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课件_第1页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课件_第2页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课件_第3页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课件_第4页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1.个体行为、价格制度与经济福利局部均衡假设:(i)完全竞争的经济系统(ii)消费者在某种商品q与所有其他商品m之间选择(iii)q的价格为P

(iv)m的价格为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MaxU(q,m)s.t.I=pq+m最优解:

=>市场需求函数:P=D(Q)Q=n个同一消费者需求量相加:=>单个消费的需求函数P=d(q)

I=pq+m厂商利润最大化选择:

Max(q)=Max[pq-c(q)]最优解:=>单个厂商的供给方程:p=MC(q)=s(q)=>市场供给函数:P=S(Q)竞争性均衡个同一厂商供给量相加:Q=均衡结果:

pQS(Q)D(Q)什么是经济福利?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金额减去其实际支付的货币金额。生产者剩余:厂商实际获得的货币金额减去实际支付的货币成本。=社会总经济福利:SW(Q)=CS(Q)+PS(Q

社会福利最优化条件:

最优化:MaxSW(Q)=CS(Q)+PS(Q

最优解:D(Q)=S(Q)

结论:完全竞争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竞争性均衡结果)=>微观市场失效:垄断(包括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价格制度的缺陷与社会福利损失结论:微观市场失效,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从而造成社会损失。=>对宏观经济调节的缺陷:市场经济不能通过价格制度平滑地自我调节。例:1929——1933大萧条指标国家工业产值下降(1929-1932)物价下跌(1929-1932)平均失业率(1930-1938)美国50%30%18%英国10%25%15%德国40%30%20%法国30%40%10%结论:市场经济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导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凯恩斯革命:(i)由于价格(工资)粘性,经济不能自我平滑调节。(ii)通过政府实施稳定政策可以防止经济波动及衰退。

=>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

2.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中众多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的研究定义: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如,总产出、总就业水平和平均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国际收支或汇率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总量。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依据[资料]: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将出现0.8%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令人沮丧”。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1.5%。外来资本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

结论:总产出,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国际收支等指标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四大宏观问题:(A)总产出(GDP)=>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例:(1)经济增长的源泉(2)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例:(1)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2)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

(3)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4)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B)失业例:(1)失业水平的决定有素(2)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3)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C)物价水平例:(1)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2)通货膨胀的成本(D)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第三节宏观经济模型的微观基础问题:宏观经济学如何保证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体行为变量同众多家庭和企业的基本行为相吻合呢?换言之,如何为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微观基础?解决方法:(1)选择典型的企业和家庭分析其微观行为。(2)将典型企业和家庭的行为复合为总量行为(?)(3)利用宏观经济数据检验模型中总量行为的可靠性。困境:宏观经济学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

[例]:典型家庭消费但由于不同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难以加总得出总消费

第四节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1)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基本框架(2)核心理论(3)专题(自修)图示:宏观经济均衡基本框架总量概念AS-AD均衡第2章第3章跨时期选择理论核心理论货币经济学总产出决定理论第4章至第7章第8章至第11章第12章至第18章专题政策金融贸易债务通胀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总产出的衡量: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流量循环模型模型:

家庭

企业收入支出商品和服务生产要素

会计规则(i)顾客总支出企业总收入(ii)顾客总支出

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对中间商品的支出(iii)企业总收入工资+资本收入(利润+利息)+对中间商品的支出(iv)企业增加值总和企业总收入—对中间商品的支出结论: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企业增加值总和工资+资本收入

核算方法之一:支出加总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对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GDP=家庭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净出口

注:(i)家庭对新住宅的购买归入投资支出类(ii)企业新增存货归入投资支出类,可视为企业对

自己产品的购买。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地理边界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核算方法之二:增值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所有厂商对商品价值贡献的加总。说明:

厂商

增值

售价

农场1010

面粉厂

1020

面包厂

1535

食品店540

总增值40结论:最终需求价值=所有企业对商品价值贡献之和。核算方法之三:三部门收入加总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所有经济主体收入的加总。(1)居民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工资+资本收入

