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内容简介
目录
第•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旅游者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旅游资源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旅游业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旅游组织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旅游市场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复习笔记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
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
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
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
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
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
的行业。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
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
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
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
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这种易货贸易的发展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牛
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
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2)人类最初旅行活动的性质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
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1)西方奴隶制社会
①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
利的物质条件。
②古罗马帝国旅行发展的原因
a.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其疆域空前广大。
b.其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停止后,帝国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在原有
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c.在生产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先进的工具。
d.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这种全国道路网络的兴建,客观上
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e.罗马帝国政府设置的驿站的最初目的是供政府公务人员中途歇息,但后来也开始接待
沿路往来的民间旅客。随着过往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多,官方又在沿路开设官办旅店,更
多的私人旅店也因此发展起来。
③古罗马帝国旅行衰落的原因
a.由于国内各地贸易数量缩小,商务旅行者数量急剧减少;
b.由于道路无人管理,日渐毁坏;
c.由于沿途路上盗匪横生,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2)中国奴隶制社会
①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社会分工使
得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从而也使商朝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繁荣时期;
②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扩大,加之商人阶级对生产和流通
的促进,使得这一时期的易货贸易活动得到很大的发展;
③发明于夏代的舟车到了商代更加普及和先进,牛、马等大牲畜也普遍用于交通退输,
使商代商人的足迹范围大大扩展;
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贸易经商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行踪遍天下的大商人。
(3)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
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就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
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用于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自发
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
出旅行的需要。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1)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中,消遣目的的旅行活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2)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的享乐旅行外,一些自由民也参加到消遣旅行的
活动中来。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发展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时的旅行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①水路交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a.秦统一中国后,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b.在唐宋时期,除了经商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
品中几乎都有所反映。其中最为突出的记载是这一时期的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
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
处游历的旅行活动。在宗教旅行方面,自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到唐朝时发展到鼎
盛阶段。
C.明清时期,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旅行活动也较前
更为兴盛。在这一时期的旅行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
典型代表郑和下西洋。
d.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科学考察旅行则表现得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重视科学技术的要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地理学家徐
霞客的地学考察是这类科学考察旅行中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这些名人为代表的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并不多。
真正在规模上占支配地位的始终是以贸易经商旅行为代表的经济目的的旅行。
2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西欧在公元5世纪便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构成西欧封建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大都
是农奴。同奴隶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农奴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有一小块归他们使用的土地
和简单农具。农奴除在经济上受封建主剥削外,人身也是不自由的,因而也就更无外出旅
行的自由。
(2)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的改进和荒地
的开垦使得农产品产量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工商业也日渐兴盛起来。
(3)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16世纪中叶这段漫长的时期中,欧洲的旅行活动
规模非但没有什么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一种倒退的形势。
3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具有以下一些规律性
的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
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②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
行仍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
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④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帝王、
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这些人群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
很小,因此其消遣旅行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的双
重压迫,客观上无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1近代旅游发展的基本特点
(1)19世纪初期,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
征。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旅行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已经开始超过传统的贸易
经商旅行。
(2)旅游与传统的旅行在含义上的不同之处
①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传统上的旅行泛指人们出于
任何目的,特别是出于商务性目的,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作为一次旅游活动,人们完成在目的地的访问活动之后,须返回其出发时的通常居住
地;而作为旅行活动,人们完成在某地的访问之后,不一定非得返回其通常居住的出发地,
甚至根本不返回最初的出发地。
2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1)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场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当时资本主义最
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
(2)特点
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革。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
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3)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
①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
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节奏紧张的城市
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有必要适时返回自由、宁
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去的追求。
②伴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随着大
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
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这一变化终将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能从中获
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新的
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是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也越来越
