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命题:赣州中学罗露平景德镇一中胡淑彤审题:九江一中王小书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设备、新产出、新价值,它意味着更高的发展质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瞄准战略性原始创新,在数字时代,更是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突进,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呈现。创新形成的新劳动资料、新生产工具、新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了新质生产力核心内容。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科技创新所推动。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性的创新业态体系;我们需要继续夯实基础,科学布局,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提高劳动者技能,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继续改善劳动资料,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摘自向晓梅《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材料二:从文化哲学的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其中,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我们统称之为“文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外部文化环境的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点明了文化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即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具有制约作用。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曾考察了各种社会样态中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他们发现,以象征意义为核心的文化并不是机械地由技术发明、生产力和经济状况决定的,【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或者说仅仅是生产力和经济状况的被动反映。恰恰相反,文化经常是影响技术进步和应用,进而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主动因素。在相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要素结构形式下的生产力,在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它全部的潜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其潜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受到阻碍。字字文化元素和文化环境可以影响构成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结构。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里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即生产力最优要素组成的最优结构,如用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培养的劳动者、高科技智能化的生产资料和新的劳动对象的最优组合,以及把它们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产领域形成新业态,如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生产领域。但是,新质生产力需要的诸要素能否得到最优化组合、从而能否配置在效率更高的生产领域,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些都要受所处文化环境和所含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优化及其组合成的最优结构,自觉地寻求、创造经济新业态。文化环境可以直接内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作用力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主动、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劳动者的思想文化观念对于劳动者的活跃性、主动性和革命性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过程来说,由劳动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包含关系:一方面社会文化不是劳动和生产力之外的存在,而是劳动和生产力的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人的劳动以及社会生产力如果不能内在地包含文化的规定性,就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毫无差别,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意识和文化是理解人类社会的前提,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的本质区别。综上,对文化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及推动这些条件内化形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同时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选自丁立群《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哲学意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传统产业不同,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B.按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诸如政治、法等文化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正加速呈现新质生产力的一些特点。D.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且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意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学布局,提高劳动者技能,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自觉地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自觉地寻求、创造经济新业态,使市场成为导向。【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C.在相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要素结构形式下,良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能激发生产力潜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D.