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9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魏建国,1966年生,陕西子长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任《延安文学》副主编、社长兼主编、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魏建国出生在陕北延安的瓦窑堡,瓦窑堡就是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魏建国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脚下的这片热土,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延安文学》的掌门人,他明白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红色记忆”才是“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魏建国说,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会成功。青年报:你是延安本地人吗?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魏建国:我出生在陕北延安子长县,具体地点即现在的瓦窑堡镇。瓦窑堡是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而且是闻名遐迩的塞上红都,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里曾经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西北军委(中央军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从1966年出生到1984年高中毕业,我一直生活、成长在瓦窑堡。在我生命最初的十八年,身边始终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和革命的氛围,只不过自己年少无知,没有特别在意这个强大的气场。成年后,我深入了解了瓦窑堡的历史,特别是负责《延安文学》、成为文学界一分子之后,终于明白,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家乡瓦窑堡实在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她的历史太丰富了,出了那么多历史人物,土生土长的,外地到来的,数不胜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体、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瓦窑堡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瓦窑堡的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子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都被革命的滔天巨浪裹挟进去,参与了那场陕北有史以来最宏大的革命。对于作家而言,生长在这里,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这些与我有直接关系的人或事,在瓦窑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这些远远不是古堡的全部。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到了高明的作家手里,足以写出鸿篇巨著。可惜,自己缺乏文采,无法表达其中的万分之一,只能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青年报:你认为红色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与时代结合?魏建国:我觉得红色文学创作,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随意解构历史、调侃崇高、低俗媚俗、玩弄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唾弃和嘲弄。其次,红色文学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也要关照现实,烛照心灵,起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再就是在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历史元素,现代表达”,根植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这块土壤,不断探索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实现文学的不断创新发展。青年报:《延安文学》是当地作家走上文坛的重要通道。请你结合具体事例,讲一讲你们在推出当地作家和发现文学新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魏建国:我们的稿子主要来自当地和全国的基层文学爱好者,和“都市学院派”作家相比,他们虽然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还很不成熟,但他们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发表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刊物质量,反而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编刊过程中,我们设置了《朔方星空》《陕北青年诗人作品选》《大学校园诗选》等栏目,尽量优先发表陕北本土作者的作品和文学新人新作。2013年5月,我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请已进入全国文学视野的我市优秀作家介绍了读书写作经验,40名青年作家参加了座谈。2014年初,我们还专程去北京,向中国作协的领导和文学界的前辈们,郑重推荐了一批已具备走向全国实力的陕北青年作家,这一无私之举,令陕西在京的文学前辈与中国作协的领导深受感动。我们不仅注重扶持当地作家,也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二者有所侧重但又一视同仁,只要作品好,我们就推广。我们看重现实主义作品,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对于那些小资小我、炫富摆阔、猎艳搜奇、胡编乱造、杯水风波、故弄玄虚、调侃崇高、颠覆历史、藐视读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因此,用稿始终坚持“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标准,以“注重质量、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则,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情怀,在“千刊一面”的文学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摘编自2021年6月28日《青年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写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瓦窑堡具有辉煌的历史,为延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B.“红色记忆”是《延安文学》的资源优势,对于《延安文学》,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C.魏建国认为自己不能通过文学作品叙写瓦窑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但能够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D.虽然基层文学创作者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很不成熟,但是只要经过编辑修改和校对,他们的作品就不会降低《延安文学》的质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高明的作家可以借助它们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B.因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发表在《延安文学》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C.设置栏目、组织召开青年作家研讨会、向作协领导和前辈推荐青年作家,体现了延安文学“不薄新人”的原则。D.《延安文学》在编刊过程中以推广、扶持当地作家为主,又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作品好就是推广的标准。