=居民消费(C)+居民储蓄

(2)企业收入=折旧金+未分配利润

=企业储蓄(3)政府收入=直接税+间接税-转移支付

=政府净税收(TA)

=>总产出的其他衡量指标定义: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所获收入的总价值。

注:(i)GDP核算一国边境内要素总收入,而不管收入归哪国居民。(ii)GNP核算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来自哪国。GNP=GDP+来自国外的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从国外获得净要素收入(NFP)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个人对非居民部门利息支付+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第二节物价水平的衡量:价格指数定义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定义2:通货膨胀=>一国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涨。问题:假设一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那么到底是由通货膨胀引起还是商品和服务实际数量增加而带来的?

解决途径:(i)利用价格指数的变化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化。

(ii)利用真实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实际总产出水平。1.价格指数

定义:利用一组不变权值,相对于基年计算的一国当年N种商品和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计算方法:

假设:(i)有N种商品,在t年度和基年的实际消费数量均为:

(ii)基年和t年度N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t年度的消费价格指数:例:

商品

数量

基年价格t年价格A50.500.60B150.400.45C251.502.502.隐式GDP价格平减指数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定义1:t期真实国内生产总值(Q)=>按基期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计算的t期国内生产总值。定义2:t期隐式GDP价格平减指数:即计算方法:

第三节失业的衡量:失业率定义:失业=>想工作而没有得到工作。失业者:(i)正在找工作者

(ii)暂时下岗者

(iii)正等待去一个新单位报到者奥肯定理:一国的失业率与其实际GDP具有负相关关系。美国数据: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3%,失业率将上升1%。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中的流量和存量定义1: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定义2:流量=>在一定时期取值的经济变量流量---存量关系之一:资本存量与投资当期期末资本存量=上期期末资本存量+当期净投资

即流量---存量关系之二:财富与储蓄当期期末财富存量=上期期末财富存量+储蓄即流量---存量关系之三:

净国际投资头寸与经常项目定义3: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是一国向他国贷款的净存量。=>NIIP>0表明该国为净贷款方或净债权国。NIIP<0表明该国为净借方或净债务国。

定义4:经常项目(CA)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向他国的净贷款=>CA>0表明该国借出资金。CA<0表明该国借入资金。两者的关系:流量---存量关系之四:净债务存量与赤字DEF>0表明政府支出大于收入DEF<0表明政府收入大于支出第五节跨时期选择理论中的现值与预期概念1.现值定义:现值指未来收益的当期价值。—›计算公式:假设未来n年某经济主体的收入流为则其收入流的现值为例:每年利息为R的无期债券未来收益的现值为2.预期经验法则一:静态预期=>某些农户的预期经验法则二:

适应性预期

定义:经济行为人根据上期对现期所做的预期被证实的误差程度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其中=>陌生人之间的预期理性预期:利用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以及他们对治理经济模型的理解来形成预期。=>股民的预期第三章产量的决定:引入总供给和总需求第一节总供给函数的决定定义:总供给=>在各种价格水平下,一国所有企业和家庭所愿意提供的总产出量。1.总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假设:(i)该国所有企业和家庭都生产同样的产品,且具有同一的生产函数。(ii)家庭和企业的生产函数是一种短期生产函数。(iii)家庭和企业的供给决策基于当期的价格和工资。(iv)家庭或企业的供给函数直接被视为总供给函数。数学推导:设典型企业生产函数为:且=>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Q=Q(L)典型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决策原则:[证明]:即完全竞争下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结论1:企业劳动需求函数为:且结论2:总供给函数(即单个企业的供给函数)为:结论3:短期总供给函数:且第二节古典学派劳动市场模型及其总供给曲线1.劳动需求曲线2.劳动供给曲线工人的劳动---闲暇决策假设:(i)工人的时间将在工作和闲暇之间被配置。(ii)工人在闲暇中消费掉全部工资收入,而收入全部来源于工作。(iii)工人可以选择每天工作任意个小时数。效用函数U=U(C,L)=>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消费---闲暇可能集最优劳动供给量LC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令初始均衡点实际工资为假设LLC结论:实际工资与劳动供给同方向变动。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增加的双重效应=>工资增加,替代效应趋于增加L,而收入效应趋于减少L。=>在理论上,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供给曲线斜率为正,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供给曲线斜率为负。=>在经验上,供给曲线斜率为正。3.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关于劳动市场的中心假设:给定价格水平,名义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能够非常迅速地调整以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会停留于市场出清的位置。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设劳动市场初始在实际工资为则即劳动市场又恢复到初始均衡状态QQQQLLP结论: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一条垂线。推论:一国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使总供给曲线沿横轴向外移动。古典学派对失业现象的解释:(i)自愿选择失业。(ii)真实工资由于制度因素而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之上。第三节凯恩斯学派劳动市场模型及其总供给曲线中心假设:名义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从而不能迅速调整以维持劳动市场均衡。=>实际工资难以停在市场出清位置。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假设的依据=>名义工资具有粘性,因为:*工会的力量*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企业和顾客之间签定了长期契约。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基于名义工资粘性假设)

