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_第1页
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_第2页
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_第3页
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_第4页
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政治38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2024年高考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96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纠错: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纠错:只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才能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3.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商品和货币是同时产生的。纠错: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只有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纠错:价值尺度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但并非只有货币才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只要是商品,有价值,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5.纸币发行越多越好。纠错: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是发行越多越好。6.纸币具有价值,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纠错: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因而不具有或不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但在现实生活中,在纸币发行与黄金脱钩的条件下,纸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7.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纸币的适用范围广。纠错: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纸币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保存、携带和运输等优点。8.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纠错: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商品供不应求、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因素。因此,可以说通货膨胀引起了物价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9.信用卡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职能。纠错:信用卡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10.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纠错: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加,因此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11.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导致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增加。纠错: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可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12.使用银行信用卡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纠错: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的结算,因此非常方便,但也会面临被盗用的风险,因此说十分安全过于绝对。13.“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纠错: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价值,但使用价值并不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对同一种商品来说,质量好的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因而价值量比较大,价格也比较高。14.商品的价值总是围绕价格上下波动。纠错: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价格与价值不可能相符。纠错: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另外,供求平衡的时候,价格与价值也是相符的。16.价格是商品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纠错: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价值决定的。17.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大蒜、猪肉的需求急剧增加。纠错:大蒜、猪肉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不会急剧增加。18.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纠错: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所以水的价格提高,居民的生活用水量不会大幅减少。19.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需求量同向变动,与其互补品需求量反向变动。纠错: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需求量反向变动,与其互补品需求量同向变动。20.价格上涨,该商品生产要素投入一定增加。纠错:价格上涨,如果该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持续上涨,则该商品生产要素的投入会减少,因此,该观点过于绝对。21.消费支出增加表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纠错:消费支出增加与收入差距无关。22.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纠错: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食品消费属于生存资料消费,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越高,用于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比例相对越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低。23.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被发展资料消费取代。纠错: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降低,并非被发展资料消费取代。24.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会提高。纠错:一般情况下,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会降低。25.出国旅游趋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从众心理影响。纠错: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26.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就是限制个人消费。纠错:不是限制,只是消费要与个人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7.消费向明星看齐是一种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纠错:消费向明星看齐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28.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纠错: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29.生产和消费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纠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因此生产与消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不是相互决定。30.改革,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纠错: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31.多样化的月饼消费取决于月饼消费观念的多样化。纠错:月饼消费的多样化是由生产的多样化决定的。32.消费能.够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纠错:健康合理的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33.只有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纠错: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途径。34.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纠错: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市场竞争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平等的。35.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纠错: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纠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7.破产和兼并有助于压缩企业规模。纠错:兼并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规模,破产有利于淘汰落后企业。38.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目的。纠错: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利润。39.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纠错: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40.所有公司都能向社会发行股票,公开募股集资。纠错: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的股份有限公司能向社会发行股票,公开募股集资。41.促进就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纠错:经济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4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纠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前提。43.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是促进就业的根本措施。纠错:大力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措施。44.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不符合多种方式就业观。纠错: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不符合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途径选择职业,实现就业。45.储蓄存款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十分安全。纠错:储蓄存款作为一种投资方式,风险较小,不是没有风险。46.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纠错: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47.利率高低决定银行储蓄存款数量的多少。纠错:利率高低影响银行储蓄存款数量的多少,决定因素在于收入水平和未来收入预期。48.物价上涨,居民银行存款实际收益增加。纠错:不一定增加。若物价上涨率大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则居民银行存款实际收益减少;反之则增加。49.投资多元化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纠错:不一定,投资风险取决于投资结构是否合理。50.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面临各种风险,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参加社会保险。纠错: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面临各种风险,购买商业保险,投保人可以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从而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社会保险是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5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纠错: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但有利于规避风险,减少损失。52.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为担保,所以没有任何风险。纠错: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为担保,所以风险小,但不是没有任何风险,也可能会面临国家破产和货币贬值的风险。53.按土地要素贡献分配成为农村的主要分配方式。纠错:按劳分配是农村主要的分配方式。54.实行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纠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经济效益不同,个人收入分配也存在差异,因此,同样是在公有制企业中,不同企业付出了同等劳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也可能不同。55.农村土地流转入股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纠错:农村土地流转入股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56.公有制经济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纠错: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而福利性分配及社会保障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57.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有利于缩小工资差距。纠错:我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而且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全体社会成员,无法缩小收入差距。58.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裕。纠错: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而非同步富裕。59.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纠错: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这是调节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与个人收入无关。60.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我国政府采取的再分配措施。纠错: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措施。61.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纠错: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给;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62.财政赤字越少越好。纠错:财政赤字过多,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但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63.提高人民幸福程度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纠错:提高人民幸福程度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因为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居民收入会减少,不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64.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纠错: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65.“营改增”积极的效应是拓宽财政收入来源。纠错:“营改增”不是增加新的税种,而是已有税种之间的替换,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66.实施“营改增”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出约束。纠错:实施“营改增”有利于减轻税负,与财政支出无关。67.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纠错: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中等收入者的负担。个税是用来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与小微企业无关。68.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是对纳税人的约束。纠错:强制性是对纳税人和征税人两者而言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69.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消费。纠错: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偷税漏税。70.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一种骗税行为。纠错:属于一种偷税行为。71.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人都是纳税人。纠错: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72.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要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纠错:树立纳税人意识,既包括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也包括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73.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需要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纠错:政府不能限制,应合理引导,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74.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纠错: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7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纠错: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76.加强法律制裁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纠错: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77.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处置僵尸企业。纠错: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78.