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2、了解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教学方法: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Ⅰ。教材助读:读下面的文字,感受意境之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Ⅱ。预习自测——背诵《沁园春·长沙》【信息链接】了解中国诗歌发展脉络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1整体朗读。2合作探究问题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问题1】1、这是一首登临词。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板书:诗言志)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找出写景的词句。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问题】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并分析是怎样安排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的。【问题】鉴赏课文下阕: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①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③阅读下阕,那么“同学少年“是怎样的意境呢?“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师:该词的下阕主要是作者直抒胸臆。请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容并谈谈你读了这些语句后的感受。【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问题】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拓展提升】探究点二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探究点三意象赏析:“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1.意象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1)人物形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2)事物。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3)景观场景。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2.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则景、境、情三个方面面缺一不可。具体步骤如下: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常见意境术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孤寂凄清

萧瑟凄凉凄婉迷离意象概念教学师: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这幅图又由一组意象构成。简单说,意象就是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就是两个意象。由于这些形象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情绪色彩,故文艺理论家们称之为“意象”。下面请大家细读词的上阕,划出描绘意象的语句。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个视界无比阔大,情绪极其豪迈奔放而充满朝气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热情奔放,豪情万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前句写江水纯净而美丽,后句写江上百帆竞发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进取的豪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前两句具体写仰视和俯视所见的壮美景象,后一句是概括写一切生命均在寒霜之际爆发出勃勃生机。以上三组意象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热闹的“湘江秋景”图。字里行间透露出压抑不住的万丈豪情。《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以壮景抒豪情探究点四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归纳总结全词: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探究点五——领会,品评、鉴赏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人物身份阶级地位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课堂练习

一、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知识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问: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5分)

(2)知识点2:理解诗歌跳跃性的语言。

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5分)

2.知识点演练

(1)变式演练1:(3分)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问:《沁园春长沙》属于()。(2)变式演练2:问:含有秋季景物意象的诗词还有很多,试举出几例。(5分)

二、题型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25分)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

),从分段来看,是(

)。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

)、地点(

),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

)、所嗅之气(

),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

)心情。

(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指(

),在此处应指(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2、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和“意”上有何不同?

【高考考点拓展】1、诗歌的分类:按题材: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闺怨诗,送别诗,人身感慨诗等等。按内容(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2、鉴赏诗歌的步骤:

【参考答案】探究一1、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总之:景物特点——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2、从“看”字领起转人写景。由远及近,由远眺到仰视和俯视,最后以"万类"一句概括,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宇宙间万物,并用一个"竞"字总括大自然活跃、自强的生机。这几句色彩艳丽,传神入化的景物描写,为下阕的抒情作了背景烘托。3、(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2)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3)书上注释,略。明确: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集中体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胸怀和勇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恶飞舟”表露出急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4、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探究二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训练案1.(1)诗人选取了山、林、江、舸、鹰、鱼→万物

这些意象,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2)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1)长调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刘禹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