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_第1页
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_第2页
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_第3页
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_第4页
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实施技术TOC\o"1-2"\h\u15277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 2320071.1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念 296241.2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3227731.2.1传统教育阶段 379021.2.2信息技术起步阶段 3142271.2.3互联网发展阶段 3201791.2.4智能化教育阶段 3171271.3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3244161.3.1个性化教育 3279761.3.2教育资源共享 3290001.3.3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353901.3.4教育管理现代化 3121931.3.5教育国际化 420136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25603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206252.1.1校园网络 4146492.1.2互联网接入 460732.1.3网络架构 421732.1.4网络管理 4205692.2信息化设备配置 5116462.2.1教学设备 5118562.2.2管理设备 5327152.2.3网络设备 5310942.3数据中心建设 5174902.3.1数据存储 5300952.3.2数据处理 5164052.3.3数据备份与恢复 5191352.3.4数据共享与交换 674882.4安全保障体系 6314052.4.1物理安全 677542.4.2数据安全 640252.4.3网络安全 614024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6243093.1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682103.2教学资源建设 7150353.3教学模式创新 7286623.4教学评价改革 78978第四章教育管理信息化 8107564.1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8108314.2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 8184904.3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 8142174.4教育政策与法规 824090第五章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9240265.1信息化教室建设 9208515.2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9303435.3数字图书馆建设 9159695.4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 1023936第六章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1021256.1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 10273576.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 11266136.3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 11228506.4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 111741第七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 1221217.1学生信息化素养标准 12312777.2学生信息化素养教育策略 12172577.3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 12177067.4学生信息化素养实践 1314583第八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 13322758.1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 13271768.2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 13237758.3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与监督 14256718.4教育信息化政策效果评价 1425111第九章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 14216299.1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方法 145109.1.1定量评估方法 14212019.1.2定性评估方法 14240689.2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15262009.3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流程 1599279.4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结果应用 155031第十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162129810.1教育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6409510.2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163212110.3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161813710.4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评价 16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1.1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念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教育发展模式。它涵盖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设施、教育信息应用和教育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体系。1.2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1传统教育阶段在传统教育阶段,教育手段主要依赖于黑板、粉笔和教科书,教育信息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1.2.2信息技术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1.2.3互联网发展阶段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逐渐多元化。1.2.4智能化教育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迈向智能化阶段。智能化教育注重个性化和适应性,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方案。1.3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1.3.1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1.3.2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广泛传播,提高教育公平性。1.3.3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1.3.4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育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1.3.5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国际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时代,网络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互联网接入、网络架构及网络管理等方面。2.1.1校园网络校园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紧密连接在一起。校园网络应具备以下特点:(1)高可靠性:保证网络稳定运行,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2)高带宽:满足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需求,提高网络传输效率。(3)高安全性:保证网络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2.1.2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接入是校园网络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教育机构应选择合适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保证网络带宽和稳定性。以下几种接入方式可供选择:(1)光纤接入:速度快、带宽大,适用于大型教育机构。(2)DSL接入:适用于中小型教育机构,价格适中。(3)无线接入:适用于临时或移动场景,如户外教学等。2.1.3网络架构网络架构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网络架构应具备以下特点:(1)模块化:便于扩展和管理。(2)层次化:明确各层功能,提高网络功能。(3)冗余设计:提高网络可靠性。2.1.4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包括网络设备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监控等内容。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网络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2)定期检查网络设备,保证正常运行。(3)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预防网络攻击。2.2信息化设备配置信息化设备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要素。以下方面需关注:2.2.1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配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2)兼容性:与其他设备无缝连接,提高使用效率。(3)易用性:操作简便,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2.2.2管理设备管理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配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满足管理需求,提高工作效率。(2)可靠性:保证数据安全,降低故障风险。(3)扩展性:便于后期升级和扩展。2.2.3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配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满足网络需求,提高网络传输效率。(2)稳定性:保证网络稳定运行,降低故障风险。(3)安全性: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预防网络攻击。2.3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核心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中心的基础功能。教育机构应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和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可靠、高效。2.3.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通过数据处理,教育机构可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2.3.3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数据中心的重要保障。教育机构应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保证数据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2.3.4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共享与交换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2.4安全保障体系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安全保障体系。以下方面需关注:2.4.1物理安全物理安全包括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物理安全:(1)加强设备管理,防止设备丢失或损坏。(2)保证环境安全,防止火灾、水灾等灾害。2.4.2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核心。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数据安全:(1)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2)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安全。(3)定期检查数据,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2.4.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网络安全:(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2)定期检查网络设备,预防网络攻击。(3)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用户防范能力。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1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基本理念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摸索。(2)强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整合应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系统性。(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整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2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整合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涵盖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线教学和互动交流等功能,提高教学效果。(3)数字化教材开发。结合信息技术特点,开发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的数字化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课程整合提供有力支持。3.3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是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合式教学。将传统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2)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4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改革是课程整合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涵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2)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发觉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3)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4)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调整、学生选拔等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四章教育管理信息化4.1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实施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应根据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易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如人员配置、技术支持等,以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4.2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揭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教育数据挖掘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算法选择、模型构建和结果评估等环节。