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
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4)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
为。(x)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
程。(4)
4.区域规划的主体涉及政府和公司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公司是第
二主体。(X)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力。(4)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
长。(X)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
来,使相同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Y)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x)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
门。(7)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长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
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限度。(X)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A.20世纪2023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
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一方面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D)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少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重要涉及(AC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社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涉及(BCD)o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AB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
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重要涉及(AB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涉及(A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性
C国民生产总值增长D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的科学。
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
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重要流派?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
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
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
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方面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二次产业之间的分布
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
比重则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
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
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
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分布不均,
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
式和资源运用模式尚未主线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主线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
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
倾向于某一类地区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X)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
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X)
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限度。(V)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
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X)
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重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X)
7.劳务合作的形式涉及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X)
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长生产能力或公司个数,互相采用聚集联合化与
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成效益最优,在区域内互相联系的生产聚集被
称为非功能聚集。(X)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
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X)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V)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不属于新产业区。
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
区
2.(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
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
互相依赖理论
4.(D)在192023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
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D.城市规模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位选择的标准涉及(ACD)o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
2.产业布局的地区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涉及(ABD)o
A.公司的经济效益是否最佳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C.公司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因素涉及(BCD)o
A.经济发达限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
分为(A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涉及(ABCD)o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
进行同种活动也许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区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
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协议,
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
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通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
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取,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
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
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
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2.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机制。
目的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3.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涉及: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
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涉及: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
涉及: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
合作涉及: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征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涉及:
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4.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重要有
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域市
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
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
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
市现代化的统一。
五、论述题(共16分)
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因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
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绪
因素有:
1、地区贸易部格局
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
基本思绪为:
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
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
地区政府在解决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
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
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集团。
《区域经济学》作业三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
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J)
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初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X)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乡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乡体系。(7)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
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V)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X)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区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
济地区。(V)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C)
在城乡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A.行政原则B.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
2.在一些地区的城乡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
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乡体系被称为(C)城乡体系。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双中心型D.网络型
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D)o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B.合理发展中档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D)o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
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
比值
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
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
