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3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峥嵘帐幕碾轧罅隙(xià)混混沌沌(hún) B.麻痹仓惶桑树颠倔强(juè)炽热(chì) C.狼藉造诣雷厉风行熨帖(yù)似的(shì) D.国萃坐落暗淡坍圮(qǐ)蓊蓊郁郁(wěng)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情不自禁地朝着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B.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C.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D.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______,挥斥方遒。②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______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③店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④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______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A.意气作客赠送雷厉风行 B.意气做客赠送叱咤风云 C.义气做客惠赠雷厉风行 D.义气作客惠赠叱咤风云4.(3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枉用相存存:存在②何时可掇掇:拾取③少无适俗韵适:合适④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①虚室有余闲虚室:静室②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③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④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因为 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②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④失向来之烟霞向来:一向 D.①摧眉折腰事权贵摧眉:低眉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木③故国神游故国:旧国都④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穷苦5.(3分)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封狼居胥(登山祭天)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尖)④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要)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⑦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⑧枉用相存(问候、探望)⑨使快弹数曲(畅快)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枯萎、凋零)A.②③⑦⑨⑩ B.①②⑥⑨⑩ C.①②⑥⑧⑨ D.①②③⑧⑨6.(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可怪也欤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 B.①而耻学于师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C.①惑而不从师②择师而教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顺风而呼 D.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3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拘于时②蚓无爪牙之利③渺渺兮予怀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余始循以入⑥崖限当道者⑦而今安在哉⑧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⑨句读之不知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 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 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8.(3分)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远;劣马跳跃十次(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茫然地漂浮在江面上。)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细微悠长,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⑦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探访名山。)A.①④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⑦ D.①③④⑥9.(3分)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二、阅读理解(10分)10.(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三、文言文阅读(20分)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三)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的“稍”与“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登泰山记》)中的“稍”意义相同。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四、诗歌阅读(17分)12.(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2)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13.(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短歌行》中作者以乌鸦代指人才,通过“,”两句,表现了战乱中人才奔波,寻找明主的情景。(3)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句,表达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又何必天天厮守在一起的爱情观。(5),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五、现代文阅读(16分)1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地看着叔齐道:“苦……粗……”叔齐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莱。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消息传到村子,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和叔齐来,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围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审美意义。B.文章多处描写了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D.文章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B.“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在创作上对历史神话等故事进行深刻的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六、作文(60分)15.(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种声音、一个物件,……学习中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请回味你的成长旅途中那些曾经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的情景,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3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峥嵘帐幕碾轧罅隙(xià)混混沌沌(hún) B.麻痹仓惶桑树颠倔强(juè)炽热(chì) C.狼藉造诣雷厉风行熨帖(yù)似的(shì) D.国萃坐落暗淡坍圮(qǐ)蓊蓊郁郁(wěng)【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正确判断字的读法和写法,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混混沌沌”的“混”应读hùn。B.“仓惶”的“惶”应改为“皇”,“倔强”的“倔”应读jué。C.正确。D.“国萃”的“萃”应改为“粹”,“坍圮”的“圮”应读pǐ。故选:C。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情不自禁地朝着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B.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C.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D.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熟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熟语积累,尤其是易错熟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A.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指眼睛不受控制,不是情感,使用错误。B.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此处指为了国家人民利益,坚持研究杂交水稻,决不退缩。使用正确。C.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此处说要亲自去闻气味,使用错误。D.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此处用于大自然的美景,用错对象。故选:B。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______,挥斥方遒。②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______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③店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④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______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A.意气作客赠送雷厉风行 B.意气做客赠送叱咤风云 C.义气做客惠赠雷厉风行 D.义气作客惠赠叱咤风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学生需要理解目标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语境等。【解答】①意气: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有这种气概或感情。此处指年轻人意气风发,应用“意气”。②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寄居他乡,应用“作客”。③赠送: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商店送给购物者礼品券,所以用“赠送”。④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此处指钟扬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果断、坚决、严格,所以应用“雷厉风行”。故选:A。4.(3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枉用相存存:存在②何时可掇掇:拾取③少无适俗韵适:合适④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①虚室有余闲虚室:静室②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③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④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因为 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②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④失向来之烟霞向来:一向 D.①摧眉折腰事权贵摧眉:低眉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木③故国神游故国:旧国都④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穷苦【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①存:问候、探望。句意: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③适:适应。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B.④因:依据。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C.④向来:原来。句意:刚才梦中(原来)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D.②落木:落叶。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③故国:赤壁古战场。句意: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④潦倒:衰颓,失意。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故选:A。5.(3分)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封狼居胥(登山祭天)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尖)④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要)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⑦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⑧枉用相存(问候、探望)⑨使快弹数曲(畅快)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枯萎、凋零)A.②③⑦⑨⑩ B.①②⑥⑨⑩ C.①②⑥⑧⑨ D.①②③⑧⑨【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③跂:踮起脚后跟。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望。④恨:抱恨。句意: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⑤将:如果。句意:如果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⑦言:无实意。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⑩损:极。句意:园中菊花堆积满地,枯萎,凋零殆尽。故选:C。6.(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可怪也欤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 B.①而耻学于师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C.①惑而不从师②择师而教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顺风而呼 D.