“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有本质的区别,是因为人类劳动有意识和文化的参与,动物只是依靠本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浙江义乌,很多本地人从小受诚信商业文化的熏陶,积极探索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颖的各类小商品,如浪莎袜业。B.近年来,深圳龙岗区增强文化流动的经济推力,营造有利于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的环境,推动科技企业发展。C.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创作催生网络文学、在线音乐等新兴文化形态,这些新兴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D.华为员工普遍认同持续学习和创新的价值观,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从而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升级。4.新质生产力中“新质”的主要内涵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哪些具体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生命里的“中轴线”王成伟如我这样的过客,不在北京出生、成长,只是频繁地匆匆路过,也会生长出万千心灵的触须凝聚成独属于自己的那根中轴线,笔直地挺立在生命里,随着年岁渐长愈加醒目……我对北京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小学一年级课本上那篇《我爱北京天安门)湖北乡下一个偏僻学堂里的孩童,看着新课本里华丽宏伟的城楼,独自凝神幻想了半晌。后来,班里有一位同学成了“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北京一位小学生每隔半年会给他写信偶尔也会附上一张天安门的照片。这让我充满向往:我什么时候有可能到天安门广场?对山路远的乡下娃来说,当时连县城都不知道长什么样,连身边的大人们都没去过北京。A然而北京,却那般真切地和我牵了一根长长细细的线,若隐若现,有时还闪烁着彩虹光芒。长大了,命运安排我走出山村,进城读书。那年暑假,我和同班同学憋着劲想闯世界,脚步生平第一次跨出了省界。两个乡下少年,中像牵了一条线,坚定地迈向那个魂牵梦绕多年的圣地——北京。我们把18岁的初次远行当一份成长的礼物送给自己,以告别过去,成为大人。搭乘上一绿皮火车,仿佛骑上了高头骏马。抵达北京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沿着中轴线向小学课本上的天安门进发,向故宫靠近。拙的我不会骑自行车,便拿着硕大的地图,一边在后座为骑车载我的同学辨别方向,一边欣赏面而来的高楼大厦。不记得骑了多久,只知道看不到天安门就不能停止。沿路的绿荫遮挡着日,照拂着远方来的乡下少年。B北京的中轴线,那么绿,那么直!激动不已的我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俯视广场,心潮无比澎湃。17年后,我和这位老同学又在北京相遇了。我们频频举杯,一起为中轴线上那回味悠长青春干杯!曾经满心想着闯荡世界的热血激情,连同那些友谊,在我们骑行过的中轴线上,在个人的生命里愈发动人、鲜亮。【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我的父母日渐年迈,外出旅游已经难以脱离子女的陪伴,但我知道,北京对他们而言,和曾经的我们一样——从少年起,一直是个遥远的梦。母亲60大寿那年,我决心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提前半月,我打了电话,和父母提议我们过个不一样的寿辰,不请客,不收礼,不叨扰亲戚,用一趟北京之旅来纪念母亲这个特别的生日。父母欣然赞同。C那是个九月。北京的街头枝繁叶茂,景色宜人。这一次、我专程带父母来到了离中轴线不远的梅兰芳大剧院。母亲痴迷戏剧,在家乡唱了一辈子豫剧,还组建了一个资深票友剧团。但是到以京剧大师梅兰芳命名的国家级剧院欣赏演出还是第一次。那天,正赶上京剧《谢瑶环》首演,我开玩笑说,这是热情的北京专门为母亲祝寿的演出啊。华丽的服饰道具,优美的唱腔身段,专业的伴奏和灯光,让母亲看得如痴如醉,父亲也“乐不思蜀”。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出来频频谢幕,他们还久久地看着,舍不得离开。中轴线的核心---天安门,是所有到北京的游客必访的地方。那天,我陪着父母一大早赶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仪式,登上了城楼,游览了故宫……看着晨晖里双亲欢悦的神色,我倍感幸福。那一天,我们一家人一起到达了共同的梦想之地。此后,我还是时常出差,到北京的中轴线上奔波。庚子之年,我策划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大栅栏的一段记忆始终让我难忘。这是关于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梅洁是我湖北十堰的同乡。20世纪60年代,她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与同班的一位河北籍同学恋爱。那时,大栅栏小巷里的褡裢火烧便是这对乡下大学生最奢侈的美食。梅洁说,大栅栏有家大北照相馆很有名,可惜当年太穷,连毕业时都没钱拍一张纪念照。1970年,梅洁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蔚县,与未婚夫在当地结婚。一直等到一次出差北京的机会,他们才回到大栅栏,在大北照相馆补拍了结婚照,圆了他们的梦。30余年后,不满60岁的丈夫在长途列车上突然离世,那是梅洁一生跨不过去的伤痛。日后,她从河北移居北京,即便住处与大栅栏相距并不算远,却再也不敢独自回到那个写满甜蜜往事的大栅栏。2020年,还是一个九月,我带着摄制组,扶着膝伤严重的梅洁,再次来到大栅栏,重走她与丈夫半个世纪前走过的大街,在小巷里品尝曾吃过无数次的褡裢火烧,到大北照相馆门前遥望昔年旧影……一个75岁的老人,在大栅栏的街巷里,泪流不止,蹒跚慢行。我在摄像机后感慨万千:北京中轴线上大栅栏这块神奇的土地,到底见证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迎来送走了多少世事无常?也是那次,我才留意到,“大栅栏”按北京口音独特的念法,保留了古音,结合满语“沙剌”,读作“大拾烂儿”。世间所有的风景,都不单纯是物理意义上的景色。D天安门城楼、故宫、大栅栏……中轴线沿线一切的风物遗迹,都静静地挺立在历史和现实里,岿然不动。我和父母、同窗、师友沿着中轴线的情缘际遇,让北京中轴线如此诗意地映照着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还有我尚未到来的暮年;也见证着友情、亲情、乡情,成为我生命的烙印,结实地横亘、闪耀在生命的长河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不同时间段的经历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中轴线”。【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B.文章写“大栅栏”按北京口音独特的念法,展现了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和大栅栏这一历史文化地名的特色。11101110.C.“世间所有的风景,都不单纯是物理意义Ⅰ的景色”,这句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风景背后的情感和价值。D.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地理上的轴线,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脊梁.本文直接抒发了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赞美。7.下列对文中几处画线句含意和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B句通过描绘中轴线的绿色和直线形态,突出了它给人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也引出下文对中轴线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深入探讨。