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8年秋季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1月6日上午10:00—11:30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辟雍是周天子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和谐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2.《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主要反映了A.五谷为主要种植作物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D.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看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时农业生产特别重视人的细致操作、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收获,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强调五谷在农作物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人定胜天的思想,排除D项。【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3.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B.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C.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汉武帝接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学,排除B项;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项;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惟一的选举制度。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B.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C.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可以看出,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统治者有条件也有必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答案为B项。察举制不是考试取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唐朝时期存在土地买卖和寺观、富豪侵吞土地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对土地买卖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唐朝实行限制土地买卖的政策,不是不抑兼并,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6.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A.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C.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来看,说明唐朝时期的三省体制已经较为完善,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故答案为B项。中书、门下职权明确,互相牵制,排除A项;中书省草拟政务文书,排除C项;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7.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这一局面A.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B.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C.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D.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导致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差异较大的地区构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行省制是元朝首创,排除A项;从“人为地”来看,实行行省制之前地方没有出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观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8.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同乡同业现象普遍B.城市手工业发达C.城乡之间差距缩小D.地域性商帮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来自“浙绍”的手工业者“开张浇造烛铺”、来自“常郡”的商人“开设猪行”、来自“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来看,原籍相同的工商业者在苏州地区往往是从事相同的职业,即同乡同业现象普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苏州地区的工商业状况,不能说明地域性商帮活跃,排除D项。9.明朝中后期,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文学领域的这种现象表明了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社会价值观重新整合C.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D.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学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塑造为普通人接受的市民阶层的形象,说明文学作品的创作贴近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点睛】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达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明清时期,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0.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工业。由此可知,洋务运动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B.求富思想与日俱增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D.自强思想贯穿始终【答案】D【解析】【详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打着“自强”的旗号,目的是增强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从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自始至终都有军事工业的创办来看,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自强”思想贯穿始终。故答案为D项。A、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事工业的创办,与“求富”无关,排除B项。【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1.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一挑战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起来开展斗争,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答案为B项。这一挑战不是为发展儒学,而是为救国救民,排除A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与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排除C项;这一挑战与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项。【点睛】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2.张岂之在《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D.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以及所列举的现象来看,反映出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13.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趋势,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工人罢工次数增多,以及“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来看,说明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故答案为D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罢工只是因为与资本家的矛盾,排除C项。【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14.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注重工农运动的发展B.社会主义革命成为社会普遍共识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影响巨大D.部分国民党人仍弘扬新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之后,抛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但从材料中的“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的内容来看,说明宋庆龄、邓演达等部分国民党人仍然弘扬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体现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宋庆龄、邓演达等人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创立的理论,材料不能反映宋庆龄、邓演达等人接受了这一理论,排除C项。15.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一规定A.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固化了社会阶级结构D.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稳定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表明,无论是城市劳动力的增加还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都必须按照政府计划来进行,说明这一规定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排除B项;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不是根据阶级作出的划分,因此这一规定与固化阶级结构无关,排除C项;这一规定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项。16.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一决定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B.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以及允许上市、试行外汇期货交易,是采用市场经济的做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此这一决定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对外开放格局并非已经形成,排除;上海不是经济特区,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彻底”说法绝对,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17.“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材料旨在说明A.世界文明的多样性B.希腊文明的包容性C.东方文明的先进性D.希腊文明的民族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表明希腊文明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深受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说明希腊文明具有包容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探讨的是希腊文明,不是世界文明,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东方文明比希腊文明先进,排除C项;希腊文明吸收其他文明成分,不属于民族性的体现,排除D项。18.罗马法由“私法”(规定私人事务的法)和“公法”(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组成。私法重视对私人权利的保护;公法的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且公法地位高于私法。由此可知,罗马公法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维护了罗马贵族利益C.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D.维护了罗马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公法地位高于私法”和“公法”就是“规定国家事务的法”可以看出,罗马公法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理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比较的是公法和私法的地位,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19.都铎王朝(1485—1603年)后期,英国社会流行“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的说法。这反映了A.议会下院成为英国权力中心B.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旁落C.英国近代宪政体制逐渐定型D.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说明资产阶级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反映出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议会中上院或下院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排除A、B项;英国近代宪政体制是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的,排除C项。20.自然神论学者谴责传统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主张“把人们从对宗教意义上对上帝的信仰引向对理性的尊崇”。这旨在说明自然神论A.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升华B.助长了人类理性化倾向C.弘扬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D.推动近代工业革命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主张‘把人们从对宗教意义上对上帝的信仰引向对理性的尊崇’”来看,自然神论的这种主张有利于助长人类的理性化倾向。故答案为B项。宗教改革运动没有推崇理性,排除A项;自然神论尊崇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自然神论与近代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2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建立“无边界”的殖民体系,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这表明“门户开放”旨在A.构建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B.确立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C.调和欧洲国家对华侵略的矛盾D.适应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建立‘无边界’的殖民体系”和“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可以看出,美国主张改变原来列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构建实行自由贸易的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故答案为A项。材料与美国确立西半球霸主地位无关,排除B项;美国的政策是针对所有对华侵略的国家,排除C项;当时的美国还没有确立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22.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在《德国制造》一文中说:“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里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的。”这位记者意在说明A.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B.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C.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D.英德两国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此时德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遇到困境。故答案为A项。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德国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比英国先进,排除C项;英德两国互设贸易壁垒,对英国也有不利的一面,排除D项。23.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快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B.政府压缩“福利国家”开支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D.政府决策受到冷战思维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肯尼迪总统提出的“加快太空开发的方案”与美苏争霸有关,因此这一方案在国会获得支持说明当时美国的政府决策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政府压缩“福利国家”的开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国会与总统之间的关系是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排除C项。24.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可见当时科学实验的方法已经影响文学领域,说明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故选C。19世纪后半期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不能说明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文学也有批判社会弊端的作用,排除C。仅凭题干中该流派的出现不足以说明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排除D。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后)名师点睛: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年份总额制成品(%)粮食(%)原料(%)1784—1786203862144(10.5)8657(42.4)9585(47.1)1814—181664741731(1.1)27602(42.6)36408(56.3)1844—1846819633544(4.3)27386(33.4)51033(62.3)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年份总额棉织品(%)毛织品(%)其他纺织品(%)其他制成品(%)粮食和原料(%)1784—178612630744(6.0)3700(29.2)1334(10.6)4858(38.3)2032(15.9)1814—18164447418742(42.1)7855(17.7)3628(8.2)7783(17.5)6455(14.5)1844—18465842025835(44.2)8328(14.2)6349(10.9)10922(18.7)6986(12.0)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两宋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2)趋势: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逐渐以进口原料、出口棉织品等工业品为主。原因:英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进行和完成;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盛行;英国“殖民霸主”和“世界工厂”的确立。(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贸易状况和“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可以根据《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中总额的变化和货物种类的变化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英国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经济政策和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等方面来回答。(3)“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科技推动、经济政策和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26.下表是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外交成就: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了新生政权;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2)变化:从将外交与革命等同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结合(或:从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到外交强调国家利益)认识: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必须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外交在不断的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孤立敌视”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以及新中国自身的状况等方面来回答。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巩固新生政权、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来回答。(2)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