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同此前的情况相比,这一变化无疑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
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④产业革命在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随
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价值的增多,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
使得资本家日后有可能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
⑤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
出旅行的技术条件,并且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3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铁路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乘轮船,特别是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因为同传
统的公共马车相比,这些新兴的旅行方式明显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包括:
(1)这些新兴的旅行方式远比乘公共马车旅行费用低廉。以乘坐火车旅行为例,当时铁
路客运的平均价格为每英里1个便士。同时,人们也不必再像乘坐公共马车时那样需要
缴纳路税。这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这些新兴旅行方式的速度大大快于传统的公共马车。传统的公共马车的走行速度一
般为每小时7英里,而火车当时的运行速度为每小时28〜29英里,是前者的4倍。旅行
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供了可能。
(3)这些新兴交通工具的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传统的公共马车充其量一次只能
载运几名乘客,而一列火车可一次载运数百人。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
可能。
(4)铁路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
活动的半径得以增加。
旅行方式的进步,加之产业革命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的其他有利影响,不仅使工商人士的
业务旅行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为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条件。
4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托马斯•库克1841的活动
①活动内容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
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全程24英
里,目的是参加在该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人
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
具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a.这次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公众性。其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为了参加这次活动而
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联系;
b.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
点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c.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是不多见的;
d.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③活动性质
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
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
(2)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
①活动内容
1845年,托马斯•库克决定开办商业性的旅游业务,并于当年夏季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
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消遣旅游活动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在若
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巨的地是海港城市利物浦。整个全程活动计划历时一周。
②这次活动的特点:
a.这次组织旅游的活动已不再是过去的“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的目的;
b.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H往返的一H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
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C.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
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
馆。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
重要的;
d.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
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
e.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
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总之,托马斯•库克的这次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市场宣传、销售组团,直至提供
陪同和导游服务,体现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旅行社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42年活动与1845活动的区别
①这两次组织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非营利的“业余活动”或社
会活动,而后者则是其有意识的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是为了出席禁酒大会,而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
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而后者则包括了
从安排和组织旅游线路、直至担任全程陪同和导游并雇用地方导游等一整套工作。
总之,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
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五、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在近代旅游发展的早期铁路时代,汽车作为另一种陆路交通运输工具便已开始研制和问世。
不过,这种早期的汽车同样也是以蒸汽作为动力。
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技术开始问世。这无疑给交通运输手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
源。同蒸汽机相比,内燃机具有使用液体燃料、结构紧凑、体积轻巧、热效率高及功率大
等特点。内燃机技术的采用,使汽车的结构和运行速度产生了革命性的进展,从而汽车的
数量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内燃机技术的发展也促成了飞机的发明。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到20世纪
20年代末,体型较大并且较为安全的民航客机开始投入使用,从而使航空旅行的吸引力
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旅游活动,特别是使国际旅游活动的发展陷于停顿。但从另一角
度看,这场战争也加速了飞机技术的发展和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也为这些技术和设施战后
转为民用和解决旅游发展的需要准备了条件。
总之,如果说内燃机的出现预示了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的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
民用航空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
六、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
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I;
(5)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影
响,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了解,并
因此产生兴趣。
七、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1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1927年春,该旅行部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旅行杂志》,专门宣传祖国的风景名胜和
自然风光。
1927年6月,该旅行部决定以自己的名义申请营业执照,遂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长,中国旅行社成立之后,确曾有过较大的发展,例如
该社曾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以及在新加坡、马尼拉、加尔各答、仰光等外国城
市设立驻外办事机构。
在解放前的旧中国,除了成立于上海的中国旅行社之外,还曾出现过其他一些以组织集体
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所有这些旅行社的规模都不大。
除了旅行社的出现和发展之外,在类似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方面,也曾有人或机构在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开辟和建设过避暑度假区。在类似今天的旅游促销活
动方面,除了前面提到曾参展芝加哥博览会和伦敦博览会之外,中国还曾于20世纪30
年代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办过具有相当规模的国货博览会和西湖博览会。
纵观解放以前的中国旅游业,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上连绵
的战祸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已经
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始终未能形成具有重要地位的经
济部门。
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
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厦门市诞生,其任务是接待海
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此后几年中,其他一些主要城市也都陆续设立了与其功能类
似的华侨服务社。这些眼务社后来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其接待对象也扩大为来大陆访
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1954年4月15日止式成立,并在上海、大津、杭州、南京、汉
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等地成立了14家分
社。根据当时的规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任务是“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务的管
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
机客票”。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搞好政治接待而不在于营利。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客人。
但此后不久,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苏联和东欧来华旅游者数量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逐渐增多。到了60年代中期,欧美己成为当时我国旅游
业的主要客源市场。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来华访问者也有了
明显的增加I。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