不妨设实际工资初始处于劳动市场出清的位置,其大小为则=>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劳动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水平QQQQLLP结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推论: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在于名义工资粘性。总供给曲线的特例:极端凯恩斯学派总供给曲线假设:劳动的边际产量为常数

厂商需求劳动原则:总供给曲线:PQ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移动,因为:

(i)技术水平的变化。(ii)资本存量的变化。(iii)影响企业成本的其它外生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府环境法规等。

第四节总需求曲线定义1:总需求=>在各种价格水平下,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的总购买量。定义2:实际货币余额=>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量来表示的居民持有的货币量。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假设M保持不变,则=>对产出的需求量增大QP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五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1.时间范围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类型短期模型:理论假设=>(i)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从而资本和劳动有时得不到有效利用。(ii)资本和技术水平是给定的。适用范围=>解释那些逐年逐月发生的经济波动。长期模型:理论假设=>(i)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从而资本和劳动能得到充分利用。

(ii)资本和技术水平是给定的。适用范围=>解释在数年的时间范围,价格如何调节总量经济,以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特长期模型

理论假使=>(i)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从而资本和劳动能得到充分利用。(ii)资本、劳动力、技术都会发生变动。

适用范围=>解释在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宏观经济如何运行。2.经济冲击与短期经济波动需求冲击与短期经济波动点达到均衡,再假设中央

令经济初始状态在

银行扩大货币供给M,则QPAB(凯恩斯学派模型)QPAAB(极端凯恩斯学派模型)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点由点移至B点。凯恩斯学派:需求冲击既影响总产出水平,又影响价格水平。

极端凯恩斯学派:需求冲击只影响总产出水平,不影响价格水平。供给冲击与短期经济波动如图,A点为宏观经济初始均衡状态,假设作为外生变量的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则油价上涨提高企业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价格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或上方)移动(凯恩斯学派模型)(极端凯恩斯模型)两派的一致性结论:供给冲击既影响总产出水平,也影响物价水平。第六节从短期到长期:凯恩斯学派与古典学派的综合假设经济初始于E点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由于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由移至短期名义工资粘性产量由下降至产生失业长期产量缺口的存在名义工资逐渐下降。总供给曲线逐渐下降。经济在B点最终达到均衡,即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总需求的变动既影响产量又影响价格,经济表现出凯恩斯学派的特征;在长期内,却只对价格有影响,表现出古典学派的特征。

结论:第四章消费和储蓄

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及其经验证据1.凯恩斯内省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猜测:(i)消费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与利率水平关系不大。(ii)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介于0和1之间。

基于猜测的消费函数的数学表述:(iii)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推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国民储蓄率将上升。2.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经验证据短期验证结论:(i)收入高的家庭消费更多,同时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更多。

(ii)高收入家庭将其收入中的较大的份额用于储蓄。[说明]:其中,=>短期证据支持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长期:验证结论:库茨涅兹的反论1869---1938年平均储蓄倾向经验数据0.141899-19080.11929-19380.151894-19030.61924-19330.151889-18980.111919-19280.161884-18930.111914-19230.151879-18880.131909-19180.141874-18830.131904-19130.141869-1878APS十年期APS十年期=>从1869—1878年十年期到1919—1928年十年期,国民收

