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讲义(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一单元1—4课)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问题自测1.道家学派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何观点?2.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指出其思想核心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主张的?3.墨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4.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二)考点读背: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宇宙观:“道”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②自然观: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④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儒家:
(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仁”,即“爱人”(爱有差等)。实现“仁”要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提出“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
③“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④教育方面——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整理文化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注意:《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主要观点:①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统治者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①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③伦理观: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道家和法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墨家: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观点:主张“兼爱”(爱无差等)、“非攻”、“节俭”、“尚贤”,反对任人唯亲。4.法家:(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评价: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战国时期最适应统治者需要的思想)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考试说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问题自测1.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目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2.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董仲舒在巩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又有哪些主张?3.太学是何时设立?太学的设立有何影响?4.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二)考点读背: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董仲舒①思想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②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要求实现思想统一。③内容: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同时防止君权滥用,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2)评价:①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消极性:2.太学的设立(1)时间、地位: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2)内容: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由经学博士负责教授。太学子弟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3)作用: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垄断官位的陋习,非贵族官僚子弟得到入仕的机会。②“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考试说明: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一)问题自测1.理学的含义是什么?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谁?2.二程和朱熹的有何具体主张?3.说出王阳明的基本主张。4.宋明理学产生哪些影响?(二)考点读背: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1)含义:理学又称“程朱理学”,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代表人物:①北宋时,程颐、程颢(程朱理学的开创者)主张: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核心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②南宋时,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3)影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王阳明心学基本主张(1)王阳明地位:明朝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2)基本主张:①世界观: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必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A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B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考试说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一)问题自测1.哪一位思想家被誉为是“离经叛道”?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如何评价?2.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他们的核心主张分别为?代表作是?如何评价?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主要演变过程。(二)考点读背: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1)李贽的“离经叛道”基本主张: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①基本主张:政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经济:工商皆本②评价: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作表作:《明夷待访录》(3)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①基本主张:A.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B.指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梁启超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评价: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③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4)王夫之——唯物思想家①基本主张:唯物论: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③作品:《读通鉴论》等,汇编为《船山遗书》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强化,阻碍社会进步,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理学日益走向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都具有反封建的启蒙色彩,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仍属于儒学范畴,他们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必修三第三单元8—10课)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考试说明: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一)问题自测1.中国四大发明具体指哪些成就?请说出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二)考点读背1.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造纸①西汉前期,中国发明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外传:唐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印刷术①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③外传:元朝时由波斯人传到欧洲。火药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④外传:唐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①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②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③外传:南宋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有助于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4)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总之,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正确认识四大发明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影响: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科技能否发挥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二、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说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一)问题自测: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有何特点?奠定了哪一文学风格的基础?2.战国时期主要的文学体裁是什么?由谁开创?代表作是什么?该文学体裁体现了什么风格?3.汉赋的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4.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诗仙”、“诗圣”分别指哪一位诗人?列举唐边塞诗和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白居易的作品有何特点?5.词出现于何时?有何特点?宋代词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列举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6.元代主要文学体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7.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是什么?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列举其代表性的作品。8.从宋代到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趋势?(二)考点读背1.春秋时期:《诗经》(春秋末期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1)内容: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核心内容是“风”。(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3)影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编定,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2.战国时期:楚辞(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1)创造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3)代表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3.汉赋(1)产生: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2)特点:半诗半文,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3)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1)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2)代表人物: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景物如画,意境幽深)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5.宋词:(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1)繁荣原因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3)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6.元曲——散曲和元杂剧的合称。(1)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2)代表人物和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关汉卿《窦娥冤》(元杂剧)。7.明清小说(1)沿革: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代,短篇小说传奇;宋代,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明清,蓬勃发展阶段(2)繁荣原因:①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②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思想:理学日益僵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3)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占重要地位《聊斋志异》: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儒林外史》: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考试说明: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一)问题自测:1.汉字的起源是什么?何时形成完整体系?发展脉络如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魏晋前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不同?简述楷书、行书和草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3.简述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脉络。4.京剧产生于何时?由哪些剧种融合而成?简述京剧的形成发展历程。(二)考点读背1.汉字的演变(1)形成:六千多年前,起源于“图画文字”(象形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2)演变:①形体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②总趋势:由繁到简。2.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注重实用),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注重审美)楷书:(1)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极高实用价值(2)代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书圣”)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点(欧体、颜体、柳体)草书:(1)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2)代表:魏晋以来盛行不衰,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怀素、张旭(草圣)行书:(1)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雅俗共赏。(2)代表: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北宋的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3.