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_第1页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_第2页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_第3页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_第4页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40

A77

团体标准

T/CSGPCXXX—20XX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程

Specificationforengineeringsurveyofguidewayrubber-tyredtram

transit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时间:2023年12月30日)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测绘学会发布

T/CSGPCXXX—20XX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阶段测量、施工控制网测量、高架结构施工测量、隧

道施工测量、导轨梁安装测量、车辆基地测量、设备安装测量、竣工测量、变形监测等。

本文件适用于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阶段的测量工作。

3

T/CSGPCXXX—20XX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50308-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T51361-2021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测量标准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55018-2021工程测量通用规范

GB50026-2020工程测量标准

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

CJJ/T73-2019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GB/T20257.1-201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14912-2017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规程

GB/T17798-200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4

T/CSGPCXXX—20XX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系统guiderailrubber-tyredrailtransitsystem

一种利用电力驱动,采用全自动驾驶技术和橡胶车轮,利用走行轮和设于走行轮下方、内侧的

导向轮,实现在导轨梁上行进和转向的轨道交通系统。

3.2设计阶段测量designphasemeasurement

在设计阶段开展的加密控制测量、地形测量、专项调查测量、定线测量等为工程设计服务的测

量活动。

3.3专项调查测量specialinvestigationsurvey

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阶段应进行的沿线建构筑物、地下和架空管线、水域、房屋拆

迁和勘测定界调查等测量工作。

3.4线路定线测量linealignmentsurvey

将线路工程设计图纸上的线路中线位置标定于实地并测量线路纵横断面的工作。

3.5导轨梁guideway

承载车辆荷载和列车运行导向的结构,同时也是列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疏散通道等的载体。

3.6墩柱pier

连接相邻桥跨结构,并将荷载传递到基础的构筑物。

3.7盖梁capbeam

为了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在墩柱顶部设置的横梁。

3.8允许偏差Allowabledeviation

在一定范围内大于或小于标准值的程度,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或完整性的值。

3.9较差differentialobservation

同一未知量的两个观测值之间的差值。

3.10地面近洞控制网Groundnearholecontrolnetwork

布设在隧道口附近,用于向隧道内传递坐标、方位和高程的控制网。

3.11限界gauge

保障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安全运行,限定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以及确定建筑

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和相应定位坐标参数称为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类。

3.12车辆基地Vehiclebase

以车辆停放、检修和维护为主体并包含相关生活设施的综合性生产单位。

3.13站台门gate

设置在站台边缘,将乘客候车区与轨行区相互隔离,并与列车客室门相对应、可多级控制开启

与关闭滑动门的连续屏障。

3.14线路维护测量

在运营阶段进行的平面线形、纵坡、左右走行面高程差等测量工作。

5

T/CSGPCXXX—20XX

4基本规定

4.1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工作实施前应根据项目合同及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项

目测量技术设计书。项目测量技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项目任务以及成果的内容、形式、规格、精度和质量要求;

2确定项目实施使用的技术标准、作业方法、仪器设备、软件系统及质量控制措施;

3优先利用已有控制测量成果,使用已有控制点前应对其点位稳定性及平面坐标、高程进行检

核。

4.2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宜与所在城市的建设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

4.3导轨式胶轮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

限误差。

4.4测量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定期进行检验校正。作业前应对仪器和工具进行常规检

查,作业中仪器各项指标应满足作业要求。

4.5控制点应埋设稳固、标识清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用前应进行检核。

4.6原始记录应清晰工整、不得涂改、全数检查,复核不少于两人次。

4.7数据处理和平差应两人独立计算。

4.8施工放样前应进行设计图复核验算,并全数、独立复核放样数据。

4.9开通运营后应定期进行线路维护测量。

4.10工程测量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用前,应与传统方法进行

验证,并符合本规程中有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4.11从事测量活动时应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和保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和测