B.A句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根细线.虽然若隐若现,却总是牵引着作者的人生追求。C.C句交代时间、营造氛围,引出下文对北京之旅的具体叙述,包括带父母参观梅兰芳大剧院等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D.D句用短语“岿然不动”,强调了中轴线及其沿线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稳固地位和历久弥新的气质,凸显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8.标题中“中轴线”为什么加引号?“中轴线”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明。(4分)9.文章用较大篇幅写了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这是否多余?请做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恢①言:“全代②之时,北有疆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匈奴不敢轻侵。”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汉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汉穷海内之力,与匈奴争,而胜败相贸。夷狄贪鸷而不耻败,何易言恐也!全代之安者,代弗系天下之重轻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赵,东有燕,不能震动使之瓦解。燕、赵起而为敌方新,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觊觎之情以沮。天下既一于汉,则一方受兵而天下摇。率天下之力以与竞,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胜而知中国兵力止此也,恶得如全代之时,曾莫测七国之浅深哉?西汉都关中,而匈奴迫甘泉;东汉都洛阳,而上谷、云中被其患;唐复都长安,而突厥、回纥、吐蕃乘西墉以入;宋都汴,契丹攻澶、魏,卒使女真举河北以入汴,元昊③虽屡胜而请和。天子之所在,郑重以守之,彼即睨是为中国全力之所注,因殚其全力以一逞,幸覆败之,则天下若栋折榱崩①。且京师者,金帛子女之所辏也,其朵颐而甘心者,非且夕矣。由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余者,唯无可欲而不系中国之安危,故不争也。南蛮之悍,虽不及控弦介马之猛,然其凶顽奰发⑤,而不畏死,亦何惮而不为。乃间尝窃发、终不出于其域。非其欲有所厌也,得滇、黔、邕、桂而于中国无损,天子遥制于数千里之外,养不测之威,则据非所安,而梦魂早为之震叠。中国之人心亦恬然,俟其懈以制之,而不告劳,亦不失守以土崩。滇、粤可以制南,燕、代可以制北,其理一也。女真、蒙古之都燕,所以远南方也。中国之全力在于南天子孤守于北何为者乎代以一国制匈奴则有余,秦以天下则不足,汉、唐任之边臣而苟全,天子都燕,一失而不复收,其效大可睹矣。威以养而重,事以静而豫,如是者之谓大略。(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武帝》)【注】①王恢:汉武帝时将屯将军。②全代:战国之初,代自为一国,在今山西大同和河北蔚县一带。③元昊:西夏景宗李元昊,在位期间宋夏爆发三次较大规模战役,俱大败北宋。④栋折榱崩:正梁折断,椽子崩坏。指房屋倒塌。多比喻倾覆。⑤奰(bì)发:勃发。奰,怒,急促。【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中国A之全力B在于南C天子孤守D于北E何为者平F代以G一国制H匈奴则有余1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种树以时”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这两句的句式结构相同。B.都,建都,作动词,与《出师表》中“还于旧都”的“都”用法不同。C.豫,预先安排、筹划,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D.厌,满足,与《扬州慢》中“犹厌言兵”的“厌”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恢认为,战国时期强敌环伺的代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独立,能够赡养老人、抚育幼儿、适时耕作,是因为代国人不惧怕匈奴人,所以匈奴人不敢入侵代国。B.王夫之认为,中原每个朝代的都城都在不同的地方;作为天子所在地的都城,-定有重兵把守,防范严密,是夷狄不敢倾全力孤注一掷来进攻的地方。C.王夫之认为,匈奴即使占领了代国,也无法在代地安生;如果代国南面的赵国、东面的燕国都奋起反抗,与匈奴全力为敌,那么匈奴就会陷入孤立的境地。D.王夫之认为,南蛮强悍、凶狠顽强、暴躁冲动而不怕死,但南蛮即使占据滇、黔等地方也不敢安心,因为他们早已为中原王朝的实力所震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夷狄贪鸷而不耻败,何易言恐也!(4分)(2)俟其懈以制之,而不告劳,亦不失守以土崩。(4分)14.上述材料,王夫之认为“代国之所以平安而汉朝之所以受困”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送人之岭南①唐李郢关山迢递古交州,岁晏怜君走马游。谢氏海边逢素女②,越王潭上见青牛。嵩台月照啼猿曙,石室烟含古桂秋。回望长安五千里,刺桐花下莫淹留。送人之岭南宋刘敞君去炎方远,行行万里余。渐惊南瘴酷,益见北人疏。山谷藏雄虺,溪潭养鳄鱼。秋风雁不到,何处俟归书。【注】①岭南:五岭以南的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②素女:传说晋安帝时谢端偶得一大甥归养之于瓮中,化为一少女为端备食。自言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来助端备晨炊。【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颔、颈联运用典故与写景形成对照,展现友人在路上将接触到充满神话色彩的岭南风光。B.李诗首联既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及“君”“之”岭南的目的地,又寄予了诗人的不舍之情。C.刘诗颔、颈联以一“惊”字领起,想象友人进入岭南一路的所见,尽现诗人对友人此番南行的忧惧。D.刘诗尾联想象友人在岭南难以收到家乡来信的无奈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友人未来的担忧。16.两首诗都是写送友人到岭南,两位诗人对“岭南”的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维的五言绝句《画》中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佳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恰巧也有类似的句子“▲,▲”。(2)人们对同一件事看法总是见仁见智。司马迁说荆轲刺秦王“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苏洵在《六国论》中则认为“▲,▲”。(3)春雨滋润了花草,花草因春雨而更富诗意,植物与春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不解之缘,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是农业大国,①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②“只要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就能端牢中国饭碗,就能实现粮食安念。”③好比画家为精美的画卷挑选合适的颜色,④粮食育种学家也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画师”。