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开卷有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eq\a\vs4\al(王安石)早年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时两任宰相,“挟商管之术”,以法治思想更修法制,力改前代“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试图变更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逝去已近千年,不管变法原委是胜利还是失败,他执着、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传承。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问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爽,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志气,成为很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情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3.相关学问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预习自测(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某启①: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②相好③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④之术⑤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⑦。重念蒙君实视遇⑧厚,于反覆不宜卤⑨莽,故今具道所以⑩,冀⑪君实或见⑫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⑬矣。今君实所以⑭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⑮利、拒谏,以致⑯天下怨谤⑰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⑱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⑲邪说,难壬人⑳,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eq\o(○,\s\up1(21))知其如此也。1.说明文中加点词语。①启②游处③相好④操⑤术⑥聒⑦辨⑧视遇⑨卤⑩具道所以⑪冀⑫见⑬得⑭所以⑮征⑯致⑰怨谤⑱举⑲辟⑳难壬人eq\o(○,\s\up1(21))前2.翻译下列句子。(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句式特点:(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译文:句式特点:(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译文:句式特点:3.思索:从其次段看,司马光的信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王安石又是如何一一反对的?(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人习于苟且①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②国事、同俗③自媚④于众为善⑤,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⑥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⑦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⑧者民也,非特⑨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⑩,度⑪义⑫而后动,是而不见可⑬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⑭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⑮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⑯知。无由会见,不任⑰区区憧憬之至!1.说明文中加点词语。①苟且②恤③同俗④自媚⑤善⑥量⑦抗⑧胥怨⑨特⑩度⑪度⑫义⑬可⑭膏泽⑮守⑯敢⑰不任2.翻译下列句子。(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译文:句式特点:(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句式特点:(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译文:句式特点:(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译文:句式特点:3.思索:第三段中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二、巩固自测1.读准字音(1)强聒(2)卤莽(3)壬人(4)怨谤(5)胥怨者民也(6)会见2.辨识通假(1)不复一一自辨(2)于反覆不宜卤莽(3)故今具道所以3.一词多义(1)蒙eq\b\lc\{(\a\vs4\al\co1(某启:昨日蒙教,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寻蒙国恩,除臣洗马))eq\b\lc\(\a\vs4\al\co1(,,))(2)具eq\b\lc\{(\a\vs4\al\co1(故今具道所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eq\b\lc\(\a\vs4\al\co1(,,))(3)征eq\b\lc\{(\a\vs4\al\co1(生事、征利、拒谏,公车特征拜郎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eq\b\lc\(\a\vs4\al\co1(,,))(4)难eq\b\lc\{(\a\vs4\al\co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eq\b\lc\(\a\vs4\al\co1(,,))(5)特eq\b\lc\{(\a\vs4\al\co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eq\b\lc\(\a\vs4\al\co1(,))(6)泽eq\b\lc\{(\a\vs4\al\co1(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怪奇万状,色泽莹润))eq\b\lc\(\a\vs4\al\co1(,,))(7)如eq\b\lc\{(\a\vs4\al\co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eq\b\lc\(\a\vs4\al\co1(,))(8)于eq\b\lc\{(\a\vs4\al\co1(于反覆不宜卤莽,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eq\b\lc\(\a\vs4\al\co1(,,,,))(9)以eq\b\lc\{(\a\vs4\al\co1(故今具道所以,以致天下怨谤也,以授之于有司,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eq\b\lc\(\a\vs4\al\co1(,,,,,,))4.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2)不任区区憧憬之至古义:今义:指小或少。(3)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向上级汇报。(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今义:形容声势盛大或猛烈。6.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译文:(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文:(4)以谓受命于人主。()译文:(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7.翻译下列句子(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一、合作探讨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答:2.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看法?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看法?答:3.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呈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课文中哪些地方呈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胆略?答: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两句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看法?答:二、疑难探究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答:6.