1964年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
①负责对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管理工作;
②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到了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之时,
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开展而跌入低谷。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我国的旅游业几乎处
于瘫痪状态。
197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
了解别人”,并指示在经济上旅游事业的收入应略有盈余。这次会议之后,中国的旅游业
才开始有了转机。中美、中日恢复建交之后,美、日游客的来华数量逐渐增多,其他西方
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也开始有所增长。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于
1973年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中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
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
内旅游,国家则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条件上讲,由于国
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而前来中国旅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国内经济比较
落后,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入境旅游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发展
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性质还未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并且对入境旅游的接待仍带有较浓
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
逐渐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
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国内旅游的政策由原先的“三不”政策逐渐过渡到
“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为“积极发展”。从这一
阶段我国旅行社行业结构上看,在原来以分工经营入境旅游为主的一类社和二类社的基础
上,产生了专门经营组织和接待国内旅游的第三类旅行社,并在数量上很快就接近了一、
二类社的行业规模,形成了第一、二、三类旅行社分工并存的格局。
这一阶段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
指标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o
这意味着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立了户头。1987年,国务院又一次提出: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1991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
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并将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
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爱,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
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
国家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
巾场的形成。随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的三大市
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
在这一阶段中,旅行社分工结构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1996年开始,随着
《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我国的旅行社企业重新整合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两大类,从而形成了主营国际市场与专营国内市场这两大类业务分工结构。
1.2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答:(1)社会经济背景
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
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
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
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
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这是这一时期生产结构中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同时,在这一时期
中,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术和弓箭。但是,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未能有效地改
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了供自己食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剩
余物。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启示
上述社会经济背景情况说明,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
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中,人类虽然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问题是所有
这些迁移活动都是因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
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出于这种需要而远走
他乡的活动充其量只能是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因此,可以认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t勺物质基
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人
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答: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目的而产生的,其产生过程表现为: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
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随着金属工具的推广和改良,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
的发展,并且手工业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
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
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已发展到使用简单的织机。与此同时,冶金、建
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行业也都开始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促使手工业成为专门
性的行业,并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
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社会分工的扩大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并加速了私有
制的形成。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了专
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
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
也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所以,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
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近代以前,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旅行发展分别表现为:
(1)奴隶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就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
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属于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自发
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
出旅行的需要。
(2)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具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
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②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
行仍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
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④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帝王、
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这些人群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
很小,因此其消遣旅行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的双
重压迫,客观上无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答: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
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节奏紧张的城
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有必要适时返回自由、
宁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去的追求。
(2)伴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随着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
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这一变化终将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能从中
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新
的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是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也越来
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同此前的情况相比,这一变化无疑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
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4)产业革命在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价值的增多,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
争,使得资本家日后有可能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
(5)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
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并且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尊为旅游业的先躯?
