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1.(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醒来——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从1842年到1898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1092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彭定康更是企图把过去殖民150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热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果”土地的1899年,就道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严密封情,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族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选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发展有着坚实基础。被网友誉为“护国歌校长”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不久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讲述年轻人经营一间咖啡小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却是阳光满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一国两制”下,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具有特殊地位,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城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应对新变化,化解新挑战,这个过程也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选自2022年6月30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港回归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地生活,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B.英国政府革故鼎新,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的政治实体,让香港民众享有了公民基本权利。C.经营咖啡小店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传递着香港青年“阳光满溢”“一起向未来”的正能量。D.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抵御风浪、战胜挑战,越发光华璀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民众备受煎熬,可他们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B.如果中国没有实行“一国两制”,如果香港没有回归,香港很难具有今天的特殊地位,成为世界领先城市。C.香港走出困境、实现由乱到治再到兴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D.有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的未来必定充满希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历经风雨见彩虹、携手同心向前进的共同心声。B.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圳和香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版图的轮廓种下1997棵土沉香树以志纪念。C.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和便利性。”D.一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4)材料一与《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着独特的写作视角,请分别概括其视角特点。(5)两则材料“既有政治高度,又写出了人民心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来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时期绵延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B.虽然舅妈找来的照片模糊不清,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C.小卿一直不相信母亲已经离世,直到看到第二张画像,才产生了动摇,最终接受了事实。作者细腻地描写出母女这样特殊的“见面”时女儿的心理变化。D.小卿母亲和画师杨宝丰是革命战友,小卿母亲牺牲了,杨宝丰以开画像馆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最后也牺牲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1944年的春末”到“1951年的一天”以及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勾连了整篇小说的情节,脉络清晰,行文流畅。B.小说通篇没有一个形容抗战形势如何紧张凶险的句子,但师傅在画像时的一笔一画都仿佛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令人压抑和恐惧。C.“无法完成的画像”成为讲述人“我”心中的未解之谜,制造了悬念,也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悲壮形象。D.小卿母亲的画像历经波折始终无法完成,然而,一幅清晰动人的革命者画像却被作家用其满溢的情感与娴熟的技巧悄然完成了。(3)小说中“舅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作者以工笔画般的技巧为我们细致勾勒出层层波折,请在文中找出三处波折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②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何氏宅园亭①王安石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辞世前两年在江宁(在今江苏南京)一位姓何的朋友家,为他家中的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运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B.诗中的榴花怒放枝头,荷叶浮于水上,一花一叶,红绿对照,色彩鲜明,颇具美感。C.王安石善于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来抒发感慨,此写法与他的《登飞来峰》相同。D.王安石的这首五言绝句,用字工巧,用典贴切,对仗精工,含蓄委婉,历来为人称道。(2)王安石晚年的绝句精深华妙,令人击节赞叹。本诗后两句言简意赅,极具哲理气息。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2)《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化味十足的,还属西湖,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四周山峦如黛,清澈的湖面。单看那西湖十景的名字,就足让人心荡神摇了: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南屏晓……然而,若不是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反复领略,细细玩味,还难以体味西湖景致的妙处。也只有走到历史深处,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才能感受到这些景致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感恩,是西湖故事中的一笔。