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变更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但司马光却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我的观点:审美鉴赏与创建——素材积累,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对志向的不懈追求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终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从前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也因为这样,王安石起先反击了。为了自己的政治志向,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高校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接着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他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不思情意,让我们惊羡。【应用角度】“坚持原则”“追求志向”“不畏强权”“变法创新”等。变革须要志气在传统的思想中,我们更多的是提倡渐进式的变更,所以,不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与人共事,都缺少坚决之气。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一点点地进步,缺乏威猛精进的精神,没有打破束缚,缺少从根上治理的决心。如王安石变法,起初,变法本是士大夫的共同相识和呼声,大家都感觉到宋代立国百年,至此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可是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高举三不足的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却遭到大批士大夫的反对,区分就在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房子坏了,修修补补就行了,而王安石则更为激进,非要推倒重来。而有些时候,简洁的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摆脱过去的志气,焉能创建新的将来?留恋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是把自己陷于苦痛之中。人生在世,总要往前看。不恋既往,若舍不得昨日所拥有的,怎么去获得明天想得到的?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就无法再装进其他的东西。坚决抛开一切束缚你的包袱,如此方能得大自由,才能英勇地迈向前方,无所畏惧。2.在名句中选择(1)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专:工作稳定。杂:不稳定。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运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2)家给人足,天下大治。出自宋代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家家富有,人人丰足,天下就会安定太平。此言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实现天下安定的根本途径。(3)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出自宋代王安石《乞改科条制》。一,统一。上面的人道德标准统一了,下面的人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此言领导者的领先垂范对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性。(4)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出自宋代王安石《北山》。因:因此。因为在细细地数落花,所以坐得时间长了;慢寻芳草的踪迹,因此,回去得晚了。(5)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出自宋代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君忞亭咏竹》。怜,爱。直节,指竹。自许,自我期许。此以竹的形象自喻,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更具风操节义的人格追求。(6)聚天下之人,不行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行以无义。出自宋代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义:合理的方法。意思: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没有确定的物质财宝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财宝,没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7)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出自宋·王安石《三不欺》。仁,仁爱。政,政令、法令。此言治国理政要“仁爱”“才智”“严法”三管齐下,使老百姓或感恩戴德而不忍心相欺,或敬畏其了如指掌的才智而不敢相欺,或慑于法令政令的威历而不敢相欺。(8)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教化、培育、选拔、任用,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足以败坏天下全部的人才。(二)素材这样运用志向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指南针。因为坚持志向,执着追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在毁掉了自己的容颜后,历时十年,苦学琴艺,最终胜利地刺杀了韩傀;宋朝的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不惜一切代价;周恩来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世人仰慕的楷模。追求志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不经验风雨,何来的彩虹?纵然有泪,我们也要挥泪而上,既然我们选择了上中学,就是选择了刻苦,选择了前进,那么我们就不能退缩,也没有理由退缩。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改革者的赞歌志气和才智相结合是改革的辩证法。改革须要志气和才智。有勇无智,改革将困难重重,改革者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有智无勇,只能是纸上谈兵,改革将很难推动和突破。只有将志气和才智结合起来,改革才会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勇往直前。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当国家面临种种危机时,都会有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自告奋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拓展阅读文一王荆公诗歌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其次句,奇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溢信念的形象,成为全诗感情色调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争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这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志气和决心。文二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改革家第一位王安石王安石是宋朝闻名学者,在获得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之后,起先了税赋改革,颁布并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他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但是这些新法受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变法最终演化成了朝堂党争。王安石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激进改革派,其中不乏投机分子,在地方上也受到大地主的抵制无法推行,最终神宗去世之后,王安石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王安石也郁郁而终。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实力而无法取得胜利。