量成果保密工作。

4.12路基段施工测量执行本规程的相关规定。

6

T/CSGPCXXX—20XX

5设计阶段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设计阶段测量内容包括:线路带状地形测量、专项调查测量、线路定线测量及为满足前期测量活

动而进行的加密控制测量等。

5.1.2线路带状地形测量与专项调查测量工作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测绘资料,并实地抽样检查,对不

满足设计需求的地方进行修测、补测。

5.1.3线路带状地形测量与专项调查测量宜提供1:500比例尺地形图和专项调查资料。当设计有特殊要

求时,应按要求提供相应精度和比例尺的大样图及专项调查资料。

5.1.4线路定线测量上下行线路平行区段应测设右线,非平行区段左右线应全部测设。同时测量线路纵

横断面。

5.1.5线路定线结束后应提供定线测量成果表图及线路纵横断面图等资料。

5.2加密控制测量

5.2.1设计阶段测量应充分利用城市基础控制测量成果,不满足需求时应进行加密控制测量。

5.2.2加密控制测量包括地形修补测图根控制测量、专项调查修补测加密控制测量、线路定线加密控制

测量等。

5.2.3平面加密控制测量宜采用GNSS和导线等方法。

1导线测量应布设成附合导线,当现场测量条件困难时,可布设复测支导线,总长不大于300米且

不多于3站。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3-1;

表5.2.3-1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测距和水平角测方位角闭合差

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导线相对闭合差

回数(")

10001501101/10000±20

注:n为测站数。

2GNSS方法布设加密控制点,应附合现行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CJJ∕T73-2019

的规定。

5.2.4高程加密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高程、全站仪三角高程、GNSS-RTK高程等方法。

1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4-1;

表5.2.4-1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附合线路长度(m)视线长度(m)观测次数前后视距差(m)附合闭合差

200010015±10n或±30L

注:1.n为测站数;

2.L为路线长度,单位为km。

2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宜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仪器高、目标高量测1次精确至毫米,技术要求应

符合表5.2.4-2;

表5.2.4-2加密控制网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仪器和目标高垂直角测往返高差较差

附合闭合差(mm)

(m)量取精度(mm)回数(mm)

10005对向115±30D

注:D为测距边长度,单位为km。

3GNSS-RTK高程应采用第三点进行检核,检核高程较差不应大于0.06m。

7

T/CSGPCXXX—20XX

5.3线路带状地形图修补测

5.3.1线路带状地形图绘制应符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

图式》GB/T20257.1-2017的规定;外业测量应符合《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

14912-2017的规定。

5.3.2线路带状地形图修补测成果的数据格式应符合《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的规

定。

5.3.3线路带状地形图修补测宜采用无人机测量、全站仪数字化测量、GNSS-RTK数字化测量、三维激光

扫描测量等方法。

5.3.4线路带状地形图修补测要素的测绘和表示、注记、等高距和精度指标应符合《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和《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的规定。

5.3.5线路带状地形图修补测内容应包括各类控制点、居民地及设施、建构筑物、交通、地下和架空管

线、水系、地貌、植被等要素。

5.3.6在测站上作业前,应核对后视点的距离和高程,并应重测前站所测的明显地物点或对数个测点进

行检查。观测时间较久或移站前均应检查后视方向。

5.3.7全站仪数字化测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对中误差不得大于5mm,仪器高和棱镜高应量至1mm;

2数据采集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对后视点的距离和高程进行检核,距离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

程较差不应大于1/6基本等高距。检测结果超限时本站已测的碎部点必须重测;

3数据采集编码宜采用“地形码+信息码”的形式,现场绘制草图,标明点的连接关系。

5.3.8GNSS-RTK数字化测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求解转换参数的高等级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周围,且数量不少于4个;

2数据采集开始前,宜检测1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点精度的已知点。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

