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课件)_第1页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课件)_第2页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课件)_第3页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课件)_第4页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乔尔丹诺·布鲁诺(公元1548~1600年)信奉哥白尼学说(反对地心说,主张日心说)并积极宣传,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革除了他的教籍。布鲁诺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协,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封建神权至上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寻找失落的“自我”衣着新潮,端庄、典雅,表情柔和,脸部肌肉符合人体解剖,是现实生活的人。衣着严实,表情庄严肃穆、不苟言笑、凝重。★小组合作,通过对比,找出以下图片有何区别?中世纪画作《蒙娜丽莎》《大卫》人物是变形的、扭曲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对肌肤、血管、关节精心雕琢,展示人体的肌肉线条,具有人体的力量美。《司教安东尼·奥索》★小组合作,通过对比,找出以下图片有何区别?表情严肃冷漠,动作呆板,不可亲近。面目慈祥、生动灵活,趋于生活化。西蒙·马丁尼《圣母与圣子》拉斐尔《母与子》★小组合作,通过对比,找出以下图片有何区别?《最后的晚餐》(15世纪末)

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最后的晚餐》(6世纪)拉文纳新圣阿波罗丽娜圣殿符号化,缺乏生机,人物表情单一。人物的动作各异,姿态、表情多样,反映微妙的心理活动。★小组合作,通过对比,找出以下图片有何区别?★以上的图片有何共性?《司教安东尼·奥索》(中世纪)《圣母与圣子》(13世纪-14世纪)《最后的晚餐》(6世纪)《蒙娜丽莎》(16世纪)《大卫》(16世纪)《圣母与子》(16世纪)《最后的晚餐》(15世纪末)

文艺复兴(14-16世纪)中世纪画作中世纪(5-15世纪)2关注的

焦点:神(中世纪)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蒙娜丽莎》古罗马:《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相似性古希腊、古罗马与文艺复兴的文艺作品:文艺复兴:《大卫》古希腊:《掷铁饼者》相似性古希腊、古罗马与文艺复兴的文艺作品:2文艺复兴的采取方式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并进行创新何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14-16世纪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方式,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简单复古=继承发展实质:资产阶级兴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何为“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发扬人的个性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的幸福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点燃人文主义文学“火花”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但丁(1265-1321)《神曲》彼特拉克(1304-1374)《歌集》薄伽丘(1313-1375)《十日谈》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长篇诗《神曲》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长篇诗《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但仍然属于宗教题材。幻游《地狱》幻游《炼狱》幻游《天堂》《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男神!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但丁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点燃人文主义艺术“火花”15、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达·芬奇(1452-1515)《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1475-1564)《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米开朗琪罗(1483-1520)《大卫》《创世纪》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拉斐尔《西施廷圣母》2意大利怪才巨匠: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1452年-1519年)意大利学者、艺术家,还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生理解剖图军事设计手稿机械设计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达·芬奇意大利怪才巨匠: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83/100,厌恶9/100,恐惧6/100,愤怒2/100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画的肖像图,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些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意大利怪才巨匠: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画。达·芬奇为一个修道院餐厅所作的壁画。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耶稣自身的淡定从容与十二门徒的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动作幅度较大表情多变也更为生活化。莎士比亚——后期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家”“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1564-1616)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他们以死捍卫爱情,使两个家族言归于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哈姆雷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分析材料,莎士比亚的剧作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赞美人、肯定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特点:1.以宗教内容为主要题材莎士比亚(1564-1616)2.14-16世纪开展(持续时间长)文艺复兴的特点: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达·芬奇(1452-1515)拉斐尔(1475-1564)米开朗琪罗(1483-1520)莎士比亚(16世纪)拉伯雷、韦达、笛卡尔(16-17世纪)英国波兰哥白尼(15-16世纪)德意志西班牙开普勒、谷腾堡(16-17世纪)法国塞万提斯(16-17世纪)意大利布鲁诺、伽利略(16-17世纪)文艺复兴前三杰(14世纪)文艺复兴后三杰(15世纪)3.在意大利开始,后蔓延至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特点:波兰哥白尼天文学家德意志地区开普勒天文学家谷腾堡西方印刷之父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家哈维近代生理学鼻祖培根科学家、思想家法国拉伯雷作家笛卡尔数学家韦达数学家意大利布鲁诺思想家伽利略天文、物理学家西班牙塞万提斯作家意大利(前三杰)但丁文学家薄伽丘文学家彼特拉克文学家意大利(后三杰)达·芬奇画家米开朗基罗雕塑家拉斐尔画家4.涉猎的内容从文学、艺术向全方面发展文艺复兴的特点:为什么以宗教为题材?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开展(背景)?文艺复兴带来了什么影响?文艺复兴的特点:1.以宗教内容为主要题材2.14-16世纪开展(持续时间长)3.在意大利开始,后蔓延至其他国家4.涉猎的内容从文学、艺术向全方面发展2为什么以宗教为题材?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小;2.以宗教为题材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犹太人除外。因此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关系,思想和行动都受教会的监督和支配。——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开展(背景)?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工场的发展,经济繁荣。材料二: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他们甚至掀起了搜寻、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使大量古典作品重见天日。经济:意大利最早有资本主义萌芽;基础:意大利保留了较多传统文化;材料三:中世纪(约395—1500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欧洲社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中世纪政教合一的体制下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

天主教会垄断全部知识教育,用封建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所以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教会推行愚民政策,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一切以神学为中心,教会被视为最高的权威,别的都成为异端邪说。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开展(背景)?思想:教会和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开展(背景)?材料四: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亚大陆,人口因之锐坚,社会为之剧变。教会对黑死病所作的“天谴说”解释和防治并没有起到多少驱疫救死的效果,而由于大量教职人员死于黑死病,教会在应急状态下补充了大量神职人员,因此内部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腐败行为,教会名声因之收到冲击。——摘编自李化成《黑死病期间的英国社会初揭(1348-1350)》现实:黑死病的流行引发人们的反思文艺复兴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