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截止到2021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一年强调“三农”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伴随着我国农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得到积极响应。实际上,现阶段我国金融支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新挑战和新趋势,这也将逐渐暴露出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现阶段金融支农服务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基于上述背景,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和惠农政策出发,在农业保护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金融供求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影响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表明支农保障机制完善度受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三个主体共同影响。最后针对不同主体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农村投资,金融支农,农业发展目录前言 1一、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相关理论 1(一) 金融支农保障机制概念 1(二) 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支撑理论 2二、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一) 我国金融支农服务水平的现状 3(二) 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5三、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7(一) 基于政府主体分析 7(二) 基于涉农金融机构主体分析 7(三)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分析 8四、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改进措施 9(一) 对政府主体提出的改进措施 10(二) 对涉农金融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 10(三) 对农业经营主体提出的改进措施 11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1参考文献 13前言“十四五”期间强调,在农业的重大结构性变化过程中,要使农业发展能够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要重视金融支农所发挥的作用,实现金融支农效用最大化,这就意味着要更好地建立和完善金融支农的保障机制。实际上,截止到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领域金融供给情况总体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大部分农村地区也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尽管如此,当前金融支农保障机制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中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问题有:农村金融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不达标等。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与农产业为国民经济所做出的贡献不匹配。依据“十四五”期间金融支农的目标,结合现有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为金融支农工作下一步更高效率开展提供建议,从而确保金融支农工作更高效的落实,这对我国金融支农工作的开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相关理论金融支农保障机制概念金融支农具体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支农和广义的金融支农。一般而言,狭义的金融支农是指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特定要求和标准下,以支农再贷款和发放贷款等形式来扶持和促进农业发展。而广义的金融支农所包含的经济主体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主要包含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学术界的定义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金融资源供给主体在保证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为适应农业发展,从农业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安排下,运用金融工具对金融需求主体进行定向支援。目前来看,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是金融产品最主要的需求者。广义的金融支农着重于解决“三农”问题,其局限性大幅减小,从而更加有效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的良性发展。而在本文中,将着重研究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具体影响因素,所以本文借助广义金融支农的定义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对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农业与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吴冬宇.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支农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吴冬宇.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支农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支撑理论农业保护理论农业的不确定性农业的不确定性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首先,自然风险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是农业无法规避的风险。其次是价格风险,农业周期性生产特点使得农产品收获后存在不易保存且仓储费用高的问题,因此农产品需要及时出售。但是在交易价格上,市场定价总是与农民的预期价格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要平衡这种不确定性就需要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予以保障。农业的弱质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技术层面的制约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农业单位资金投入产出利润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且面临的风险种类复杂,许多外部投资者不愿将资金投放于农业。总之,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支农金融产品,即使一部分金融机构有意愿提供金融产品,与之伴随的也是他们需要承担相应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农业产业的“不确定性”和“弱质性”特征,深刻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金融产品类型、层次和组合的需求,成为其需要相关制度、政策来完善其保障机制的理论依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存在负外部效应、失灵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些问题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低效率,而依靠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例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吴冬宇.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支农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本文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问题,强调政府介入调节只是作为市场调节的补充,以此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吴冬宇.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支农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金融供求理论金融供求理论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物品均存在价值并且可以通过价值进行衡量。1966年,HughTPatrick用“供给驱动”和“需求引导”两个词言简意赅的描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期一般是“供给驱动”型金融处于主导地位,而经济不断发展,“需求引导”型金融会逐步替代“供给驱动”型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类比此过程。早期的传统农业阶段可以对应于“供给驱动”型金融,而随着传统农业逐步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的情况下,“需求引导”型金融将会替代“供给驱动”型金融成为主导。目前,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农业逐渐被淘汰,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成熟,此时,如果忽略金融需求而只从金融供给层面进行改革,最终必然导致人为设计的供给体系不能与现代农业金融需求相适应。因此,在“供给驱动”思路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需求引导”思路,为后文研究金融支农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支农服务水平的现状任何金融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配合,因此,由于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现状无法被数据化,我们就可以选取金融机构网点数目、涉农贷款余额以及金融从业人员数目这些与之正相关的指标来辅助衡量。实际上,由于我国各省份地理位置相差较远,各省份的农业环境、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以及农产业经济的成熟度也都参差不齐,所以,我国各省域在金融支农水平和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完善度上差异性较大,要研究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现状也就不可一概而论。