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B)o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乡体系的特性涉及(ACD)o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
2.城乡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BCD)o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双中心型D.网络型
3.区域基础设施涉及(ABCD)o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
生系统
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o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涉及(ABCD)o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
1、城乡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
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乡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
统,涉及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
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通常
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是在结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
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
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
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公司进行区域分
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城乡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城乡体系的类型:
(1)顺序-规模分布型
(2)双中心型
(3)网络型
城乡体系的特性:涉及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性。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性: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花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可以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营,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
消费需求
3.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我国交通运送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性与趋势。
(1)我国交通运送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送发展的重点区域。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区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
和路网密度,而应当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
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送网络。
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
区的一般原则。
(2)充足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
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线尽也许与行政区界线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
区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
五、论述题(共16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
的提氤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
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档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
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
的中档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少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的。布局是人
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力和
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
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咫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X)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
有很低的区位商。(X)
3.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派收
入。(J)
4.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呈现综合与分化两大趋势。(J
)
5.地区形象是指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V)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重要有(ABC)。
A综合平衡法B区域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D定性分析法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性(ABC.D.)o
A.区域性B.预见性C.综合性D.可操作性
3.(C)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战略B.出口替代战略C.工业赶超战略D.经济、社会综
合发展战略
4.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B.C.D.)o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o
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
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公司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绪和谋划。它根据
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体思绪进行谋划、以达成指导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3,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可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
公司外部因素的总称。
4.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2简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
的,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规划。
(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成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
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完善经济运营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
职能。重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
和流通。
(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
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成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5)做好扶贫工作。
3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4.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
(1)以地区发展战略为基础的原则
(2)地区性特点与现代化风格相结合的原则
(3)区内外公众最大认同原则
(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六、论述题(共18分)
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及其特点。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运用本国丰富的自然
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
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
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运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
是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
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重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
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它是
一种发展处在低档阶段时所采用的战略。
(3)出口替代战咯。出口替代战略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
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运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便宜的产品打
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带来一定的
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
(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
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
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
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
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
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涉及中国在内
的世界上大多数重要国家,都采用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
善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
(1)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有各种表述方法。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解决“区域问
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
和萧条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营加采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它的着重点
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局限性,它的目的是实现
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分化为两种类型:超国家层次的区
域经济政策和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
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关税、货币
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
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指一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各区域体系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指定的经济
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只设计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地区利益协调
等,并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性的产业、投资、科技、劳动、环保等方面的
政策。
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区域政策应当是由•系列互相关系、综合协调的单项政策共同组成的政
策体系,是中央政府和较高级的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规划各区域的产业重点及方向、协调前际
的政策总和。
(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实现宏观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发展,在依靠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辅之以强有利的政府
干预,即由政府制定各种区域政策,借助行政、经济诸杠杆调空区域经济运营,以求区域均衡发
展。具体说来,之所以有必要制定区域政策来调控区域经济运营,重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营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市场机制重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限度,体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效用,在两者存在显著