3测点采集应输入点号、代码等属性,现场绘制草图,标明点的连接关系。

5.4专项调查测量

5.4.1专项调查测量内容包括设计的线路中线两侧及车辆段范围内的地下和架空管线、暗涵、地下建构

筑物及围护结构、锚索锚杆、墩柱基础、水域及水下地形等。

5.4.2线路周边环境专项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应根据设计需求确定。

5.4.3专项调查测量的成图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图比例尺宜与线路带状地形图一致,局部地区大样图应以能完整表达细部特征为原则,宜

选择1:50~1:200比例尺;

2纵横断面图比例尺水平方向宜为1:500、垂直方向宜为1:100;复杂建构筑物以能完整表达细部

特征为原则,宜选择1:50~1:200比例尺。

5.4.4专项调查修补测宜采用全站仪坐标法和GNSS-RTK等方法,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应执行《城市轨

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2017的规定。

5.4.5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保护规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中毒、

爆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5.5线路定线测量

5.5.1线路定线测量应包括初步设计的线路中线放样和纵横断面测量。测量前应对线路中线设计资料进

行复核验算,并根据线路初步设计编制线路定线测量方案。

5.5.2线路中线测设宜采用GNSS-RTK、全站仪坐标法和解析法等方法放样并埋设中线桩,放样后应实测

坐标和高程。

5.5.3线路中线桩测设宜钉设公里桩、百米桩、曲线要素桩、车站中心桩、与建筑物和铁路等的交点桩,

直线段中线桩间距不大于50m,曲线段中线桩间距不大于30m。在地形变化处或设计需要时钉设加桩。

5.5.4当中线桩位于水域或建构筑物上时,应测设指示桩,并应在指示桩上注记与中线控制桩的相对关系。

5.5.5对影响线路设计的建构筑物、墩柱、大型立交桥和管道等应测定其特征点的坐标,核验该

物体距相邻线路中线法线方向的距离。

8

T/CSGPCXXX—20XX

5.5.6线路中线桩的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应符合表5.5.6的规定。

表5.5.6线路中线桩的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mm)

桩点类型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

中线桩横向误差≤50,纵向误差≤100

加桩横向误差≤100,纵向误差≤200

5.5.7全站仪坐标法中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线测量应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D的全站仪施测;

2待放中线桩至起算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5.5.8GNSS-RTK中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站宜设于已知平面高程控制点上,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不宜超过5km;

2求解基准转换参数时,公共点平面残差应不大于20mm,高程残差应不大于30mm。与检核点的坐

标较差应小于20mm,高程较差应小于30mm,并存储记录检核结果。

5.5.9纵断面测量应与中线测设同时进行,沿线路中线逐桩测量。

5.5.10纵横断面测量宜采用数字地形图解析、水准、全站仪三角高程、GNSS-RTK等方法。数字地形图

解析测量时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

5.5.11纵断面图比例尺水平方向宜为1:500~1:2000、竖直方向宜为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

水平方向宜为1:100~1:500、竖直方向宜为1:50~1:200。特殊需要时按设计要求的比例尺绘制纵横

断面图。

5.5.12纵横断面测量的点间距、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应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

50308-2017的规定。

9

T/CSGPCXXX—20XX

6施工控制网测量

6.1一般规定

6.1.1施工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应根据轨道交通设计线路布网,分级布设并定期复

测。

6.1.2平面控制网由两级组成,一级网为GNSS控制网,二级网为依附在GNSS控制网下的导线网。

6.1.3高程控制网应采用水准测量,依附在城市Ⅰ、Ⅱ等水准网下沿线路一次布设。

6.1.4当线路轨道面平均高程的边长高程投影长度变形和高斯投影长度变形的综合变形值大于15

mm/km时,应进行投影改正。

6.1.5对符合本规程埋设和使用要求的现有城市控制点的标石应加以利用。

6.1.6已建成的控制网宜在开工前和导轨梁架设前适时进行复测。复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相关规定,测量精度不低于原测;

2复测时采用的起算点和控制网观测方案宜与原测一致;

3复测采用的观测方法、数据处理等宜与原测一致;

4平面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坐标分量较差的极限误差小于2m时(m为复测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