我们不断地筛选出作物中具备优良性状的基因,将它们巧妙组合,聚合优点、改良缺点,经历漫长的选育,①。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育种都坚持田间选育,我们用牙咬,用眼瞪,凭借实践经验对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进行筛选——犹如沙里淘金,尝试着将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到一起,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②,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育种工作中,分子育种和智慧育种诞生了。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性状——尤其是抗性等需要进行复杂田间处理的数量性状,还能够节省基因克隆的工作量。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我们会因看到饱满圆润、整齐如一地生长的作物而感到喜悦,也会因为A的天气让许多田间工作停摆而焦虑,更经历过无数次需要从头再来的绝望,但即使面对重重困难,我们还是选择坚持,初心不变。想要成为一名粮食育种学家,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③。梦想源于热爱,成于坚持,粮食育种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唯有真正热衷于此,B,才能为实现“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2004年《感动中国》写给袁隆平院士的颁奖词)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在课堂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后,我们还需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备种、播种、施肥、浇水、花期调控、人工授粉、性状调查,到收获、筛选,无论寒冬酷暑,我们都需要在田野中反复试验,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做一粒拼搏向上的“种子”。既要深挖专业知识,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育种实践需要【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你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农业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仅要在一次次失败中积极总结、思考,还要拥有挣脱书本理论束缚、C的勇气,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路。令南令南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A..B.C.19.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下文中有对这个问句的回答,所以此处问号表设问。B.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性状——尤其是抗性等需要进行复杂田间处理的数量性状。——-此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C.(2004年《感动中国》写给袁隆平院士的颁奖词)——此处括号表示引语的出处。D.从备种、播种、施肥、浇水、花期调控、人工授粉、性状调查。-—这几处顿号表示有先后顺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20.请在文中画横线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文章第一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完整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们对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将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到一起,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我们创造了“哪吒”,“哪吒”也成就了我们。经历这次大赛,我们将成长为顶天立地、敢想敢干、勇担使命的中国青年。我们将以在大赛中收获的宝贵经验为起点,永葆“闯”的精神,精进“创”的本领,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青年人的力量。——吕晨昕(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哪吒”项目负责人。“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勇夺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冠军)材料二: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作为青年一代,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据材料二第2段可知,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说明的应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而不是“文化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B【解析】关系颠倒,据材料二第3段,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优化及其组合成的最优结构……”。3.C【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对文化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及推动这些条件内化形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换言之,要体现“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A、B、D三项都能体现,而C项体现的是科技对文化生产的促进作用。4.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②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③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④生产力质的跃迁。(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材料一第Ⅰ段讲“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表现领域。第3段讲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而涉及“新质”内涵的段落是第2段,其中涉及其内涵的有“战略性原始创新”“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生产力质的跃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四个短语。其中“战略性原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包含关系,通过拆分,可以得出答案。5.①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具有制约作用。②文化元素和文化环境影响新质生产力需要的诸要素能否得到最优化组合。③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作用力量。