(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草之眼聂鑫森秋风送凉,雁字南飞。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杨帆十年前从黔西一个小县,考上这所大学的包装设计系,师姐们就说起了这个夫妻店,还说他们已经在此修车好几年了。车师傅叫车百里。妻子叫蓝姑,是个盲人。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到食堂吃个饭,到图书馆去借书,都有不短的距离。自行车成了校园里最受人欢迎的交通工具。“永久”“凤凰”“飞鸽”……什么型号、什么牌子的车都有。杨帆不敢奢望。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读书钱全靠父母从土里刨出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贵都是由县教育局担保向银行去借贷的。同学问她怎么不去买辆自行车,她说:“在家走路爬山练出了脚力,方便哩。再说车子出毛病了,我不会修。”懂事的同学连忙附和地点点头。杨帆真的需要一辆车,可以节约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还能去校外看展览看风景。她决心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一辆只要可以凑合骑就行的二手自行车。她从修理铺前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码在墙边的自行车零散配件,笼头、车架、钢圈、踏脚,很多都生锈了。一天中饭后,她走进了修车铺。车师傅在校正钢圈,蓝姑在“看”花瓶里的一支野菊花。车师傅问:“小同学,你要修车?”“不……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车师傅笑了,蓝姑也笑了。“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车师傅忽然问道:“杨帆,你没有自行车?”“嗯。家里穷,买不起……”“你要是不嫌弃,我用这些旧配件,给你组装一辆车,不好看,但肯定能骑。”“我怎么会嫌弃!我该付多少钱?”“不要钱。”“那怎么行?”“怎么不行!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铁。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好!”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高高兴兴骑着它,去教学大楼去食堂图书馆,去校外看美展看博物馆,看湘江风光带。隔三差五,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杨帆也觉得一个个不同的节令,是在花瓶里更替的,她看得很清楚。杨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本科,然后回到贵州,供职于贵阳的一家包装制造厂,从事包装设计。一眨眼,她32岁了。这次来株洲参加一个关于包装设计的学术研讨会,她原本是不想来的。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开车去一个矿区调查矿源存量,被一辆逆行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撞到山崖下,脸部严重受伤,经治疗刚刚出院。按他们的计划,再过两个月,就要结婚了。杨帆的闺蜜劝她要慎重考虑,天天面对这样一张丑险,哪里还快活得起来。男朋友力劝她去株洲,散散心也是好的。“你常说忘不了当年的车师傅,为你拼装了一辆自行车,有机会要去看看人家,还要买一辆新车送去,或许有买不起车的贫困生入学,车师傅可以免费让他使用。”于是,杨帆就来到了株洲,来到了母校的修车铺。她喊了一声“车师傅”,再喊了一声“蓝姑大嫂”。车师傅转过脸,茫然地望着杨帆,不知道来的是谁。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她说:“这个声音我记得,是杨帆妹子来了!”车师傅一拍脑袋,说:“果然是杨帆!”“车师傅和大嫂,一点儿都没变,还是这么精神。”车师傅笑了,说:“杨帆,你都变得让我认不出了,我们怎会不变,那不成妖怪了?”蓝姑说:“杨帆妹子声音没变,还是又清又亮。”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选自《当代人》,2021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花草”代指周围的世界,体现了世间的美好;“花草之眼”指能“看”到世间的美好、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心灵之眼。B.“秋风送凉,雁字南飞”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切合下文杨帆十年后重回母校的故事情节,语言凝练优美,言简意丰。C.“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写出芦花之美,烘托了蓝姑的美好形象。D.小说用现在与过去交织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现在与过去相比,时光飞逝,而修车铺依旧,车师傅和蓝姑的感情历久弥深。(2)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花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读完小说,你认为杨帆面对自己的爱情将如何抉择?请说明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①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是时于闻王广德雄张南道,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②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注]①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②私来比,于闻宰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觉广礼意薄乎薄:减低B.明者睹未萌,况己著耶著:显现C.伺胡惶恐,俱服其状服:降服D.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就:靠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因为长句B.吉凶决于今日转徙于江湖间C.而令巫自来取马时时而间进D.因责让之我欲因之梦吴越(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B.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C.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超从都善接待礼节上的先敬后废,敏锐地查觉有敌人的使者到来。B.鄯善假装结交汉朝,但暗通匈奴,班超发现后,断然采取相应措施。C.班超从侍者口中试探出实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歼灭匈奴使团。D.班超担心计谋泄露,会让众人死的不明不白,毅然决定斩杀匈奴使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注]①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②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③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写繁花触目,令人黯然心伤,以哀景写哀情,抒写流离之感。B.颈联主要写国家战事,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C.尾联怀古中含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寄托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情思。D.全诗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势雄壮,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2)本诗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请结合诗的颔联简要分析。5.(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两句是:“,。”(2)杜甫《登高》中抒发郁积诗人心中的内心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景物描写和听众反应来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两句是:“,。”(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的结局。