应采用原测量成果;大于2m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补测;

5高程复测成果与原测量成果高程较差极限误差小于22m时(m为复测控制点高程中误差),应采

用原测量成果;大于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补测。

6.1.7新建控制网成果应与设计阶段的测量成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6.2平面控制测量

6.2.1GNSS控制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GNSS控制网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1规定;

表6.2.1-1GNSS控制网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相邻点间相对点最弱边相对中

(km)a(mm)b(mm/km)位中误差(mm)误差

1≤5≤5±101/100000

2GNSS控制网基线长度精度宜按下式计算:

22(6.2.1)

=a+(bd)

式中:б——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6.2.2GNSS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案,收集线路沿线现有城市控制网的基础测绘资料;

2踏勘后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建设需要进行GNSS控制网设计;

3GNSS控制网应满足线路建设需求沿线路布网,在车站和车辆基地附近布设不少于2个控制点,

且相邻控制点间通视。起算控制点不少于3个,两点做起算点,其他做检核;

4每个控制点应通过独立基线与至少三个相邻点连接。控制网由多个独立基线闭合环构成时,闭

合环之间应采用边连接或网连接。每个闭合环独立基线数不应超过6条;

5当控制点构成的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的基线长度小于其他两边基线长度之和的1/3时,应测

设独立基线。

6.2.3GNSS控制网的选点和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点应选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以外利于长久保存、施测方便、便于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2当利用已有城市控制点时,其标石应稳定、完好;

10

T/CSGPCXXX—20XX

3用于扩展导线网的控制点不应少于2个通视方向;

4楼顶控制点应选埋在便于联测的承重结构上;

5控制点应避开多路径效应、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有反射和接收强烈的物体等;

6控制点与无线电发射装置和高压输电线的间距应分别大于200m和50m;

7控制点应视野开阔、便于扩展,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

8点位埋设后应绘制点之记。

6.2.4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表6.2.4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

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5mm+2×10-6×D

观测量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角(°)≥15

同步观测接收机台数(台)≥3

有效观测卫星数(颗)≥4

每站独立设站数

≥2

(次)

观测时段长度(min)≥60

数据采样间隔(s)10~30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

注:D为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km)。

6.2.5GNSS控制网测量宜选用同型号卫星定位接收机,作业前应进行常规检查和实测检验。

6.2.6观测前应根据星历预报、接收机数量、控制网设计以及交通情况编制作业计划。

6.2.7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线应严格整平、对中;

2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每次量取三个不同方向,其互差小于3㎜时取平均值;

测前测后两次互差小于3mm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观测过程中距测站10m范围内不宜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4雷电天气时应停止观测,并记录观测过程中的天气变化情况;

5作业时应按指令同步开关机。观测开始后应记录或输入有关数据并随时观察数据采集情况;

6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备份和质量检验。

6.2.8基线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线解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基线解算模式、多基线解算模式或整体解算模式;

2GNSS控制网基线解算宜使用商用软件、广播星历进行解算并采用双差固定解;

3基线解算时应按连续跟踪站、已知点、单点定位结果的先后顺序选择一个或多个起算点;

4观测值宜进行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宜采用标准气象元素。

6.2.9基线向量解算的数据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10%;

2独立环或附和线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6.2.9-1)

WxWyWz2n

11

T/CSGPCXXX—20XX

W≤23n(6.2.9-2)

式中:W——独立环环闭合差;

n——独立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б——基线长度中误差(mm)。,

3重复基线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d≤2n(6.2.9-3)

s

式中:ds——基线长度较差;

n——同一边重复测量的次数;

б——基线长度中误差(mm)。

6.2.10重测或补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业观测未按施测方案要求执行或存在缺测、漏测时应补测;

2当在重复基线边长较差、独立环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可舍弃,如舍弃后的独立环所含基

线数量不满足要求时应重测该基线,或重测同步图形;

