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河南省郸城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有关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杂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B.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孟德尔对F2植株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现型的比接近9:3:3:12.下列对生物体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存在性染色体B.豌豆植株的所有性状都不存在伴性遗传现象C.与生物的性别相关联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存在D.隐性非芦花雌鸡与显性芦花雄鸡杂交,可根据羽色判断幼鸡的性别3.图中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B.过程②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2C.过程③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相同D.A、B、C的名称分别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4.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黑色来自父方,白色来自母方)。判断图中与图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B.C. D.5.某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如图1,其细胞分裂图像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I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该细胞是精细胞B.Ⅳ时期细胞中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图1物质数量关系由Ⅳ变化为Ⅲ的过程,对应图2丙→乙的过程D.甲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均是乙细胞的2倍6.某学生利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标记B、b、Y表示XB、Xb、YB.若甲桶内装有B、b两种彩球数量各20个,则乙桶内装有两种彩球的数量均可超过20个,且必有一种是Y彩球C.通过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这组模拟实验可得出人类红绿色盲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D.将分别取自甲乙两桶的彩球组合,用来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7.已知羊的毛色(白毛和黑毛)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实验一可判断出白毛羊(甲)为杂合子B.实验二中F1出现3:1的比例其原因是性状分离C.实验一的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50%D.白毛羊(丙)和白毛羊(戊)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8.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9.如图为两个家庭中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相同B.甲和乙中的1号个体一定携带相应致病基因C.乙中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若甲中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0.人类的ABO血型由基因IA(A型血)、IB(B型血)、i(O型血)三种基因控制,其中IA和IB对i完全显性,IA和IB共显性。人类的头发形状由基因F(大卷发)和f(直发)控制,F对f不完全显性,FF为大卷发,Ff为中卷发,ff为直发。某A型血的中卷发女士与B型血的中卷发男士婚配,生下一个O型血的中卷发孩子。关于这对夫妇其他孩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B.基因型有12种,表现型有8种C.再生一个O型血中卷发孩子的概率为1/8D.再生一个O型血直发孩子的概率为1/811.水稻为一年生植物,其花非常小,去雄非常困难。袁隆平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系(花粉不育)野生稻,从而解决了该问题。水稻花粉可育与否由核基因A/a以及细胞质基因N/S共同控制,只有S基因与a基因共存时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与a以及N与S基因之间分别互称为等位基因B.利用S(aa)与N(aa)正反交,则正反交产生子代数量基本相同C.基因N/S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基因A/a与N/S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雄株S(Aa)与雌株N(Aa)杂交,F1中基因型为N(AA)的植株占1/412.某种油菜有高茎、半矮茎和矮茎三种表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某实验小组让纯种高油菜和纯种半矮茎油菜杂交,所得F1全为高茎油菜,再让F1高茎油菜自交,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半矮茎:矮茎=1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茎油菜的基因型有6种B.F2高茎油菜的基因型与F1高茎油菜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C.亲本高茎油菜和半矮茎油菜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D.让F1高茎油菜进行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中纯合子占比为1/41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皮肤的白色和油纸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F和f基因控制,白色雄蚕与油纸色雌蚕交配,F1雌雄家蚕均表现为白色,F1雌雄家蚕相互交配,F2中白色雌蚕占1/4,油纸色雌蚕占1/4,白色雄蚕占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色对油纸色为显性B.家蚕皮肤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F2中白色雄蚕有两种基因型D.F2白色家蚕随机交配,F3中白色个体和油纸色个体之比为6:114.—个被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依次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1/2的核DNA含32P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1/2的核DNA含32P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32PD.分裂产生的每个精细胞中,1/2的染色体含32P15.现有一段单链的DNA片段共含有200个碱基,其中A+T占该链的比例为m,G+T占该链的比例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单链DNA片段含碱基UB.根据题干可计算出单链中T的含量等于50mC.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A+T占1/mD.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G+T比例为1-n16.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过程至少需要2.97×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若该DNA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其控制的性状可能不发生改变1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下可以是定向的B.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突变不可以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18.HIV的RNA在人体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下图表示HIV在T淋巴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DNA聚合酶参与过程②,RNA聚合酶参与过程③④B.过程③④形成的mRNA和病毒RNA中碱基排列顺序相同C.图中病毒RNA中嘌呤碱基数与单链DNA中嘧啶碱基数相等D.可通过选择性抑制过程①来设计治疗艾滋病的药物19.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过程所用原料都不相同,参与③过程的RNA有三类B.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DNA分子进行过程②时的起始点有所不同C.