笔墨丹青中国画(1)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2)发展脉络:时期特点代表作品原始社会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鹳鱼石斧图》先秦以人物肖像为主;从萌芽走向成熟《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秦汉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魏晋南北朝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五代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两宋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牡丹蕉石图》;郑板桥的《墨兰图》4..京剧的产生(1)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出现“徽汉合流”局面。两者互相融合,京剧形成。(2)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3)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必修三第五单元14—15课)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考试说明: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体西用。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一)问题自测1.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哪些?基本主张分别是什么?其主张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属于哪个阶级哪个派别?该派别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形成的背景有哪些?3.请分别列举三位人物的代表作及主要思想。康有为在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上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4.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二)考点读背1.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得炮,使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编成《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3)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面)(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解放思想有重要启迪作用。(5)局限性:未付诸实践。2.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含义: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封建统治。(3)实践及意义: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①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②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康有为:A.主张:《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根本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减少阻力。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C.影响: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②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和因循守旧;提出“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③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学习内容(共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政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制度层面)。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学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技。(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①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最主要的作用)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新文化运动考试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问题自测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活动基地是什么?主要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的“旧道德”指的是什么?为何要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开启的标志的是什么?鲁迅的文章为何被称为“新文学”的典范?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二)考点读背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激进派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3.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4.代表人物: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李大钊、胡适、鲁迅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拟稿人。5.活动基地和主要阵地:《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民主与科学是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又称“文学革命”)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最早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文学革命成绩最突出。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代表作《狂人日记》《孔已己》。7.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①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②进步性: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最重要的影响),使人们尤其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有全面肯定或否定的倾向;②局限于知识分子之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8.启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问题自测1.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谁?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什么?2.列举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表现。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有哪些相同点?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有何意义?(二)考点读背1.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史实:五四运动前: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主张学习俄国。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1)史实: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③中共早期组织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⑤创办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2)方式:创办刊物;建立组组织、社团;创办学校(3)特点: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和革命目标。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第六单元16-18课)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试说明: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一)问题自测1.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进步与局限)?2.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何推动作用?3.新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提出的标志是什么?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何新发展?4.新三民主义对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何推动作用?(二)考点读背1.三民主义的提出、内涵和评价(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尤其是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对西方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的考察。(3)
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又称“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反动统治。是三民主义的前提。②民权主义——又称“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③民生主义——又称“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发展。(4)评价: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实现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建不彻底,反帝不明确)。2.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的意义: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3.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颁布《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①1913年,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②1915-1916年反袁复辟,开展护国运动③1917-1918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④1920-1922年,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4.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内涵(1)背景:①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相继失败,孙中山寻求新途径、新力量。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③孙中山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3)新三民主义的内涵:①民族主义:由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提出反帝);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由抽象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提倡“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将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③民生主义:由“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更关注工农利益)4.新三民主义对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二、毛泽东思想考试说明: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一)问题自测1.简述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内容?2.简述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内容?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二)考点读背1.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初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②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内容: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④意义: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2)成熟:新民主主义理论(延安时期/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①论著:《论持久战》(1938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论联合政府》(1945)等②主要内容:
A.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和前景。③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3)中共“七大”——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发展: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时期)①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报告A.背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为全党提出新的目标。B.内容:毛泽东作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C.意义:报告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②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A.内容: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B.意义:文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新中国成立后)(1)过渡时期:创造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问题。(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①著作:1956年《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②主要内容: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③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试说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一)问题自测1.简述邓小平理论提出和发展的历程?2.简述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二)考点读背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成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论)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首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初级论)⑤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本质论)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目标论)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除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必修三第七单元19-21课)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考试说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信息技术的发展。问题自测新中国“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背景如何?分别属于哪个时期的成就?有何目的和意义?列举载人航天的具体成就及意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何时取得了成功?属于哪个时期的成就?意义?简述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二)考点读背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原子弹、导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人造地球卫星属于“文革”时期成就。(1)背景:①国际: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两国争霸,国际局势紧张②国内: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领导人审时度势,果断决策(2)目的:①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②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3)重大成果: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③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环境。