(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要解答本题,首要概括段意和理清层次关系。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阐述“文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第Ⅰ段提出观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外部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什么要关注?第2段讲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第3段、4段讲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结构要素的作用,第4段讲劳动者头脑中的文化观念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分别找到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段意即可。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直接抒发了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赞美”错,本文对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赞美并非直接抒发,而是通过个人的感悟和体验间接表达出来的。7.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无中生有,下文没有“对中轴线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深入探讨”相关信息。8.第一问:①“中轴线”在标题中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1分)②“中轴线”不仅指北京市地理中轴线,而且是比喻生命中的某种重要元素或核心,故加引号标注。(1分)第二问:“中轴线”主要有以下含义:(含义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

①北京城市中轴线:北京南北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②作者生命中的精神轴线:作者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和对北京的深厚情感,将北京的中轴线升华为自己生命中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成长的记忆和青春的回味。这条精神轴线凝聚了作者万千心灵的触须,成为生命中笔直挺立、醒目的存在。【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引号作用:在此标题中,“中轴线”加引号并非表示其字面意思,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称谓或含义。它指向的不仅是北京城的实际中轴线,还寓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等含义。“中轴线”含义:城市建筑轴线: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实际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是北京城的中心标志。历史文化象征:中轴线及其建筑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统一。都城规划理念:中轴线反映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设计理念和礼制文化,是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的统领。精神文化标志:对个人而言,中轴线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标志,凝聚着个人对城市的独特情感和记忆。9.答案一:写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并不多余,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由如下。①丰富文章内容:通过讲述梅洁的生平往事,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使读者不仅了解作者自己的故事,还能感受到与梅洁相关的生命故事。(2分)②使文章更连贯:有关梅洁的生平往事的补叙巧妙地联结了作者与北京中轴线的情感,使文章叙述更加连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旨。(2分)③扩展背景:梅洁的生平往事,构成了文章的重要背景和情感铺垫,使得后续对中轴线的描写抒情更有感染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绪。(2分)④强化主题:梅洁的生平往事与“中轴线”主题相呼应,都体现了对生命、梦想和追求的执着,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2分)(答对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理由,只要立足文本,分析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答案二:写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我认为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文章主要内容是个人成长与北京中轴线的情感纽带。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是无关紧要的存在。(2分)②作者虽非在北京出生、成长,但频繁的路过和与之产生的种种联系,是全文叙事的主线。而作家梅洁与作者不在同一时代出生,其人生与作者不同轨。(2分)③作者通过个人对北京中轴线的感悟,凝聚成独属于他自己的“中轴线”,笔直地挺立在他的生命里,并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愈加醒目。而作家梅洁的生平经历中则没有体现出这条“中轴线”。(2分)(如有其他理由,只要立足文本,分析有理有据,均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辨析作者构思和观点态度的能力。文中写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大体有如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通过写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增加了文章的多样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11页)】

全面地了解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体现文学交流:王成伟与梅洁之间的文学交流是文章的一部分,展现了文学界的友情和相互支持,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人文气息。强化主题表达:梅洁的生平往事与“中轴线”主题相呼应,都体现了对生命、梦想和追求的执着,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综上所述,王成伟在《生命里的“中轴线”》中用较大篇幅写作家梅洁的生平往事并不多余,反而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如果认为这部分内容多余,学生只要从文本内容出发,思考合理,分析有据,即应肯定。10.CEF【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能力,考生掌握了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即可从容作答。本题设置A、B、C、D、E、F、G、H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这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正确的断句为“中国之全力在于南,天子孤守于北,何为者乎?