著名的西湖“三堤”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也体现了对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吏的褒扬。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看到西湖草长水洇、葑菱集聚、淤泥污浊,以工代赈,疏浚西湖,花了20多万人工,挖泥筑堤,贯通西湖南北两侧,堤上、亭台错落、六桥点缀、旖旎从风,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闲逸的风景线。后人为缅怀苏东坡,称此堤为“苏堤”。自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常被视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白堤”是杭州人民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白居易起的名字,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深广、海内外声名卓著的西泠印社就在白堤边。“杨公堤”,则是人们为纪念明代曾任杭州知州的杨孟瑛命名的,长堤卧波,方便了交通,也增加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可见,谁对人民有过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①____,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②____,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③____。《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体弱多病的(甲)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丙)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丁)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曹雪芹着重表现的是林黛玉如何“放晦气”。(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A.甲:林黛玉乙:李纨丙:紫鹃丁:林黛玉B.甲:惜春乙:王熙凤丙:雪雁丁:史湘云C.甲:林黛玉乙:王熙凤丙:雪雁丁:贾宝玉D.甲:惜春乙:李纨丙:紫鹃丁:薛宝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帖子:2016年11月14日,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这个被辟谣多次的帖子在我国反复出现,每次浏览量都是10万+。其现象引人深思。(2)今年秋季学期施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3)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明确指出:高考命题底层逻辑发生深刻变化,继续深化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换,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为何国家如此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各学科学习是什么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难在哪里,又该如何落实?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你有何体验、见闻、思考或建议?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1.(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醒来——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从1842年到1898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1092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彭定康更是企图把过去殖民150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热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果”土地的1899年,就道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严密封情,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族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选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发展有着坚实基础。被网友誉为“护国歌校长”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不久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讲述年轻人经营一间咖啡小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却是阳光满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一国两制”下,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具有特殊地位,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城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应对新变化,化解新挑战,这个过程也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选自2022年6月30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香港回归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地生活,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B.英国政府革故鼎新,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的政治实体,让香港民众享有了公民基本权利。C.经营咖啡小店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传递着香港青年“阳光满溢”“一起向未来”的正能量。D.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抵御风浪、战胜挑战,越发光华璀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民众备受煎熬,可他们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B.如果中国没有实行“一国两制”,如果香港没有回归,香港很难具有今天的特殊地位,成为世界领先城市。C.香港走出困境、实现由乱到治再到兴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D.有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的未来必定充满希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历经风雨见彩虹、携手同心向前进的共同心声。B.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圳和香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版图的轮廓种下1997棵土沉香树以志纪念。C.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和便利性。”D.一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4)材料一与《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着独特的写作视角,请分别概括其视角特点。