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江苏省2025届高三复习教考衔接
——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作文素材
【单元写作】记录家乡的风物
家乡文化可以反映在方方面面,多指与人文相关的内容,比如语言、饮食、建筑、节日、习俗、风尚、历史、人物等等。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但对许多文化现象可能习焉不察,甚至任凭乡土文化走向衰落和遗忘。学习本单元的目的就在于对家乡文化生活展开观察、了解、理解,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为家乡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单元有三项学习任务,我们把重点放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上,选取了几篇家乡风物揽胜题材的名家名作,展示中华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既帮助大家开阔眼界,也提供示范,鼓励大家多多观察生活,增进家乡文化认同,担负起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
【链接高考】
一、2020年新高考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范文
带你走近都江堰
各位嘉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华地名》!或许你曾驻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惊叹于寒山凝碧,江南烟雨。但今天,我想要大家走进我的家乡都江堰,领略中华秀美的风景和惊人的智慧。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盆地,青城山脚下,汹涌的泯江在这里被驯服,化为生命之水润泽汉中大地,哺育一代又一代巴蜀人民。它是汉中得以成为“天府之国”的首功之臣,也是护佑生灵的镇水神针。泯江在江心堰处分流,澎湃着冲向飞沙堰,终于在回江堰处激荡着分为内江和外江,灌溉益州万亩良田。无坚壁铜墙一般的大坝,而能数千年造福一方,都江堰为世所罕见,亦当为我中华之骄傲。
千年流传的,不只是堰之实体,更有堰之精神。遥想战国,泯江为患,蜀地百姓不堪其苦,蜀太守李冰治水的担子挑到自己肩上。大禹治水是为传说,李冰造堰却是开创性的史实。筚路蓝缕、投身一线,于实践中总结出“深淘滩,浅作堰"等真言,至今仍镌刻于青城山石壁。敢于开创、计民之利、身先士卒,都是都江堰的精神财富。江心堰如梭如鱼,溯流穿越千年时光。今天,我国的建设者们,从都江堰精神中汲取养分:看那“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每一项都写满“开创”“利民";看南仁东主持天眼,孙家栋主持航天,每个人都为国为民“身先士卒”。都江堰不只是一道大堰,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存在。
寻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参悟中华文化之山水,需到都江堰。都江堰与青城山合璧,便成了世间一部大书:山之坚守,水之灵动;山之至坚,水之至柔,这是中国人的处事人生观。李冰为一方百姓在堰在蜀坚守终生,自立“李冰石人"永镇江水。
在李冰祠的钟声中,青城山站成不老的巨碑。老子携青牛人隐悟道至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人杰之灵气中,都江堰化为清泉润泽华夏儿女之心。这,是都江堰的灵魂。都江堰不是标本,它就在你我呼吸之中。
朋友们,请看今日之都江堰,大江浩荡,奔涌的是生命的乐章:游人如织,书写着绿色发展诗篇。都江堰发展特色旅游、文创,带动地区经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看层林尽染,听水声奔腾,感万家之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的天地观,在都江堰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朋友们,这就是都江堰。在这里,就让我们再一次,全身心体悟这千年不息的生命。
以上是本期《中华地名》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点评
文章由实入虚,先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秋伟业,智慧结晶,这是家乡吸引人的实实在在之处,但这一部分作者只粗笔勾勒,突出其历史地位和价值,这样既避免了将文章写成科技说明文,又能为后面深层次分析都江堰精神铺垫。重在虚笔,提炼都江堰精神灵魂:是李冰父子铸就的勇担责任、开创历史、实践出真知,也在于都江堰与青城山合书的刚与柔的人生处世观,更超越时空影响着当代的家乡人,甚至中国人,去开创、去守护、去发展。这样写更挖掘了都江堰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也升华了文意,令文章在一众家乡风物的说明文中脱颖而出。
二、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欣赏】
我是浙江,浙江是我
要真正读懂一个地方,不止去看它的山,不止去品它的水,不止混迹于它的街头巷尾,于热腾腾的人间烟火中,找寻由来已久的习俗。这些都不够,真正让你懂一个地方的是人,植物自大地上长出来,它们呈现出大地的情状,人则从一个地方的地理文化里长出来,他们呈现出这个地方的性情,人才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你听一个人说话,看一个人行事,就能知道他喝的是哪条江里的水,吃的是哪块土地上长出的稻米。