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大考》中的“大考”,不只是学生的大考、家长的大考、教师的大考,也是教育的大考、社会治理水平的大考,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考。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该剧不仅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比较具体地描绘了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这段。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从疫情时的忧心忡忡到上网课时的状况百出,从备战高考的奋笔疾书到代际间的冰释前嫌,从青春期的躁动迷茫到战疫的担当……剧中真实画面的再现,勾起了无数人对过往的回忆。我们看完《大考》感慨颇多:面对疫情,我们真得是太难了!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所以,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学会一笑而过;无论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要做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不即不离暴发全力以赴B.峥嵘岁月休戚与共爆发全力以赴C.蹉跎岁月休戚与共爆发义无反顾D.峥嵘岁月不即不离暴发义无反顾(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洪灾、疫情,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B.作品改编还原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C.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洪灾、疫情,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D.作品改编还原了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7.(3分)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或文体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词是诗的一种别体,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李清照“声声慢”既是词牌,又是标题。 C.调查报告是根据某种特定需要,有计划地对典型事物、问题事件或某方面情况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书面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 D.新闻主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其中消息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而通讯报道全面深入并容许有细节描写。8.(3分)依据《乡土中国),下列关于“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面社群在进行沟通时,固然能凭借彼此的熟悉,通过足音、声气甚至气味来分辨人,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表意更准确,更完善。 B.乡下孩子比教授孩子善于捉蚂蚱,教授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认字,这并不能说明谁更聪明,或者谁更愚笨,只能说明孩子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不同。 C.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而在西洋社会,家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D.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9.(5分)依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扩展下面语句,使之具体、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天下着大雨,做核酸检测的队伍排得好长。10.(6分)请仿照下面这首《自由的风》,以“自由的雨”或“自由的云”为题写一首小诗,格式不必完全一致。自由的风你从梦中苏醒/在清晨的蓝天下散步你穿过树林/树木为你歌唱你踏过溪流/流水为你鼓掌四、写作(60分)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莫泊桑在《一生》里写道:“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9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魏建国,1966年生,陕西子长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任《延安文学》副主编、社长兼主编、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魏建国出生在陕北延安的瓦窑堡,瓦窑堡就是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魏建国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脚下的这片热土,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延安文学》的掌门人,他明白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红色记忆”才是“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魏建国说,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会成功。青年报:你是延安本地人吗?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魏建国:我出生在陕北延安子长县,具体地点即现在的瓦窑堡镇。瓦窑堡是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而且是闻名遐迩的塞上红都,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里曾经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西北军委(中央军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从1966年出生到1984年高中毕业,我一直生活、成长在瓦窑堡。在我生命最初的十八年,身边始终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和革命的氛围,只不过自己年少无知,没有特别在意这个强大的气场。成年后,我深入了解了瓦窑堡的历史,特别是负责《延安文学》、成为文学界一分子之后,终于明白,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家乡瓦窑堡实在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她的历史太丰富了,出了那么多历史人物,土生土长的,外地到来的,数不胜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体、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瓦窑堡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瓦窑堡的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子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都被革命的滔天巨浪裹挟进去,参与了那场陕北有史以来最宏大的革命。对于作家而言,生长在这里,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这些与我有直接关系的人或事,在瓦窑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这些远远不是古堡的全部。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到了高明的作家手里,足以写出鸿篇巨著。可惜,自己缺乏文采,无法表达其中的万分之一,只能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青年报:你认为红色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与时代结合?魏建国:我觉得红色文学创作,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随意解构历史、调侃崇高、低俗媚俗、玩弄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唾弃和嘲弄。