(5)两则材料“既有政治高度,又写出了人民心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视角的能力。要结合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理解文本内容,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B.“让香港民众享有了公民基本权利”错,根据原文可知,“香港民众没有公民基本权利”。故选:B。(2)C.“实现由乱到治再到兴的事实”错,根据原文可知,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故选:C。(3)材料二重在强调香港在祖国的带领下正繁荣发展,ABC均未涉及发展。D.“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属于香港繁荣发展的内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本文是围绕香港民众的爱国行为,表现香港民众炽热的爱国之情:“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果’土地的1899年,就道10万乡民奋起抗争”“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5)首先,从政治高度上看,两则材料分别写于2022年7月3日和2022年6月30日,都写于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且紧扣香港回归这一大主题,有政治高度。此外,从内容上看,材料一围绕香港民众的爱国行为——“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界’土地的1899年,就遭10万乡民奋起抗争”“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表现香港民众炽热的爱国之情;材料二写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巨大变化和繁荣昌盛——“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表达了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体的心声。答案:(1)B(2)C(3)D(4)①材料一:围绕香港民众的爱国行为,表现香港民众炽热的爱国之情。②《别了,“不列颠尼亚”》: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5)①两则材料都写于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紧扣香港回归这一大主题,有政治高度。②材料一主要写香港民众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材料二主要写香港回归后的巨大变化和繁荣昌盛,表达了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体的心声。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来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时期绵延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B.虽然舅妈找来的照片模糊不清,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C.小卿一直不相信母亲已经离世,直到看到第二张画像,才产生了动摇,最终接受了事实。作者细腻地描写出母女这样特殊的“见面”时女儿的心理变化。D.小卿母亲和画师杨宝丰是革命战友,小卿母亲牺牲了,杨宝丰以开画像馆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最后也牺牲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1944年的春末”到“1951年的一天”以及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勾连了整篇小说的情节,脉络清晰,行文流畅。B.小说通篇没有一个形容抗战形势如何紧张凶险的句子,但师傅在画像时的一笔一画都仿佛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令人压抑和恐惧。C.“无法完成的画像”成为讲述人“我”心中的未解之谜,制造了悬念,也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悲壮形象。D.小卿母亲的画像历经波折始终无法完成,然而,一幅清晰动人的革命者画像却被作家用其满溢的情感与娴熟的技巧悄然完成了。(3)小说中“舅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作者以工笔画般的技巧为我们细致勾勒出层层波折,请在文中找出三处波折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小说人物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筛选人物相关信息,从人物、情节等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波折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解答】(1)B.“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错误,“师傅掐灭香烟,盯着模糊不清的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舅妈焦急地催师傅:‘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师傅再次把照片拿近端详着,‘好吧,就它吧。’他平静地说”“师傅缓缓睁开眼……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到第四天,留下一只眼晴,他再也画不动了。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师傅闭上眼,没有说一句话”“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从一系列师傅行为的分析,师傅愿意画像,并非是因为舅妈真诚的恳求,而是另有隐情。故选B。(2)A.“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错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的表述,文字不多,应为轻描淡写的两处枪声。故选A。(3)依据原文对舅妈的描绘,“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舅妈焦急地催师傅”,可知舅妈角色,推动情节的发展。“画像”时的诸多情节与“舅妈”密切相关,如“舅妈”找到全家福,“画像”才得以继续。“舅妈坐在一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数落小姑子的欲望。她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那个小家,好好过活。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是干啥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自己决定了,也不让我们参考一下意见,甚至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您说,哪有这样的。’”,舅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了人物。“舅妈”对小卿母亲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介绍,侧面衬托印证了小卿母亲革命者的身份。(4)“师傅说:‘照片呢?’舅妈只找到了一本薄薄的相册,里面的照片却不见了。舅妈问小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墙角处放着的一个红花的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这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观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没有照片,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师傅面露难色,对舅妈说:‘没有照片,我画不出来。