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阶段特征: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政治上,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形成新的民族。(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

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史料实证能力训练: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当今学者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思考:你认为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分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不同: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

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

宋朝政权的合法性。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地方)

1)收权:加强地方控制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②财政(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

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

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权:分散机构权力二府: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掌调兵权,三衙

掌统兵权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三司:副相:分权:三分相权,分散与

限制相权集权:加强皇权3)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

官和士人的地位。①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夹

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

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②实行恩荫制度,六品以上高级官员连任两届以后,可获得

“奏荐”资格。(推举自己的子女或者亲戚当官)③“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治天下”④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4)评价:①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

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核心考点突破(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二府三司)(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

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1、制度僵化,权利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2、军事力量薄弱,战斗力低下,外战常处于守势。3、导致“三冗”与积贫(内),积弱(外)

北宋初期,“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其中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是()A.增设通判

B.崇文抑武

C.分割相权D.强干弱枝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BA3.《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丞相制度被废除 B.内外朝制度形成C.开始创设政事堂 D.相权进一步削弱4.“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A.防范武将专权 B.有效分权制衡C.加强君主专制 D.优化基层管理DC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军事危机—积弱原因:①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积贫积弱;③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与对立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

B.南下侵宋,澶渊之盟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弱①军费②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核心考点突破(能力训练:北宋与辽、夏金的关系)可取的理由:①尊重现实、安定北部②恢复贸易、促进交流③民族交融,缓和矛盾注释:契丹贵族购买宋朝商品,岁币通过贸易流回北宋。不可取的理由:①政治上屈辱②精神上挫败③财政上负担④不能保证完全和平安全,长期实行募兵、养兵政策,财政状况恶化。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B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C.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A(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考点拓展: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①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科举制度较大发展,削弱门第血统在选官中的地位,增加寒门士人入仕机会。④宋代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改革先驱:庆历新政:

原因: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人物:皇帝:目的:结果:败因:范仲淹宋仁宗整顿官僚机构失败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2.君臣知遇、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原因

(1)三冗两积造成北宋中期三大社会危机①财政危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②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③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

成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积贫积弱(2)改革目的:克服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3)改革条件:①范仲淹“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②王安石经验及“三不足”变法精神③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2)变法内容:3)评价: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叶适《水心别集》元丰四年、五年,宋夏之间两次大战,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失败②理财加重人

民负担③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4)结果:①取得一定成效②神宗去世后,被废及变质5)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②执行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现象,引起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材料一:不法书吏乘机作手脚,贪官污吏又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结果涨至35倍,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官吏又采取一刀切的贷钱措施,下指标,硬摊派,实行权力寻租,以至农民谈贷色变。青苗法在大规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官吏乘机硬摊派,提高利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

材料二: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场上争辩。例如青苗法即未曾如现代之标准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请贷款、调查申请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证、到期不能还款之处置,及没收其担保之财产等,全无着落。县令只将款项整数交给农民而责成他们集体负责,按时连本带利的归还,丝毫没有顾虑到村民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责任。黄仁宇认为青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执行依靠道德,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款;没有考虑到人民的意愿。

(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2020·山东卷,T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

《宋会要》记载,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规定每方差大甲头二人,以本方上户充”,与官吏一同清丈田地。这反映出方田均税法()A.利于地主与官员的制衡

B.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C.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遭到了顽固势力反对C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