我们需要去详细的了解各省农村地区的支农情况,对存在的差异进行横向对比,进而总结出优胜地区支农保障机制的可取之处,这对于缩小我国金融支农服务差异性,从整体上完善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图1是2020年我国各省市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2016-2020年间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图二是2020年我国各省金融机构从业总人数。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金融机构网点数最多的三个省市分别是广东、山东和江苏,此外,这三个省市的金融机构从业人数也居全国前几位,因此,整体而言山东、江苏和广东这些东部省份的金融服务水平较高,而海南、青海、宁夏、和西藏等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金融从业人数排名都居全国末位,因此,相比于东部地区,这些西部省市的金融服务水平就较低,其金融支农保障水平也相应较低。另外,从图2可以看出,浙江、江苏和山东的涉农贷款余额排在前三名,而上海、北京和海南、宁夏等西部地区的排名则处于末尾。从区域农产业发展水平角度来看,金融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地理位置适宜,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因此这些省市会增加在支农领域的财政投入,金融支农水平整体较高,相反,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城市,其农业种植面积较小,且投资农业带来的收益远不如其他高科技产业,因此这些地区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也相对不积极,导致金融支农得不到保障,而像青海、宁夏和等一些经济较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偏远,且这种天然劣势也会导致自然环境不适宜农产业发展。所以,要缩小我国金融支农水平的差异,首先就应当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图1:我国各省份的金融支农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21图2:我国各省份金融机构从业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21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偏向同质化金融产品量身定制和差别化不足,供应链金融未能广泛应用,不能有效匹配日益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从需求端来看,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正在引发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构性升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产生的投资性需求猛增,信贷、担保、保险、融资租赁、直接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而从供给端来看,农业农村金融产品高度同质化,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此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但现有供应链金融产品形式单一,很多金融机构仍然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缺乏开发上下游中小经营主体客户的动力,大量潜在的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激发。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投入单一化农村和县域缺少立足社区、特色鲜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导致农村金融投入的多样性不足。理论上讲,在农业农村领域,政策性金融应当为商业性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商业性金融可以协助政策性金融办理政策性业务、拓展政策性金融覆盖范围。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政策性金融没能有效发挥辅助性支持“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反而在某些领域占据了商业性金融的部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商业性金融自身相较于政策性金融,其内部激励政策和外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机构出现脱农向城的现象。另外,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不够活跃,而较活跃的非正规合作金融机构在监管制度上不够规范,对风险的控制也不够严谨。总而言之,农村金融整体发展协调性较欠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不足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农村金融竞争格局和风险特征正在重塑,但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和部分新型涉农金融机构仍主要依赖传统的授信模式和风控手段。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核心离不开抵押担保,而当前农业农村和县域的财产权利抵押登记、评估、流转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三农”的融资担保机制的合作机制不完善,抵押物处置存在困难,没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保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保障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整体风控水平的提升,抑制了农村金融投入的效率。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基于政府主体分析政府主体的制度调整内容与金融机构支农的动因不匹配政府主体的政策调整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是金融支农政策激励不足。目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以及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行给予的增值税税率减免、监管费减免、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银政合作运作模式不够完善。虽然银政合作协议规定了在贷款逾期超过一定期限后,银行可以直接从共保基金中扣划资金来清偿违约贷款本息,但现实操作中可能会因为银行和当地政府部门对风险化解措施意见不统一,导致风险补偿资金无法按规定扣划的问题,这与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支农的商业性动因不匹配。为鼓励商业银行金融支农,政府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在这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担保手段和补偿机制担保措施是金融机构缓释风险的重要手段。从政府主体支持政策来看,当前政策性涉农担保或保险机构仍然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相关机构仍未下沉到各个乡镇,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担保或保险意识,没有认识的担保或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相关产品设计不尽合理、品种不多、费率偏高,影响了涉农担保或保险的推广普及。很多农业经营主体因缺乏有效担保,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涉农信贷业务的风险补偿机制仍有较大缺口,现行担保手段化解风险作用有限,不能有效覆盖农业经营风险,容易触发信贷风险,一旦对债务违约行为遏制不力,会导致破窗效应,形成区域性信用风险事件,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投放获取利息收益的需求实现程度较低基于涉农金融机构主体分析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结构理论强调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就要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创新,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产品供给质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逐步衔接。目前,随着农机化发展,农业资金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现存的农业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信贷约束。虽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够部分降低信贷约束,但是却不能改变银行金融产品风险以及银行对风险的规避,从农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属性来说,抵押担保等信用“可变”条件的改变是银行金融产品投放持续性的保证,可以通过创新产品交易结构以满足抵押担保条件,从而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从哪些角度进行创新,都会对支农产生影响。同时,从银行内部管理层面来讲,许多支农金融机构在商业运营“高投入、高回报”的基本原则下,不愿意主动地投资于“高成本、低收益”的农业,为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从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十分有必要。风险控制程度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具有商业属性,这种属性会促使金融机构驱逐利益,而不愿对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和创新,进而降低金融支农工作的效率。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还是要重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防控工作。首先,对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应提倡农业经营主体与支农机构共同承担,因为这类风险会影响农户资金回笼,增加支农机构面临违约风险的概率;其次,相较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差异化较大,部分农户贷款逾期不还,导致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更易引发道德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不够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管理也不够规范,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情况了解不全面,现代的评估技术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能找到对以上风险更加妥善的规避方法,金融机构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就无法被满足,金融支农工作的展开效率也就得不到保障。