浙江的水土孕育别样的浙江人。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藏十万个传奇,浙江头枕江南,面朝东海,背倚青山;浙江历经千年,世代崇文,一派风雅。因了这样的地理历史形态,就有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性格。浙江性格是什么呢浙江性格是以青山做骨骼,以秀水为性情,以大海当胸怀的性格。浙江性格是杭州人的精致温婉,是宁波人的经世致用,是绍兴人的智慧机敏,是温州人的开拓通达,是台州人的秉直刚正……浙江性格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十数年时光而终成大业;浙江性格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回百折,以身殉情,于无望尘世里破茧成蝶的至死不渝;浙江性格是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傲然屹立,以鲜血祭奠一个崭新黎明的慷慨豪迈;浙江性格是竺可桢尽五十年时光探究五千年中国气象的执迷不悔。
我写下上面这一切,就是写下先人们过往的履历,也在写下我自己的履历,他们是我精神的上游。我是浙江的一份子,一个出生于2000年3月浙江大地上的少年,我是浙江,浙江是我。浙江的鱼米、黄酒、山水、人文、典故、习俗,这一切都注入我的身体,变成我的血脉和魂魄。当你们还在探究谁能代表一个全新的浙江的时候,其实我,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已昂然立于钱塘江潮水面前,成了真正的弄潮儿。
请诸位不要太担心,一个地道的浙江少年,我的身上注入了浙江基因,浙江成了我一生的精神背景,我永不言败。我饮过龙井的新茶,尝过西湖的醋鱼,路过断桥的残雪,看过括苍山的落日,追逐过东海的涛声,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最最传统的浙江。我听过小百花的越剧,赏过西泠的篆刻,背过陆游的词,读过鲁迅的小说。我在郁达夫的文字里感伤过,在徐志摩的诗句浪漫过,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最最斯文的浙江。我专注聆听过马云的演讲,一心向往过互联网时代的传奇英雄。我到访过世界五大港之一的宁波舟山港,感受了最强劲的浙江心跳。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最最现代的浙江。我有水银一般理性的尺度,我有夏天一般热烈的舞步,我有青山一般不折的傲骨,我有水袖一般流动的柔情,我博学却务实,精明而大气,守旧而鼎新。我的身体里有一个完完整整的浙江。
浙江是我,我是浙江,我身上深藏着浙江的基因密码。我从悠远而斯文的传统里走来,秉持浙江惯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向高效而包容的未来走去,为世界书写另一个浙江传奇。
在新的时代,我要成为这样的一个浙江人,我是浙江,浙江是我。
【名家家乡志】
故乡那条河
文英好
一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翠翠的家乡,是一座“一城跨三省”的古镇,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乌篷船,青石古道,摆渡船工,一切都还是书中的模样。
发源于贵州梵净山的松桃河,流经松桃全境与发源于重庆川河盖美其河和发源于湖南腊尔山清水河汇合成花垣河,自南向北从古镇穿城而过。这一城跨三省的边城,是一座“一江碧水穿金线,名山古镇紧相连"的千年古镇。由于区域管辖以自然界划分,河东茶峒属湖南,河西洪安归重庆,河南石头坝是贵州。其实,茶峒、洪安和石头坝是边城的一个整体。这里民间历来流传着一个“洪安有个三不管,茶峒是个半边城”的经典传言,这一传言道破了茶峒和洪安是一个整体。沈从文先生《边城》中写到“由四川(重庆未直辖前这里属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条河就是美其河。其实,边城和武汉一个样,武汉市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组成,长江从城中穿过,由于同属一个省,又是省会,无边界之分,统称武汉无争议。近年来,由于边城的知名度不断增高,不少网民问,边城属哪个省,属于湖南还是属于重庆?正确的答案,从民间的经典传言和文学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得知,应该说茶峒、洪安和石头坝是边城的一个整体,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城跨三省,三省共享一城”独特的边城古镇。
二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花垣河山川地貌之美,我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深深的眷恋之情,依然是梦魂牵绕的地方,印记中那些发源于群山峻岭之中无数条小支流以地形或动物取的溪名、沟名,既淳朴又动听。譬如:山羊成群的地方,叫做山羊溪;岩石是红的山沟,就叫红岩溪;这条河里蛤蚌多,就叫蛤蚌河;那条河有娃娃鱼(又称狗鱼),就叫狗窝河。还有比溪流小的磨当沟、辣湾沟、炭木沟等等这些纯洁、朴实而又民俗浓郁、风光秀美的溪名、沟名。小时候常在离家最近的溪流、小沟里和几个打着光屁股的小伙伴一起翻过螃蟹、捉过鱼、捞过虾、戏过水。
