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自测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自测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自测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自测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自测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单元自测一、选择题1.如图为出土于丹江口库区红石坎Ⅰ旧石器遗址的石镐(示意图),它的两侧向腹面加工形成一个刃面,属于简易的手工采掘工具。这一工具的出土体现了()A.生活方式的转变 B.劳动技能的变革C.生产水平的进步 D.社会阶级的产生2.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遗址内的建筑遗存既有礼仪性功能、军事防御功能,又有贵族宫殿区、居民居住区,还有手工业生产的遗存。这一考古发现表明,石峁遗址()A.城市功能完备 B.国家形态初具 C.成员地位平等 D.文明水平领先3.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这体现了()A.各国政局的动荡 B.民族交融的加深C.统一趋势的发展 D.新旧制度的更替4.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毁关去禁”“通商惠工”,取消了妨碍工商业发展的山泽、关隘税收,商人阶层更加活跃,商人们往来列国之间进行贸易,服牛乘马,周游四方,买卖出入,谋取利润。这说明()A.国家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止C.商人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统一进程推动商业发展5.下表为孔子的部分言论,据此可知孔子()言论出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A.推崇仁政礼治思想 B.提倡尊君卑臣的等级制C.宣扬忠君爱国理念 D.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6.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逐渐崛起,各国形成“养士”“用士”之风。“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是当时当权者的普遍共识,墨子也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的口号。士阶层的崛起()A.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 B.违背了国家统一的潮流C.促进了“人治”理念传播 D.推动了官僚体制的建立7.秦统一后,立即下令拆毁战国时各国在边境修建的关塞等障碍物,并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干线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之后又命蒙恬修筑一条向北延伸的“直道”。秦驰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B.扩展秦朝的统治疆域C.便利各地的交往与交流 D.推动各地的经济发展8.秦始皇时,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至秦二世更是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于是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现象。这反映了秦朝()A.法制监督体系健全 B.刑法严酷苛刻C.官员法治意识淡薄 D.社会治安混乱9.公元前202年开始,汉高祖颁布诏令: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使许多因秦末农民战争而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这一诏令()A.缓和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适应了汉初恢复生产的需求 D.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10.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同时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由此可知董仲舒的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B.强调了人伦道德观念C.突出了法治的重要性 D.迎合了专制统治需要11.秦至西汉初年,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地位待遇较低;东汉时期,刘秀正式成立尚书台,成为真正辅佐皇帝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A.豪强势力的衰落 B.君主权力的加强C.中枢体制的完备 D.社会风气的更新12.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具有专事铺叙的散文。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扬雄写《甘泉赋》是因为“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劝诫汉成帝勿奢靡。这体现出汉赋()A.迎合贵族喜好 B.赋体流派众多 C.具备讽喻功能 D.表现形式多样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族徽又称族氏铭文,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西周时期的金文族徽大多为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殷遗族氏标记。由于商、周族群结构以及文化习惯的不同,金文族徽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商、周政权更替和分封制实施过程中,伴随着殷遗族氏被分散迁移和重新安置,金文族徽的地域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武王灭商之前,金文族徽主要见于关东地区的河南、山东等地,西部陕西地区为数较少。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其数量有所增加,地域分布亦有所扩大。西周中晚期,金文族徽的分布则与早期恰恰相反。——摘编自雒有仓《西周金文族徽的地域分布与商周族群的政治认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文族徽在商和西周统治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金文族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王朝统一后在思想学术方面采取了焚书与坑儒两个重要措施。《吕氏春秋》把思想的大一统提到重要的位置:“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于是为了实现思想学术的大一统,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也是战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的终结。另外就是坑儒,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对其思想文化的专制尤为不满,尽皆逃亡,秦始皇严令追缉,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焚书坑儒开了历史上封建君主思想专制的先例。——摘编自张宗福、董彬《论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统一》材料二汉武帝之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种思想适合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可以作为加强中央统一集权制的理论根据。其次,是由于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他利用道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与后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相较于秦始皇控制意识形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单元自测答案1.C由旧石器遗址石镐的“两侧向腹面加工形成一个刃面,属于简易的手工采掘工具”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易的生产工具,工具的使用更方便进行生产活动,进而体现出生产水平的进步,C项正确。2.B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遗址内的建筑遗存既有礼仪性功能、军事防御功能,又有贵族宫殿区、居民居住区,还有手工业生产的遗存”可知,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遗址已经出现了代表国家性质的“军事、礼仪、等级”之分,说明“国家形态初具”,B项正确。3.C由“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大国的兼并战争中,大国逐渐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统一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4.A国家为了富国强兵“‘毁关去禁’……取消了妨碍工商业发展的山泽、关隘税收”后“商人阶层更加活跃,商人们往来列国之间进行贸易”,这促进了列国商业的发展,说明国家政策影响经济发展,A项正确。5.D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知,孔子认为统治者应端正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端正他人,强调了为政者的表率作用,D项正确。6.D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与“士阶层的崛起”无关,A项错误。由“士阶层逐渐崛起……墨子也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的口号”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得到各国的重视,这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有利于推动官僚体制的建立,这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潮流,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治’理念”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7.A由“秦统一后,立即下令拆毁战国时各国在边境修建的关塞等障碍物……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可知,秦统一后,拆毁通往各地的障碍物,修建驰道,这便利了都城与地方的联系和交通,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A项正确。8.B由“秦始皇时,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可知,群众的行为轻易就触犯刑法,对触犯刑法的人处置也很严苛,说明了秦朝刑法严酷苛刻,B项正确。9.C由“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经济萧条,将流亡的人口各归原籍,使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满足汉初恢复生产的需求,C项正确。10.D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同时主张“以教化百姓为重要的事”“规正法令制度的正当地位”,这些思想有利于巩固西汉的统治,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11.B由秦至西汉初年“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地位待遇较低,至东汉时期,尚书台成立,逐渐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这大大地削弱了三公的权力,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12.C由《上林赋》的“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可知,文章最后归结到节俭这一主旨,借此来委婉地规劝君主,由“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可知,《甘泉赋》的创作是因为扬雄想劝谏皇帝又感到不是时候,想沉默又不能自己,因此便写了它上奏皇帝,可知这两篇赋都旨在劝谏君主,说明汉赋具备讽喻功能,C项正确。13.(1)①强化了地缘政治的力量;②加强了氏族的政治、文化认同;③增强了氏族的凝聚力。(2)特点: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在西周统治的核心地带,数量增加地域分布扩大;②西周中晚期,金文族徽数量减少,地域分布范围缩小。原因:西周早期,①分封时大量分散迁移殷遗民;②以宗盟制构建王权政治和地缘政治。西周后期,①商周文化融合;②族群结构改变;③政治认同加强。【解析】(1)“简析金文族徽在商和西周统治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分析西周时期金文族徽分布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分析西周时期金文族徽分布特点的原因”,从西周时期的分封特点、政治结构、文化融合、族群结构、政治认同等方面分析即可。14.(1)目的:维护政权稳定。后果: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