答:(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
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
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该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
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
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这次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公众性。其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为了参加这次活动而
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联系。
②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
点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③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是不多见的。
④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
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决定开办商业性的旅游业务,并于当年夏季首次出于商业性
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消遣旅游活动是从莱斯特出发,途
中在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目的地是海港城市利物浦。整个全程活动计划历时一周。
①这次组织旅游的活动已不再是过去的“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的目的。
②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
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③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
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
馆。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
重要的。
④托马斯•库克还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
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等。
⑤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
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托马斯•库克的这次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市场宣传、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
导游服务,体现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总之,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
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答:(1)促使二战后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在战后初期,全世界人口仅约25亿人,到20世纪60年代,
已增加到36亿人。在短短的2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成为
战后大众旅游人数增加的基础。
②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据统计,以1979年的美元价值计算,战后,1949年的全世界
生产总值为25000亿美元,到60年代末,则上升为62000亿美元。几乎所有国家战后
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了战前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使得众多国家的人均收入,或
者更确切些说,使得众多国家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迅速增加,尤其是在那些原先经济基础
就较雄厚的西方国家中更是如此。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和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铁路和轮
船虽然在不少国家中仍为人们的重要旅行方式,但就世界范围讲,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工
业化国家中,这些传统的旅行方式逐渐为汽车和飞机所代替。
④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产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日益普及,生产效率因而不断提高,这至少意
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同样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作为闲暇活动重要形式之一的外出
旅游和度假也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并且出游的
距离和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大大加长。
⑤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战后以来,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中,
农村人口都在不断下降。城市居民,特别是劳动就业人员的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
需要定期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从而更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
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一情况成为战后旅游度假迅速发展的
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⑥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了解,并因此
产生兴趣。这种好奇心的增长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助长了人们希望有机会亲历观察
和体验某些异乡事物的愿望。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多,过去那
种因缺乏了解而对外部世界怀有的恐惧心理也会大大减少,把握可资利用的旅游信息和机
会的能力则会大大增强。
(2)认识这些原因有助于指导今后旅游的发展,对于各国发展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7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
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
内旅游,国家则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条件上讲,由于国
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旅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国内经济比较
落后,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入境旅游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发展
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性质还未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并且对入境旅游的接待仍带有较浓
的政治色彩。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
逐渐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
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国内旅游的政策
由原先的“三不”政策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
进一步转为“积极发展”。从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行业结构上看•,在原来以分工经营入境旅
游为主的一类社和二类社的基础上,产生了专门经营组织和接待国内旅游的第三类旅行社,
并在数量上很快就接近了一、二类社的行业规模,形成了第一、二、三类旅行社分工并存
的格局。
这一阶段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
指标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o
这意味着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立了户头。1987年,国务院又一次提出: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1991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
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并将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
产业中的重点。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
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H起正式实施。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
国家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
市场的形成。随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KJ三大市
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
在这一阶段中,旅行社分工结构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1996年开始,随着
《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我国的旅行社企业重新整合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两大类,从而形成了主营国际市场与专营国内市场这两大类业务分工结构。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1复习笔记
一、旅游的概念
1旅游定义的类型
旅游定义可以划分为两类:
(1)理论抽象出发而下的定义,即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
(2)出于某些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出于旅游统计工作的需要,而对旅游做出的比较
具体的定义,即技术性定义或实务性定义(TechnicalDefinitions)。
由于旅游的技术性定义多是为了调查和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往往是根据人们离家外出的
旅行距离或活动范围、外出访问的目的、在日的地的停留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标准去
界定应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范围,因此,这种技术性定义大都表现为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
分方法。
2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之定义
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性旅游定义有:
(1)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美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
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这一定义最初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到70年代被“旅游科
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所以这一定义常常被称为
“艾斯特"(AIEST)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
期间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
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
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世界旅游组织要用“人员往来”一语取代“旅游”一词,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
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
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和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
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总称,其概念范围自然应将这三大方面都包括进去。
本教材的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
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活动的类型
1划分标准
根据人们在旅游调研、旅游统计以及旅游理论研究中常常会用到的关于旅游活动类型的一
些提法进行归纳,有以下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等。
(2)按旅行距离划分,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如:消遣旅游、事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公务旅游、
会议旅游等各种因公差旅性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主要指以探亲访友旅游和个人
修学旅游为代表的各种因私事务性旅游)。
(4)按组织形式划分,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6)按费用来源划分,如:自费旅游、公费旅游。
(7)按旅行方式划分,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
等。
(8)按活动内容划分,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以及
形形色色的特殊兴趣旅游或专项旅游。
2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个或几个国家去访
问的旅游活动。其中又区分为两种情况。
以我国为例,一种情况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我国旅游,称之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
称入境旅游。另•种情况则是我国的居民离开我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之为
出境旅游或出国旅游。
按照在旅游目的国停留时间的长短,国际旅游活动又划分为过夜的国际旅游和不过夜的国
际一日游。国际一日游是指来访旅游者不在旅游1=1的国停留过夜,而是当日离境的国际旅
游活动。
/过夜旅游
入境旅游、不过夜的-日游
国际旅游一过夜旅游
出境旅游.而的口凝
^不过夜的一日游
关于国际旅游的分类情况兀简示如图2-1所示:
图2-1
3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
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按照世界旅游组织(WTO)的解释,
并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外国人在所在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亦属国内旅游。长驻,是
指该外国人在所在国的连续驻留时间已达一年或更久。
国内旅游活动也可根据是否在旅游目的地停留过夜,划分为过夜旅游和不过夜的一日游。
至于国内一日游活动是否纳入国内旅游统计之中,目前各国的做法不一,这主要与各国自
己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和统计口杼有关.
