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7PAGE1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精华版)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方法1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等)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技巧点拔】(1)一般步骤: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信息(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知识)→逐项分析(史实或结论是否和材料相符)→得出答案。(2)提取材料信息的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并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的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3)提取材料信息的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关注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关注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对点演练】(2017浙江义乌高三2月调研,29)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答案】D根据“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可知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故D项正确。方法2历史定量分析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从试题材料载体看,此类试题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以表格、坐标图、饼状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对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的理解。此类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相关性);数据成因(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技巧点拔】(1)审读题干及求答项,明确考查意图。要明确题干考查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2)全面观察图表,提取图表蕴含的有效信息。学生往往十分重视图表内部的信息,却忽视了图表外部的信息。一定要注意图表外所标注的“✕✕✕表”“✕✕✕✕示意图”等,这是解读图表中信息的关键。(3)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表文转换。历史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表现形式之一,进行准确的图表文转换是真正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条件。(4)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鉴别从图表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科学、全面、有效,是我们在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选择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注意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择一信息就妄加断言,或是脱离图表。【对点演练】(2017课标Ⅰ,33)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观察表格可知,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约1770年开始英国国民总收入不断增加,而从1755年至1797年工人实际工资不增反降,至1835年工人工资上涨不到一倍,这说明经济发展与工人实际收入增长不同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A项错误,D项正确;表格中信息未体现B、C两项,排除。方法3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组合项和备选项。该题型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较大,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试题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组合型选择题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考查形式。前者要求对组合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后者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组合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技巧点拔】解答此类试题多用排除法和限定信息突破法,仔细审查题干,抓住限定答题要求的信息,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以此为突破口,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就是对要排序的几个组合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这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二是确定某两个或几个组合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组合项和另一组合项的先后关系,即可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正确或错误的组合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备选项,往往可以顺利地将试题解答出来。有时只要排除某一个组合项,答案即可“水落石出”,即使我们在对所有组合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可答对题目。【对点演练】(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①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②③符合题意;④中的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方法1区分非选择题答题术语:简述、综述、概述、论述(1)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2)综述就是综合叙述。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答案在材料、教材里很集中;综述题答案在材料、教材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解答简述题主要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更多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3)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4)论述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点作答。【对点演练】阅读材料,完成问题。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交流关系密切。序号历史材料1相传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2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我国3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国(今爪哇岛),当地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这些地方的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传到美洲,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5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6至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7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信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三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材料填写序号;主题凝练;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主题鲜明,所选材料紧扣主题;(2)合理引用史实,论述完整;(3)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12)二等:(1)主题较明确,所选材料能证明主题;(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3)论证较充分,表述清楚。(6-9)三等:(1)主题不明确,所选材料不符合主题;(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陷;(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0-5)示例:材料序号:5、6、8、9。主题:工业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的生活成为人们的追求;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由此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解析】可以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选择相应的角度和材料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方法2答题规范指导【题型解读】1.背景(原因)、内容(措施)、意义(影响)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1)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①限定型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②宽泛型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2)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①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②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3)意义(影响)类非选择题①限定型设问,如有何主要历史意义,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②宽泛型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答题模板】三步法,即审清设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第二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第三步,组织答案。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要做到书写规范和条理清晰。2.比较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题型解读】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上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答题模板】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立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1)……;(2)……;(3)……”,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3.历史特点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题型解读】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欧共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反映了二战后欧洲发展的什么特点。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答题模板】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如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影响任意一个方面总结其特点,要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总结比较回答出特点,表述要准确。有时要求从几个方面概括特点,要注意对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表述要有层次,要照顾不同的方面。【对点演练】1.(2013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解析】第(1)问,“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可从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作答;“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结合中央集权制度下君主与官员的关系方面分析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二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年份日英美法德1921—19293.01.74.39.47.11930—19379.92.70.7-3.9-0.3——摘编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材料三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自民国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答案

