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因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二)文学类阅读(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偷砖梁晓声春天来了。①春天,到底还是来了。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一一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的对住回搬几块行不行?”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郑娟说:“都是新砖。”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秉昆问放哪儿了。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3)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4)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材料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材料二: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注】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注】心性义理:属宋明理学范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B.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C.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D.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版,古代臣子上朝时所执的狭长木板,用来记事备忘。《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B.通判,官名,由北宋始置,辅佐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政务,同时又负责监察州府长官。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D.横渠,地名,因张载在此创办横渠书院而闻名。文中指张载,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敦颐初任分宁主簿时,久未决断的案件一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果断老练。B.在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时,周敦颐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争辩未果后,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对方醒悟并改判。C.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周敦颐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做事不惮劳苦。D.军事通判程珦知道周敦颐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学说上承接孔孟,下启学者,影响深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②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5)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二)古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岑参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2)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各借典故委婉表达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离骚》中的“,”,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2)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3)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诗词中提到“长安”的诗句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展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由“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叶挺原名叶为询,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内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叫军弛聘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叶挺将军纪念园内,策马奋战、铁骨铮铮的将军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祖国大好河山;铿锵有力的入党宣誓、()的家书朗诵、满腔热血的青春歌咏常常萦回于此。(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临其境出身期冀饱含深情B.身临其境出生含义饱含深情C.如临其境出生期冀声情并茂D.身临其境出身含义声情并茂(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B.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C.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D.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由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外来入侵生物已经超过630种,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3年,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平均每年新增入侵7﹣8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30﹣50倍。有统计显示,原产于北美洲的扶桑绵粉蚧是世界棉花、蔬菜的主要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5个省(市),其中既包括主要棉产区新疆、山东、河北等,云南、广东、山东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0多亿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还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被侵入地的物种数量由入侵初期的13科33种减少到5科5种,物种丰富度下降了约85%。。例如,人如果被红火蚁叮蜇,轻者皮肤出现瘙痒、痒痛和红肿,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被称为“破坏草”的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B.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C.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被称为“破坏草”D.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家夏衍先生在《种子的力量》中说,当种子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鲁迅先生还说过:“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结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C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A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因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分析作答。【解答】(1)C.“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错,原文材料一第④段是“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应是取决于中心势力的大小。故选C。(2)A.“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错误,原文材料一第①段是“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选项说法绝对化。B.“‘十伦’……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不是“十伦”,是以“己”为中心形成社会关系。C.“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错误,“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指的是“团体格局”的特征。故选D。(3)A.“差序格局”强调“少事长,贱事贵”“否定人格平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与此相反。故选A。(4)根据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可知,材料一以对比手法提出论点,先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是团体格局,而中国乡土社会组织是差序格局,通过对比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特点,既突出论点,让人印象深刻。根据材料二“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可知,材料二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在差序格局的制约下形成了差序人格,设问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好地领会作者观点。(5)根据材料一“十伦”中“长幼”原则,《礼记•大传》说的“亲亲”,材料二中的“少事长”可知,生母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于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根据材料二“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可知,探春作为贾府中的一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主奴分明不肯让步。根据材料二“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可知,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地位低贱,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地位尊贵,遵从“贱事贵”的原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不肯让步。