入增加了七倍多,而根据上表可知APS仅在0.11与0.16

这一狭窄范围波动,这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推论相矛盾。问题:为什么凯恩斯消费函数得到短期经验研究的证明,但却与长期经验研究相悖?解释:(i)基于家庭跨时期选择的持久收入理论。(ii)基于家庭跨时期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之谜(i)家庭只生产一种“综合商品”Q,其价格为1。基本假设:第二节家庭关于消费和储蓄的跨时期选择=>以实物经济为研究背景,商品Q为计价单位。(ii)家庭通过金融资产市场实现消费的跨时期选择。=>通过积累债券将现在收入移至未来消费,而通过负债将未来收入移至现在消费。(iii)家庭生活于两个时期,即时期1和时期2。(iv)家庭既没有从上一代接受资产,也没有留给下一代资产,但也没有负债死亡(不会小于0)。跨时期预算约束,收入分别为,而r代表金融债券的利率。令:家庭在时期1和时期2产出分别为则:(4.1)(4.2)(4.3)(4.4)由等式(4.1)和(4.2)得:(4.5)再利用(4.5)将(4.3)和(4.4)结合起来得:

结论:消费者在既定时期内的消费可以大于收入但不能超过其一生的总资源。跨时期预算约束方程方程:图示:BQA说明:(i)Q点称为禀赋点,即在任何利率水平上,消费者总可以选择禀赋点为实际消费组合点。(ii)在A点上,消费者在第一期为净借方,在第二期为净贷方。在B点上,消费者在第一期为净贷方,在第二期为净借方。(iii)横轴的截距代表两期产量的现值。

(iv)斜率的绝对值为(1+r),代表在第一期每增加一单位消费而必须在第二期放弃的消费量。消费者偏好=>跨时期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最优跨时期选择E结论1:在E点上,MRS=1+r,即消费者对两个时期消费的选择要使MRS等于(1+r),以保证效用最大化。=>结论2:在跨时期选择中,第一期的消费不仅取决于第一期的产量,而且取决于第二期的产量,还取决于利率以及消费者的偏好。第三节持久收入假说定义:持久收入=>家庭在长期视界内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平均值。假说:(i)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家庭不同年份的收入具有波动性。

(ii)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换言之,家庭将试图通过金融资产市场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都等于持久收入。两时期持久收入模型=>偏好:=>约束:持久收入给家庭带来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同收入流波动时跨时期约束相同。=>第一时期家庭的最优消费和储蓄决策E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持久收入。当现期收入大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而现期收入小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收入冲击与家庭现期消费和储蓄最优决策现期消费增量和储蓄增量的表达式:(i)暂时的现在冲击结论:在暂时冲击下,持久收入和现期消费都没有多大改变,消费者会增加或动用储蓄。(ii)持久冲击结论:在持久冲击下,持久收入的变动和冲击幅度大致相等,从而消费增加(或减少),而储蓄几乎不变。(iii)预期的未来冲击结论:在预期冲击下,由于持久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会通过调整当前储蓄来增加或减少当前消费。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持久收入假说认为:(i)现期收入(Y)=持久收入()+暂时收入()(ii)现期消费所以,平均消费倾向[解释]:=>就短期而言,收入变动主要来自暂时收入的变动,因此APC

随着Y的增加而下降。=>就长期而言,收入变动主要来自持久收入的变动,因此APC

基本保持不便。第四节生命周期假说假说:(i)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ii)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偏好:一生有平稳的消费=>两阶段:工作年份和退休年份=>收入变动的原因:退休(工作年份收入为Y,退休年份收入为零)=>图解:结论:由于人们对平稳消费的偏好,所以工作年份进行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负储蓄储蓄时间收入消费财产积累开始退休生命结束YC生命周期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经济中的总消费既取决于家庭的财富水平,又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水平。所以,平均消费倾向[解释]:=>从短期来看,随着收入的增加,财富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增长,财富也会同比例增长,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生命周期假说的反例(i)遗产的存在(ii)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即某些个体没有能力用未来收入作担保而获得贷款,从而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只能是当期收入。)第五节利率与储蓄问题:单个家庭储蓄是否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答案:不能肯定。=>可能性之一(图a)第一期消费新预算约束旧预算约束(图a)在图(a)中,利率上升使预算线绕禀赋点旋转,