其次,红色文学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也要关照现实,烛照心灵,起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再就是在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历史元素,现代表达”,根植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这块土壤,不断探索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实现文学的不断创新发展。青年报:《延安文学》是当地作家走上文坛的重要通道。请你结合具体事例,讲一讲你们在推出当地作家和发现文学新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魏建国:我们的稿子主要来自当地和全国的基层文学爱好者,和“都市学院派”作家相比,他们虽然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还很不成熟,但他们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发表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刊物质量,反而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编刊过程中,我们设置了《朔方星空》《陕北青年诗人作品选》《大学校园诗选》等栏目,尽量优先发表陕北本土作者的作品和文学新人新作。2013年5月,我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请已进入全国文学视野的我市优秀作家介绍了读书写作经验,40名青年作家参加了座谈。2014年初,我们还专程去北京,向中国作协的领导和文学界的前辈们,郑重推荐了一批已具备走向全国实力的陕北青年作家,这一无私之举,令陕西在京的文学前辈与中国作协的领导深受感动。我们不仅注重扶持当地作家,也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二者有所侧重但又一视同仁,只要作品好,我们就推广。我们看重现实主义作品,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对于那些小资小我、炫富摆阔、猎艳搜奇、胡编乱造、杯水风波、故弄玄虚、调侃崇高、颠覆历史、藐视读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因此,用稿始终坚持“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标准,以“注重质量、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则,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情怀,在“千刊一面”的文学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摘编自2021年6月28日《青年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书写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瓦窑堡具有辉煌的历史,为延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B.“红色记忆”是《延安文学》的资源优势,对于《延安文学》,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C.魏建国认为自己不能通过文学作品叙写瓦窑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但能够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D.虽然基层文学创作者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很不成熟,但是只要经过编辑修改和校对,他们的作品就不会降低《延安文学》的质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高明的作家可以借助它们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B.因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发表在《延安文学》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C.设置栏目、组织召开青年作家研讨会、向作协领导和前辈推荐青年作家,体现了延安文学“不薄新人”的原则。D.《延安文学》在编刊过程中以推广、扶持当地作家为主,又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作品好就是推广的标准。(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只要经过编辑修改和校对,他们的作品就不会降低《延安文学》的质量”错误,说法绝对,原文“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发表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刊物质量……”“经过编辑修改和校对”不是充分条件。故选:D。(2)B.“因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发表在《延安文学》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错误,原文“他们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发表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刊物质量,反而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的原因,除了“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之外,还有“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等。故选:B。(3)由“我觉得红色文学创作,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随意解构历史、调侃崇高、低俗媚俗、玩弄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唾弃和嘲弄”可知,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由“其次,红色文学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也要关照现实,烛照心灵,起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我们看重现实主义作品,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可知,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宏大背景下普通人(底层人物)的命运。由“再就是在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历史元素,现代表达’,根植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这块土壤,不断探索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实现文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可知,不断创新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由“对于那些小资小我、炫富摆阔、猎艳搜奇、胡编乱造、杯水风波、故弄玄虚、调侃崇高、颠覆历史、藐视读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情怀,在‘千刊一面’的文学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可知,创作有暖意、健康向上的作品。答案:(1)D(2)B(3)①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②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宏大背景下普通人(底层人物)的命运。③不断创新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④创作有暖意、健康向上的作品。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草之眼聂鑫森秋风送凉,雁字南飞。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杨帆十年前从黔西一个小县,考上这所大学的包装设计系,师姐们就说起了这个夫妻店,还说他们已经在此修车好几年了。车师傅叫车百里。妻子叫蓝姑,是个盲人。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到食堂吃个饭,到图书馆去借书,都有不短的距离。