每条溪流两边的山坡上,分布着一个个依山势而建的土家苗寨,大则几十户,小到几户。有史以来,他们都是以农耕为生,习惯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自由农耕生活。在繁忙的农耕之余,人们遇节而聚,以食会友,以歌传情,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一直延续到如今。山民们长期生活在那青山绿水间,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活到八九十岁和长命百岁的不为鲜。就我家周边山寨几百人口中就有百岁老人三个,九十多岁的五个,八十多岁还是干农活、带孙、带重孙的主要劳动力。
沿河而居的人们,生活有着独特的风情,如果时光倒流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你走在河岸寨边,会看到蓝得发光的染匠那粗壮有力的双手在河里清洗染好的土布,清洗后,将土布搭在木棍两端抬回家晾晒在自家院坝专用晒布高架上,那股醇厚的土布味会向你扑面而来。还有那农家妇女在河里将衣裙一番清洗后,再一件件铺晒在河岸草地或刺笼上。你还会看到土家苗寨的姑娘们背着背篼把衣服背到河边,找块平整而又干净的石板捶洗起来,她们一边捶洗一边哼着土家族苗族洗衣歌“阿妹背衣去下河,慢慢洗来慢慢搓,一件衣服洗半天,明洗衣服暗等哥"。当你顺着斜坡那羊肠小道走去,会看到一群头包青帕身着青布花边服饰的土苗青年男女在植树,他们一边栽树一边欢乐地唱着“今天约妹来上坡,既栽树来又唱歌,栽树栽到日偏西,唱歌唱到太阳落”。
三
清澈的花垣河,在穿越村寨、田间的行程里,渐渐地被刻上许多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间印记。它流淌过两岸良田那些大大小小的水车,在河水的冲击下,一年四季不停地旋转着,那吱吱嘎嘎悦耳的声音叫个不停,将灌满竹筒的水转到顶部倒入枧槽,涓涓细流的水顺着枧槽淌进农田里。这水车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为田间地头一季又一季的农作物浇灌着生命之花。住在沿河两岸的农家,在水车常年不停的转动下,转出了沿岸庄稼人丰收的笑脸。特别是“端午"这个有声有色的民族传统节日,一城跨三省的古镇——边城,每年端午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划龙船。沿河两岸人山人海,有的穿着精美的民族服饰,有的售卖特色产品,大多数人是冲着看“热闹”而来的。吊脚楼窗口挤满了钟灵毓秀、花枝招展的美人脸,一双双水灵灵的眼睛争着看划龙船那些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后生划船,不时发出尖叫声为划船的小伙助力,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夜幕降临,河边街上一户户人家,自然就成了乡下亲朋好友的留宿处。晚饭的屋子里,粽子冒着热气腾腾的清香味,酒碗一次次相碰的叮当响,还有那称兄道弟的划拳声,各家各户传出“祝你四季发财"祝你六畜兴旺”声不断,这就是乡下人对街上人和街上人对乡下人的祝福。吃饱喝足后接着就唱歌,大家把节日过得满是诗意。而吊脚楼下的河水,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气氛,它依旧有节奏地轻拍岸边,发出温柔的声响,像是那山歌的袅袅余音。晩饭后,人们顺着河边反复游逛、祈福,俗称“游百病"——祈求河水保佑祛除百病,也祈愿五谷丰收。多数人还在路边或田间地头扯一把青草之类的植物,俗称“百草药”,带回家熬水洗澡,洗尽百病。
沿河而建的边城吊脚楼,融合了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地方民俗的独特风情。吊脚楼下沿河两岸最为热闹,无论是河岸边、小船上或是宽道处,小吃摊、杂货摊、茶馆、棋牌室、卡拉OK厅井然有序地分布着。垂钓的、健身的、吹拉弹唱的、说古道今的、谈天论地的各得趣味,小城的烟火味,就这般浓烈地铺展开来。来往的脚步踩踏着生活该有的节奏,不急不躁,恬淡如水。漫谈千年古城河,潺潺湲湲,碧浪清波,翠翠的美丽传说。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一城跨三省的边城古镇,依然保留着许多完好无损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成为一处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古镇街道两旁的石板路与古朴的木质建筑相得益彰,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上,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等传统民间雕塑。同时,古镇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宅和庙宇,其中一部分古建筑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老的边城,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镇之一,古镇历史悠久,古建筑颇多。来到河边,漫步在石阶上,既领略古代城市的风貌,又感受这江南烟雨风情画面。悠悠河水,宛如一幅烟雨如梦的江南美景画卷,美得令人陶醉,这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四
