewillvoteforhimselfi.b.Billihopesthatpeoplewillvoteforhimi.c.*BillihopesthatpeoplewillvoteforJohni.
4.约束理论的例外现象及相应的解释近二十年来,各国生成语法学者纷纷以约束理论为背景,对各种语言中的照应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了一些例外的现象,并针对相关现象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
I、英语中的例外现象
EricReulandandMartinEveraert(2000)在为《当代句法理论通览》写的DecontructingBinding一文中提出了7个与约束理论不太协调的现象,如下:
A、某些介词短语中代词和照应词之间缺乏互补性。例如:(1)a.Johnisawasankenearhimi/?himselfi
b.Johniglancedbehindhimi/himselfi
c.Johni
pulledtheblankedoverhimi/himselfiB、复杂NP内主语位置上的照应词和代词之间互补性的缺失。例如:(2)a.Theyi
saw[eachoteheri
’sfriends]
b.Theyi
saw[theirifriends]C、图画名词例如:(3)a.BillirememberedthatTheTimeshadprintedapictureofhimselfiintheSundayeditionb.[Pictureofeachotheri]xannoy
themi(tx)c.[Mostpictureofherselfi]xseemtoMaryi
tx
tobedistorted
d.Johniwonderwhich[pictureofhimselfi/herselfi
]x,Maryjsawtx
D、特定环境下照应词的非局部约束现象。如:(4)a.Therewerefivetouristintheroomapartfrommyself.
b.Physicistslikeyouselfareagodsend.
c.MaxboastedthatthequeeninvitedLucieandhimselfforadrink.E、照应语对先行语可回指度的跨语言变异如:(5)a.
Jonibadhjepe
segi
“Johnaskedustohelphim”b.Bill-wai
Johnzibuni
-oseme-tatoomot-taBillJohnhimselfblamedthatthought“BillthoughtthatJohnblamedhim”c.Jóni
segiraδMaría
elski
sigi
“JohnsaysthatMarialoves-Subjhim”
F、异指效应。例如:(6)a.Wevotedforme
b.Weelectedmec.*BillitoldMaryjaboutthem{i,j}
d.BilljwasrelievedthatMaryiagreedtodefendthem{i,j}
G、题元限制(7)a.ItalkedtoMaryiaboutherselfib.*ItalkedaboutMaryitoherselfic.(*)Johniwaskilledbyhimselfi
II、汉语中的“自己”
及相关的指称约束问题
A、汉语“自己”的性质鉴别功能,但仅仅限于主语。(6)小王自己回来了。(7)*小王给爸爸自己一本书。在GC内的回指功能(8)[他恨自己。]GC(9)[她只给自己的学生上课]GC长距离约束:不受GC的制约(10)李四的爸爸害了自己。(11)李认为张三喜欢自己。区别反身代词和非反身代词:有长距离约束效应的自己是非反身代词,而非反身代词。
(1)小张知道小李恨他自己。(2)小张知道小李恨他。(3)小张知道妈妈不喜欢自己的女朋友。(4)我知道小李恨我自己/我。注意一些特殊用法:(5)你别老是自己恨自己。(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些用法说明,汉语的“自己”首先是一般代词,但若加上人称代词则构成反身代词。在许多情况下,人称代词可以省略,此时的“自己”就体现出一定的反身性。但这是表象,是省略了人称代词造成的。注意动词前的位置:(7)老张被自己的儿子伤透了心。(8)他自己呀,自己写的书都不敢送给自己的老师。(六)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主要用于解决PRO的语义解释问题。乔姆斯基把句法上的空语类分为四种类型:NP语饥、Wh语迹、pro(俗称“小指代”,只出现在少数语言中,比如意大利语)、PRO(俗称“大指代”或“隐主语”,在自然语言中分布较广泛,性质也比较特殊)。从指称解释的角度来看,PRO有两种类型:
A、泛指性的PRO,这种PRO的指称范围在句子内不受任何成分的约束。
B、定指性的PRO,其指称范围在S中受到约束。控制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类PRO。这类PRO在英语中主要分布在不定式动词小句和动名词小句的主语位置。比如:(1)a.Johnitries[PROitounderstandthesentence]b.Ii’prefer[PROigoingtoamovie](2)a.JohnaskMaryi[PROitoleavequietly]b.IorderedBilli[PROitoentertherace]
在以上例(1)中,PRO的先行词是主句的主语,(2)中的PRO的先行词语是主句的宾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最短距离原则(MinimalistDistancePrinciple)来概括这类现象:
PRO选择统制它且离它最近的名词作先行词。含有PRO的结构称为控制结构(controlconstruction),PRO的先行词称为控制语(controller)。若PRO的控制语是主句主语,这样的句子称为SC(subjectcontrolconstruction)。若PRO的控制语是主句的宾语,这样的句子称为OC(objectcontrolconstruction);能以控制结构作为补语的动词称为控制动词。(七)界限理论
“界限理论”(BoundingTheory)主要研究(特指问句)中疑问词的移位(Wh-Movement)限制问题。英语特殊疑问句的疑问词必须出现在句首。但并不是所有的疑问词都能够移位到句首。比如:(1)a.[s
COMP[sthisbookcriticizeswho]b.[s
whoi[sdoesthisbookcriticizeti](2)a.[s
COMP[sheisreading[NPthebook[s
that[criticizeswho]]]]]b.[s
whoi[sishereading[NPthebook[s
tithat[criticizesti]]]]]界限理论就是试图为解释此类现象而提出的。其中心内容是:疑问词的移位必须在一定的界限内进行,每次移位不能跨越一个以上的界限。在英语中,这里所谓的“界限”是NP(DP)和S(IP),而在意大利语、法语等语言中S
(CP)是界限。黄正德(1982)认为汉语中疑问词的移位界限也是NP和S,不过要注意的是:汉语只是隐性移位。(八)移位理论1、Moveα2、Topicalization3、WH-movement4、DP-movement5、ExtrapositionandHeavyNP-Shift6、VP-shellstructure1.MoveαI.关于移位Movement通常翻译为“移位”,有时也翻译为“移动”,指的是一个核心语类或其某个论元因特殊的形态或句法等方面的动因由一个结构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结构位置。比如:(1)a.Icansolvethisproblem
b.thisproblemIcansolvetthisproblem.(2)a.doesMarylovewhob.WhodoesMarylovetwho?(3)a.seemsJohntosolvetheproblemb.JohnseemstJohntosolvetheproblem.(4)a.这个人,他爸爸我认识。b.这个人,他爸爸我认识t他爸爸。II、移位α
把任一个语类从任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任意位置。(Moveanycategoryanywhre.)这一原则是就语类而不是就具体的成分或论元来说的。因此,我们不能将之简单的理解为可以把任何一个成分或论元从任意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任意其他位置。换言之,就具体的核心或论元而言,移位是有条件限制的;一个核心语类或论元是否移位,这受到诸多限制。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几种较为典型的移位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用以展示在具体的移位操作过程中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限制。
2.TopicalizationI.什么是话题化?先请看两组例子:(5)a.
Idon’tlike
thesebooks.
b.Thesebooksi
Idon’tlike
ti
.c.
Thesebooksi
,I
don’tlike
themi
.(6)a.我没见过张三。
b.张三我没见过。
c.张三,我没见过他。以上两个例子中,a至少就表面上看属于语序“正常”的句子;而b、c相对于a来看,均属于含有“错置(dislocation)”现象的用例;不过,b、c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其中b的动词补语位置上有个空语类(语迹),而c中的相应位置则出现了一个回指性的代词(it,resumptivepronoun)。为了有所区别,当代语言学文献将b这类句子称为话题化结构,而b类句子则称为左置话题结构。可见,究竟是话题结构还是左置话题结构,这主要取决于话题后面的述题部分是否存在着可以与话题语同指的代词或空语类。II、话题化的本质
(7)MoveXPandattachitastheleftmostofS.这里的S按XP应该写作IP。也就是说,XP来自IP,但被移动到了IP之外,而且是IP的最左端。即:(8)XP+IP。根据我们前面谈到的X-bar程式,我们知道,在IP之上的词组应该是CP。也就是说,XP应该处在CP的Specfier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
(9)CPXPIP
有了(9),我们就可以把(7)具体化为以下的(10):(10)话题化:把IP中的某个XP移动到CP的Spcifier位置之上就构成以XP为话题语的话题结构。这样一来,上述(6b)就可以分析如(11):(11)a、[CP
张三[IP我没见过t张三]。
b、CP
SpecC´
(张三)CIP
SPCI´
(我)(没见过t张三)
问题在于,根据我们对X-bar程式的理解,出现在CP的Specfier位置上的根本就不是话题语,而是主题语。具体情形如下图:(12)TopP
SpecTop
?TopCPSpecC张三CIP
我没见过t张三
可见,所谓的“话题化”,在我们看来,其本质上仅仅是“主题化”。既然如此,那么上述(6b)的结构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为如下的(13):(13)[TopP张三[CP