减少,从而第一期储蓄增加。第一期消费新预算约束旧预算约束(图b)在图b中,利率上升使预算线绕禀赋点旋转,增加,从而第一期储蓄减少。=>可能性之二(图b)对两可结果的解释:利率提高对储蓄的影响利率上升净借方净贷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对储蓄的总影响+?[说明]:宏观经济学通常假定一个经济系统,净借方和净贷方的收入效应在总体水平上趋于相互抵消,所以替代效应占优势,即利率提高,总储蓄水平将上升。第六节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问题1:企业储蓄决策会不会影响家庭跨时期消费选择?答案:不影响。[证明]:设在两时期框架下家庭从企业所获得的红利分别为(4.6)(4.7)将(4.6)和(4.7)结合起来得即(4.8)针对家庭跨时期选择而言,(4.9)(4.10)(4.11)将(4.9)、(4.10)和(4.11)结合起来可得:(4.12)再将(4.8)式代入(4.12)式得:=>企业储蓄决策与家庭跨时期选择问题2:企业储蓄决策会不会影响私人储蓄?答案:不会。[说明]:

企业增加一单位储蓄,家庭必然减少一单位储蓄,从而企业储蓄决策不会影响私人储蓄,即家庭“戳穿了企业的面纱”。第五章投资第一节家庭投资决策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本:积累的机器、设备、厂房以及其它耐用生产要素存量。投资:用来维持或增加经济中资本存量的产出流量。投资的类型:(i)固定投资(ii)存货投资(包括原料积累、半成品积累和成品积累)(iii)住宅投资(包括房屋维修和建造新房的开支)=>总投资包括:(i)折旧,即用于替换因磨损而需废弃的资本的支出。(ii)净投资,即用于增加经济中资本存量的支出。设经济中资本存量在每一个时期按固定比例折旧,则:I=J+dK其中,I是总投资,J是净投资,d是折旧参数,K是资本存量。=>资本积累方程显然,=>生产函数

Q=Q(K,L)[说明]:(i)将资本的各种不同形式抽象为一种单一形式,并用一个单独变量K表示。(ii)经济中资本利用率被假定为一个常数。(iii)家庭可以通过现在做出的投资选择影响未来的资本存量。基本假设(i)家庭只生产一种所谓的“综合商品”Q,其价格为1。(ii)家庭有两种方法将购买力作跨时期转移,其一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债券,其二是通过投资以增加未来的产量。(iii)家庭生活于两个时期,即时期1和时期2。(iv)家庭既没有从上一代接受资产,在生命结束时也无任何财富遗留,但也没有负债死去。跨时期预算约束将上面三式结合起来得:结论:当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债券和投资这两种方式将购买力做跨时期转移时,家庭所面临的预算约束是消费的现值等于产出的现值减去投资支出。家庭最优投资决策模型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所面临的跨时期选择:(i)如何决定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ii)如何将储蓄在投资和债券之间分配。两种跨时期选择的分离原理:(i)家庭投资决策独立于消费决策,与个人偏好无关。(ii)家庭首先通过选择投资,实现总财富最大化;然后通过选择消费实现总效用最大化。最优投资决策:结论:当家庭通过投资使得第二期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成本时,便实现了财富最大化。最优消费决策:s.t.效用最大化选择图解:E家庭最优投资决策模型的拓展-----多时期的情形拓展模型对假设的修改与补充:(ii)家庭在第二时期结束时将把第一时期投资所购买的资本品按原价折旧后卖掉。=>第一时期投资只增加第二时期产量,而不影响其它各个时期产量。令家庭的生命周期由T个时期组成,则家庭在T个时期总财富水平为:(i)与多时期相适应,第二时期的资本存量在时期3以及以后各时期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总财富最大化条件结论:在多时期框架下,当家庭通过投资选择使得第二时期的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利率加折旧率时,便实现了财富最大化。第二节企业投资决策理论1.企业固定投资的决策理论企业性质的界定(i)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依靠雇用劳动来运行企业。(ii)企业所有者在支付劳动成本之后获取利润。(iii)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而不考虑所有者的跨时期偏好。两个重要命题命题1:假设整个经济分为家庭和企业两部分,如果让家庭通过市场供给劳动并拥有企业,那么家庭和企业的分离并不影响家庭财富的表达式。[证]在两时期框架下,企业在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短期利润分别为:(5.1)(5.2)