今年春,我回家乡从洪安坐拉拉渡过茶峒时,船刚拉到一半,在河中央不知不觉间,看到距船一百余米处河中的“翠翠岛”,顿时,活灵活现的翠翠塑像展现在眼前。文学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故事,立刻在我脑海里回荡。虽然《边城》故事早年拜读过,隔三差五也常回家乡,都是匆匆而回,办完事又匆匆而归。无论有多匆忙,家乡的山山水水记忆犹新,不时怀想藏满的往事。回来后,再次翻阅了沈从文先生的经典著作《边城》,不得不说,有着浓郁家乡情怀的灵动,每阅读一次《边城》给我的感受和感悟都要加深一次。在未拜读《边城》之前,只知道茶峒、洪安街道比其他乡场宽大得多,又热闹,还有走马灯,不知道有翠翠这样动人的故事。近百年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流逝,《边城》史绩之慷慨,传承之绵延,穿越时光长河,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历史的痕迹。
花垣河西岸的洪安古镇,建在三面环水的悬崖绝壁之上,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在重庆未直辖之前,洪安是川东门户的军事要地。西南临解放时,国民党为了守住大西南,派重兵把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时,第二野战军(著名的刘邓大军)1949年11月7日在湖南茶峒击溃把守渡口的国民党守军后,跨过花垣河,进入四川第一个指挥部就设在洪安古镇,作为二野解放大西南入川的大本营,指挥解放西南大部队挥师直扑秀山县城,重庆,成都。
花垣河东岸——茶峒,历史悠久,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昔年城中驻扎有绿营屯丁(后改编成戍兵)、厘金局、庙宇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茶峒设立的国立师范学校,是湘西吉首大学的前身。1957年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将茶峒师范学校迁至吉首,后逐步升为吉首师专、吉首师院,吉首大学。这座充满历史文底蕴的古镇,城内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建筑群,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精美,还有百家书画园、名联坊、白塔、古城墙遗址、恢宏壮观的疏洞桥、中国画家杨群画馆、后堂碑文馆等等。
花垣河是边城古镇的母亲河,它不仅给一城跨三省之地带来进进出出的财富,也给这里的民众带来了便捷的水上交通。从湖南茶峒码头只需两元钱坐拉拉渡几分钟到重庆洪安码头,上岸后,走上十几分钟就到贵州石头坝。早上在茶峒吃早餐,中午在洪安吃火锅,晚上在石头坝吃酸汤鱼。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边城过河的渡船,是船工用船篙一杆一杆地撑船来回摆渡。长年累月,船工的手伤痕累累,特别是冬天,船篙从水里不断提起来放下去,将船慢慢撑往对岸,船工的双手不仅布满老茧,还全是血迹斑斑的麻称。为了改变这原始撑船条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茶峒和洪安商定,在两岸坚固的岩石上安装一个牢固的铁环,将一棵粗大钢筋固定在铁环上,制作一棵木卡子,船工的手不再沾水,握着卡子,一手一手地将渡船往前拉,这样,比过去既省力又安全,船工开心,没有忧患。我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去渡船上体验拉拉渡的乐趣。看到船工手拿卡棒,轻快地拉着渡船,愉快地哼着小调,我也有舒坦自如之感。同时感受到如今拉拉渡,不仅是把两岸的过渡民众拉过来拉过去,更重要的是把重庆、湖南的文化和经济拉来拉去助推发展。即:把重庆的山歌拉过去,把湖南的情歌拉过来,把重庆的故事拉过去,把湖南的传说拉过来,把重庆的经验拉过去,把湖南的成果拉过来,把重庆的梦境拉过去,把湖南的向往拉过来。总之,把两岸人的感情、亲情拉得更近更亲,把重庆和湖南的经济建设拉得发展更快,文化发展拉得更加繁荣。
距拉拉渡不远处有个小岛,早年岛上植被稀疏,杂草丛生。发大水的时候,经常被淹,三个省谁也不想管,被称之为“三不管岛”。清澈的花垣河,在这里划了一个巨大的S缓缓向东流去。
改革开放后,有个四川人,从小就喜爱文学,凭着对名人效应的直觉,投资巨额将三不管岛,建成翠翠岛发展旅游,该岛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上岛台阶用三十三级建成,意味着《边城》是1933年发表的。按照沈从文的描述,在岛上建了一尊九米高的翠翠塑像,将翠翠塑像面朝她爷爷渡口,让翠翠永远怀念她爷爷和渡口,也永远望着她曾经生长的地方,用难忘的目光盼着傩送的归来。同时也看着昔日的拉拉渡拉向未来,看着花垣河碧波盈盈的水潺潺长流,并以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神情,大方地打量着八方来客,还将她心爱的狗永远陪伴着蹲在身边。同时在洪安三不管处建了一座酒店,取名“三不管酒店"。翠翠岛和三不管酒店融合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亮丽风景。当时旅游刚起步,不少人嘲笑他把钱白白地丢进花垣河里。翠翠虽是一尊玉石形象,属于过往,但她的精神永远存活于未来。边城小镇因她而为世人所知,远方的游人因她而心怀向往,《边城》故事广为人知,寻访边城的人纷至沓来,翠翠岛和三不管酒店备受追捧,边城因此而热闹起来,边城的人也因此而自豪,花垣河也因此而欢快地流淌不歇。
花垣河如一条绿色的带子,从边城古镇穿城而过,沿坝而去,它明快而轻柔,像是某首交响乐里最动听的乐段。清晨,花垣河早早醒来,河面有濛濛薄雾,若隐若现的小船微微摇动着,吊脚楼下店铺门窗在嘎吱声中慢慢推开,轻快脚步从房内走向大街小巷,这个古镇一天的序幕就此徐徐拉开。清碧的河水,无意间铺下了一层舒适、安闲的生活基调。此时,这座一城跨三省的古镇,近有一河碧水,远有层层山峦,那千家万户土家苗寨就在其间。