自行车成了校园里最受人欢迎的交通工具。“永久”“凤凰”“飞鸽”……什么型号、什么牌子的车都有。杨帆不敢奢望。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读书钱全靠父母从土里刨出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贵都是由县教育局担保向银行去借贷的。同学问她怎么不去买辆自行车,她说:“在家走路爬山练出了脚力,方便哩。再说车子出毛病了,我不会修。”懂事的同学连忙附和地点点头。杨帆真的需要一辆车,可以节约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还能去校外看展览看风景。她决心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一辆只要可以凑合骑就行的二手自行车。她从修理铺前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码在墙边的自行车零散配件,笼头、车架、钢圈、踏脚,很多都生锈了。一天中饭后,她走进了修车铺。车师傅在校正钢圈,蓝姑在“看”花瓶里的一支野菊花。车师傅问:“小同学,你要修车?”“不……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车师傅笑了,蓝姑也笑了。“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车师傅忽然问道:“杨帆,你没有自行车?”“嗯。家里穷,买不起……”“你要是不嫌弃,我用这些旧配件,给你组装一辆车,不好看,但肯定能骑。”“我怎么会嫌弃!我该付多少钱?”“不要钱。”“那怎么行?”“怎么不行!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铁。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好!”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高高兴兴骑着它,去教学大楼去食堂图书馆,去校外看美展看博物馆,看湘江风光带。隔三差五,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杨帆也觉得一个个不同的节令,是在花瓶里更替的,她看得很清楚。杨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本科,然后回到贵州,供职于贵阳的一家包装制造厂,从事包装设计。一眨眼,她32岁了。这次来株洲参加一个关于包装设计的学术研讨会,她原本是不想来的。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开车去一个矿区调查矿源存量,被一辆逆行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撞到山崖下,脸部严重受伤,经治疗刚刚出院。按他们的计划,再过两个月,就要结婚了。杨帆的闺蜜劝她要慎重考虑,天天面对这样一张丑险,哪里还快活得起来。男朋友力劝她去株洲,散散心也是好的。“你常说忘不了当年的车师傅,为你拼装了一辆自行车,有机会要去看看人家,还要买一辆新车送去,或许有买不起车的贫困生入学,车师傅可以免费让他使用。”于是,杨帆就来到了株洲,来到了母校的修车铺。她喊了一声“车师傅”,再喊了一声“蓝姑大嫂”。车师傅转过脸,茫然地望着杨帆,不知道来的是谁。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她说:“这个声音我记得,是杨帆妹子来了!”车师傅一拍脑袋,说:“果然是杨帆!”“车师傅和大嫂,一点儿都没变,还是这么精神。”车师傅笑了,说:“杨帆,你都变得让我认不出了,我们怎会不变,那不成妖怪了?”蓝姑说:“杨帆妹子声音没变,还是又清又亮。”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选自《当代人》,2021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花草”代指周围的世界,体现了世间的美好;“花草之眼”指能“看”到世间的美好、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心灵之眼。B.“秋风送凉,雁字南飞”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切合下文杨帆十年后重回母校的故事情节,语言凝练优美,言简意丰。C.“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写出芦花之美,烘托了蓝姑的美好形象。D.小说用现在与过去交织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现在与过去相比,时光飞逝,而修车铺依旧,车师傅和蓝姑的感情历久弥深。(2)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花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读完小说,你认为杨帆面对自己的爱情将如何抉择?请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叙述人称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情节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明确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解答】(1)C.“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错误。句子只有细节描写,“芦花轻轻一抖”是因为蓝姑听出我的声音时激动的“鼻气”所致,并非拟人的修辞。故选:C。(2)第三人称为全知视角,其作用可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客观性强。比如本文中,作者直接客观地讲述一对修车夫妇的故事,客观地写他们的社会生活,客观地表现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从而给人更真实的感觉。第二,灵活性、全面性、深入性。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灵活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同时也可以深入人物内心,更好的刻画人物。比如本文,作者全面地展现了夫妻二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杨帆曲折的经历;能够灵活自由地叙述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杨帆不敢奢望”“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人物,体现人物的乐观、善良、乐于助人、朴实、不离不弃、感恩等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形象,主题更加明确,突出。(3)文章的标题是“花草之眼”,花草与小说标题相照应,使小说充满着浪漫和温馨的氛围。“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小说借助修车师傅车百里和盲人妻子蓝姑那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以小见大,不仅见证了夫妻二人真挚的爱情,而且赞美了人和人之间不离不弃的真情。“不……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野菊花”的吸引让杨帆注意了修车铺,认识了修车铺的夫妻二人;“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花草让杨帆感受了修车铺夫妻不离不弃的感人真情;“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重回学校,芦花还在,而这芦花也让杨帆再次感悟了不离不弃的美丽。花草作为小说的线索,有贯串全文故事情节的作用。(4)首先应明确观点:杨帆坚定了与相恋三年的男朋友的爱情。由“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可知,杨帆本就感动于他们不离不弃的爱情,感动于蓝姑和车师傅的善良和烂漫。由“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十年后的今天,杨帆再次见证了这份美好,“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可知,这句话,既是对车师傅和蓝姑爱情的赞美,更是对她未来爱情之路的坚定选择。答案:(1)C(2)①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能比较直接客观地讲述一对修车夫妇的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②能够灵活自由地叙述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形象,主题更加明确,突出。(3)①花草与小说标题相照应,使小说充满着浪漫和温馨的氛围。②小说借助修车师傅车百里和盲人妻子蓝姑那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以小见大,不仅见证了夫妻二人真挚的爱情,而且赞美了人和人之间不离不弃的真情。