答案:(1)C(2)D(3)A(4)①材料一以对比手法提出论点,先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是团体格局,而中国乡土社会组织是差序格局,以二者的不同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特点,全面突出论点,让人印象深刻。②材料二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在差序格局的制约下形成了差序人格,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好地领会作者观点。(5)①生母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于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②而探春作为传统家庭的一份子,协理大观园,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主奴分明不肯让步。③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根据当时的人伦礼法,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也就是她的母亲只能是王夫人,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不肯让步。(二)文学类阅读(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偷砖梁晓声春天来了。①春天,到底还是来了。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一一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的对住回搬几块行不行?”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郑娟说:“都是新砖。”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秉昆问放哪儿了。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3)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4)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联系文章内容,又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解答】(1)B.“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郑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C.“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D.“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故选A。(2)C.“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错,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故选C。(3)由“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可知,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都是新砖”看到别人家偷砖,郑娟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非常纠结又拧巴,希望自己“偷砖”的行为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由“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可知,周秉昆回到家时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现在泥泞还没干”周秉昆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他从妻子的话中听出了言外之意,起了疑心,开始生气。(4)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体到“偷砖”这一情节: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为此,市政府特批了一批砖垫在泥泞处,方便人们出行,改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却将这些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也动了心思,她带着儿子也把砖搬回了家……一是生活的真实:“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光字片生活条件很差,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二是人性的真实:“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可见,生活条件恶劣,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答案:(1)A(2)C(3)①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但她看到别人家偷砖,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希望偷砖一事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②周秉坤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后来起了疑心,开始生气。(4)①生活的真实: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当时的中国很贫穷。②人性的真实:很多人将市政府特批的一批垫在泥泞处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反映出恶劣生活条件之下,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材料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材料二: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注】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注】心性义理:属宋明理学范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B.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C.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D.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手版,古代臣子上朝时所执的狭长木板,用来记事备忘。《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B.通判,官名,由北宋始置,辅佐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政务,同时又负责监察州府长官。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D.横渠,地名,因张载在此创办横渠书院而闻名。文中指张载,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周敦颐初任分宁主簿时,久未决断的案件一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果断老练。B.在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时,周敦颐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争辩未果后,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对方醒悟并改判。C.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周敦颐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做事不惮劳苦。D.军事通判程珦知道周敦颐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学说上承接孔孟,下启学者,影响深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②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5)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C;“其言”是偏正结构,“其”是定语,修饰“言”,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2)D.“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错。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故选:D。(3)B.“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理解错误,原文是“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见是周敦颐在据理力争而意见依然不被王逵采纳后,气愤地丢下手版,打算自己弃官而返。故选:B。(4)①“黠”,狡猾;“得罪”,获罪;“污秽”,玷污。译文: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②“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非……耶”,莫非……吧、不会是……吧,表揣测语气;“开发”,开导、启发。译文:程颐对侯师圣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5)结合“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可概括出:最初,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结合“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可概括出: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醒悟并珍惜,将周敦颐当作朋友;结合“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抃再镇蜀,将奏用之”,可概括出: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并且还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答案:(1)D(2)D(3)B(4)①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②程颐对侯师圣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5)①最初,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②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醒悟并珍惜,将周敦颐当作朋友;③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并且还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担任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一经审讯,就立即清楚明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按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唯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于是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去了,打算弃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向人献媚,我不做这种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幸免于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的老百姓都说:“这就是能明察分宁案件的那个人,我们这下可有说理的地方了。”