4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除此之外,从目前的
情况来看,两者还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差别:
J1)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
同0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的逗留时间一般较短,而国际旅游者在
旅游接待国的逗留时间通常比前者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且不需要办理什么手
续;而出国旅游时大都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而且必须办理各种规定的旅行手续。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直
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假定不考虑这些消费对国内其他生产部门的刺激);而国际
旅游则是国际旅游者将其在客源国的所得收入用于在旅游接待国消费,所以会直接造成国
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旅游活动乃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特别是就构成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
消遣旅游而言,旅游活动乃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
(2)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体验异乡风情,了解他国文化。
(3)旅游者在外旅游过程中与之打交道最多的是旅游企业,因为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几
乎所有旅游者的行、游、住、食、购、娱都需要借助和使用各类有关旅游企业提供的产晶
和服务。
(4)旅游活动在国际间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旅游接待国的对外形象,而且还可
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因缺乏了解而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会,从而有助于缓和与消
除国际间的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2旅游活动的性质
旅游活动从根本上讲毕竟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是人们出于为追求或实现个人在某一
或某些方面得到发展的需要而亲自前往异国他乡的访问活动。因此,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旅
游活动,似乎没有哪一个人是为了促进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或者是为了缓和国际间的紧张
局势而去该地旅游。
就规模庞大的消遣旅游活动而言,虽然人们的活动目的不尽相同,活动动机隐蔽而复杂,
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也多种多样,但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共同点,即都属闲暇或休闲活动,
都是使人们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性的
特殊生活方式。而无论是休闲还是生活方式,都隶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
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
现代旅游活动的四个主要特点,即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规模发展的持续性、空间分布
上的地理集中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
1普及性
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
劳动大众。另外一层含意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
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工]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的另一表现是,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
多地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这便是奖励旅游。
现代旅游发展的普及性表明,旅游和度假活动正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乃至口常生活的节奏都已明显加快。在身体和精神长期感受压力
的情况下,人们不可避免地希望有机会获得放松,以便恢复体力,舒展精神。
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
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这便是社会旅游。
2持续性
由于二战后旅游活动的H益普及和其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
年代起,全世界旅游(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持续不衰。以国际旅游为例,
虽然由于受暂时性的能源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个别年份的国际旅游人次略有波动,
但总的趋势是持续发展上升的。但是,这一持续上升趋势只是针对整个世界的旅游活动发
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并非完全可用于解释所有各个地区或所有各个国家的旅游活动发展情
况。
3地理集中性
虽然现代旅游者的活动范围可以说几乎是无处不到,但他们的旅游活动绝不是平均或大致
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他们的活动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或国家,甚至相
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乃至某些景点。
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不仅反映在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地区分布格局上,具体到某一个
国家,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州、郡)及各城市间的分布情况,同样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各城市间的接待量差距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这种热点与冷点城市(或地区)接待量之差
别,无疑也都反映出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特点。
了解和认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特点,无论是对于微观层次上的旅游企业经营,还是对
于宏观层次上的旅游规划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微观层次上看,认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特点首先有助于指导旅游企业的选址,
也就是说,有助于指导旅游企业将营业地点选定于旅游者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
(2)从宏观层次上看,认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特点有助于指导旅游接待地区的旅游
发展规划工作,从而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任何一个接待地区的旅游承载力
都有它的极限。如果旅游接待量突破这一极限,即可能会使原本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负面
影响转化成为现实性的实际问题。而旅游承载力极限的突破往往都同旅游活动在地域分布
上的过度集中有关。
4季节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在时间分布上也往往呈现
出不均衡的特点。这种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被称之为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在旅游业经营中,人们把一年中旅游者来访人数(或某地人口中外出旅游的人数)明显较
多的时期称之为吐李,明显较少的时期称之为淡季,其余时期则可称之为乎李。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季节性的形成既有该地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客源地方面
的原因。
(1)就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对来访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具有
重大的影响。
(2)就客源地方面的原因而言,虽然影响人们对出游时间的选择,从而左右该地市场出