3对于不能满足检验规定的基线,应进行重测或补测。

6.2.11GNSS控制网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约束平差时,应根据控制网技术设计,由全部独立基线组合三边或多边闭合图形互连控制网,

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地心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三

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点在地心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改正数和精度信息。基线向量改正

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Vx,Vy,Vz≤3(6.2.11-1)

2进行约束平差时,平差前应对约束点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检验。约束平差应在所使用的轨道交

通坐标系或国家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可对已知点坐标、距离和方位进行强制约

束或加权约束。平差结束后应输出相应坐标系中各点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

方位角、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3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dVx,dVy,dVz≤2(6.2.11-2)

6.2.12二维约束平差宜选择网中间隔较远的两个已知点两两组合计算,其他做检核,检核点坐标较差

应小于50mm,并对多组平差成果综合分析,择优取用。

6.2.13GNSS控制网测量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18314-

2009的规定。

6.2.14导线网应沿线路布设,宜采用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附合导线的边数宜少于

12条,相邻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2:1,最短边长宜大于100m。

6.2.15导线网测量和外业观测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表6.2.15-1、表6.2.15-2和表6.2.15-3的规定。

表6.2.15-1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

闭合环或附合导每边测距方位角相邻点的相对点位

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全长相对

线平均长度中误差闭合差中误差

(m)(")闭合差

(km)(mm)(")(mm)

1.5150±3±2.5±5n1/50000±8

注: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2

T/CSGPCXXX—20XX

表6.2.15-2导线外业观测技术要求

全站仪等级水平角测回数边长测回数测距相对中误差

0.5″,1mm+1×10-6D2往返测距各2测回1/60000

1.0″,1mm+2×10-6D4往返测距各2测回1/60000

2.0″,3mm+2×10-6D6往返测距各3测回1/50000

表6.2.15-3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全站仪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0.5″,1mm+1×10-6D464

1.0″,1mm+2×10-6D696

2.0″,3mm+2×10-6D8139

6.2.16导线点的选点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点应避开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选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以外;

2楼顶导线点应埋设在便于使用的主体结构上;

3相邻点之间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宜不小于1.5m,应避开烟囱、散热体、强电磁场等。

6.2.17导线网的边长应进行气象改正、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倾斜改正、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各项改

正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象改正应根据仪器生产商提供的公式进行改正,也可将气象数据输入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2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应按下式计算,也可将加乘常数输入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S=S0+S0·k+C(6.2.17-1)

式中:S0——改正前的外业测量距离;

C——仪器加常数;

k——仪器乘常数。

3利用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时应按下式计算,也可用全站仪测距功能直接测量水平距离:

D=S·COS(α+f)(6.2.17-2)

f=(1-k)ρ"S·COSα/(2R)(6.2.17-3)

式中:α——垂直角观测值;

k——大气折光系数;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m);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f——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修正量(");

ρ——弧与度的换算常数,ρ=206265。

4归化到轨道交通工程控制网的投影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퐻

퐷=퐷(1−)(6.2.17-4)

10푅

式中:D1——测距边水平长度

D0——测距两端点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

R——测距边中点处平均曲率半径(m);

ΔH——测距边平均高程与坐标系投影高程之间的高差

13

T/CSGPCXXX—20XX

5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푌2

퐷=퐷(1+푚)(6.2.17-5)

212푅2

式中: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

R——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6.2.18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其精度应符合本规程表6.2.15-1的规定。

6.2.19平面控制网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技术设计;

2平面控制网测量成果表;

3平面控制网图、点之记;

4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5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概算与验算资料;

6内业数据处理资料及平差计算报告;

7技术总结;

8质量检查验收资料。

6.3高程控制网测量

6.3.1高程控制网应沿线路布设成附合、闭合或结点水准网,水准点平均间距应小于1km。车站、洞

口及车辆基地布设的水准点不应少于2个。

6.3.2高程控制点应选埋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外的地层稳定、不易破坏、便于寻找、保存使用和引测的

