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知人论事全面抗战开始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火把》《北方》《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知人论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后创作中断20年,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知人论事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知人论事读准字音。艾青()喉咙()汹涌()吹刮()黎明()腐烂()嘶哑()正音释义àilónɡxiōnɡɡuāfǔlísī解释词语。〔嘶哑〕〔汹涌〕〔悲愤〕〔腐烂〕声音沙哑。(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悲痛愤怒。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正音释义整体感知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自由朗诵,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朗读节奏示例:整体感知

1.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深沉”的感情基调。深沉文本研读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景物变为意象的?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文本研读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文本研读意象象征意义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文本研读

1.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合作探究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样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合作探究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是一只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语来看,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写法探究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写法探究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对诗意的提炼和升华。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表达,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读者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写法探究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