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纠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79.市场调节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前提。纠错: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但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前提。80.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形式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裕。纠错: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81.全面小康是一个同步实现的过程。纠错:全面小康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8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消除城乡发展差距。纠错: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8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基本实现。纠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8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基本要求。纠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85.加快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纠错: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86.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纠错:应坚持质量优先,在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适度提高速度。87.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纠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转向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88.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纠错:应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三大产业结构。89.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纠错: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而非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90.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纠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9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纠错: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但给经济发展也带来机遇,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9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导者。纠错: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导者。93.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由贸易原则。纠错:世贸组织的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94.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纠错:对外开放战略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95.为了缓解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纠错: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会激发国际贸易摩擦。96.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主要是因为美国要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纠错:目的在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免受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0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1.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纠错: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现象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关注。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纠错: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为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纠错:夸大了哲学的作用,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但可以说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之母。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纠错: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5.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纠错: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6.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纠错:不一定,因为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7.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的发展。纠错:哲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正确的哲学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哲学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8.哲学是一种物质力量。纠错: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9.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纠错:违背了可知论,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纠错: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辩证关系既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也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1.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纠错: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基础的,是根本的,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居于从属地位。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纠错: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纠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纠错: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纠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6.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纠错: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巅峰。纠错: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18.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纠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纠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就存在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便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开始出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2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性。纠错: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1.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纠错: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纠错: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23.哲学上的物质即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纠错:物质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4.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纠错: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25.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纠错: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26.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纠错: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7.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有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绝对的。纠错: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8.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的状态。纠错: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9.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纠错: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0.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纠错: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纠错: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32.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纠错: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认识规律。3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纠错: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34.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纠错: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人脑是意识的“加工厂”,但不是意识的“原材料”。3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纠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纠错: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前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或如实反映,而后者则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37.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纠错: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38.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纠错: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39.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纠错: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0.意识具有主观随意性。纠错: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41.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纠错: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发展目标不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4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纠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43.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纠错: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44.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纠错: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5.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纠错: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意识本身是主观因素,不能成为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46.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纠错:意识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物质,要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认为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47.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纠错: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48.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纠错: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人的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49.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纠错: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得到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5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纠错: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51.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纠错: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5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纠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使是科学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5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纠错:着眼于全局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54.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纠错: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55.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纠错: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56.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纠错:以往的认识经验并不都是错误的,并非都会阻碍认识的发展。57.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纠错: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58.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事物的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纠错: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创造。联系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人为事物的联系才具有“人化”的特点。59.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在联系面前是无能无力的。纠错: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60.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纠错:人们要根据事物固有的、原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另外注意:人可以建立新联系,但不能创造、改造、消灭和消除联系。61.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纠错:不一定。因为只有当部分以合理的顺序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小于部分功能之和。62.关键部分的功能变化对整体功能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纠错:关键部分的功能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的变化起决定作用。63.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纠错: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6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纠错: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还具有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则没有。65.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纠错: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66.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纠错:新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新事物在一开始往往是弱小的。67.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纠错: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但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新事物。6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纠错: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69.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纠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70.