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D.若进行了甲基化修饰,则有利于②过程进行20.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过程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多种蛋白因子的协助。某研究团队发现,诱导小鼠干细胞中与卵母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使其表达产生8个转录冈子,即可将干细胞转变为“类卵细胞"。这些细胞没有进行减数分裂,却可以受精,并分裂到胚胎的8个细胞阶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题中所述的8个转录因子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小鼠干细胞与“类卵细胞"中含有的核DNA不同C.小鼠体内基因的表达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D.小鼠干细胞与“类卵细胞”中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21.某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相同C.该现象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镰刀型红细胞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22.RNA结合蛋白(RBP)是一类在RNA调控过程中与RNA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RBP与RNA结合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能在mRNA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RNA聚合酶也是一种RNA结合蛋白B.RBP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无RBPC.RNA结合蛋白的活性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翻译过程D.RNA和RBP的特异性结合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23.一对夫妻所生的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有一定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基因分离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 D.染色体变异24.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若用ɑ-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完成过程①需要ATP和酶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B.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线粒体的RNA聚合酶是由线粒体DNA基因指导合成的D.ɑ-鹅膏蕈碱抑制图中①过程,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到影响25.如图表示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会发生e、c过程B.艾滋病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进行的过程有a、b、c、d、eC.原核细胞RNA的合成只以b过程方式进行D.人体中的干细胞能进行a、b、c过程26.经过诱变处理后,基因A发生了如图所示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肽链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B.肽链形成的原因一定是基因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C.肽链形成的原因一定是基因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D.三种肽链的形成体现出基因突变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27.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B.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28.人工栽培的马铃薯(四倍体)难以出现新品种,而野生型品种的引人极大地丰富了马铃薯的育种资源。如图表示马铃薯新品种(丙)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植物甲、植物乙和野生品种均为二倍体B.若丙为四倍体,则过程①一定是秋水仙素处理C.过程①获得的四倍体植物(丙)不一定为纯合子D.培育马铃薯新品种丙(4N)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29.某DNA上的M基因编码含65个氨基酸的一条肽链。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使mRNA减少了一个AUA碱基序列,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突变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最多(考虑终止密码子)涉及到63种密码子B.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会上升C.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多肽链中,最多有1个氨基酸不同D.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30.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一次变异,产生的4个精细胞如图所示,则可推断发生的变异类型为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31.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重组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________的过程中,控制_________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白化病是由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而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成黑色素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出小麦成熟的叶肉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而____________发生可遗传的变化。3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下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1)甲过程需要_________酶的催化,以________为原料,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7%,则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2)图2中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________。(AGC:丝氨酸;UCG:丝氨酸;GCU:丙氨酸;CGA:精氨酸。)(3)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从而使BDNF基因转录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____________(填“减弱”或“不变”或“增强”),若甲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BDNF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___(填“减少”或“不变”或“增加”)。33.DNA甲基化是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影响表现型,也能遗传给子代。在蜂群中,雌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蜂将发育成工蜂。研究发现,DNMT3蛋白是核基因DNMT3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发生过程①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过程②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2)在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注射DNMT3siRNA(小干扰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蜂王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的,请设计实验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①实验思路: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______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用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②预期实验结果:A组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