由多条溪流汇成的花垣河,自然少不了桥,一座座年代不一的独木桥、石拱桥、凉亭桥、风雨桥和近代建设的那一条条乡村公路、国道和高速路等形如彩虹的诸多桥,风格各异,他们在排列、在对望,也在互衬,既自成景观,又相融一体。有水的灵动,有桥的骨力,有小船的荡漾,让人倍感自然、亲近。
这一脚踏三省,一城跨三省之地,苍翠的山,碧绿的水,淳朴的民族乡情,来访者必被翠翠生活过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迷住,凡游览过一城跨三省这独特的江南烟雨之地——边城古镇的人必然留恋不止。
自西向东流的花垣河,奔腾不息的河水,涟漪荡漾,流经花垣、保靖,东归洞庭湖。边城古镇,是花垣河上游最后一个码头,重要商贸集散地。在未通公路之前,花垣河,是一城跨三省的重要运输河道,方圆数十里的农特产品从这里装船运往洞庭湖,将洞庭湖畔各大城市的日用商品运回边城,然后再从边城码头人抬马驮到各乡场与山民交换。即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湘公路建成通车后,水上运输成本低,花垣河仍然发挥主导作用。直至在此河流修筑了几道储水发电的拦河坝,加上有了便捷的公路运输,才将河道开发为景区发展旅游。如今,一城跨三省的边城古镇,已发展为国家级4A级景区。
五
一条河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江南独特古镇——边城美景的吸引下,1984年10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凌子风执导,冯汉元等主演的电影《边城》外景在此拍摄出品。2012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栏目组走进边城,在河边吊脚楼下餐馆录制摄影报道时,记者问店主,你这鱼从哪来的?店主回答,从河里打捞来的。记者又问是哪省的鱼?店主回答,这里是三省交界处,鱼在河里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对岸重庆河边,一会儿重庆那边的鱼又游过湖南来,有的又是从上面贵州游下来的,这桶里的鱼三个省都有。记者吃到这鱼鲜色美、嫩黄爽滑的鱼后,就以“一锅煮三省”报道。采访中,记者在茶峒、洪安、石头坝看到满街都是色彩金黄、香气四溢的油香粑,特别是车站、码头和景区更多。每到一处采访时,那香气扑鼻、舌尖未到鼻先尝的有民族独特韵味的油香粑,都是用同样的灶具,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工艺制作成同样的口感,它不仅是满足了这方民众口腹之欲,也品味到了生活的情趣,更是一种文化,就精辟地概括为“一口吃三省"作了报道。加上1997年国务院在三省交界处立了界碑,从此之后边城古镇就有了“一脚踏三省”“一锅煮三省"一口吃三省”“一城跨三省"和“三省共享一城”的精辟概括。并称这“一锅煮三省"的鱼肉质鲜美、爽滑酥嫩。还有那“一口吃三省”的油香粑,是油香百味之王。无论任何人来到边城,对口感酥脆有独特韵味的油香粑,小孩食之为欢,大人丰盛可口,这唇齿留香的美味,都会令人陶醉。俗话说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而民族的烹饪,无比神秘,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衶会的传统方式传承,一千双手做成的油香粑,就只有一种香气无边、酥脆香口味道。它不仅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的生活习俗,这“一口吃三省"的油香粑,世代相传,一直传向未来。它传承的并不是简单的配方、工艺传递,更重要的传承着一种民族精神与情怀,所以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栏目组报道边城“一锅煮三省”“一口吃三省"太精僻了。它是一种传统文化品牌,蕴含着创造人类味觉享受的文化遗产。回想起小时候,每逢赶场天,只要父母提着用篾条穿着的油香粑回来,几姊妹数我动作快,首先接过油香粑,手脚麻利地取下一个就往嘴里塞,吃后,手上的油香味都会舔干净。离家这几十年,每次回到家乡都少不了带油香粑回来。
文学家沈从文的描述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将边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翠翠的美丽传说、古城独特的烟雨美景和边城的美食文化,带到了读者和观众眼前,加之这里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自然条件独特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展现了这里的魅力和活力,如今,已成为民众旅游打卡的好去处。
六
数十条溪汇成的花垣河,从古到今,无论是河的发源地,或是河流经过的山川田畴,养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任弼时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花垣河源头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其支流美其河源头川河界也属黔东革命根据地之一。花垣河源头的水,是从黔东革命根据地群山峻岭石缝中溢出,由无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水静静地流淌,默默地养育着一方子民,这样一条盎然生机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土苗儿女。那滔滔河水,孕人文之韵,带领着土家族、苗族儿女拼搏前行、奋勇奔腾,把土苗儿女带出大山走向世界。