解题规范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关键词答题方向问题一据材料一、二从材料一、二中获取信息,不必补充新内容指出直接说出,不需论证过程特点不是具体信息的罗列,要抽象概括问题二结合材料三、所学知识首先从材料三中获取信息,再调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解释要求比较详细地说明包含哪些因素原因应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并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第二步:审材料,锁定关键信息信息来源关键信息问题一材料一13.4%;8.7%材料二表格数据问题二材料三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9.1%提升为23.8%……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第三步:加工信息,形成有效答案信息来源有效答案问题一材料一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材料一、二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问题二材料三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所学知识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方法3非选择题增分技巧:“三读”“三找”“三界定”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界定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界定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界定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对点演练】(2017海南单科,23,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8分)【答案】答案要点:(1)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7分)(2)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8分)【解析】(1)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据材料一中“‘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2)材料二中“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反映出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使得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据“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得出,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据“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可得出,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方法4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是将文字材料、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处理信息、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为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一般步骤解答要诀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点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挂靠法读材料的题头、引言、正文、注释和出处,这些地方往往提供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立场观点等有效信息,或间接地渗透上述内容,然后根据时间、空间、人物的立场观点与教材知识挂钩,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加强对材料的理解概括法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明确其有效信息的涵义发微法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试题设问要求进一步发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东西比较法多则文字材料和多组图片材料往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构思答题,揣摩设问根据设问,以立足材料为主,依托所学知识为辅,注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为依托,将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作答【对点演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材料二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材料三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材料四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人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其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6分)(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4分)(3)从材料三来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其功能是什么?(4分)(4)材料四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答案】(1)领域: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3分)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3分)(2)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西方国家;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西方国家。(4分)(3)出现在战国时期。其功能是辨别方向。(4分)(4)不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5分)【解析】以下是某考生的回答及对其的点评:考生答卷得分:15分(1)①分布领域: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和农学领域。②原因:中国是文明古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2)古代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西方国家,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科技占世界比重体现了这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3)战国时期。辨别方向。(4)不正确。孙中山只看到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点评】图文类非选择题,解答时应依托试题设问,精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表面信息是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科技成果领先世界,用发散思维可以分析出这些科技成就都与农业有关。材料二用线条勾勒了中国和西方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变化情况,可用概括法归纳变化的特点。材料三和材料四应注意结合设问审读图文材料,构思答题。考生第(1)问的回答十分到位。第(2)问显然对材料二没读明白,考生以中国古代和近代来划分变化是不准确的,若能用挂靠法联系一下教材,就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失误。第(3)问和第(4)问对材料理解较好,回答较准确。方法5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历史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实际上是开放型和探究型试题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题目,也是新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主要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所限定的探究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设问,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办法等。题目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判断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获得哪些启示”“得到哪些认识”“历史主题小论文”等,这种题型具有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性、设问的开放探究性、答案的不固定性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分析、思考、质疑、批判与探究历史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技巧点拔】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整体浏览试题,审好题目要求,明确主题。根据设问结合提供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充分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知识迁移,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该课题的意义,确定该课题适用的探究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意主题的切题性和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第三,注意解答方式,史论结合。比如是用小论文的形式还是逐条列举的形式,或者是综合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等;解答时有论有据,史论结合,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等。第四,解答这类题目,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设问是开放型题目还是探究型题目,还是二者的综合型题目,但其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一定都要紧靠主题,运用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进行解答,不可偏离主题或简单罗列论据,更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对点演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1年9月,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改造自己,“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材料二

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请回答: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说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一致性。(12分)【答案】材料一指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改造为新型的知识分子;改造过程不能过于急躁。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80%的知识分子已改造好,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知识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致性:只要用心改造自己,都可以改造好。【解析】以下是对两位考生答案实例的点评:实例1得分:8分在材料一中,周恩来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不要操之过急,不论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在材料二中,周恩来提出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对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改造成新型社会主义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点评】

开放探究型试题表面看难度很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实际上,只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归纳,说明自己的看法,照样拿高分。考生甲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说明,并对材料一、二的一致性进行了概括,基本上符合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作答要求,但对材料一、二中“1951年”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知识分子的根本变化理解不准确,答案内容显得不是很有条理。实例2得分:9分材料一的基本观点:周恩来指出知识分子学习的目的是改造自己,改造过程不能过于急躁。材料二的基本观点: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知识分子可以改造好,新中国需要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点评】考生乙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在逻辑性把握较好,通过细读材料,归纳出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一致性,还应从知识分子应当自觉用心改造自己这方面加以说明。三.史料型和图表型试题的解题方法方法1史料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史料分类】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史料的实效或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等;后者指距离历史发生时代较远,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二是根据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传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类型。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等,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如经、史、子、集等,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口述史料指各种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录、座谈录音等;影像史料是指影视资料等。【解题思路】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依据。获取解读信息、处理史料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我们要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以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一般方法如下:(1)捕捉时空要素:对史料的解读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空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州、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有助于对材料作出比较准确的解读。(2)抓关键词、关键句: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某一句话。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关键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