34.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科学家取某纯合紫株的部分花药,用X射线处理,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1)等位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产生的。(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________(填“A”或“a”),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确定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某科研人员利用杂交实验进行探究:用_______________杂交得到F1,F1自交,统计后代茎色的性状分离比。若后代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导致的;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为: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F1YyRr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详解】A、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不等,精子数量多于卵细胞数量,A错误;B、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受精作用,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错误;C、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要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能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孟德尔对F2植株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接近9:3:3:1,D正确。故选D。2.B【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往往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详解】A、不是所有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存在性染色体,没有性别划分的生物的体细胞中就没有性染色体,如玉米,A错误;B、豌豆是没有性别划分的生物,其细胞中不存在性染色体,因此豌豆植株的所有性状都不存在伴性遗传现象,B正确;C、与生物的性别相关联的基因不只在生殖细胞中存在,对于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来讲,性染色体在其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存在,C错误;D、控制芦花和非芦花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可用B/b表示),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则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为ZbW,显性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杂交,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无论雌雄均为芦花或雌雄中均有芦花和非芦花,显然根据羽色无法判断幼鸡的性别,D错误。故选B。3.C【解析】【分析】据图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过程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过程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详解】A、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在②过程,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B、过程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此时期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1/2,B错误;C、过程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D、A、B的名称分别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C的名称是精细胞而非精子,D错误。故选C。4.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由图可知甲中的那条长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在未交换前的染色体是全部黑色,根据口诀“同为同一次,补为同一初”进行判断即可。【详解】甲中的那条长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在未交换前的染色体是全部黑色,根据“同为同一次”可知,即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2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大小相同的颜色应该基本相同(可能交叉互换后部分不同),因此甲和C来自同一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ABD错误。故选C。5.D【解析】【分析】分析图1,其中黑色柱状图表示染色单体,白色表示染色体,条状表示DNA;分析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染色质均等分裂,根据丙图判断该生物为雄性个体,I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均减半,所以该细胞为精细胞,A正确;B、Ⅳ时期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C、由IV变化为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图2丙→乙的过程,C正确;D、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中的染色单体数是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2倍,但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6.C【解析】【分析】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为:女患父子患,即女性患病则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则父亲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正常。【详解】A、实验中需要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标记B、b、Y表示XB、Xb、Y,A正确;B、若甲桶内装有B、b两种彩球数量各20个,则乙桶内装有两种彩球的数量均可超过20个,且必有一种是Y彩球,因为甲桶代表雌性生殖器官,而乙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而且精子的数目往往比卵细胞的数目多很多,B正确;C、通过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这组模拟实验可得出人类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且为伴X隐性遗传病,C错误;D、将分别取自甲乙两桶的彩球组合,用来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D正确。故选C。7.C【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二白羊与白羊杂交出现黑羊可知,白羊为显性,黑羊为隐性,且双亲杂合。实验一的亲本为白羊(Aa)、黑羊(aa),子代为白羊(Aa)、黑羊(aa)。【详解】A、实验一是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下白羊与黑羊,根据实验一无法判断出白毛羊(甲)为杂合子,A错误;B、实验二中F1出现3∶1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B错误;C、实验一的F1(1/2Aa、1/2aa)中,能稳定遗传即纯合的个体(aa)占50%,C正确;D、白毛羊丙(Aa)和白毛羊戊(1AA、2Aa)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D错误。故选C。8.C【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2、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则是多倍体。