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器材设计与生产质量控制标准TOC\o"1-2"\h\u30871第1章运动器材设计基本原则 4303421.1设计理念与目标 4276941.1.1设计理念 4247111.1.2设计目标 4226501.2设计流程与方法 4130141.2.1设计流程 4229341.2.2设计方法 437251.3设计规范与标准 4214901.3.1设计规范 4304841.3.2设计标准 54907第2章运动器材材料选择与工艺要求 5205132.1材料种类与功能 5165132.1.1金属材料 5104422.1.2塑料材料 5302412.1.3橡胶材料 592692.1.4纤维材料 575822.1.5复合材料 552822.2材料检测与验收 6315642.2.1检测方法 6173762.2.2检测标准 654672.2.3验收标准 6318642.2.4验收流程 6237792.3工艺流程与控制要点 6166512.3.1设计与开发 6287412.3.2工艺制定 6193792.3.3关键工序控制 6188212.3.4质量检测 6321102.3.5成品验收 71402.3.6售后服务 726070第3章运动器材结构与功能设计 7185533.1结构设计原则与要求 735153.1.1设计原则 7185323.1.2设计要求 7172343.2功能设计分类与实现 7131143.2.1功能分类 7238323.2.2功能实现 7244903.3结构与功能优化 8206393.3.1结构优化 8266753.3.2功能优化 89427第4章运动器材安全性评估 8237554.1安全性指标与要求 8172904.1.1物理功能指标 868554.1.2化学安全性指标 831534.1.3人体工程学指标 9176344.2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9232494.2.1防止意外伤害的设计 9257484.2.2预防过载保护设计 913524.2.3紧急停机装置 9182084.3安全性测试与评估 9153414.3.1物理功能测试 9317374.3.2化学安全性测试 9143824.3.3人体工程学评估 10182894.3.4安全防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1025391第5章运动器材舒适性设计 10132695.1舒适性指标与评价方法 1053625.1.1生物力学指标 10318365.1.2生理学指标 10230545.1.3心理学指标 10103865.2人机工程学在舒适性设计中的应用 11235295.2.1人体测量数据应用 1192595.2.2人体力学模型 11101765.2.3用户界面设计 11159715.3舒适性优化策略 11130675.3.1材料选择 1154535.3.2结构优化 11122955.3.3智能化设计 11217055.3.4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 117007第6章运动器材耐用性设计 11117686.1耐用性指标与测试方法 11297746.1.1耐用性指标 12213406.1.2测试方法 12232206.2耐候性与耐腐蚀性设计 12263876.2.1耐候性设计 12273806.2.2耐腐蚀性设计 12296406.3耐用性提升措施 12116666.3.1材料优化 1236666.3.2结构优化 12248086.3.3制造工艺改进 13279266.3.4预防性维护 1321872第7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3275557.1生产流程与工艺参数控制 1365187.1.1生产流程规划 13256457.1.2工艺参数控制 13223117.1.3人员培训与管理 13219617.2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 1382887.2.1在线检测设备配置 13178167.2.2质量控制措施 13321677.3成品检验与验收 14313027.3.1成品检验项目 145617.3.2检验方法和标准 14277857.3.3成品验收 14299297.3.4质量追溯 1423679第8章运动器材包装与运输 14242708.1包装设计要求与材料选择 14151348.1.1包装设计原则 1443898.1.2材料选择 14205078.2包装结构与防护措施 1526388.2.1包装结构设计 1520208.2.2防护措施 1557008.3运输与搬运要求 15293568.3.1运输要求 15122998.3.2搬运要求 151178第9章售后服务与维修保障 1550169.1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15267699.1.1组织架构 15112579.1.2服务流程 165679.1.3服务网络布局 16101879.2维修技术要求与保障措施 16248599.2.1维修技术要求 1636399.2.2保障措施 16138709.3客户满意度调查与改进 16166619.3.1调查方法 1697109.3.2数据分析 16319729.3.3改进措施 16258409.3.4持续优化 1611698第10章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 17147621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 172667610.1.1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17555410.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7424410.1.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71889110.2认证申请与审核流程 171760310.2.1认证申请 171316910.2.2认证审核流程 17366910.2.3认证证书获取与维护 173067010.3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策略 171642510.3.1数据收集与分析 171618010.3.2改进措施实施 181803110.3.3持续改进成果评估 181576610.3.4质量文化建设 18第1章运动器材设计基本原则1.1设计理念与目标1.1.1设计理念本章节旨在阐述运动器材设计的基本理念,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健身体验。1.1.2设计目标运动器材设计应遵循以下目标:a.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b.提高运动效果,满足不同用户的健身需求;c.考虑器材的耐用性、可靠性和易于维护性;d.注重环保,降低能耗和材料浪费。1.2设计流程与方法1.2.1设计流程运动器材设计流程包括以下阶段:a.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b.概念设计与方案评估;c.详细设计与工程分析;d.样机制作与测试验证;e.量产准备与生产指导。1.2.2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可维护性;b.运用仿真分析,预测器材在不同工况下的功能;c.采用实验方法,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d.结合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设计。1.3设计规范与标准1.3.1设计规范运动器材设计规范包括:a.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b.满足器材的功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c.考虑器材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d.注重器材的外观设计和人机交互体验。1.3.2设计标准运动器材设计标准包括:a.材料标准:选择符合环保、安全、耐用性的材料;b.结构标准:保证器材结构稳定,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的失效;c.尺寸标准:符合人体工程学,满足不同体型用户的舒适度需求;d.质量标准:参照相关行业质量标准,保证器材质量稳定可靠。第2章运动器材材料选择与工艺要求2.1材料种类与功能运动器材的设计与生产首先应考虑材料的种类与功能。合理的材料选择不仅能保证运动器材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还能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和运动效果需求。