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纠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7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纠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2.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纠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73.任何事物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的运动。纠错:质变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下降的、后退的。74.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纠错:质变并不全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数量方面变化也可能引起质变。75.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纠错: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7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纠错: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但量变不一定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77.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纠错: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7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纠错: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吸引、相互联接,即既对立又统一。79.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纠错:不能将两个方面理解为优点和缺点,否则就犯了以点带面的错误。因为优点和缺点仅仅是矛盾双方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80.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纠错: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不可能斗争。8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纠错: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8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纠错:矛盾双方转化,可能因为主观条件,也可能因为客观条件。83.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困难,因此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纠错:矛盾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说矛盾越少越好,也不能说矛盾越多越好,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8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纠错: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85.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纠错:解决问题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86.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纠错: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87.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纠错: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88.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纠错:解决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并非自然而然解决。8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否定。纠错: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90.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纠错: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9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纠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92.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纠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93.创新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纠错: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94.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纠错: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95.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纠错: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96.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权威,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纠错:创新要正确对待权威,不迷信权或,敢于质疑权威的学说,但不是全盘否定权威。创新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但不是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97.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纠错: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98.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纠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99.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纠错: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10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如影随形或完全同步。纠错:不一定,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0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纠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10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纠错: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03.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纠错: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上层建筑的发展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10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纠错:应具体分析。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通过改革来实现。105.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纠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106.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纠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任意创造,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107.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纠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108.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纠错: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为人民群众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它的构成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09.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纠错: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110.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纠错: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10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纠错: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102.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纠错: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事物自身的功能属性和人们的需要。103.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纠错:人的各种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104.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标准。纠错: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05.历史事实随价值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纠错: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会随价值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106.文艺工作者应把遵循文化创作规律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纠错: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07.满足他人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纠错: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108.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纠错: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109.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就要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纠错:我们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110.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决定作用。纠错: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纠错: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14.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纠错: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15.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纠错: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16.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纠错: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17.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纠错: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18.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纠错: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19.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纠错: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20.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纠错: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21.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纠错:不同传播手段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不能简单、笼统地说哪种手段重要,故错误。22.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纠错: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2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纠错: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故错误。24.我们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纠错:各国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文化,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故错误。25.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纠错: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6.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纠错: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7.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纠错: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8.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纠错: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9.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纠错: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传承的前提,故错误。30.承袭传统习俗,提高道德修养。纠错: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习俗应批判继承,故错误。31.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纠错: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错误。32.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纠错: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故错误。33.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纠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34.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纠错:科学技术进步能极大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3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纠错: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3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纠错: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37.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纠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错误。38.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纠错:文化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社会实践,而非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错误。39.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纠错: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故错误。40.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纠错: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故错误。41.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纠错: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42.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创新,关键在继承。纠错: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43.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纠错: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错误。44.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之一,故错误。45.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纠错:地域可以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46.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故错误。47.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故错误。48.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错误。49.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纠错: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错误。50.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纠错: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故错误。5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纠错: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错误。52.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纠错: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故错误。53.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纠错: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故错误。54.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纠错: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错误。