【详解】A、由题图可知,a图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B、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C、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D、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也可能是由精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D错误。故选C。9.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正常双亲生出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可用A/a表示,图乙中患病双亲生出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可用B/b表示。【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而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相同,A正确;B、甲无论是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甲中的1号个体均带有致病基因,而乙中的1号个体由于生出了正常孩子,因而也一定携带相应致病基因,B正确;C、乙中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若位于X染色体上,该家庭中女儿一定是患者,这与题意不符,因此乙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D、若甲中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6号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与母方,且表现患病,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中的2号一定为杂合子,这与事实不符,D正确。故选C。10.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可知,A型血的基因型为IAIA、IAi,B型血的基因型为IBIB、IBi,AB型血的基因型为IAIB,O型血的基因型为ii;大卷发的基因型为FF,中卷发的基因型为Ff,直发的基因型为ff;某A型血的中卷发女士(FfIA-)与B型血的中卷发男士(FfIB-)婚配,生下一个O型血的中卷发孩子(ii),故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FfIAi、FfIBi。【详解】AB、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FfIAi、FfIBi,因此这对夫妇其他子基因型有3×4=12种,表现型有3×4=12种,AB错误;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O型血(ii)中卷发(Ff)孩子的概率为1/4×1/2=1/8,C正确;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O型血(ii)直发(ff)孩子的概率为1/4×1/4=1/16,D错误。故选C。11.D【解析】【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2、两种基因型的个体交替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两种杂交方式。用甲、乙两种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时,如以甲作父本、乙作母本的杂交为正交,则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的杂交,称为“反交”。细胞核基因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结果相同,细胞质基因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结果不一样。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核基因A和a属于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N/S属于细胞质基因,其在遗传过程中遵循细胞质基因的遗传特点,即母系遗传;S基因与a基因共存时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S(aa)为花粉不育,其他基因型为花粉可育。【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核基因A和a互称为一对等位基因,但N/S属于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S(aa)为父本时花粉不育,不产生后代,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细胞质基因N/S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属于母系遗传,所以基因A/a与N/S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雄株S(Aa)与雌株N(Aa)杂交,F1中基因型及比例为N(AA):N(Aa):N(aa)=1:2:1,所以N(AA)的植株占1/4,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袁隆平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系(花粉不育)野生稻为情景,考查了细胞质遗传和遗传定律。考生要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利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确定基因型的类型以及是否可育,结合各选项进行推理,得出结论。12.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F1高茎油菜自交,得到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半矮茎∶矮茎=12∶3∶1,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高茎是双显和其中一种单显(A_B_+A_bb或者aaB_),半矮茎是另一种单显(aaB_或者A_bb),矮茎是双隐(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为纯种高茎油菜(AAbb或者aaBB)和纯种半矮茎油(aaBB或者AAbb)。【详解】A、由分析知,F2的高茎油菜的基因型有6种可表示为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1aaBB)、2Aabb(2aaBb),A正确;B、F1的基因型为AaBb,结合A项分析,F2高茎油菜中的基因型为AaBb的比例为4/12=1/3,B正确;C、由分析可知,亲本高茎油菜和半矮茎油菜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或者是aaBB和AAbb,C错误;D、让F1高茎油菜(AaBb)进行测交(与aabb交配),后代基因型为AaBb(高茎)∶Aabb(高茎或半矮茎)∶aaBb(半矮茎或高茎)∶aabb(矮茎)=1∶1∶1∶1,显然后代的基因型中纯合子占比为1/4,D正确。故选C。13.D【解析】【分析】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白色雄蚕与油纸色雌蚕交配,F1雌雄家蚕均表现为白色,白色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是ZFZF×ZfW,F1的基因型为ZFZf、ZFW,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FZF:ZFZf:ZFW:ZfW=1:1:1:1。【详解】A、根据亲本的白色雄蚕与油纸色雌蚕交配,F1雌雄家蚕均表现为白色,可知白色对油纸色为显性,A正确;B、家蚕皮肤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B正确;C、由分析可知,F2中白色雌蚕有两种基因型,分别是ZFZF、ZFZf,C正确;D、F2白色家蚕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ZF、1/4Zf,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2ZF、1/2W,随机交配后F3油纸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则白色个体和油纸色个体之比为7:1,D错误。故选D。14.B【解析】【分析】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个被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进行复制后得到的染色体的DNA中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不含32P。