地方。高程控制点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点标石宜分为混凝土水准标石、墙上水准标志、基岩水准标石和深桩水准标石四种;地层为

软土的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其岩土条件设计和埋设适宜水准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

上;

2水准点标石埋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

3水准点标石被破坏后,应恢复和补测,若其位置发生变化应重新绘制点之记。

6.3.3高程控制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水准测量技术及外业观测要求应符合表6.3.3-1、6.3.3-

2和6.3.3-3的相关规定。

表6.3.3-1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

环线或附合水准

差(mm)水准仪往返较差、附合或

路线最大长度水准尺观测次数

偶然中全中误差等级闭合差(mm)

(km)

误差MΔMW

因瓦尺或

±2±440DS1往返测各一次

条码尺8L

注:1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单位为km);

2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应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表6.3.3-2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要求(m)

视线长度

水准仪前后前后视距

视线高度

类型视距差累计差

仪器等级视距

光学≤2.0≤4.0下丝读数≥0.3

DS1≤60

数字≤2.0≤6.0≥0.55且≤2.8

14

T/CSGPCXXX—20XX

表6.3.3-3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mm)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基、辅分划基、辅分划所检测间歇点

丝读数之差读数之差测高差之差高差之差

3.00.50.72.0

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同一测站两次测量高差较差应满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要求。

6.3.4作业前及过程中应对水准仪i角进行检校,i角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仪i角应小于15〞;

2光学水准仪i角检查,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1次,稳定后宜15天1次;

3数字水准仪i角检查,每天作业前进行i角检校。

6.3.5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学水准仪观测时,往测在奇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后—前—前—后,在偶数站上观测标

尺顺序应为:前—后—后—前。返测在奇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前—后—后—前,在偶数站上观测

标尺顺序应为:后—前—前—后;

2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往返测奇数站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观测标

尺顺序应为:前—后—后—前;

3数字水准仪观测时预先输入有关参数、限差等,选择观测模式。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

扰,外业数据应及时备份;

4各测段测站数应为偶数,往返测宜在不同时段测量;

5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应互换位置,并重置仪器。

6.3.6高程控制网应以城市Ⅰ、Ⅱ等水准点起算,并进行严密平差同时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

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6.3.7水准测量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成果取至1mm。

2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1

(6.3.7-1)

M=

4nL

式中:MΔ——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m);

L——水准测量的测段长度(km);

Δ——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往返测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3当附合路线和水准环多于20个时,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1WW

(6.3.7-2)

Mw=

NL

式中:MW——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m);

W——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mm);

L——计算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时的相应路线长度(km);

N——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6.3.8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时,宜进行跨河水准测量,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2006相关规定。

6.3.9高程控制网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技术设计;

2高程控制网测量成果表;

3高程控制网图、点之记;

15

T/CSGPCXXX—20XX

4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5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概算与验算资料;

6内业数据处理资料及平差计算报告;

7技术总结;

8质量检查验收资料。

16

T/CSGPCXXX—20XX

7高架结构和车站施工测量

7.1一般规定

7.1.1高架结构施工测量应包括车站主体结构、墩柱基础、墩柱、盖梁等施工测量。

7.1.2高架结构施工测量应以施工控制点作为起算。当施工控制点不能满足施工放样需要时应进行加密,

加密控制测量执行本规程第6章的相关规定。

7.1.3高架结构的施工测量应根据高架结构形式和施工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分区、分段实施,高架结构

放样完成后应对相邻结构放样点几何关系进行检核。

7.1.4相邻施工区、段高架结构贯通后,应进行结构中线和相邻结构物的几何关系检测。

7.2墩柱基础施工测量

7.2.1墩柱基础施工测量应利用施工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宜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或GNSS-RTK进行放样,

放样定桩后应以不同测站或第三点进行检核。

7.2.2全站仪坐标法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应严格整平,对中小于1mm;

2待放点至测站的距离应小于后视距离;