③花草作为小说的线索,有贯串全文故事情节的作用。(4)杨帆坚定了与相恋三年的男朋友的爱情。理由:杨帆在大学时就普被车师傅和蓝姑身上流露出来的善良与浪漫所感动,能够看出她内心认可这种价值观;十年后,闺蜜劝她慎重考虑与男友的未来,或许她有过犹豫,但当她又见到车师傅和蓝姑的那一瞬间,被他们不离不弃的真爱与责任所折服。“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这句话,既是对车师傅和蓝姑爱情的赞美,更是对她未来爱情之路的坚定选择。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①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是时于闻王广德雄张南道,超既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②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注]①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②私来比,于闻宰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宁觉广礼意薄乎薄:减低B.明者睹未萌,况己著耶著:显现C.伺胡惶恐,俱服其状服:降服D.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就:靠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因为长句B.吉凶决于今日转徙于江湖间C.而令巫自来取马时时而间进D.因责让之我欲因之梦吴越(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B.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C.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班超从都善接待礼节上的先敬后废,敏锐地查觉有敌人的使者到来。B.鄯善假装结交汉朝,但暗通匈奴,班超发现后,断然采取相应措施。C.班超从侍者口中试探出实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歼灭匈奴使团。D.班超担心计谋泄露,会让众人死的不明不白,毅然决定斩杀匈奴使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解答】(1)C.句意:(侍者)就低头全部承认了。服,屈服,低头承认。故选:C。(2)A.句意: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为,表被动。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为,撰写。B.句意: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于,介词,在。句意: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于,介词,在。C.句意:但要巫师亲自前来取马。而,连词,表转折。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而,连词,表修饰。D.句意:借机对他进行谴责。因,趁机。句意: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因,根据、凭借。故选:B。(3)句意: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顺风”修饰“纵火”,中间不断开,排除AD;“吏兵”是“斩”的主语,应在“吏兵”前断开,排除B。故选:C。(4)B.“假装结交汉朝,但暗通匈奴”错误,从其开始的表现“奉超礼敬甚备”可知,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故选:B。(5)①“会”,刚好、恰逢;“然”,通“燃”,燃烧;“鸣鼓”,敲鼓、擂鼓。译文: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②“出官”,京官外调;“感斯人言”,被动句;“始”,才。译文: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悠闲安逸,被琵琶女这个人的语言感动,这天傍晚(听到了她倾诉自己不幸的身世)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忧伤之意。答案:(1)C(2)B(3)C(4)B(5)①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②我从京城外调出来江州作官已经两年了,悠闲安逸,被琵琶女这个人的语言感动,这天傍晚(听到了她倾诉自己不幸的身世)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忧伤之意。参考译文: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为代司马,带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就回来。窦固认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从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城。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后来一下子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随同他的官兵说:“难道不觉得鄯善王广礼敬的心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北方敌人的使者到来,他心里犹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边好的缘故。聪明人在事物未出现端倪时就已经看出来,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就叫来鄯善国的侍者,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侍者惊慌害怕,就把情况全部都说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闭起来,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喝酒。酒酣时候,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荒漠极远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来求得富贵。如今敌人的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广的礼节诚敬就没了。如果让鄯善王将我们送给了匈奴,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我们该怎么办!”宫兵们都说:“现在处在危险的地方,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现在的办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一定会吓破胆,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业了。”大家说:“应当跟从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气说:“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从事文绉绉的一个庸俗官吏,听到这事一定会害怕而让计谋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壮士。”大家说:“好。”刚入夜,班超就带着官兵奔向敌营。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着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门两旁。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当时,于阗王广德称雄于西域南道,班超到达于阗后,广德待他礼仪态度十分疏淡。于阗又有信巫之俗,而巫师声称:“神已发怒,问我们为何要倾向汉朝?汉朝的使者有一匹黑唇黄马,快去找来给我做祭品!”于是广德派宰相私来比向班超索求赠马。班超暗中获知底细,便答应此事,但要巫师亲自前来取马。巫师来了,班超便立刻将他斩首,并逮捕了私来比,痛打数百皮鞭。班超将巫师的首级送给广德,借机对他进行谴责。广德早已听说过班超在鄯善斩杀北匈始使者的事迹,大为惊恐,便随即杀死匈奴使者投降。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注]①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②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③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提挈全篇,写繁花触目,令人黯然心伤,以哀景写哀情,抒写流离之感。B.颈联主要写国家战事,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C.