差异的地方,也许会导致资源的配置事物。从空间角度看,在生产或分派上存在密切的前、后向
联系,或在布局上有着相识指向性的产业布局与某个拥有特定有时的区域会形成聚集经济效应,
而公司总是倾向与在这种地方聚集,市场作用使这种聚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外部不经济和环
境恶化等问题越发严重。
b、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
要素分布不平等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某些内在特点,使得区域间均衡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资
源的空间再配置。然而,在正常的市场调节下,这一过程也许进行得过于缓慢。因素在于,市场
是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调节区域经济的,因而这一过程取决与产业经济的特点,而现代产业
经济的四个基本特性都也许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减少,
农村劳动力向城乡迁移:二是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料的依赖限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
赖度: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助于服务业发展的只是人
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仅靠时常调节的缓
慢作用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再配置,只能在产业兴衰的“事后”才干见效,这
无疑会在客观上导致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不平等。
c、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作用,重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解决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是,
在这种市场力埴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效应,从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一旦某些地区因市场的作用而连续、累积地加速增长。长此以往,即使是平等的产业竞争,
也会表现为不平等的区域竞争。此时,市场无力集中支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
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政府的作用手段,最后都归结到政策上。区域
经济政策由于要解决空间经济的问题,因此十分引人注意。
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手段
(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的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派公平化三种,即解
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间收入、福利、增长等
方面的差距缩小。
a定发展经济
由于发展水平高的中心区域与发展水平低的外围区域的对立存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与两
类地区的协调发展。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既有助于全国经济总量增长,同时区域差距趋向缩小,
但集中经济、市场机会和心理上的偏好等,都往往有助于富裕的区域,使这类地区的发展往往较
快。要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必须依据当时、本地的经济状况.对的拟定两类地区的发展速度比例,
既要保证国家经济的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保证地区差距不要过大拉大。区域经济政策是协调这
个关系的最有效的杠杆。
b效配置资源
要保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有重点地区间进行资源培植,以实现区域经济燧长。
由于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平衡分布,实行促进产业增长的政策,必然规定相应的区域经济赠长。
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区域都应具有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流程的区内自我循环,而是
要根据地区优势,形成地区的特色产业。
c公平分派收入
缩社区域间在收入、就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是各国、各级政府的责任。尽管区域间发展
差异难以避免,但是,区域间收入水平、就业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不能过大,由于这关系到国
家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目前通行的调节的方法是补偿原则和转移支付,假如仅凭补偿原则和转
移支付不能达成这一规定,则应采用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落后地区予以帮助,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
投资,用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落后地区等。
2、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涉及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其重要手段
涉及:
(1)财政金融和税罢手段,由财政转移制服、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成。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才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分派等
组成。
(3)政府行政手段。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派、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派、就业补
贴、技术援助等组成。
(4)区域开发手段。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与开发
经费分派等组成。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各地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
对资源的所有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则使资源运用达成最大效益。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使这两
种配置结合起来,达成最优化。
(1)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
产业发展的资源组合,亦即劳动力、自己、技术、原材料等的配给情况,只有通过市场,才
干达成合理的平衡。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协调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增强各类要素的
弹性,并通过价格变化,调整各类要素的供求量.调整替代关系,并通过区际贸易.填补本区域
某种要素的局限性。但是,市场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盲目性,政府区域政策的作用,在于克服市场
的盲目性,使资源配置更适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规定。
(2)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
资源配置的数量,在一定区域的一定期间内,受到区域市场发育状况的限制。投资数量的多
少,与区域内可以提供的资金数量有关,而区域内的投资量,又受到区域储蓄率的制约,区域储
蓄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本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区内投资量是一定的,扩大投资办法,是
通过资金市场,吸纳区外的生产资料的供应亦有关。假如•个地区不能容纳过多的劳动力就业,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办法,就只有允许其自由流动,加入区外的劳动力市场中去寻求出路。区域经
济政策的作用在与引导投资和人力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区或国家集带发展的地区,形成公平发展
的态势。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由于和区域的各
种生产要素分布丰富限度有不尽相同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行,在于改变过去那种生产要素
静止不动的状况,使之流动起来,通过流动,各区域输出多余的要素,输入缺少的要素,使区域
经济发展获得新的活力。
(1)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由于劳动力的迁移性流动,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劳动力区际流动的主体,重要是迁移
性的劳工流动和部分迁移性的人才移动为主体。例如,中国的民工流动,基本是从西部、北部流
向东部、南部,农村劳动大量流向城市。民工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从80年代末期的4000
万人,增长到1995年的8000万人,目前估计已达1亿人。
一般来讲,劳动力流出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流入地区,而总人口、经济活动
人口却相称多,职工人数较少,有向外流出的条件。劳动力流入地区,则由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较高,职工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大,新增长的劳动力,大量由外地民工来补充。
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催化了劳动力市场,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对注入地
区来说,解决了新增劳动力的来源问题,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来源问题;对流出地区来
说.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又为本地发展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劳动力区
际流动中产生的问题,则应通过规范市场,加强管理去解决。
(2)资本的区际流动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的流动,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直接投资.经济主体跨区
域投资兴办公司。第二,融资。通过金融机构将其他区域的资金引入本区域。第三,区际贸易。
商品或服务的款项在区际间的来往。
关于第一种形式,以中国为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各重要城市经济技
术开发区的兴起,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呈多样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在于规范和引导资金
的区际流动,特别是引导资金流入那些资源丰富、资金缺少的地区,以发明新的发展活力,
通过金融手段来融资,是促进资金区际流动的更为重要的方面。最常见的是通过发行股票及
股票交易筹集建设资金。公司对股票上市之所以积极性很高,是由于通过上市,可以在短期内筹
集到大量资金,对公司扩展很有好处。但是,假如公司准备局限性,没有可以获利的投资项目,
也会背上一个大包袱。中国中央政府在上市公司的分派方面适当向落后地区倾斜,是解决落后地
区资金筹资困难的必要手段,也体现出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方向、区域分布的政策调节力度,
(3)技术的区际流动
技术的区际流动,涉及技术人员的区际流动,技术设备、产品、信息的区际互换。技术人
员的流动,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收入预期等有很直接的关系。区域技术人员的流动
典型的是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乡镇公司发展很多技术人员来自于上海。最初是乡镇公司
招聘一些“星期日工程师”,让上海公司中的技术人员运用休息时间为乡镇公司服务,并获取一
定的报酬:然后是招聘一些离退休的技术人员,为他们准各很好的生活条件,使之能发挥余热:
现在,则发展到以优厚的待遇招聘现职的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以及通过公司间的合作,
由上海的公司向乡镇公司派出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协议购房
- 分家协议范本2025
- 2024版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协议15篇
- 工作领域2 新居住项目产品与价格策70课件讲解
- 2023年酒店、厨房设备用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消化系统用药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全自动金属带锯床超精密加工机床项目融资计划书
- 【虎啸】2024年虎啸年度洞察报告-3C家电行业
- 机械制图考试题+答案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牙科车针完整
- 多元回归分析论文
- JGT388-2012 风机过滤器机组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大学(威海)
- 交安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父爱之舟 说课稿
- 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配料计算课件
- (完整版)一年级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 养老院工作人员保密协议书
- 无人生还-读书分享课件
- 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特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