e张三
[IP我没见过t张三]]]
TopP
SpecTop
张三TopCPSpecCe张三CIP
我没见过t张三
III、主题化的类型
最典型的主题化是IP中的DP移动到CP,Spcfier的位置。除此之外,PP、VP乃至于CP也可以主题化。例如:(14)a、ToJohnMarygavethebook.b、[CP[PPtoJohn][IPMarygavethebook[PP
ttoJohn]]](15)a、Fixthecar,IwonderwhetherJohnwill.b、[CP[VPFixthecar],[IPIwonder[CPwhether[IPJohnwill[VP
tfixthecar]]]]].(16)a、他到底去不去南京,我也不知道。b、[TopP[CP他到底去不去南京],[CP[CPe他到底去不去南京][IP我也不知道[CPt他到底去不去南京]]]]]。IV、主题化结构的移位动因及移位限制A、移位动因
在主题化的过程中,XP在移位前处于D-结构的补语(宾语)位置,为什么一定要移到S-结构中的Spc,CP位置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广义的语用,包含语篇)三个角度来观察。以(6b)为例加以分析。首先,从语义的角度看,XP移位前已经在D-结构的补语位置获得了题元角色,因此其移位不可能与
-角色有本质上的关联。其次,从句法的角度看,移位前的XP也同样因位于D-结构的补语位置而从V那里获得了格身份,可见其移位至少也与句法上的格指派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只能从语用上为XP的主题化寻找动因。从语用上看,移位的动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上文衔接、指称接口(interface)与焦点策略。
这里所谓的“上文衔接”,就是说“张三”本身就已经存在于当前谈话或篇章之中,而为了能把说话人所要说的话(utterance,就是(6b)这个句子)与当前谈话或篇章最大限度地关联起来,就将之放到句首位置,如下所示:(17)甲(指着照片):这个麻脸的李四,高个子的王二,他旁边的是个叫张三的打手。乙:李四和我是同学,王二去年一起吃过饭。不过,张三我没见过。
在(17)乙的话语中,把“张三”这个已经出现在甲话语之中的人物作为自己最后一句话的话题,达到了既与前两个句子的话题平行的目的,也与前两句话一起形成了与甲话语的最大关联。这样一来,在述题部分“我没见过”与上文语境之间,“张三”就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把述题部分所欲传达的新信息恰到好处地与上文的已知信息连贯起来了。不过,要提请注意的是,此处“上文衔接”或连贯只与话题设置相关,与主题化尚未发生直接的联系。
现在来看“指称接口”。我们知道,句子的生成过程是从词库中挑选所需要的词项开始的。词项在词库中属于“原料”性质:动词没有时、体等定性,名词等也没有具体的指称定性,更不可能有具体是所指(referent)。而要名词性成分获得指称定性尤其是具体的所指,就必须把VP中已经确定了论元身份的体词性词语(DP)移出来,以便放置到能够获得适当指称定性的位置上。(6b)中的“张三”本身仅仅是名称,本来基础生成在VP中补语的位置之上,如果要想为这个名称指派一个确定的所指对象,那么就必须将指移动到离话题(语)尽可能近的位置上,恰好这个位置就是CP,Spc的位置。换言之,(6b)中“张三”之所以要主题化,目的就是为了与话题“张三”接口,以便获得自己确切的所指;而一旦获得了确切的所指,根据“同形同指在后删除”这一经济原则,主题语位置上的“张三”就倾向于实现为“零形式”。
最后来看看“焦点策略”。我们在语用部分曾经说过,句子的自然焦点总是落在句末的实词语类之上。因此,以下(18)中的“张三”肯定是自然焦点:(18)我没见过张三。问题是,如果我们打算让“(没)见过”成为句子的自然焦点,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张三”从句末位置移走,而移走之后的“张三”只能有两个位置,如下:(19)a、张三我没见过。
b、[TopP张三[CP
e张三
[IP我没见过t张三]]](20)a、我张三没见过。b、[TopP我[CP
张三[IPe我没见过t张三]]]
c、[TopP我[CP
e我
[IP张三没见过t我]]]不过,只你移动的是“张三”,那么不管移动到了哪里,都属于对“张三”这个论元的主题化。B、移位限制当然移位不是任意进行的。首先,主题化移位必须遵守“邻接性”(Subjacency)限制。(21)SubjacencyMovementcan’tcrossmorethanoneboundingnodeinasinglestep,whereboundingnodesareIPandDP.移位不能一步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界限节点。这里的所谓的界限节点指的是IP和DP。例如:(22)a、*张三,我知道你们都怀疑t张三偷了李四家的两头牛。b、?李四家的两头牛,[CPe李四家的两头牛[IP我知道[IP你们都怀疑[IP张三偷了t李四家的两头牛]]]]
其次,应该不与关系化产生冲突。例如:(23)a、看过这本书的人来了。
b、*这本书,[DP[CPe这本书[IPt人看过t这本书]的]人]来了。最后,不定指的DP原则上不能主题化。如:(24)??一本书,e一本书我借t一本书给张三了。3.Wh-movementI、概述
Wh-疑问句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形式。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自然语言中用以构成该类疑问句的主要策略有两种:
A、
Wh-in-situ(1)你在看什么?