在教育数据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学绩、教师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数据,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3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是指对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明确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监控项目进度。在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项目目标,保证项目实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一致。(2)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进度安排、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3)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作关系。(4)实施项目监控,定期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调整。4.4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2)完善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规范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3)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4)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监管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五章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5.1信息化教室建设信息化教室是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其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两部分。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以及网络接入和无线覆盖等。软件资源则包括各类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管理系统等。在信息化教室建设中,应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配置硬件设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注重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应加强信息化教室的管理与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的安全。5.2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和协作的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基础设施: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接入,保证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网络需求。(2)学习平台:构建集教学、管理、互动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服务。(3)学习资源: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4)交流与协作:提供实时交流、在线讨论、协作学习等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5)个性化服务: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推荐、智能辅导等服务。5.3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重要的知识资源库,其建设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建设:整合各类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等资源,构建丰富的数字资源库。(2)检索系统:开发高效、易用的检索系统,方便学习者快速找到所需资源。(3)知识服务:提供个性化推荐、在线咨询、远程教育等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4)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稳定运行。5.4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创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及其应用:(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2)在线教学平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3)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在线测试与评价: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实时评价,为教学提供反馈。(5)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如智能推荐教学资源、自动批改作业等。(6)教育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教学策略。第六章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策略。6.1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基础。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下措施应得到重视:(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2)创新培训方式。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采用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信息化素养的教师担任培训讲师,提高培训质量。6.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是衡量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有助于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结合教学实践、教育理论、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充分运用数据分析、同行评价等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3)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成长过程,定期调整评价标准,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6.3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措施有助于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1)优化团队结构。选拔具备不同专业背景、技能特长的教师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2)加强团队协作。通过开展联合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团队内外的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6.4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有助于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1)设立专项奖励。对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2)建立晋升通道。为具备优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提供晋升机会,提高其职业成就感。(3)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设备等支持,保证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七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7.1学生信息化素养标准学生信息化素养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下为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具体标准:(1)信息技术能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搜索、邮件等应用。(2)信息意识:学生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能够主动获取、筛选、整理和利用信息资源。(3)信息伦理:学生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信息素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7.2学生信息化素养教育策略(1)课程设置:将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教师培训: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技术设施。(5)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7.3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及时发觉和纠正问题。(2)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项目、作品、论文等方面的成果,检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多元化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化素养。7.4学生信息化素养实践以下为学生信息化素养实践的具体措施:(1)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中,教授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2)组织信息化活动:通过举办信息化竞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3)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校园网、班级博客、学习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和学习的平台。(4)融入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5)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信息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八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8.1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宗旨在于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政策制定需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8.2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的构建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该体系应涵盖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法规的制定需符合国家法律框架,与现有教育法律法规相衔接,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规体系。还应关注国际教育信息化法规的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国内法规体系。8.3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与监督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政策落地生根。同时应强化监督考核,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知晓率和执行力。8.4教育信息化政策效果评价教育信息化政策效果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应涵盖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政策影响力、政策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方法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对比等手段,客观反映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将作为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依据,以推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持续优化。第九章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9.1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方法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大类。定量评估主要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客观、准确地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定性评估则侧重于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和启示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9.1.1定量评估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分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项目实施效果的量化指标。9.1.2定性评估方法(1)经验总结:通过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效。(2)问题分析: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3)启示提炼: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9.2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目标达成度:评估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2)项目实施过程: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进度控制等方面。(3)项目成果产出:评估项目产生的直接成果和间接成果。(4)项目效益:评估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项目可持续性:评估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9.3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流程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评估准备:明确评估目的、对象和范围,制定评估方案。(2)数据收集: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评估指标。(4)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指标,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5)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和启示。9.4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结果应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