本节主要介绍运动器材常用的材料种类及其功能特点。2.1.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在运动器材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功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适用于承重及高强度运动器材。2.1.2塑料材料塑料材料具有轻便、耐磨、抗冲击等优点,常用于运动器材的外壳、配件等部分。常见的塑料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2.1.3橡胶材料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适用于运动器材的减震、防滑等部件。主要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2.1.4纤维材料纤维材料具有轻便、柔软、透气等特点,常用于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的绑带等部分。常见的纤维材料包括棉、聚酯、尼龙等。2.1.5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具有优异的力学功能和特殊功能。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在运动器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2.2材料检测与验收为保证运动器材的质量,材料检测与验收环节。本节主要介绍运动器材材料检测与验收的相关要求。2.2.1检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如力学功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物理功能测试等。2.2.2检测标准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材料检测标准,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规定。2.2.3验收标准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制定材料验收标准,包括尺寸公差、表面质量、功能指标等。2.2.4验收流程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材料验收流程进行规范,保证不合格材料不得投入使用。2.3工艺流程与控制要点运动器材的工艺流程与控制要点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运动器材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2.3.1设计与开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制定详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2.3.2工艺制定结合产品特点,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2.3.3关键工序控制对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如焊接、热处理、涂装等工序。2.3.4质量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3.5成品验收按照验收标准,对成品进行全面验收,保证产品符合设计要求。2.3.6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用户反馈的问题及时处理,提高用户满意度。第3章运动器材结构与功能设计3.1结构设计原则与要求3.1.1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保证运动器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意外伤害。(2)稳定性原则:保证器材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结构不稳定导致的意外情况。(3)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习惯,提高使用舒适度和便捷性。(4)环保性原则: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1.2设计要求(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运动器材的结构设计符合我国相关法规、标准和行业规定。(2)结构合理:运动器材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使用要求。(3)易于维护:设计时考虑器材的拆装和维修,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4)美观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器材的外观设计,提高产品形象。3.2功能设计分类与实现3.2.1功能分类(1)基本功能:指运动器材所具备的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健身器材的锻炼功能、运动护具的保护功能等。(2)辅助功能:指为了提高运动体验和效果,增加的附加功能,如运动器材的计数、计时、智能调节等功能。3.2.2功能实现(1)基本功能实现: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保证运动器材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2)辅助功能实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传感器、微处理器等,实现运动器材的辅助功能。3.3结构与功能优化3.3.1结构优化(1)减轻重量:通过采用轻质材料、优化结构布局等方法,降低器材的重量,提高使用便捷性。(2)提高强度和刚度:采用高强度材料、合理的结构形式,提高器材的强度和刚度。(3)降低噪音:在设计中考虑降低运动器材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高使用体验。3.3.2功能优化(1)智能化:结合现代科技,使运动器材具备数据监测、分析、反馈等功能,提高运动效果。(2)人性化:根据用户需求,优化器材的使用体验,如调整器材的尺寸、形状、重量等,使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3)环保性:在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第4章运动器材安全性评估4.1安全性指标与要求4.1.1物理功能指标(1)结构强度:运动器材应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在正常使用及合理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发生破裂、变形等导致使用功能失效的现象。(2)耐久性:器材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保证在一定使用周期内功能稳定,避免因材料老化或磨损引发的安全隐患。(3)稳定性:运动器材的稳定性应符合相关标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倾覆或滑动,导致用户受伤。4.1.2化学安全性指标(1)材料有害物质限量:运动器材所用材料中不得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2)防火功能:器材所用材料应具备一定的防火功能,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4.1.3人体工程学指标(1)设计合理:运动器材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用户的生理结构及运动特点,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运动损伤。(2)舒适性:器材应具备良好的舒适性,降低长时间使用对用户的生理负担。4.2安全防护措施设计4.2.1防止意外伤害的设计(1)防护装置:在运动器材的尖锐、突出部位设置防护装置,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刮伤、碰撞等意外伤害。(2)防滑措施:器材表面采用防滑材料或设计,提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滑倒风险。