3应进行气象和加乘常数改正。

7.2.3GNSS-RTK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1+1模式,标称精度不低于8mm+1×10-6D;

2求解基准转换参数的校准残差应不大于10mm;

3待放点至基准站的距离应小于500m,且待放点至基准站的距离应小于基准站到校准点的距离。

7.2.4墩柱基础放样后应检核几何关系。墩柱基础纵横向和墩柱间距放样允许偏差为-20mm~+20mm,基

础高程放样允许偏差为-10mm~+10mm。

7.2.5基础十字中线放样后应测设基础施工控制桩,施工控制桩宜设立2组,每组控制桩不少于3个,

基础施工控制桩应标识清晰、利于保存并作好信息记录。

7.2.6墩柱基础施工应以施工控制桩为测设依据,放样基坑边沿线、基础结构混凝土模板位置线。平面

及高程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10mm。

7.2.7基础承台施工前应测定中线或轴线位置、模板支立位置和顶面高程。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测

量允许偏差为-10mm~+10mm、模板支立位置测量允许偏差为-15mm~+15mm、顶面高程测量允许偏差为-

10mm~+10mm。

7.2.8基础承台浇筑混凝土前,应复核墩柱中线或轴线,墩柱定位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10mm。

7.3墩柱施工测量

7.3.1墩柱施工前应复核墩柱中线或轴线、模板支立位置及尺寸、垂直度及顶部高程。墩柱中心位置允

许偏差为-10mm~+10mm、模板支立位置及尺寸允许偏差为-10mm~+10mm、垂直度测量误差应不超过0.5‰

且不应大于5mm、顶部高程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0mm。

7.3.2墩柱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线或轴线位置应利用施工控制桩、线路平面控制点及加密控制点测设;

2施工模板位置线应以墩柱中心和轴线控制,用全站仪或钢尺测定;

3模板支立垂直度可用全站仪或吊锤测量;

4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并在设计高度标记高程线。

7.3.3墩柱施工完成后,应检测墩柱中线或轴线位置、尺寸、高程和垂直度。检测测量允许偏差应满足

第7.3.1条要求。

7.4盖梁施工测量

7.4.1盖梁施工前应检核墩柱顶部中线或轴线位置、高程及相邻墩柱间距。

7.4.2混凝土盖梁底模铺设时应放样盖梁底模中线或轴线和高程。底模中线或轴线测量允许偏差为-

10mm~+10mm,高程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0mm。

17

T/CSGPCXXX—20XX

7.4.3盖梁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控制顶面高程,测量允许偏差为-10mm~+0mm。

7.4.4预制盖梁安装前应检查柱顶几何尺寸和预埋件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18

T/CSGPCXXX—20XX

8隧道施工测量

8.1一般规定

8.1.1隧道施工测量包括地面近洞控制网测量、隧道内控制测量、施工掘进测量、横断面测量等。

8.1.2隧道施工前应根据隧道设计图、隧道长度、线路形状和对贯通误差的要求进行隧道测量控制网的

设计。

8.1.3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施工进度需求适时对隧道近洞控制网进行复测。

8.1.4隧道贯通后应测定贯通误差,平差后进行中线调整。

8.2地面近洞控制测量

8.2.1地面近洞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近洞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布设,均应不少于3个,且平面控制点应相互通视;

2向隧道内传递方向的洞口外导线边长度宜大于150m,困难时宜不小于80m;

3当采用支导线布设近洞控制网时,测站数应不大于3站,且重复测量不少于1次。

8.2.2地面近洞平面控制网测量宜采用GNS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具体观测技术要求执行本规程第6

章的相关规定。

8.2.3地面近洞高程控制网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或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执行本规程第6章的相关规定,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宜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8.2.3的规定,仪器高、目标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1次,精确至毫米,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表8.2.3近洞控制网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

仪器精度等级

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观测次数

0.5″,1mm+1×10-6D对向164往返各1测回

1.0″,1mm+1×10-6D对向196往返各1测回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