游季节性的因素可能会有多种,但其中较具普遍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因素是人
们的出游目的,另一个因素则是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
真正对当地出游季节性的形成以及对其季节性的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的,乃是消遣性目的的
外出旅游。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客源地的外出旅游者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重很大,则该
地市场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势必很强。反之,如果某个客源地的外出旅游者中以商务为代表
的差旅型旅游者所占比重很大,则该地市场外出旅游的季节性通常会不明显。
在带薪假期的时间分布方面,如果某客源地中,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比较集中,则该
地居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通常会很强;反之,如果人们带薪假期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该
地居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则会削弱。
除了上面所述的主要原因之外,人们在近年来的旅游市场调研中还注意到,在有些国家中,
尽管带薪假期的时间分布日趋灵活,但相当多数的家庭仍然选择在传统的度假时节外出旅
游。
由于来访旅游需求的季节性波动给目的地和旅游业带来的诸多不利问题,因此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选择自己的客源市场时,应注意了解和掌握该地居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情况。综观
战后以来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归纳,值得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其出国旅游者的社会阶级构成中,来自社会上层的旅游者数量如果占绝对统治比例,
则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或者根本不会有季节性表现。
②在其出国旅游者中,如果以外出公务、商务或出席会议为目的的差旅型旅游者占绝大
比例,则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甚至不会有季节性表现。
③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很大,并且消遣型旅游者在其中占绝大比例,那么
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可能会表现得非常强烈。
④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很高时,则该国国民
外出旅游的季节性便会减弱。
五、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对于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来说,也需要采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去测量来访旅游的客流规模
以及对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直接影响,以便在制定旅游政策以及调控旅游业的发展时据以
参考。目前这类指标主要有三种,即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
1旅游人数
对于一个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旅游人数应分为外来游客的
来访旅游人数和本国或本地居民的外出旅游人数这两个指标。但实际上,在通常的旅游研
究中,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给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来访
旅游人数。并且人们通常都是以人次为单位去统计来访旅游者的数量,也就是说,来访旅
游人数实为来访旅游人次。
在对来访旅游人(次)数的统计方面,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以入境旅游人数的统计
为例,有的国家,例如我国,所采用的做法是根据本国的边防入境登记,对入境的来访者
进行数量统计。有的国家则是通过抽样调查或根据旅馆的住宿登记,测算某一时期内来访
的旅游入境人数。
因此,在旅游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非两个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采用的统计口径和
统计方法基本相同,否则不能就其统计结果进行有意义的直接比较。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
做法是,在进行比较之前,需要根据所了解的双方在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方面的差异情况,
对有关的统计数字进行必要的整理和修订,使之具备可供比较的基础。
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
游者回国入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对于国内旅游人数,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测算。
2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旅游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
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笼统地讲,旅游收入在数额上等于同
期内国内外游客在该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额。
实际上,旅游收入通常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指标。
(1)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全国或国内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
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世界各国对国内旅游收入的统计一般都是通过抽样调查
的方法进行。
(2)国际旅游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海外来访的入境游客,向其
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但是,在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
收入统计数字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交通客运收入。
在通常的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旅游支出通常都是指该国的国际旅游支出。国际旅游支
出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的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境外购买商品和服
务的消费开支总额。同样,在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支出中一般也不包括
国际间往返交通的消费开支。
对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统计,各国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1)银行报告法(BankReportingMethod)
这种方法是由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对经授权受理入境旅游者和出境旅游者外币兑换业务的各
银行和其他代理机构的交易登记进行汇总,然后计算出某一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或
国际旅游支出。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本身存在不少问题:
①在外币兑换登记中,对于哪些交易是旅游者的交易,哪些交易不是旅游者的交易,实
际上难以认定清楚。
②某些来访的入境旅游者将其所持货币兑成接待国的货币后,离境时可能乂会将剩余的
接待国货币兑回外币,诸如此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外币买入和卖出的交叉,从而难以归纳
清楚。
③有些交易可能会被漏报。
④无法将黑市交易部分统计在内。此外,这种银行报告法还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即
难以准确地分辨清楚这些旅游外汇收入中分别来自各个客源国的数量,因为这类外汇收入
统计数字所依据的往往是外汇的币种,而不是来自哪个客源国。
(2)估测法
实际上就是抽样调查统计法。在统计国际旅游收入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来访旅游者结
束访问离境时,就其在接待国逗留期间的消费开支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在统计国际旅游支
出时,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本国居民出国旅游归来入境时,就其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开支