尾联怀古中含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寄托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情思。D.全诗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势雄壮,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2)本诗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请结合诗的颔联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诗歌的颔联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以哀景写哀情”错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故选:A。(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意思是: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答案:(1)A(2)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古往今来,气象万千,变幻不定。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营造了一种雄伟宏阔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赏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5.(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两句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杜甫《登高》中抒发郁积诗人心中的内心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景物描写和听众反应来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两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潦)(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4)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仓、皇)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大考》中的“大考”,不只是学生的大考、家长的大考、教师的大考,也是教育的大考、社会治理水平的大考,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考。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该剧不仅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比较具体地描绘了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这段。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从疫情时的忧心忡忡到上网课时的状况百出,从备战高考的奋笔疾书到代际间的冰释前嫌,从青春期的躁动迷茫到战疫的担当……剧中真实画面的再现,勾起了无数人对过往的回忆。我们看完《大考》感慨颇多:面对疫情,我们真得是太难了!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所以,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学会一笑而过;无论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要做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蹉跎岁月不即不离暴发全力以赴B.峥嵘岁月休戚与共爆发全力以赴C.蹉跎岁月休戚与共爆发义无反顾D.峥嵘岁月不即不离暴发义无反顾(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洪灾、疫情,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B.作品改编还原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C.作品还原改编了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洪灾、疫情,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D.作品改编还原了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学生需要理解目标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语境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解答】(1)“蹉跎岁月”:虚度时光,指时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依据前文“该剧不仅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比较具体地描绘了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这段……”,可知这段时间是艰难而不平凡的岁月,故选“峥嵘岁月”。“不即不离”:对别人的关系或态度有距离,既不太亲近,又不太疏远。“休戚与共”: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忧喜祸福共同承担。依据前文“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可知下文是前文意义的反复,故选“休戚与共”。“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爆发”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结合语境“疫情”应为“爆发”,故选“爆发”;“全力以赴”:是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义无反顾”:是指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结合抗疫的艰难的逆境语境分析,可知应为“全力以赴”。故选:B。(2)原句有两处语病。“还原改编”,语序不对,应先“改编”再能“还原”,应为“改编还原”;“2020年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黄山歙县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修改顺序为“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修改后:作品改编还原了2020年黄山歙县应对疫情、洪灾引起的高考延期等真实事迹,讲述了高考学子、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众志成城迎战疫情、洪灾,最终顺利高考的故事。故选:D。答案:(1)B(2)D7.(3分)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或文体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词是诗的一种别体,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李清照“声声慢”既是词牌,又是标题。 C.调查报告是根据某种特定需要,有计划地对典型事物、问题事件或某方面情况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书面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 D.新闻主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其中消息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而通讯报道全面深入并容许有细节描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对文化常识或文体知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解答】B.“李清照‘声声慢’既是词牌,又是标题”错误,李清照“声声慢”是词牌名,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词一定得有词牌名,但可以没有题目。如遇没有题目的一般将词的第一句作为本词有题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题目应是《寻寻觅觅》。故选:B。8.(3分)依据《乡土中国),下列关于“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