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复制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复制得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一个含32P,一个不含32P,则两个含32P的染色体可能同时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也可能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详解】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核DNA都含32P,A项错误;该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得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所以细胞中有1/2的核DNA含32P,B项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所以细胞中只有1/2染色体含32P,C项错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而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是随机的,所以无法确定分裂产生的每个精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D项错误。【点睛】DNA分子复制特点及子DNA存在位置与去向(1)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即新DNA分子总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即模板链),另一条链(子链)由新链构建而成。(2)2个子DNA位置:当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个新DNA分子后,此两子DNA恰位于两姐妹染色单体上,且由着丝点连在一起,即(3)子DNA去向: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当着丝点分裂时,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子DNA随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15.D【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双链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且遵循A与T、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详解】A、DNA中不含碱基U,A错误;B、单链中A未必等于T,因此无法计算出单链中的T数量,B错误;C、因为A与T碱基互补配对,因此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A+T也占m,C错误;D、假设该DNA单链上的碱基为A1、G1、C1、T1,其互补链中的碱基为A2、G2、C2、T2,由题可知,该单链DNA中,G1+T1占该链的比例为n,因为G1=C2,T1=A2,因此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C2+A2比例也为n,则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G2+T2比例为1-n,即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G+T比例为1-n,D正确。故选D。16.B【解析】【详解】A、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5000×2×(50%-20%)=3000,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该过程至少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100-1)×3000=297000个,A正确;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场所、原料和酶等均由细菌提供,因此模板是噬菌体DNA,B错误;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100个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其中只有2个含有32P,因此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2:(100-2)=1:49,C正确;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正确。故选D。17.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的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解:A、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能提高突变频率,但也是不定向的,A错误;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若是四分体的交叉互换也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D正确。故选D。18.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DNA的单链复制,③④表示转录,⑤表示翻译。【详解】A、②表示DNA的单链复制,DNA聚合酶参与过程②,③④表示转录,RNA聚合酶参与过程③④,A正确;B、过程③④形成的mRNA和病毒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因为两者的模板可能不同,B错误;C、图中单链DNA是通过病毒RNA碱基互补配对合成的,所以图中病毒RNA中嘌呤碱基数与单链DNA中嘧啶碱基数相等,C正确;D、由于HIV是逆转录病毒,通过①过程合成单链DNA,进而进行增殖,所以可通过选择性抑制过程①抑制病毒的增殖,设计治疗艾滋病的药物,D正确。故选B。19.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详解】A、①表示DNA分子复制,所用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②过程表示转录,所用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而③过程表示翻译,所用原料为氨基酸,参与的RNA有三类(mRNA、tRNA、rRNA),A正确;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DNA分子进行过程②转录时的起始点有所不同,B正确;C、③是翻译过程,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C正确;D、甲基化,是指从活性甲基化合物上将甲基催化转移到其他化合物的过程,若进行了甲基化修饰,转录无法进行,不利于②过程进行,D错误。故选D。20.B【解析】【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解】A、据题可知,8个转录因子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B、将干细胞转变为“类卵细胞”只是因为增加了某些基因的表达,细胞中的核DNA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C、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基因产物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D、干细胞原本有自己的分裂、分化方向,故有自己特有的基因表达顺序和类型,“类卵细胞”能受精,说明它的细胞膜上含有能与精子识别的蛋白质,可见它的基因表达情况与干细胞不同,它们各自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D正确。故选B。21.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2、由于基因突变,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由于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因此突变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发生改变。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详解】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没有发生改变,与正常人相同,A错误;B、由题意知,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因此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B错误;C、该现象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状,D正确。故选D。22.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RBP是一种蛋白质,在RNA调控过程中能与RNA结合。RBP与RNA结合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能在mRNA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说明RBP与RNA结合能影响翻译过程。【详解】A、细胞中的RNA聚合酶在转录时与DNA结合,属于DNA结合蛋白,A错误;B、mRNA是翻译的模板,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RBP与RNA结合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能在mRNA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RBP存在于细胞质中,B错误;C、RBP与RNA结合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能在mRNA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而mRNA是翻译的模板,因此RNA结合蛋白的活性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翻译过程,C正确;D、RBP是一种蛋白质,没有碱基,因此RNA和RBP的特异性结合不是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C。