4.2.2预防过载保护设计(1)限位装置:运动器材应设置合理的限位装置,防止因超负荷使用导致的器材损坏或用户受伤。(2)超负荷保护:通过设计过载保护装置,当器材承受的负荷超过安全范围时,自动触发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4.2.3紧急停机装置在运动器材上设置紧急停机按钮或装置,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用户可以迅速切断电源,保证自身安全。4.3安全性测试与评估4.3.1物理功能测试(1)按照相关标准对运动器材的结构强度、耐久性、稳定性等进行测试,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满足安全要求。(2)对器材的关键部位进行疲劳测试,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功能。4.3.2化学安全性测试对运动器材所用材料进行有害物质含量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对人体无害。4.3.3人体工程学评估(1)通过用户试用及专家评估,对运动器材的人体工程学设计进行验证,保证其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2)对器材的舒适性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4.3.4安全防护措施有效性评估对运动器材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实际测试,验证其在预防意外伤害、预防过载等方面的有效性,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第5章运动器材舒适性设计5.1舒适性指标与评价方法运动器材的舒适性设计是提高运动体验、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因素。本章首先阐述运动器材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舒适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1生物力学指标(1)压力分布:评估运动器材对人体各部位的压力分布情况,以避免局部过度压力导致的疼痛或损伤。(2)稳定性:分析运动器材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降低运动风险。(3)缓冲功能:评价运动器材对冲击力的吸收能力,减轻运动者关节和肌肉的负担。5.1.2生理学指标(1)心率:监测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心率的变化,以评估运动器材对运动者生理负荷的影响。(2)血氧饱和度:通过监测运动者血氧饱和度,了解运动器材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5.1.3心理学指标(1)主观舒适度: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了解运动者在使用运动器材过程中的主观感受。(2)运动意愿:评估运动者在使用运动器材进行运动后的运动意愿,以了解运动器材舒适性的优劣。5.2人机工程学在舒适性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相互作用的学科,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于运动器材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器材的舒适性。以下是人机工程学在运动器材舒适性设计中的应用:5.2.1人体测量数据应用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体测量数据,为运动器材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器材尺寸和形状适应各类人群。5.2.2人体力学模型利用人体力学模型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各部位受力情况,优化运动器材结构设计,提高运动器材的舒适性。5.2.3用户界面设计考虑运动者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设计直观易用的操作界面,提高运动器材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适度。5.3舒适性优化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运动器材的舒适性,本章提出以下优化策略:5.3.1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弹性、透气性和抗磨损功能的材料,提高运动器材的舒适性和耐用性。5.3.2结构优化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优化运动器材的结构设计,使其更符合人体生理曲线和运动需求。5.3.3智能化设计引入智能化技术,如传感器、数据分析等,实时监测运动者的生理和心理指标,为运动器材舒适性提供动态调整。5.3.4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收集运动者使用运动器材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舒适性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第6章运动器材耐用性设计6.1耐用性指标与测试方法6.1.1耐用性指标本章节主要讨论运动器材的耐用性指标,包括疲劳寿命、耐磨性、抗拉伸功能等。这些指标是评价运动器材在使用过程中承受各种负荷和外界环境影响能力的重要参数。6.1.2测试方法针对上述耐用性指标,本节将介绍以下测试方法:(1)疲劳寿命测试:采用周期性负荷对运动器材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疲劳寿命。(2)耐磨性测试:通过对运动器材表面进行磨损试验,以评价其耐磨性。(3)抗拉伸功能测试:通过拉伸试验,测量运动器材在承受拉伸负荷时的变形和破坏情况。6.2耐候性与耐腐蚀性设计6.2.1耐候性设计考虑到运动器材可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本节将探讨运动器材的耐候性设计,主要包括:(1)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耐候性的材料,如高功能塑料、橡胶等。(2)结构设计:优化运动器材的结构,使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功能。6.2.2耐腐蚀性设计运动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汗液、湿度等腐蚀因素的影响。本节将从以下方面介绍耐腐蚀性设计:(1)表面处理:采用抗氧化、防腐蚀的表面处理技术,如涂层、阳极氧化等。(2)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耐腐蚀性的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等。6.3耐用性提升措施6.3.1材料优化通过对运动器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选用高功能、高耐用性的材料,从而提高运动器材的整体耐用性。6.3.2结构优化对运动器材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在承受负荷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降低疲劳损伤。6.3.3制造工艺改进优化运动器材的制造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减少内部应力,从而提高耐用性。6.3.4预防性维护提醒用户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以降低运动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损坏,延长使用寿命。第7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7.1生产流程与工艺参数控制7.1.1生产流程规划在生产运动器材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前期设计阶段制定的生产流程。