代以一国制匈奴则有余”。译文为:中国的主要力量在南方,而天子却孤守北方,是为了什么呢?区区一个代国就有余力抵抗匈奴。句中方位名词“南”“北”,是比较明显的标志词,主语分别是“中国之全力”“天子”,“中国之全力在于南”与“天子孤守于北”句意明确,所以在“南”“北”后面各断一次,即C、E两处。“乎”是虚词,常作为句末语气词,而“何为者”是惯用词组,由“者”字和动宾词组“何为”组成的“者”字短语,可单独成句,此处加上句末语气词“乎”,译为“是为了什么呢”,显然,“乎”的后面即F处是断句点。C、E、F三处为正确断句点,其他几处将句意点破,不是正确答案。11.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关键词语、特殊用法的能力。A项“种树以时”应为“以时种树”,译为“适时耕作”,“种、树”都作动词,“以时”译为“适时、按时”,“以”为介词,“时”为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因此“种树以时”的句式为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为“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刘邦)”。“以事”为介宾结构,作动词“告”的状语,“具”通“俱”,也是状语,句式也是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两句句式结构相同,A项表述正确。B项“都”文中出现在“西汉都关中”一句中,意为“建都”,作动词。《出师表》中“还于旧都”中的“都”意思为“都城”,作名词。B项说两者用法不同,表述正确。C项“事以静而豫”中“豫”的意思是“预先安排、筹划”。《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的意思是“安乐、舒适”。两者意思不相同,C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D项“厌”文中出现在“非其欲有所厌也”一句中,意为“满足”。《扬州慢》中“犹厌言兵”的“厌”的意思是“嫌弃、憎恶”。两者意思不同,D项表述正确。12.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致依据材料原文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查考生对原文内【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11页)】

容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其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概括。A项所述的王恢的观点在原文第一段中出现,“王恢言:‘全代之时,北有疆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匈奴不敢轻侵。’”说明王恢认为,战国时期强敌环伺的代国能够保持独立,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匈奴人是不敢入侵代国的。作者王夫之说“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从王夫之的话中可知:王恢认为匈奴不敢入侵代国是因为代国不惧怕匈奴。因此A项表述正确。B项所述的内容在原文第一段段尾出现,文段中列举了西汉、东汉、唐代、宋代等不同朝代设立的都城在不同的地方。“天子之所在,郑重以守之”,说明都城作为天子所在地,一定是重兵把守、防范严密的。而原文“因殚其全力以一逞,幸覆败之,则天下若栋折榱崩。且京师者,金帛子女之所辏也,其朵颐而甘心者,非且夕矣”中的“因殚其全力以一逞,幸覆败之”说明夷狄敢于倾尽全力孤注一掷,想着如果侥幸攻破了都城,便可以享有羡慕已久的都城中的金帛美女。B项中的“是夷狄不敢倾全力孤注一掷来进攻的地方”中的“不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内容,故选B。C项所述的内容在原文第一段中间出现,句子“匈奴即有代”“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表明作者认为:匈奴即使占领了代国,也无法在代地安生。“而南有赵,东有燕,不能震动使之瓦解。燕、赵起而为敌方新,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觊觎之情以沮”说明了匈奴不敢占领代国的原因,就是代国南面的赵国和东面的燕国都是强国,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与匈奴为敌,那匈奴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C项表述正确。D项所述的内容在原文第二段出现,由“南蛮之悍,虽不及控弦介马之猛,然其凶顽奰发,而不畏死,亦何惮而不为”可以知道:南蛮强悍、凶狠顽强、暴躁冲动而不怕死。另外,“则据非所安,而梦魂早为之震叠”中的“据非所安”则说明南蛮即使占据这些地方也不敢安心;“而梦魂早为之震叠”则表明南蛮早已被中原王朝的实力震慑。D项表述正确。13.(1)夷狄之人贪婪狠毒,不以失败为耻辱,哪里会轻易地说害怕谁呢!(贪鸷,贪婪而狠毒;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易,轻易;以上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2)只要耐心等待南蛮懈怠就乘机发动进攻来制服他们,这样既不兴师动众,也不因城池失守而土崩瓦解。(俟,等待;告劳,对别人诉说自己办事的劳苦状,兴师动众;失守,没有守住自己的地域,被敌方占领;以上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并能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第(1)题,句中关键词语有“贪鸷”“耻”“易”三个。“贪鸷”,作形容词,在这里作“夷狄”的陈述性谓语,译为“贪婪而狠毒”。“耻”,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辱”。“易”,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言”,译为“轻易”。还要特别注意虚词“何”与“而”。“何”,是副词,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反诘,译为“怎么、哪里”;“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第(2)题,句中关键词是“俟”“告劳”“失守”三个。“俟”,作动词,译为“等待”;“告劳”,作【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11页)】

动词,指对别人诉说自己办事的劳苦状,此处根据上下文意,不能简单地翻译这个词的意思,可意译为“兴师动众”,指发兵出征;“失守”,作动词,译为“没有守住自己的地域,被敌方占领”。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①“俟其懈以制之”,翻译“俟”时,可在前面加上修饰语“只要耐心”,来使句意更加完整、清晰;“以制之”,翻译时,前面需要补充“来制服他们”的方式,如“就乘机发动进攻”,这样句意就更完整、清晰。②“亦不失守以土崩”,需要给“失守”添上主语“城池”;还需要添上表原因的词“因为”,由句意可知“土崩”是“失守”的结果。整体来说,这个句子的翻译难度是比较大的,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文言文功底。14.①代国对天下没有重大的影响力,不够富裕,不够强大,匈奴人不愿意力争;代国的地理位置,让匈奴人不敢轻易进攻;②汉朝对天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有匈奴贵族羡慕与渴望的财富和美人;汉朝的军力部署比较集中,军事实力很容易被匈奴人探知。(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材料第一段有三处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代国之所以平安而汉朝之所以受困”的原因。