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觉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全部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抗拒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其次位张居正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张居正垄断朝政长达10年之久,万历皇帝渐渐长大,自然想夺回权力。而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得罪了很大一批官僚阶级的利益,想着他早点完蛋的人多了去了。再加上张居正长期占据首辅之位,他下面的人自然想搬开他自己上位(张四维,山西帮的代言人)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复原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第三位商鞅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遇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处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急,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急。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依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需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防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化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凄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位王莽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改制的失败,当然有其历史的必定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依据实际状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文三文人的较量:苏东坡与王安石李国文苏东坡殡葬完他的父亲,并守了三年的丧,最终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的二月,从家乡四川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开封。也是这年,也是这月,王安石被宋神宗赵顼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这就是说,新登基的年轻皇帝确定赐予他足够的权力,来掌控国家,以推行新法。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一次变法,就在这年、这月,大张旗鼓开展起来。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革,不过,胜利者少,失败者多。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到康梁百日维新的改革失败来看,商鞅败于贵族夺权,张居正败于死后清算,康梁败于保守势力,对立面都是坏蛋;只有王安石的失败,是个异数。他的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声名狼藉之徒;他的反对派,无一不是正直高尚之士。试想,这样一台戏,王安石再蹦再跳,再吼再叫,能唱得下去吗?苏东坡,就是建议他拉倒吧、歇手吧的众人中的一个。或许这是巧合,或许这是命运的支配,他回来得一是恰逢其时,一是恰逢对手。从今,按《宋史》所说,他就“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立于朝廷之上”,始终走下坡路。说句良心话,虽然王安石是他命运中的第一个克星,但王先生只是防着他成为自己的劲敌而已,对他尽管火大,整理过他,打击过他,倒也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不过,后来,那些跟随王安石而扶摇直上的新贵,则是恨不能将他送上断头台的。民间谚语中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意思了。开封的二月天,蔡河尚未解冻,初春的风吹在脸上,确有一点点冷冽。不过,年年如此,岁岁相同,中原地区总是这样送走寒冬,迎来春天。或许文人的神经细胞发达,或许他们很简洁表现出敏感,事隔三年,苏东坡重又回到这座城市,突然觉得有一股寒飕飕的气氛,裹挟着他,好一个不自由;王安石呢,也如此,自打上年七月来到东京,居住了大半年光景以后,这位常年生活在金陵的人,还是不能适应北方初春的冷意,背脊有些发冷,一种瑟缩感在压迫着他,与苏相像,同样好个不自由。假如说,苏东坡的冷,只是因为他留意到一小部分人,那眼神变得严峻起来,甚至有意对他回避;那么,王安石的冷,则是他发觉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对他的猜忌,对他的拒绝,一如他刚来到都城那样,照旧寒气袭人,毫无变更。历史,或许是个好玩的老人,很爱开玩笑,就在北宋王朝大变更的前夕,非要在这个凄凄寒寒的二月天,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这两位掰过腕子、赛过凹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绝说不上是挚友,但也说不上是敌人的两位,硬碰硬撞在皇城丹凤门前的通衢大道上。答司马谏议书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启:陈述,启奏,禀告。②游处:同游共处,交往。③相好:彼此友善,彼此交好。④操:持。⑤术:方法,主见。⑥聒:吵扰,烦扰,频繁地称说。⑦辨:同“辩”,分辩。⑧视遇:看待,对待。⑨卤:同“鲁”,粗鲁,鲁莽。⑩具道所以:具体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具道:具体说明。所以:原委。⑪冀:希望。⑫见: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⑬得:明白,清晰。⑭所以:用以,用来。⑮征:求。⑯致:招引,招致。⑰怨谤(bàng):怨恨,指责。⑱举:施行。⑲辟:批驳。⑳难(nàn):责难。壬(rén)人:擅长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eq\o(○,\s\up1(21))前:预先。2.答案:(1)译文:但争论商讨政事(看法)经常不一样,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见大多不同的原因。句式特点:推断句,“也”表推断。(2)译文:虽然想要(跟您)频繁地解说,终究确定不能被(您)理解。句式特点:被动句,“见”表被动。(3)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吩咐,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侵夺官吏的职权。句式特点:推断句、状语后置句。推断句,“为”表推断,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人主”“于朝廷”分别置于动宾结构“受命”“修之”之后。3.答案:(示例):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反对时在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供应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对,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推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二)1.答案:①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准备。②恤:顾念,忧虑。③同俗:随顺世俗,附和世俗。④自媚:自动去谄媚、巴结他人。⑤善:美妙的品德、行为、好人、好事。⑥量:思虑,考虑。⑦抗:抵挡,抗拒。⑧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胥,皆。⑨特:仅,只,不过。⑩度:支配。⑪度:揣测,估量。⑫义:相宜。⑬可:值得,堪。⑭膏泽:赐予恩惠,施加恩泽。⑮守:保持,维持。⑯敢:肯,情愿。⑰不任:不胜。2.答案:(1)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句式特点:推断句,“非”表推断。(2)译文: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众”置于动宾结构“同俗自媚”之后。(3)译文:盘庚迁都,埋怨的是百姓。句式特点:推断句,“者也”表推断。(4)译文:假如您是因为我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施恩惠给人民而责怪我,那么我知道(自己的)罪过了。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置于动宾结构“责我”之后。3.答案:(示例):作者重点批驳了“(变法)以致天下怨谤”这个观点。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缘由,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生、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抓住了对方的主要观点并彻底驳倒,对方其他的细枝末节的指责就不攻自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