如今,翠翠家乡洪安镇美其村新营组农民李启平的儿子李大银多次获得世界级举重冠军,其中2018年在土库曼斯坦获举重世锦赛204公斤挺举冠军,2019年夺得举重世界杯171公斤、200公斤和371公斤三项冠军,2022年举重世锦赛获抓举171公斤、挺举201公斤两枚金牌,2023年在哥伦比亚世锦赛中以396的总成绩夺得冠军。李大银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总是忘不了小时候在美其河玩的水。美其河虽小,它汇入花垣河流进洞庭湖,沿长江进入太平洋。而李大银和美其河一样,从小一步一步地走出山寨走上了世界冠军之路。如今,他没有辜负美其河的哺育之恩,获得世界冠军后,2022年12月12日回到家乡看望父母时,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是那样的热爱那么亲近。乐山爱水的李大银沿着儿时游玩的河边看美其河的水还是那么清澈,双手捧一捧水在嘴里,还是那么清甜。山还是那么美,源头逶迤的梳子山、险峻的鸡冠岩,绿意盎然的山羊溪,清澈的溪流从石间流淌而过,发出潺潺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美其河之美,当然不止这些,沿河而行,观古桥荒草,望落水成瀑,赏百鸟群嬉,美得自然,美得深幽,美得质朴。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级举重冠军李大银,是花垣河养育的一方骄子。愿花垣河为土苗儿女哺育出更多更好的国家人才和栋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于太白来说,离家远行,归期难预,最舍不得的便是故乡的河水。而花垣河,是流淌在故乡原野上的母亲河,它同样目送过太多远行的人,也张开怀抱迎接每一个归来的游子。我们会守在这里,看它水清如常,看它奔流不竭,看它赋予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
好嘴杨巴冯骥才(选自《俗世奇人》)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赛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赛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赏析:
《好嘴杨巴》是《俗世奇人》18篇市井人物小说中,除《刷子李》《泥人张》之外,以手艺奇人为主人公的唯一一篇。与《泥人张》相配,主人公类型一致,便于整体阅读欣赏。
所谓“集体性格”,指的是某一类人受地域、民族、时代、文化、职业等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倾向与价值追求。这种集体性格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比如很多外科医生有一种并不自觉的冷静细致,很多当政官员有一种并不自觉的颐指气使,很多舞台艺人有一种并不自觉的表情夸张和声调夸张。
同样,冯骥才笔下的这些“俗世奇人”们,也共同展示着天津地域文化塑造出来的“集体性格”,使读者读来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只能来自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卫码头,而不可能出自其他地方。除了地域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大“集体性格”,这些人物又因其职业或行业特点而拥有着不同的小“集体性格"。在《好嘴杨巴》《泥人张》这两篇小说所描绘的三个手艺奇人杨七、杨巴、泥人张身上,就体现着他们作为手艺人的共有的“集体性格”。
这种“集体性格"首先呈现为手艺人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这种态度首先来自于手艺人的角色认同。手艺人是农业文明所孕育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大都拥有经过长期积累或师徒传承而来的职业技能。技能是手艺人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角色标志,在长期的手工实践中,在技能由粗疏到纯熟又到神乎其技的过程中,手艺人逐渐强化着自己的角色认知,对于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也逐渐内化为手艺人们的内在自觉。
这种态度还来自于现实的生存压力。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形成自己的绝活,就意味着高人一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对手艺人们来说又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同。所以我们看到冯骥才笔下的手艺人们都有着不同一般的技能,有的甚至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像杨七钻研茶汤制作技艺,拥有了两个绝活,使得自己制作的茶汤“粘软香甜”,吃过的人无不叫好。
正是由于在技能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所以手艺人们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了自信:杨七、杨巴二人呈上茶汤,“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静等“请好请赏”,还是出于自信。也正是出于对手艺的自信,现实生存中他们无需攀龙附凤,也无需趋炎附势,只靠自己的技艺就能安身立命,所以手艺人们大都自立且自尊。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自立,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手艺人的自立和自尊人格的赞美和褒扬。当自己的尊严受到蔑视的时候,手艺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拿起手艺的武器予以还击,以赢回自尊。