第一处“全代之安者,代弗系天下之重轻也”这句话指出了代国平安,是因为代国对整个天下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反之,汉朝受困,就是因为汉朝对天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第二处“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赵,东有燕,不能震动使之瓦解。燕、赵起而为敌方新,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觊觎之情以沮。天下既一于汉,则一方受兵而天下摇。率天下之力以与竞,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胜而知中国兵力止此也,恶得如全代之时,曾莫测七国之浅深哉”,这些内容,说明匈奴即使占领了代国,也会担心代国周边的赵国和燕国会联合起来对它发起攻击,它无法预知对方的军事实力;而匈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招来了全天下的军队,一旦汉军不能取胜,匈奴人就会知道中原的兵力不过如此,不足以畏惧。第三处“天子之所在,郑重以守之,彼即睨是为中国全力之所注,因殚其全力以一逞,幸覆败之,则天下若栋折榱崩。且京师者,金帛子女之所辏也,其朵颐而甘心者,非且夕矣。由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余者,唯无可欲而不系中国之安危,故不争也”,这些内容说明汉朝京师是天子所在地,必然有重兵严密防守,而匈奴人会孤注一掷冒险攻城,如果侥幸攻破了都城,那么整个天下必然会土崩瓦解;另外,京师也有匈奴贵族羡慕和想要的财富美人。而代国没有匈奴人想要的东西,而且不关乎整个天下的安危,所以匈奴人不愿意力争罢了。综合以上三处表述可以知道王夫之认为“代国之所以平安而汉朝之所以受困”的原因。【参考译文】王恢说:“战国时期代国仍保持独立的时候,北面有强大的匈奴为敌人,内与中原各国交战,尚且能够赡养老人、抚育幼儿,适时耕作,匈奴人不敢轻易侵犯。”王恢难道真的知道代国之所以平安而汉朝之所以受困的原因吗?他说匈奴不敢入侵代国是因为代国不惧怕匈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汉朝以整个天下的力量与匈奴相互争斗,而胜败相互变易。夷狄之人贪婪狠毒,不以失败为耻辱,哪里会轻易地说害怕谁呢!独立的代国之所以平安,是因为代国对整个天下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匈奴即使占领了代国,而南面有赵国,东面有燕国,不【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5页(共11页)】

可能使这两个强国受到震动而土崩瓦解。当燕、赵两国奋起抵抗与匈奴全力为敌的时候,匈奴势必陷入孤立而无法在代地安眠,有鉴于此,匈奴觊觎代国的心思自然要有所收敛。天下既然已经被汉朝统一,那么一方有战事则整个天下都会动摇。汉朝动员整个天下的力量与匈奴争锋,也就是说,匈奴不费吹灰之力就招来了全天下的军队,一旦汉军不能取胜,匈奴人就会知道中原的兵力不过如此,不足以畏惧,这哪里能够像代国独立时那样,匈奴人根本无法探测到战国七雄的深浅呢?西汉建都于关中,而匈奴人曾迫近甘泉宫;东汉建都于洛阳,而上谷、云中地区遭受匈奴入侵的祸患;唐代又建都于长安,而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从西面攻入长安;北宋建都于汴京,而契丹人打到了澶州、魏州,最终女真拿下河北而攻入了汴京,西夏的元昊虽然屡次取胜却与宋朝讲和。京师是天子所在地,自然要以重兵严密防守,夷狄之人正是看到京师是中原全部力量倾注的地方,因而敢于全力孤注一掷,如果侥幸攻破了都城,那么整个天下就会像断了大梁的房屋一样,椽子和房顶必然会土崩瓦解。况且,京师是金帛美女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的达官贵人非常羡慕而已经急不可耐了。由此推断,代国之所以能不费力地抵御匈奴,是因为这里没有对方想要的东西,而且不关乎整个天下的安危,所以匈奴人不愿意力争罢了。强悍的南蛮,虽然不如精通骑射征战的北胡那样勇猛,但是他们凶狠顽强、暴躁冲动而不怕死,又会有什么忌惮不敢做的呢?他们曾经悄悄发动突袭,但最终没有将势力扩展到自己疆域之外。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而是因为即使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对中原王朝没有大的损害,天子遥控于数千里之外,涵养不可测度的威严,南蛮即使占据这些地方也不敢安心,早已被中原王朝的实力震慑。中原王朝的人心也很平静,只要耐心等待南蛮懈怠就乘机发动进攻来制服他们,这样既不兴师动众,也不因城池失守而土崩瓦解。云南、广东可以抵御南蛮,与燕、代之地可以抵御北胡,其道理是一样的。女真、蒙古(这些夷狄政权)定都燕京,目的是要远离中国主要力量所在的南方。中国的主要力量在南方,而天子却孤守北方,是为了什么呢?区区一个代国就有余力抵抗匈奴,但秦以举国之力对付匈奴却捉襟见肘,汉、唐任用重臣守边也不过苟全而已。明成祖迁都北京,京城一旦失守,就不可能收复,其效果大有可观。天子的威严因为善于涵养,方见其庄重;做事善于以逸待劳,事先做好准备就能做成功。能这样做的人就可以被称作有远大战略眼光。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李诗颔联运用“谢氏逢素女”“潭上见青牛”的典故,想象友人在岭南海滨可能遇到素女和在越王潭上见到青牛的情景,岭南地区是一个充满浓厚神话色彩、具有神秘异域风情的地方;颈联“嵩台”“月照”“石室”“烟”“古桂”是诗人想象友人见到的景物;“啼猿”是想象友人听到的声音;“曙”,破晓;“含”,笼罩;“秋”,秋天。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出了秋日破晓时分月亮照耀嵩台山巅,烟雾笼罩石室、古桂树的静谧旷远之景。颔联用典与颈联正面描写,两者正面相互映衬,并没有形成对照,A项表述错误,故选A。B项李诗首联“关山迢递古交州”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关山”,友人前往的地方——遥远的“交州”;“岁晏怜君走马游”中“岁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为年终;“怜”字,表明了诗人送别【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6页(共11页)】

友人时的不舍之情。B项表述正确。C项刘诗颔、颈联用一个“惊”字领起,颔联“南瘴酷”与“北人疏”相对比,想象友人将面对岭南地区瘴气弥漫、潮湿酷热,北人越来越稀少的残酷现实;也将看到山谷藏着的猛兽、溪潭中养着的鳄鱼,看到这些令人心生畏惧的大型动物;体现了诗人对岭南恶劣环境的恐惧与对友人将要去这样的地方感到极度的担忧。C项表述正确。D项刘诗尾联想象友人在岭南难以收到家乡来信的无奈与孤独,诗人认为岭南是个“秋风”与“雁”都到不了的地方;“何处俟归书”,到哪里去等待友人寄来的书信呢?期盼着友人能够早日归来,体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对友人未来的担忧。D项表述正确。16.(1)同:都认为“岭南”是很遥远的地方,李诗“迢递”和刘诗“方远”“万里余”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分)(2)异:①李诗侧重写岭南的神秘独特、景色优美、静谧美好。(1分)“谢氏逢素女”“潭上见青牛”的典故让人感受到其神秘独特;“月照嵩台”“烟含古桂”是静景,“啼猿”是动景,以动写静,衬托了景色优美、静谧美好的岭南。(1分)②刘诗侧重写岭南的瘴气弥漫、人烟稀少、山高水险、猛兽横生。(1分)如“南瘴酷”与“北人疏”对比体现瘴气弥漫、人烟稀少;“山谷”中“藏雄虺”,“溪潭”中“养鳄鱼”,可见岭南山高水险、猛兽横生。(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题干要求简析两位诗人对“岭南”理解的异同。其中相同点是李诗和刘诗都认为“岭南”是很遥远的地方,李诗“迢递”和刘诗“方远”“万里余”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不同点:①李诗“谢氏逢素女”“潭上见青牛”的典故,让人感受到岭南的神秘独特;“月照嵩台”“烟含古桂”是静景,“啼猿”是动景,以动写静,衬托了岭南的景色优美、静谧美好。诗歌运用想象和典故写出了神秘独特、静谧美好的岭南。