B、Wh-movement(2)WhatdidJohneattwhat?汉语、日语等语言是A类语言的代表,而英语等是B类语言的代表。问题在于,为什么Wh-phrase在有的语言中要移动,而在其它语言中不移位?以下先考虑为什么需要移位的问题,而后再讨论不移位语言的情况。II、Wh-movement的移位机制自然语言的句子分成疑问句和非疑问句两类。这首先在小句层面上有所体现。请看以下两个例子:(3)a、Ibelieve(that)Marysolvedtheproblem.
b、IwonderwhichproblemMarysolved.(4)a、*Ibelievetheproblem
Marysolved.
b、*IwonderMarysolvedwhichproblem.
c、*IwonderwhichproblemthatMarysolved.
动词believe只能带非疑问小句做宾语,而以上例(3a)中的斜体部分恰好是个非疑问小句;相反,象(4a)那样,若在believe后出现的是疑问小句形式,则整个句子就是不合法的(ungrammaticalorill-formed)。动词wonder只能带疑问形式小句做宾语,而例(3b)中的斜体部分也正好是个疑问小句,其形式标记是Whichproblem出现在小句的主语之前;(4b)之所以是不合法的,原因在于宾语部分Marysolvedwhichproblem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疑问小句形式;(4c)同样是不合法的,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面回答。
可以这样假设,当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了疑问句的时候,我们其实首先选择了一个疑问范畴,假如把这个范畴记作[+Q],那么,这个Q就必须在句子中得到实现。至于实现的手段,这可能随着语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英语这类语言而言,其实现疑问范畴的手段主要有三种:(5)a、语序的变化
b、疑问词语的使用
c、语调的运用
就英语而言,除了回声问(echo-question)外,疑问词语的运用相对于Wh-问句的构成来说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语序变化。例如:(6)a、Isolvedthemathproblem.
b、Yousolvedwhichproblem!?(7)a、Isolvedthemathproblem.b、Whichproblem
didyoutdidsolvetwhichproblem
?以上例(6b)是回声问。例(7b)不仅出现了疑问词which,而且涉及到了两个项目的移位:一是Wh-phrase,一是did。明确了这两点,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项目一定要移位。根据生成语法假设,就疑问句而言,[+Q]这一范畴特征是落在CP的核心C之上的。这个假设可以通过上述(4c)来加以验证,这里我们将之重写为(8):(8)*IwonderwhichproblemthatMarysolved.例(8)表明,Wh-phrase不能与that共现,为什么?因为that是非疑问句中的C,这显然与Wh-phrase乃至wonder的[+Q]特征是相矛盾的。由此可见,对疑问句尤其是特殊疑问句来说,其中的C具有[+Q]这个范畴特征。现在来看看,C的[+Q]特征是如何而来的。首先,对主句动词为wonder的句子而言,其中的宾语小句之所以是疑问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类动词本身就含有[+Q],并通过统治CP的核心C而将该特征指派或传递给了C,如下图所示:(9)IwonderwhichproblemMarysolved.
VP
SpcV
VCP
Wonder[+Q]SPCC
CIP[+Q]
那么,真正的特殊疑问句或Wh-questions呢?其中的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包园林苗木合同范例
- 公司人员聘用合同范例
- 口罩机器购买合同范例
- 医药otc销售合同范例
- 困难劳动合同范例
- 招标和造价合同范例
- 定制柜门购销合同范例
- 医疗器材购销合同范例
- 小餐厅转让合同范例
- 政府厨房维修合同范例
- 2022-《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 三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 合法离婚协议书(2篇)
- 水轮发电机组大修质量标准
- 项目主要技术方案计划表
- 汽车零部件开发质量管理课件
- 20m29.6m30.4m20m钢箱梁桥实例设计内容与表达
-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4单元测试卷(含听力音频)
- 【真题】北京市西城区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
- VMWare Horizon7平台集成指南
- 口腔专科护理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