23.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会因基因突变而引发生物性状的改变;(2)随机性: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3)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4)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多害少利性: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详解】A、基因分离只会使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是个体之间性状有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B、基因突变有低频性,所以一代几个个体不会出现多个突变基因,B错误;C、一对夫妻生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之间有很多差异,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C正确;D、染色体变异一般引起疾病,D错误。故选C。24.C【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详解】A、过程①是DNA转录出RNA的转录过程,需要细胞质提供能量(ATP)、原料(核糖核苷酸)和酶。ATP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形成,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完成过程①需要ATP、核糖核苷酸和酶等物质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A正确;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细胞质基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中也有核糖体。所以核糖体的分布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正确;C、根据题意“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说明线粒体中的RNA聚合酶是由细胞核控制合成的,然后进入线粒体,催化线粒体转录产生RNA,C错误;D、由于用ɑ−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说明α−鹅膏蕈碱抑制图中①过程,使前体蛋白合成量减少,导致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C。25.B【解析】【分析】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详解】A、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RNA可以发生自我复制(e)及翻译(c),因此在宿主细胞内会发生e、c过程,A正确;B、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病毒侵入细胞后,RNA逆转录(d)变成DNA,DNA可以进行a(DNA复制)、b(转录)、c(翻译),但不会进行e(RNA复制),B错误;C、原核细胞RNA的合成都是转录而来,只以b过程方式进行,C正确;D、人体中的干细胞可以分裂,能进行DNA的复制及基因表达,因此能进行a、b、c过程,D正确。故选B。26.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肽链不变,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mRNA长度以及翻译出来肽链的长度和之前一样,A正确;B、肽链缩短,需要根据基因中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后,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还是提前出现来定,B错误;C、肽链延长或缩短,需要根据基因中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后,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还是提前出现来定,C错误;D、三种肽链的形成体现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D错误。故选A。27.D【解析】【分析】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应用育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低温诱导。【详解】A、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错误;B、用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错误;C、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错误;D、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正确。故选D。【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分清参与形成三倍体的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受精卵)含2个染色体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第2极体)含1个染色体组。28.C【解析】【分析】图中表示将四倍体马铃薯的花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2个染色体组)和野生品种杂交后获得乙,再将乙品种经过加倍获得四倍体的马铃薯新品种(丙)。【详解】A、图中植物甲是由花药发育而来,为单倍体,A错误;B、植物乙为二倍体,过程①可采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C、植物乙的基因型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故经过程①获得的四倍体植物(丙)也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C正确;D、培育马铃薯新品种丙(4N)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多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明确由配子发育而来,不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9.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详解】A、因为有一种终止密码子特殊情况下也能编码氨基酸,故可以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2种,这样突变后的64个氨基酸最多对应62种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加上一种不能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翻译过程最多(考虑终止密码子)涉及到63种密码子,A正确;B、M基因突变后,使mRNA减少了一个AUA碱基序列,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数量减少,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B错误;C、根据题干:某DNA上的M基因编码含65个氨基酸的一条肽链,由于mRNA只减少了一个AUA碱基序列,仍编码一条64个氨基酸的肽链;如果减少的三个碱基在两个氨基酸之间,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一条肽链,只少了1个氨基酸,其余均相同;如果减少发生在一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这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C错误;D、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D错误。故选A。30.A【解析】【详解】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形成的4个精子,应该是两两相同,本题中形成三种精子,第二和第四个精子相同,第一和第三大体相同,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应该是基因突变形成的,A项正确。31.(1)

有性生殖

不同性状(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4)

碱基序列

基因表达和表型【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3、表观遗传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如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白化病是由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而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成黑色素引起的,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