乌篷船周作人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3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赏析:
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给老朋友游览自己的故乡作“指导”,以略尽朋友之谊。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比较平淡。但字面上淡化对家乡的感情,并非实际上对家乡感情不深,后面的内容就表明了这点。文章开篇运用的是似淡实浓、明贬暗褒的逆笔手法。
第二段着重介绍故乡的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乌篷船。这段介绍文字颇具特色。首先是说明精密,详略得宜。先总写大、中、小三种船,再重点介绍中、小船。介绍这种船的质地、构造和性能,比较精妙。第二,在介绍时作者不是机械地叙述,而是带感彩地点染:“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虽寥寥数语,而情态宛如,意趣横生。可以看出作者沉浸在故乡景物特有的情趣之中。而这又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唯其如此,更觉情深意永。第三,“打马将”的一笔插叙,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实际上表现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无所拘束。可见闲笔不闲,别有作用。介绍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篷顶离头“两三寸”,言其矮小,“两手可以以搁在左右的弦上”,言其狭窄,“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言其灵活轻巧。“仿佛是在水面上坐"是写一种特殊感受。
第三段作者又以朋友兼导游的双重身份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先谈出游时间,劝告老友不要“性急"。这很符合旅游心理。虽是“玩水”,却似“游山"。水光与山色相映成趣;以下历数游览的地点和场景,哪些地方“最好看”,哪些地方“颇有味”,哪些地方“千万不要去”,作者都了如指掌,仿佛心里藏着一张精密的旅游图,既是给别人导游,也是自己神游故里,陶然自乐。
这篇文章,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文中向往那种“看随笔"、“喝清荼”、“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行动自如”的“理想的行乐法”,虽然也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某些不满情绪,但主要是反映作者的“士大夫阶级”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旅斗争中,这种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很容易导致政治上的消沉与动摇。
巷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渊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柿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愤惋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跟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大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里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气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蜇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扑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纲;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否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们手,走过儿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猜猜地狂吠。
小巷地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俏就会枷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庄闹中取静,别有大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卫,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抑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刚,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脱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阎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钢锋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赏析:
1.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他不同于一般作家对城市的描绘方式,而是选择了一个被忽视但却充满魅力的角落——巷子进行描写。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城市的另一面,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2.深刻的哲理思考:柯灵通过对巷子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巷子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地方,它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得《巷》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启示性的文学佳作。
3.情感表达分析:他通过对巷子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文的关怀。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赏析:
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布局清晰,各情节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语言闲适自由,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北京的春节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让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赏析: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揭示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流露出作者对深厚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北京,却不难窥见中国各地节日庆祝时的热闹氛围。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江南小镇余秋雨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操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园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前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和古典剧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伴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凰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凰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弹劾,落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不宜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租赁合同范例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建筑设计原理(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产品包装合同范例
- 外包司机协议合同范例
- 淘宝代拍合同范例
- 炸鸡店劳务合同范例
- 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劳务合同范例工厂
- 法兰采购合同范例
- 财会从业资格考试模拟题+答案
- GB 19517-2004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表格】面试评分等级标准表
- 山西省太原市市药品零售药店企业药房名单目录
- 全面设备保养TPM培训教材课件
- 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给排水安装工程专项方案
- DB64-T 1147-2022 宁夏工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授课比赛评分表
- XXXX供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备案表
- TSG G0002-2010 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
- cass实体名称,图层,实体代码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