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分析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产业具有弱质性,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变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实际上,现阶段科技发展无法较准确的预测自然灾害和气候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作物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大概率会大幅减产或绝产,这也说明农户收入难以维持稳定,而这种不稳定性会增加农户申请支农贷款后的违约风险,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开发和开展支农金融业务,使金融支农工作遭遇瓶颈,尤其是在以农作物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大省。以我国农业种植大省黑龙江为例,在2017年7月中下旬,黑龙江省伊春市遭遇强降雨和冰雹天气,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4.7万亩,成灾面积和绝产面积分别为86.4万亩、32.2万亩,导致粮食增产速度降低,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此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按时收回贷款难度增加,这将会很大程度上打击支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得支农工作展开受到阻力。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水平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与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完善度正相关。一方面,文化素质的高低能够影响农户对支农金融产品的接受度、申请支农业务操作的熟练度。一般来说,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越高,其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接受度越广,在最终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也更全面。据统计,在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的占比为33.16%,而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农村居民占比为18.01%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的改进措施针对改善现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共有五大重点;一是在农业农村现代产业领域继续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二是进一步鼓励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村金融供给和多样化金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三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构建更具协同性与差异化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四是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金融综合支农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期权期货、绿色金融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助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发展。基于上文对金融支农保障机制现存问题及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下文将从政府、农户和金融机构三个不同主体出发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对政府主体提出的改进措施完善鼓励金融机构支农的政策框架,保障金融机构支农的合理利益在政府部门支持方面,加强制度供给,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保证支农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可以适当提高贷款投放到农业项目的比较利益,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在风险补偿机制方面,由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贷款损失给予一定补偿。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对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地区,由监管部门协调金融部门联合实施限贷措施,并加大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强农业行业的宏观调控,涉农主管部门应适时进行市场风险预警,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智力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市区通过送技术下乡来提升农户的农业经营水平,从而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农户通过保险业务来转移一部分风险,从而提高其自身抵抗农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对农村乡风文明的宣传,提高农民的守信意识,鼓励农户自觉履行还款业务。对涉农金融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加强金融支农能力建设,增强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在金融机构支农过程中,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开展服务的手段和载体。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农户最需要的产品就是小额信贷产品。建议对小额信贷产品实施改进,根据真实的资金流、信息流等“大数据”为客户画像,授予合理信贷额度,尽可能从源头上控制住风险。另外,要重视“三农”金融干部的培养使用,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好、金融业务专、熟悉“三农”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完善风险化解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三农”信贷业务基础研究,把握“三农”风险规律特征,及时向农户提出经营建议;健全向农户的涉农贷款激励惩罚机制,对故意违约的贷户实行利率跳升惩罚机制。另一方面是要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对规模较小的农户的融资,应以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或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为主;对大中型企业,可探索“抵押+信用”的组合担保方式,防止发生连锁风险。同时,应当进一步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合作,疏通信贷风险转移通道。对农业经营主体提出的改进措施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在借贷市场的话语权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其特点是缺乏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容易跟风盲目决策,破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可以探索在农村地区实施集体合作化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议价能力,提前锁定下游买家,实现订单化生产,提高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此外,集体合作经营还有利于推进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收割,节省劳动力,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和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也会使得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量大质优的支农服务。増强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尊重涉农金融机构主体的利益诉求农业经营主体应该着眼长远,不能通过剥夺其他主体的利益来增进自身利益。具体到生产经营中,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要增强诚信意识,积极主动还款,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实现自身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还款困难时,主动向金融机构表明自己的还款意愿,与金融机构协商通过贷款展期、债务减免等方式化解逾期风险。只有通过诚实履约,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才能与金融机构建立持久的业务合作关系,从而更好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在充分借鉴金融理论成果和农业方法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支农现状以及金融机构支农的重要性,结合个人在农商行的实习经验,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金融支农保障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金融支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吧员工排班与休息安排
- 水电站电气施工招投标文件
- 风能发电招投标规则概述
- 智能规划技术文件规范
- 2024版三子女离婚抚养协议财产分配与监护权明确3篇
- 2024年标准设备租赁承包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事业单位停薪留职规定与员工调岗调薪合同3篇
- 2024年度上海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
- 2025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范本
- 质量检查员的检验流程与报告编写计划
- 《生命 生命》课堂记录观察表
- 汽轮机安装工程工序流程图
-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课件2.5给船装上动力
- 基坑安全监测~个人年终总结
- 手术质量与安全监测分析制度
- A9.安规设计规范
- 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大纲
- 衬里工业管道施工工艺标准
- 号间冷塔冷却三角组合及安装作业指导书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