你还是另请高人吧。’”,第一层波折:舅妈请师傅来画像结果照片突然找不到了,不见的原因是被小卿烧掉了,画像不能进行了。“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最后经师傅提醒,回家去找”“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第二层波折:虽然小卿烧掉了照片,但是舅妈在家里找到一张全家福,画像又可以继续了。“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第三层波折:师傅两次画像,就在每次画像即将完成时,画像却突然不见了。答案:(1)B(2)A(3)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画像”时的诸多情节与“舅妈”密切相关,如“舅妈”找到全家福,“画像”才得以继续。②侧面衬托人物。“舅妈”对小卿母亲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介绍,侧面印证小卿母亲的革命者身份。(4)①第一层波折:舅妈请师傅来画像结果照片突然找不到了,不见的原因是被小卿烧掉了。②第二层波折:虽然小卿烧掉了照片,但是舅妈在家里找到一张全家福。③第三层波折:师傅开始画像,就在画像即将完成时,这副画像却突然不见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②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杜、柴两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更相”作状语,修饰“白”,两者不能断开。“玉及诸子”作“罪”的宾语,两者不能断开,排除BD;“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作“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2)D.“文中的‘教习’即此意”错误,文中的“教习”是教授的意思。故选:D。(3)B.“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错误,根据原文“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可知,唱歌跳舞不是他的特长。故选:B。(4)①“合乐”,调制音乐;“作”,演奏;“无乃……乎”,恐怕……吧。译文:现在将军号称为天子调制音乐,却要在自己庭院中演奏,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②“铸”,铸造;“不如法”,不合音律的要求;“数”,多次;“改作”,改制。译文:杜夔令柴玉铸造铜钟,铜钟的声韵清浊大都不合音律的要求,多次销毁改制。(5)根据原文“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可知,杜夔考虑周全,敢于直谏;根据原文“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可知,杜夔尽职尽责,要求严格;根据原文“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可知,杜夔立场坚定,原则性强。答案:(1)C(2)D(3)B(4)①现在将军号称为天子调制音乐,却要在自己庭院中演奏,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②杜夔令柴玉铸造铜钟,铜钟的声韵清浊大都不合音律的要求,多次销毁改制。(5)①考虑周全,敢于直谏;②尽职尽责,要求严格;③立场坚定,原则性强。参考译文:杜夔字公良,是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中平五年,因病辞职。州郡司徒礼聘他,因为天下大乱,他奔赴荆州。荆州牧刘表下令让他和孟曜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音乐准备好以后,刘表想在庭院内欣赏,杜夔劝诫道:“今将军名义上是为皇帝准备雅乐,而在庭院内欣赏,恐怕不可以吧!”刘表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演奏。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让杜夔任军谋祭酒,在太乐手下任职,井命令杜夔创作雅乐。杜夔精通音乐,聪明过人,各种乐器无所不能,只有唱歌跳舞不是他的特长。当时散郎邓静、尹齐擅长唱雅乐,歌师尹胡也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养知晓前代各种舞蹈,杜夔主管此事,精心研究考证前代经典,收集近代学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继承恢复前代的古乐,这些事都是从杜夔开始的。黄初年间(220﹣226),杜夔任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识。杜夔命令柴玉铸铜钟,声音清浊,与古法不合,杜夔命令他多次重新制作。柴玉感到厌烦,说杜夔任意指挥,所以也常常反驳不听杜夔的意见。杜、柴两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魏文帝曾丕很喜欢柴玉,又下令杜夔和左骧等当着各宾客吹笙弹琴,杜夔很不愿意。因此,曹丕也感到不满。后来因为其他事而把杜夔拘囚起来,让左骧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自恃所学都是雅乐,这是作官的资本,心中还是表示不满,杜夔于是被罢免而死。杜夔的弟子有河南邵登、张泰、桑馥,他们都官至太乐丞,下邳县陈颃任司律中郎将。自汉代左延年始,他们虽然擅长音乐,但大都喜欢郑国的俗乐,真正能保存继承古乐的人,推杜夔为天下第一。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何氏宅园亭①王安石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辞世前两年在江宁(在今江苏南京)一位姓何的朋友家,为他家中的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前两句运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B.诗中的榴花怒放枝头,荷叶浮于水上,一花一叶,红绿对照,色彩鲜明,颇具美感。C.王安石善于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来抒发感慨,此写法与他的《登飞来峰》相同。D.王安石的这首五言绝句,用字工巧,用典贴切,对仗精工,含蓄委婉,历来为人称道。(2)王安石晚年的绝句精深华妙,令人击节赞叹。本诗后两句言简意赅,极具哲理气息。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认真理解后两句诗意的基础上由表入里,思考其蕴涵的哲理。【解答】(1)D.“用典贴切”有误,这首绝句并没有用典。故选:D。(2)“荷叶参差卷”,荷叶不是一下子打开的,不是整齐地长成“擎雨盖”那么大的,而是参差地有先有后地慢慢舒张,荷叶有它自己成长的规律。“榴花次第开”,“次第”,即先后有序地,“花时无早晚,不必嫁春风”,并非所有的花都开在春天,更不必都在初春绽放。突出强调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但令心有赏”,但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发现了自己愿意投注的方向。“岁月任渠催”,就不会再觉得时间匆促、不会再慨叹年华易逝,就不会再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了。作者由物及人,感慨于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不必慨叹年华易逝,重要的就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令自己“心有赏”的目标和方向。此诗是王安石晚年,辞世前两年在江宁一位姓何的朋友家,为他家中的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体现了作者远离官场,心境旷达,对生命充满温情与热爱。答案:(1)D(2)①诗人看到水中的荷叶有先有后慢慢舒展,树上的榴花先后有序地怒放,感受到了它们都有其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②由此作者心生感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人何尝不是一样?