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官吏不敢决断,即使交代下去,老百姓也不愿意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彻底醒悟,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了你啊。”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冤案、惠泽百姓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辞劳苦,即使是有瘴疠疾病的地方、险峻遥远的地方,也要不慌不忙地慢慢视察。他因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知军,于是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安了家,屋前有条溪流,与溢江汇合,于是他就取在营道时居住的地方濂溪来命名。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周敦颐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学识广博并且身体力行,著有《太极图》,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他担任南安吏时,程珦是军事通判,看他精神面貌不同于常人,就跟他交谈,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周敦颐常常让他们寻找孔子、颜渊的快乐所在、所快乐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就从此发源、衍变。侯师圣跟程颐学习,没有明白,就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将他留下来,与他对床夜谈,过了三天才回去。程颐对侯师圣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嘉定十三年,周敦颐被赐谥号为元公。淳祐元年,被封为汝南伯,在孔子庙中陪祭。(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材料二:孔子、孟子之后,汉代儒学之士只是传授经学,而精深幽微地去阐释心性天道的风气已经断绝很久了。(这种风气)自周敦颐开始兴起,程颢、程颐继承,又有张载等大儒一批批地连续出现,孔子之学发展昌盛。如果要说阐明心性、义理(同属宋明理学范畴)等学问的精粹之处,应当是周敦颐率先打破了之前儒学学术黯淡的困境。(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二)古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岑参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2)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各借典故委婉表达怎样的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从朋友到君王”错误。结合“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可知,诗歌中“云雾待君开”中的“君”是指友人“蒋侍御史”,而非“君王”。故选D。(2)根据小注①可知,“避骢马御史”是指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桓典执政毫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的人都十分畏惧他,说:“走着走着要停下来,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足见马御史的为官正直,刚正不阿。首句“忽闻骢马至”反用了骢马御史的典故。“喜见故人来”句中一个“喜”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友人蒋侍御史,不避反喜,也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根据小注②可知,“乌台”指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诗句中“乌台客”指的是在御史台供职者,此句运用典故,指友人“蒋侍御史”。“须怜白发催”的意思是“时间易逝,年华易换,应当珍惜今日时光”。劝慰友人既然在御史台为官,就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有所作为,诗中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答案:(1)D(2)首联反用骋马御史的典故,不避反喜,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尾联运用乌台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译文:忽然听到骢马到来的声音,很开心见到老朋友。相聚的时光不多,想刚说话又计算着分别的时间。大好河山合适在傍晚眺望,重重云雾还待蒋侍御拨开,以造福百姓。为了报答皇上的厚望,得珍惜时光,及早建功立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离骚》中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2)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3)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诗词中提到“长安”的诗句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重点字:修)(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重点字:酌)(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重点字: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展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由“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叶挺原名叶为询,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内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叫军弛聘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叶挺将军纪念园内,策马奋战、铁骨铮铮的将军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祖国大好河山;铿锵有力的入党宣誓、()的家书朗诵、满腔热血的青春歌咏常常萦回于此。(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如临其境出身期冀饱含深情B.身临其境出生含义饱含深情C.如临其境出生期冀声情并茂D.身临其境出身含义声情并茂(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B.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C.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D.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由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包括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判断。(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分析画线句子,找出其中的语病,然后针对语病利用排除法加以选择。(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确定使用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具体构成和表达效果。【解答】(1)“如临其境”意思是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这个环境或比喻自己好像亲自参加了一件事;“身临其境”是亲身到过某个地方。此处是指这种参观模式使人们仿佛到了叶挺生活和革命过的地方,故选“如临其境”。“出身”是家庭经济基础所奠定的身份;“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中生出来。此处指叶挺是农民身份,故选“出身”。“期冀”意为“期望”;“含义”的意思是所包含的意义,意思。此处是指老师为叶挺取其名是对其有所期望的,故选“期冀”。“饱含深情”是指心中充满了很深厚的感情;“声情并茂”是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此处的“家书朗读”更侧重于充满情感,故选“饱含深情”。故选:A。(2)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党中央作出指示”与前后陈述对象不一致,故应将其改为“根据党的指示”,据此排除B项;二是“领导和组建”语序不当,应互换位置,据此排除A项。D项中“中华民族”做主语,和后面内容都不搭配,且改变了原意,故排除。故选:C。(3)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守望”一词将“将军雕像”拟人化,将军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征战南北,去世后他的雕像依然深情地守望着祖国山河,表达了作者对叶挺将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答案:(1)A(2)C(3)拟人。此处将叶挺雕像比作人,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叶挺将军雕像像叶挺将军本人一样至死不忘守望祖国河山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外来入侵生物已经超过630种,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3年,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平均每年新增入侵7﹣8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30﹣50倍。有统计显示,原产于北美洲的扶桑绵粉蚧是世界棉花、蔬菜的主要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5个省(市),其中既包括主要棉产区新疆、山东、河北等,云南、广东、山东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0多亿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还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被侵入地的物种数量由入侵初期的13科33种减少到5科5种,物种丰富度下降了约85%。。例如,人如果被红火蚁叮蜇,轻者皮肤出现瘙痒、痒痛和红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