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病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3)“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昷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昷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诽。”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荫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B.按察,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入学、任官或免罪的权利。如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②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5)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蜀相》中从视听角度以乐景写哀情,感慨世事变迁英雄寂寞,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悼的两句诗是“,”。(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各题。在近日召开的“遏制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①,月饼包装全方位“瘦身”。月饼回归本味,过节回归初心,中秋才不会走形。中秋是拜月的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起源于上古,定型于汉,普及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因此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远超太阳。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入诗入骨入相思,入脑入口入肝肠。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我今天所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视过的同一个月亮啊!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感怀古人和他们的人生经历。③。从过去到现在,很多人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今年中秋,依旧诗声琅琅。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在华夏各处代代相传的念诵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等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讲述中,得以充分彰显。(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有人认为将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换为“只有中国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意思也不会改变,你认为可以这样换吗?请简述理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①___________。“土味”在网络流行语中是俗气、反潮流、不洋气等一类词汇的统称。不只在建筑界,作为一种独特的“审丑”趣味,“土味”近年来在大众文化领域似乎呈现出某种蔓延趋势。“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调剧随之而来,悲剧也会②___________”“土味文化”盛行之下,如何让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和不良信息丧失其寄生土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美育作为一种③___________的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它并非是④___________的,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袁隆平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D.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的长河奔涌向前,有些人慨叹“历尽千帆,归来已不再少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如果说“千帆过尽”注定无法改变的,那就坦然接受,换一个角度看,“千帆过尽”又何尝不是一种丰厚的经历和经验,带着这种心态再品“仍是少年”“不再少年”也许就是各有其妙了。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你更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D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材料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角度具体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分析作答。【解答】(1)A.“因为……,所以……”因果颠倒,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同时,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即使20世纪初以来……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C。(2)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说法错误,“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是“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故选A。(3)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4)从论证结构角度分析,材料第一段开篇指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开篇亮明观点;第二段主要阐述内容为“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第三段主要阐述内容为“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第四段“‘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和第五段“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则主要阐述了“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据此可知,首段点明观点,下文展开分析最后得出观点的现实意义,论证结构上属于层进式。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本文方法多样,原文第三段“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大学》中“《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均采用了引用论证;文中把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充分。(5)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答案:(1)C(2)A(3)D(4)①论证结构:层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5)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病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3)“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重要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物象在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精神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故选:C。(2)B.没有肖像描写。故选:B。(3)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铁铲”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可知,“铁铲”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由“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4)由“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可知,“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可知,“南泥湾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答案:(1)C(2)B(3)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4)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昷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昷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诽。”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荫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B.按察,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入学、任官或免罪的权利。如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②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5)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不试者”为“永不预选”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奏荫恩”为“罢”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2)B.“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错误,按察,在文中是一个动词,巡察、考查的意思,上文“按察使”才是官名。故选B。(3)D.“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错误,根据“及此事边,因缘多故”可知,仁宗皇帝时,并非天下太平,而是边境多事。故选D。(4)①“易”,更换;“监司之不才者”,定语后置句;“澄汰”,淘汰。译文: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②“诚”,果真,如果;“朋”,结为朋党;“其”,这。译文:果真使君子相互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5)根据“今之荫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可知,旧荫子法推恩太广。根据“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可知,裁减原有的规制。答案:(1)B(2)B(3)D(4)①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②果真使君子相互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5)①旧荫子法推恩太广。②裁减原有的规制。参考译文:庆历三年八月丁未日,任命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正专心一意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时的政事。范仲淹遇朝后上书说了十件事,全部被采用。又任命富弼担任枢密副使,皇帝把让天下太平的事交给辅相,任命富弼主持北部边防事务,范仲淹主持西部边防事务。富弼上奏当世之事务十多条以及安定边防的十三条策略,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开始不高兴。冬十月,任命张昷之、王素等担任都转运按察使。此前,知谏院欧阳修说:“天下官吏已经很多,朝廷无法都了解他们的贤愚善恶,请求制定考查的法令。在内外朝官中,从三丞郎官中选拔精明强干、正直廉洁的人担任按察使,让他们下到州县,全面考察官吏。”皇帝下诏采纳欧阳修的建议。富弼、范仲淹又请求下诏中书省、枢密院,选拔各路转运按察使,将不能胜任职务的都罢官。于是,张昷之等人首批被入选。范仲淹挑选负责监察的官员时,取过官员名簿,对没有才干的人一笔勾去。壬戌日,诏书说:“考核官吏的法规已经陈旧。祥符年间,天下太平,所下达的诏书条例,全都务求宽大。到现在边境多事,原因复杂,想要得到能应对时务、不会对不起职位的贤才,不通过奖赏,众人的志气得不到激励;不通过甄别,人的情感不足以激发。“于是,更改制定官员考核、升迁的法令。范仲淹、富弼认为,官员太多,是因为考核太频繁,容易获得高位。京城、朝廷的官员四年考核一次,到前行郎中为止。少卿、监以上的官员,限定为七十人,有缺员时才补充。少卿以上的官员,按照圣旨迁官。这个法令比旧法更为细密。十一月丁亥日,下诏书说:“现在的荫官法,推恩太广以致于疏远的宗族也能蒙受到恩泽,年纪幼小的就被授予官职,不知道立身的道理、从政的方法,却与仕进同时任官晋职,不是审慎地对待官爵和百姓的做法,应列为法令。”于是更改制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开始裁减原有的规制,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从此荫补的恩泽被消减了。四年夏,皇帝与执政官员谈论到朋党的事情,范仲淹对答说:“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正直与奸邪的官员,各自形成一党,关键在于主上的鉴定辨别而已。如果让君子互相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是不可禁止的。”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详细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解答】(1)C.“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2)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大意是自己光阴虚度,都四十岁了才开始为郎官,诗人自伤身世,“蹉跎”“自怜”可谓直抒胸臆,抒情较为直接,应是没有他人的提携的原因,有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颔联写景,秋景显得萧瑟凄凉,借景抒情,流露出年华空逝的感伤之情。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借典抒情,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诗人希望借兵部李侍郎能提携自己,借他之“光”,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答案:(1)C(2)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赏析: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这首诗虽然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说,在岑参整个诗歌创作中称不上上乘之作,也确定不了他在唐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该诗亦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不过,作为岑参全部诗歌中的一首来讲,它的意义决不在于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是具有史料性价值,即它是研究岑参生平特别是生年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直受到有关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蜀相》中从视听角度以乐景写哀情,感慨世事变迁英雄寂寞,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悼的两句诗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重点字:鹂)(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橹)(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各题。在近日召开的“遏制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①,月饼包装全方位“瘦身”。月饼回归本味,过节回归初心,中秋才不会走形。中秋是拜月的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起源于上古,定型于汉,普及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因此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远超太阳。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入诗入骨入相思,入脑入口入肝肠。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我今天所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视过的同一个月亮啊!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感怀古人和他们的人生经历。③。从过去到现在,很多人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今年中秋,依旧诗声琅琅。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在华夏各处代代相传的念诵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等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讲述中,得以充分彰显。(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有人认为将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换为“只有中国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意思也不会改变,你认为可以这样换吗?请简述理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①处,根据前文“在近日召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可知,“天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