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就不会再觉得时间匆促,年华易逝。③晚年的王安石远离官场,心境旷达,深婉不迫,对生命充满温情与热爱。译文:新长出的荷叶几乎都卷在一起,还未展开;石榴花也在依次绽放。只要心中有可以欣赏的事物,来寄托我们的情感,任凭岁月流逝也可以波澜不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化味十足的,还属西湖,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四周山峦如黛,清澈的湖面。单看那西湖十景的名字,就足让人心荡神摇了: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南屏晓……然而,若不是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反复领略,细细玩味,还难以体味西湖景致的妙处。也只有走到历史深处,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才能感受到这些景致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感恩,是西湖故事中的一笔。著名的西湖“三堤”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也体现了对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吏的褒扬。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看到西湖草长水洇、葑菱集聚、淤泥污浊,以工代赈,疏浚西湖,花了20多万人工,挖泥筑堤,贯通西湖南北两侧,堤上、亭台错落、六桥点缀、旖旎从风,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闲逸的风景线。后人为缅怀苏东坡,称此堤为“苏堤”。自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常被视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白堤”是杭州人民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白居易起的名字,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深广、海内外声名卓著的西泠印社就在白堤边。“杨公堤”,则是人们为纪念明代曾任杭州知州的杨孟瑛命名的,长堤卧波,方便了交通,也增加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可见,谁对人民有过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答题时需要先找出病因,进而具体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将其中一句确定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几句变为句子的定语,改写成一个单句。【解答】(1)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清澈的湖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所以应该用成语“波光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感恩是西湖故事中着力叙述的一笔,所以应该用成语“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堤上绿叶繁茂覆盖成荫,所以应该用成语“绿树成荫”。“绿树成荫”: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2)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著名”修饰“三堤”,把“著名的”放在“三堤”前面;二是成分残缺,缺少和“褒扬”搭配的主语,在“体现了”后加上“人民”。(3)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白堤’是杭州人民起的名字”,再将附加成分“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白居易”“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深广、海内外声名卓著的西泠印社就在白堤边”抽出来,再将它变成4个短句子“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旁边是西泠印社”“其金石篆刻研究影响深广”“声名卓著于海内外”,最后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短句,得出正确答案:“白堤”是杭州人民起的名字,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旁边是西泠印社,其金石篆刻研究影响深广,声名卓著于海内外。答案:(1)①波光粼粼②浓墨重彩③绿树成荫(2)西湖著名的“三堤”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也体现了人民对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吏的褒扬。(3)“白堤”是杭州人民起的名字,为缅怀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旁边是西泠印社,其金石篆刻研究影响深广,声名卓著于海内外。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①____,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②____,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③____。《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体弱多病的(甲)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丙)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丁)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曹雪芹着重表现的是林黛玉如何“放晦气”。(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AA.甲:林黛玉乙:李纨丙:紫鹃丁:林黛玉B.甲:惜春乙:王熙凤丙:雪雁丁:史湘云C.甲:林黛玉乙:王熙凤丙:雪雁丁:贾宝玉D.甲:惜春乙:李纨丙:紫鹃丁:薛宝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解答】(1)第一处,由文中“体弱多病的”“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可推知,此人是林黛玉。第二处,由“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可知,说话人语气温和、体贴,应该是“李纨”。第三四处,由原文“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推知,说者与听者应是主仆关系,这里放风筝的是林黛玉,而《红楼梦》中紫鹃、雪雁都是林黛玉的贴身丫鬟,而紫鹃尤其与黛玉亲厚,可推知丙是紫鹃,而丁是林黛玉。故选A。(2)第一空,由前面讲述“风筝”的由来和后面“并沿用至今”可推知,此处是说风筝名称的由来,可填“‘风筝’由此得名”。第二空,由后面“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可推知,这是剪断了风筝线,故应填“就剪断风筝线”。第三空,由“因此”可推知,此处是总结句;前面“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是原因,“因此”后面是结果,再结合下一段所讲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故应填“放风筝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答案:(1)A(2)①“风筝”由此得名②就剪断风筝线③放风筝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帖子:2016年11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