②刘诗“渐惊”“人疏”体现令人惊愕、人烟稀少的岭南;“山谷”“溪潭”险地“藏雄虺”“养鳄鱼”,可见山高水险、猛兽横生的岭南;甚至“秋风”与“雁”都到不了,可见山高地僻的岭南。诗歌运用想象和环境描写,写出了瘴气弥漫、人烟稀少、山高水险、猛兽横生的岭南。17.(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每空1分,错、漏、添字则该空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8.A.捉摸不定(捉摸不透/变幻莫测/变化莫测)B.矢志不渝(矢志不移)C.独辟蹊径(另辟蹊径)(每处1分)【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成语知识,考查学生整合材料中关键信息、逻辑推理与判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前后两个分句分别表达了“喜悦”与“焦虑”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可见导致两种不同情感的原因也是相对的;另外需填成语的这个分句中的“停摆”,也说明是不太确定的天气情况,可填上“捉摸不定”或“捉摸不透”“变幻莫测”“变化莫测”等词语。捉摸不定:揣测不【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7页(共11页)】

透;不肯定。B处根据前面分句“热衷于此”的信息可知,在粮食育种方面是有志向的,这样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后一个分句“才能为实现‘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梦想而不断努力”,表明了为梦想坚持努力的意愿。所以可填“矢志不渝”或“矢志不移”。矢志不渝:矢,发誓;渝,改变;立下誓言绝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C处前一个分句表明了农业科研之路要从实践中总结、思考,后一分句“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路”表明了农业科研之路还需要不断创新,要做好这些就需要有异于常人的敢于开拓新风格新路径的勇气,因此可填“独辟蹊径”或“另辟蹊径”。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19.B【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考查考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句子: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句在后文中用了三个段落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可以确定句中的问号表设问。A项表述正确。B项句子: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性状——尤其是抗性等需要进行复杂田间处理的数量性状。这个句子中的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尤其是抗性等需要进行复杂田间处理的数量性状”是破折号前面的“目标性状”一词的递进,“尤其”一词就是表递进的连词。B项表述不正确,故选B。C项句子:(2004年《感动中国》写给袁隆平院士的颁奖词),此处括号表示引语“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出处,C项表述正确。D项句子:从备种、播种、施肥、浇水、花期调控、人工授粉、性状调查。这句中的几处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这是几个有先后顺序的词语间的停顿。D项表述正确。20.①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③做一粒心怀梦想的“种子”(每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的关键信息、梳理语脉、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构建与准确运用的综合能力。①处前文中“我们不断地筛选出作物中具备优良性状的基因,将它们巧妙组合,聚合优点、改良缺点,经历漫长的选育”这句表明粮食育种学家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努力育种,因此可以明确要填“最终培育出种子”;再进一步思考,结合前句中“多产粮、产好粮”的意思,说明粮食育种家以培育“高产、质优的种子”为目标,由此可知他们不仅“最终培育出种子”,而且“最终培育出高产、质优的种子”。②处根据前文中的词句“传统育种”“筛选”“尝试”“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可知,前一部分介绍在传统育种条件下我们做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后一部分探讨了“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育种工作中,分子育种和智慧育种诞生了”,可知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产生的新技术,关键词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另外,前一句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育种都坚持田间选育”让我们知道,这处是发生了变化的,故【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8页(共11页)】

可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③处从所需要填写句子的位置可知,需要填写一个本段的总起句;从后面的句子可知:“梦想”是这个段落探讨的主要话题;再从下面两个段落中的第一句话: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做一粒拼搏向上的“种子”,可明确要填一句运用暗喻修辞手法、句式相同的句子,再添上一个修饰语,便可填上:做一粒心怀梦想的“种子”。21.把①改为: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把②改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共4分;正确指出序号得1分,修改正确得1分;本题共有两处错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识别获取信息、辨析修改病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错误类型----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指句子前面(或后面)出现表示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如成败、升降、高低、好坏、优劣、强弱、得失、能否、是否、正误等),后面(或前面)却只有表示一方面意思(或“正”或“反”)的词语与之相对应,从而造成前后内容搭配不协调的现象。但是需要注意:有些词语本身就是两面词,具有两面性,如“影响”“水平”“质量”等词。当这类隐性均衡的词语搭配两面词语时,不可当成病句。句中“质量”一词具有两面性,即“质量好”与“质量坏”,而后文“能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只有一面,所以要在“能”的后面加上一个“否”字,变成两面,使整个句子协调。第②处关联词使用不当。用“只有……才……才……”替换“只要……就……就……”。二者都是条件复句的关联词,都表示满足一定条件产生一定结果。“只有……才……”强调的是一种必要条件,是达成结果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存在,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22.①原句中“用牙咬”“用眼瞪”“凭借实践经验”生动传神地展现了育种学家亲力亲为、细致努力的育种过程;“成千上万”形象说明杂交组合的数量多,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