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同其他方法相比,应用这种方法统计
出来的数字最为可靠。
(3)混合法或综合法
这种方法是在银行报告法的统计结果基础上,利用其他一些来源的数据(例如对游客开展
调查中所得到的有关数据),对货币兑换统计数字进行修订,以增进其可靠程度。
3人均停留天数
这一指标通常指来访旅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访问期间的平均停留天数。在国外的一些有
关旅游研究中,这一指标有时亦采用人均过夜次数表示。
这一指标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配合来访旅游人(次)数这一指标。以便能够更全面而准确地
揭示来访旅游活动的实际规模。
如果将来访旅游者的人均停留天数与来访旅游人次相配合。计算来访旅游活动的人天数
(即来访旅游人次X人均停留天数),则可以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来访旅游活动的实际规
模或该目的地接待来访旅游的实际状况,并且更便于同往年的情况以及同其他旅游接待国
或地区的同期情况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2.2课后习题详解
1解释下列概念:
(1)旅游活动
答: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
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艾斯特”定义
答: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
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
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所以这一定义常常简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3)国际旅游
答: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tourism)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
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其中又区分为两种情况,以我国为例,
种情况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我国旅游,称之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称入境旅游。另
一种情况则是我国的居民离开我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之为出境旅游或出国
旅游。
(4)国内旅游
答: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
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按照世界旅游组织(WTO)的解
释,并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外国人在所在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亦属国内旅游。国内
旅游活动也可根据是否在旅游目的地停留过夜,划分为过夜旅游和不过夜的一日游。
(5)大众旅游
答: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
通的劳动大众。另外一层含意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
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6)奖励旅游
答:奖励旅游是指现代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7)社会旅游
答:社会旅游(SocialTourism),又称社会补贴性旅游,是指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
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
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8)旅游收入
答:旅游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
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笼统地讲,旅游收入在数额上等
于同期内国内外游客在该归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额。
(9)国际旅游收入
答:国际旅游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海外来访的入境游客,向其提
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0)国内旅游收入
答: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全国或国内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
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1)旅游季节性
答: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分布卜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在时间分布匕也往往
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种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被称为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在旅游
业经营中,人们把一年中旅游者来访人数(或某地人口中外出旅游的人数)明显较多的时
期称之为旺季,明显较少的时期称之为淡季,其余时期则可称之为乎季。
2试分析“艾斯特”定义的内容和特点。
答:(1)“艾斯特”定义的内容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
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为该
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所以这一定义常常简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2)“艾斯特”定义的特点
“艾斯特”定义较为科学和影响广泛,因为它除了旅游者的活动外,还将以旅游业的开发和
经营活动以及以旅游的影响为总称的各种现象和关系也包括进去。此外,其表述上的概括
和精炼也使其独具特点。
①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
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②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
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
③该定义中关于“不牵涉任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同市政府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陕西省电力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约500人(第二批)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120人(第二批)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税务总局红河工业园区税务局招聘2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电网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招聘400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博士研究生招聘4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绵阳事业单位联考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事业单位招聘9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苗木搬迁劳务合同范例
- 苗木绿化销售合同范例
- 小学生防诈骗安全教育内容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模态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
- 装修逾期索赔合同范例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003-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2024年广东公需科目答案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 (新版)征信知识竞赛基础题库(500题)
- 浙美版1-6年级美术作品与作者整理
- 国内外有关生产流程优化研究发展现状
-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费预算表
- 肺栓塞的护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