55.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纠错: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故错误。56.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纠错: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故错误。5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纠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故错误。5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纠错:“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故错误。59.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纠错: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要求;其源泉是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错误。6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纠错: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即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努力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故错误。61.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纠错: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这既包括经典文化,也包括流行文化,故错误。62.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纠错:大众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不一定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故错误。63.文艺表演应该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纠错:文艺表演应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故错误。64.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纠错: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故错误。65.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纠错: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故错误。66.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纠错:农村通俗文化不一定就是落后腐朽文化,不应该一律抵制,故错误。67.对落后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纠错:对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故错误。68.传统习俗都是落后文化。纠错:传统习俗既有前人积累的文化精华,也有流传下来的文化糟粕,不能一概而论,故错误。69.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纠错: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者具有一致性。但先进文化主要侧重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后者则指文化的发展趋势,故错误。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纠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故错误。7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纠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故错误。72.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纠错: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故错误。7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根本任务。纠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故错误。74.科学技术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纠错: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故错误。7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纠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故错误。76.公益广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纠错:公益广告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故错误。77.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纠错: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故错误。78.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纠错: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故错误。7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纠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故错误。80.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纠错: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故错误。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纠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8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纠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故错误。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纠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错误。8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纠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故错误。85.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纠错: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进。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或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都是错误的。86.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纠错: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87.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纠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但并不是它的基础,故错误。88.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表现。纠错:思想道德修养不同于科学文化修养,不是它的表现,故错误。2018年高考政治《政治生活》92个易错易误知识点汇总1.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纠错:法律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公民与人民不是一个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纠错: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并非人人都属于“人民”范畴。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纠错: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纠错: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与专政两方面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5.公民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纠错: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6.撰写“提案”反映了中学生积极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纠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权利,而非义务。7.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纠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会随意增减。8.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9.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好。纠错: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方式更好。10.扩大直接选举范围,能够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纠错: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体现。公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11.我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间接选举的方式。纠错:我国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直接选举的方式,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12.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选举徒有形式,与差额选举相比没有任何优点。纠错: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即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13.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人民群众进行决策。纠错: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直接决策权,我国的决策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14.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纠错: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15.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提高公民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纠错: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纠错: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17.居民委员会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纠错: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18.把村级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纠错:限制村级权力的运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公民政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19.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纠错: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没有行政权力。20.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都由政府决定。纠错: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分别由村民会议和居民会议决定。21.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纠错: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2.“应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纠错: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公民能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但也要求公民遵守宪法、法律和相关规定和程序,做到有序参与。这不是对公民的限制,相反,更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障。23.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纠错: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24.公民通过民主监督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纠错: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公民对国家的管理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属于间接参与。25.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重大决定。纠错: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国家权力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方面的重大决定。26.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而非所有者,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27.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我国政府是全能的政府。纠错: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我国政府并非包办一切。28.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或者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纠错:政府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既不能“越位”“错位”,把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也不能“缺位”“虚位”,该管的事不管,因此,既不能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府该管的事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就应该放权。29.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工作原则。纠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原则是宗旨的体现,二者都体现了政府的性质。30.拓宽公民诉求途径会削弱政府权力。纠错:拓宽公民诉求途径,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从而增强政府权威,不会削弱政府权力。31.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纠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就是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并不是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32.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纠错: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人民也要相信我国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3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矛盾的。纠错: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34.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纠错: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35.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纠错:政府不是司法机关,应是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36.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纠错: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37.政府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纠错: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38.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键。纠错: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39.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消除腐败行为。纠错: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制约权力运行,防止腐败。40.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纠错:审计机关属于行政部门,故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1.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纠错: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为了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为了树立政府权威。42.提高政府权威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纠错:服务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43.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纠错: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44.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能树立政府权威。纠错: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建立权威政府,但树立政府权威仅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不够的,还要求政府审慎用权、依法行政、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45.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纠错: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但其不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46.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纠错: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47.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纠错: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人大的权力。48.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因此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但不能代替人民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