2.载人航天: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属于文革时期成就。(2)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4.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1983年研制出“银河—I号”,1993年中国研制出“银河—II号”,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教育事业考试说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一)问题自测1.建国前17年(1949——1966),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体系)2.高考恢复的时间?列举新时期,在教育方面采取哪些举措促进教育的复?3.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二)考点读背1.人民教育的奠基(1)建国初期: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人民教育拉开序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到1965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挫折时期(1966—1976年)(1)原因:“文革”的冲击(2)表现:①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②停课闹“革命”,批“走资派”③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④70年代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3)影响: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教育的复兴(1)徘徊时期: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特别说明:文革已经结束,此时属于“两年徘徊”时期,不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2)改革开放后(新时期):①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③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④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⑤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3.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必修三第二单元5—7课)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试说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一)问题自测1.古希腊人文精神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并简要评价其观点?3.简述苏格拉底的主张并对其进行评价?4.简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主张的异同点?(二)考点读背1.古希腊人文精神出现的原因: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2.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等主要观点: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评价:①积极影响: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②消极影响:忽视了道德,容易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代表人物)(1)基本主张:①关注人的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提出“美德即知识”思想,强调知德合一。③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强调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④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2)目的: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3)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4.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异同点同:都关注人类社会,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异: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提出美德即知识。二、文艺复兴(14—17世纪)考试说明文艺复兴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一)问题自测1.文艺复兴兴起于何时何地?兴起的原因有哪些?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内涵?3.文艺复兴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有哪些?4.文艺复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考点读背1.文艺复兴的兴起兴起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兴起原因: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②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摆脱教会和天主教神学的束缚,维护自身利益;③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奠定了文化基础。2.文艺复兴的性质和核心思想:(1)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虽然信仰宗教,但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莎士比亚(英):《哈姆雷特》等,讴歌了人的伟大和高贵。4.文艺复兴的影响:①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②文学艺术成就突出;③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④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三、宗教改革考试说明宗教改革的兴起;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一)问题自测1.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一国家?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2.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3.简述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二)考点读背1.宗教改革开始:德意志。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直接原因: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得救(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3)简化宗教仪式。(4)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3.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统治的思想政治斗争。(2)影响:①使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特别提醒:(1)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而是把矛头指向罗马教会,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述了人文主义。(2)与文艺复兴相比,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欧洲的启蒙运动考试说明:理性时代的到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一)问题自测1.简述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2.启蒙运动兴起于何时何地?在何时何地达到高潮?3.简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4.请列举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的代表作及基本观点?5.简述启蒙运动的影响?(二)考点读背1.简述启蒙运动(17、18C)兴起的原因:①在文艺复兴推动下,自然科学(经典力学的诞生)取得很大进展,很多教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自信。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2.启蒙运动兴起与发展: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①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②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③启蒙思想家不仅反对天主教会,还把斗争矛头指向整个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民主法治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4.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的代表作及基本观点:(1)伏尔泰:《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主张: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④法律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评价: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主张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②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③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评价: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如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3)卢梭《社会契约论》①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②提倡“社会契约论”。否定君主专制,认为统治者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倡导民主共和制。③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4)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和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权利。④人要自律,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5.启蒙运动的影响:①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如北美独立战争)④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必修三第四单元11—13课)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和生物进化论考试说明: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一)问题自测1.简述伽利略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2.简述牛顿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经典力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其诞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简述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时间?主要观点?重大意义?其和经典力学的关系如何?4.简述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的直接原因、标志,量子论的发展历程?5.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6.简述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标志、主要观点及其影响?(二)考点读背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经典力学的奠基者。①实验证实了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发现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③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牛顿(1643—1727),英国科学家,创立了经典力学建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影响:①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和近代科学的形成。②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如预见了海王星等)③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3.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初:狭义相对论1905年,广义相对论1915年)①原因: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物理学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面临着挑战。②内容:A.狭义相对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即会发生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B.广义相对论:时间、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还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③意义:A.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C.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4.普朗克提出量子论①直接原因: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②提出标志: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③应用和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5.量子论、相对论提出的意义①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②两者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不足;③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6.达尔文进化论:(1)诞生标志: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2)主要观点:①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生物会发生变异。不同物种的变异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的结果。(3)影响:
①对思想界: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②对科学界: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对中国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提醒: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列强进行对外殖民扩张的借口,应该被批判。二、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考试说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问题自测1.简述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条件、开始标志及重要发明?简述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有何重大意义?2.简述电气革命的理论基础、重要发明和影响?3.简述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分别诞生于何时?人类何时进入信息时代?4.简述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二)考点读背1.蒸汽革命(1)原因、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圈地运动的进行;海外掠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建立等。(2)重要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80年代制成联动式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3)意义:①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②蒸汽机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电气革命(1)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重要发明:1866年德意志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