此流程需详细规定每道工序的操作步骤、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点,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7.1.2工艺参数控制针对关键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应制定合理的控制范围,保证产品在规定的工艺参数范围内生产。同时对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异常情况,以保证产品质量。7.1.3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强生产过程中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7.2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7.2.1在线检测设备配置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需求,配置相应的在线检测设备,如自动化视觉检测、尺寸测量、力学功能测试等,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7.2.2质量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对关键工序进行100%检验,保证不合格品不流入下一道工序;(2)对重要部件进行功能性试验,如强度、疲劳、耐磨损等,以验证产品功能;(3)对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防止批量性问题发生;(4)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保证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7.3成品检验与验收7.3.1成品检验项目根据产品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制定成品检验项目,包括外观、尺寸、力学功能、功能功能、安全功能等。7.3.2检验方法和标准明确成品检验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检验。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标识、记录和处理。7.3.3成品验收成品验收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对验收合格的产品发放合格证明。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或报废处理,保证出厂产品符合质量要求。7.3.4质量追溯建立成品质量追溯体系,对发觉的质量问题进行追溯,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为售后服务提供有效支持。第8章运动器材包装与运输8.1包装设计要求与材料选择8.1.1包装设计原则符合产品特性:包装设计需根据运动器材的形状、体积、重量等特性进行差异化设计。安全性:保证包装在运输过程中对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磨损、变形、损坏等情况。环保性:在满足保护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经济性:合理控制包装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8.1.2材料选择纸质材料:如箱板纸、瓦楞纸、蜂窝纸等,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戳功能。塑料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用于制作防震、防水、密封等功能的包装材料。金属材料:如铁、铝等,主要用于制作固定、支撑等结构部件。其他材料:如木材、泡沫、气泡膜等,根据产品需求选用。8.2包装结构与防护措施8.2.1包装结构设计内包装:根据产品形状和尺寸设计相应的内衬结构,如泡沫、气泡膜等,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和冲击。外包装:采用箱、袋等封闭式结构,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8.2.2防护措施防震:在包装内部设置防震材料,如泡沫、气泡膜等,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动。防水:采用防水材料进行包装,或在包装外部增加防水罩,保证产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运输安全。防磨损:在易磨损部位增加防护套、护角等,以防止产品在搬运过程中出现磨损。8.3运输与搬运要求8.3.1运输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路线,保证运输过程中产品安全、准时到达目的地。遵循国家有关运输规定,保证运输过程中符合相关法规要求。运输过程中避免剧烈震动、碰撞,降低产品损坏风险。8.3.2搬运要求搬运过程中轻拿轻放,避免野蛮操作。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如叉车、手动或电动搬运车等。做好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保证搬运人员安全。第9章售后服务与维修保障9.1售后服务体系建设9.1.1组织架构在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应设立专门的售后服务部门,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售后服务部门应涵盖咨询、投诉处理、维修、配件供应等功能。9.1.2服务流程建立完善的服务流程,包括用户咨询、问题诊断、维修预约、现场维修、维修进度查询、维修评价等环节。保证用户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获得满意的服务。9.1.3服务网络布局根据产品销售区域,合理布局服务网络,保证用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便捷的售后服务。9.2维修技术要求与保障措施9.2.1维修技术要求制定严格的维修技术标准,保证维修质量。维修技术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9.2.2保障措施(1)提供原厂配件,保证维修质量。(2)制定合理的维修价格,避免乱收费现象。(3)设立维修回访制度,了解用户对维修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发觉问题并改进。(4)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智能硬件技术支持与优化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某影视公司与演员关于电影拍摄演出合同
- 2024年影视制作公司与演员之间的演出合同
- 2024年度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物流安全保障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垃圾收集与运输协议3篇
- 2024年多孔砖购销安全合同3篇
- 2024年VIP会员储值卡销售与品牌联合营销合同3篇
- 2024安全文明施工安全防护用品租赁费用支付协议2篇
- 2024年版中介服务费标准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三方工程合作协议合同范本:城市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合同范本2篇
- GB/T 617-2006化学试剂熔点范围测定通用方法
- GB/T 16311-1996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 中国民俗礼仪课程
- 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课件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基建类试题及答案
- 停窑检修的十大黄金准则
- 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治进展 华晶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与心血管疾病
- 英语口语 购物课件
- 《剧目》课程标准(高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