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解答】A.①代词,那些,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句意: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②副词,表强调语气。句意:这真是奇怪啊!③代词,他的。句意: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④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B.①介词,向。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②介词,从。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③介词,对于。句意:对于他自己。④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C.①连词,表转折。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②连词,表顺承。句意:选择老师来教他。③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④连词,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向呼喊。D.①指示代词,这,这些。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③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是D项。故选:D。7.(3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拘于时②蚓无爪牙之利③渺渺兮予怀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余始循以入⑥崖限当道者⑦而今安在哉⑧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⑨句读之不知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 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 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解答】①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②定语后置句,“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③主谓倒装句,“予怀渺渺”,句意:我的心怀悠远。④状语后置句,“夫庸知其年于吾之先后生乎”,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⑤省略句,“余始循(之)以入”,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⑥定语后置句,“当道崖限”,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⑦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句意:可是现在在哪里呢?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⑨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句意:不知道怎样断句。⑩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①⑩,被动句\②⑥,定语后置句\③,主谓倒装句\④,状语后置句\⑤,省略句\⑦⑨,宾语前置句\⑧,判断句。故选:B。8.(3分)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远;劣马跳跃十次(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茫然地漂浮在江面上。)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细微悠长,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⑦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探访名山。)A.①④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⑦ D.①③④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①“应该”错误。当:面对。句意:面对着酒与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③“十步远”错误。驾:一天的行程。句意:骏马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④“茫然”错误。茫然:旷远的样子。句意: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⑥“细微悠长”错误。间关:形容鸟鸣婉转。句意: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像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以上各项都不正确。故选:D。9.(3分)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D.“晦”在农历大月为三十日、小月则为二十九日。故选:D。二、阅读理解(10分)10.(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C.正确。D.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故选:C。(2)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故选:B。(3)依据原文“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依据原文“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依据原文“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依据原文“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答案:(1)C(2)B(3)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三、文言文阅读(20分)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三)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的“稍”与“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登泰山记》)中的“稍”意义相同。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解答】(1)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狂”修饰“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累日”表示时间,与“狂走者”联系紧密,“至无雪”,也是表示时间的词,是“已”的时间状语,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A。(2)B.“意义相同”错。稍微/逐渐。句意:前辈从不曾稍微言辞委婉些,把脸色温和些。/逐渐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蒲一样东西。意义不相同。故选:B。(3)B.“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中,“病”,辱骂。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故选:B。(4)①“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东”,向东奔去;“是者”,这样的情况;“数”,几、几次。译文: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②“见颢于颍昌”,状语后置句;“得”,融洽;“道”,学说;“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方传播。译文: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5)“蜀犬吠日”是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说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当时的现状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即当时很少有人从师尊师,也很少有人“好为人师”,有的话就觉得奇怪甚至是嘲笑侮辱和咒骂攻击,这跟“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情况是一样的。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的现象,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他用类比手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并对韦中立不受流弊束缚,拜师求学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答案:(1)A(2)B(3)B(4)①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②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5)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自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没听说还有老师;假如有,人们就会哗然嘲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写《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奇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并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群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惊奇的东西。”我以前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发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以前,我来到了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了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才静止,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听说的话。现在韩愈已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成为越地的雪,我难道不会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将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啊。但是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奇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现在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所以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二)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三)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龄稍大一点即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四、诗歌阅读(17分)12.(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2)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要结合全诗内容与诗人感情以及“月”这个意象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解答】(1)B.“‘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错。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故选:B。(2)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总是与“思乡、思亲”的主题紧密相关。诗人由望月而触发情思,先写到了往昔赏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那时是愉悦的,今年中秋赏月,孤独凄清,两相对比,写出了被贬的无奈与感伤。诗人写到“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思乡之情更苦更浓。另外也通过写眼前之月来烘托自己孤苦、凄凉的心情。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在琵琶女的音乐声结束之后,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答案:(1)B(2)①本诗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②《琵琶行》则借“月”写环境的静寂寥廓,点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13.(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短歌行》中作者以乌鸦代指人才,通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句,表现了战乱中人才奔波,寻找明主的情景。(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4)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表达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又何必天天厮守在一起的爱情观。(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怅寥廓(重点字:寥、廓)(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重点字:匝)(3)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砺、知)(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点字:暮)(5)取之无禁(重点字:无)五、现代文阅读(16分)1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地看着叔齐道:“苦……粗……”叔齐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莱。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十一放假安全
- 防冻防滑安全知识
- 高一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总结
- 高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6篇
- 对未来人生规划
- 读《小故事大道理》有感(集锦15篇)
- 教师转正自我工作总结
- 医院安全生产知识
- 教师述职报告(14篇)
-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集锦15篇
- 普通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青岛滨海学院
- GB/T 20239-2023体育馆用木质地板
- 机械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 焊工工艺学(A)试卷
- 高级英语(1)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 脱不花三十天沟通训练营
- 机床操作说明书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卷(含答案)
- NY/T 396-2000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 GB/T 39901-2021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T 36652-2018TFT混合液晶材料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