企业市场价值即两时期企业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为:(5.3)

拥有企业的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拥有的总财富为:(5.4)将(5.3)、(5.1)和(5.2)依次代入(5.4)得:命题2:如果企业选择的能够使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那么也能使家庭财富达到最大化。显然,家庭和企业的分离并没有改变财富的表达式。[证]: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即也即(5.5)而根据以下等式:(最适劳动量投入原则)可知第一时期投资的变化带来的第二期利润变化为:即(5.6)将(5.6)代入(5.5)得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条件等同于:即家庭财富最大化条件。家庭与企业相分离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决策原则:=>(i)在两时期框架下,投资决策原则为:(ii)在多时期框架下,投资决策原则为:固定投资的决定因素=>预期资本边际生产率未来资本边际生产率具有不确定性,因为:(i)未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ii)未来生产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结论:投资行为取决于预期,而预期极可能基于有关商业条件的证据,也可能反映了某种“动物情绪”。=>实际利率投资需求曲线:Ir推论:预期资本边际产量的提高会使投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政府的税收和补贴对企业收益和成本的影响:(i)政府税收(如公司所得税)使企业投资边际收益变为MPK(1-t)。(ii)政府补贴(如投资税减免)使企业资本成本变为(r+d)(1-s)。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投资决策原则:即结论:(i)=>投资将减少(ii)=>投资将增加2.企业存货投资决策理论存货的基本类型:(i)原材料(ii)半成品(iii)成品企业最佳原材料存货管理理论持有原料的收益:(i)节省市场交易费用(ii)避免生产中断持有原料的成本:(i)利息成本(ii)保险和储藏费用(iii)折旧适时(just-in-time)原料存货管理原则:原料存货要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还要保证供应商能及时供货。企业最佳成品(或半成品)存货管理理论持有成品存货的收益:(i)能够维持平稳的生产,以避免生产率忽高忽低。(iii)能够避免缺货,从而可防止企业利润和声誉受损。持有成品存货的成本:(i)利息成本(ii)保险和储藏费用(iii)折旧=>成品存货管理的S-s规则:企业的目标产量既要能满足预期市场需求,又能使存货维持在最佳水平S,所以:(i)当实际市场需求大于预期水平,以至存货降至某个低水平s(S>s)

之下时,企业将在下一期生产中特意扩大产量,以补充存货。(ii)当实际市场需求小于预期水平,以至存货升至最佳水平S之上时,企业将在下一期生产中特意减少生产,从而使存货保持在S水平。第三节投资支出研究的经验模型1.投资的加速数模型模型所基于的经验研究结论:=>投资支出水平与总产出的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模型所基于的基本假设=>假设之一:企业意愿的资本存量与总产出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其中,h为常量,且0<h<1)。[理论说明]:令经济系统中总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又因为最优投资决策原则为:MPK=r+d显然,在资本成本为常数的条件下,上述假设成立。假设之二:企业总是愿意并且能够使实际资本存量等于意愿资本存量,即加速数模型=>结论:经济中净投资支出取决于总产出的变化,即当总产出加速增长时,投资将会增加。加速数模型的局限=>(i)资本成本(r+d)会使h发生变化。(ii)资本到位会出现时滞。(iii)决定下一期意愿资本存量的预期可能与下一期实际总产出发生偏差。2.调整成本模型模型所基于的经验结论=>企业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使实际资本存量达到意愿资本存量,因为:(i)技术约束(ii)成本约束,即快速投资会产生较高的总体投资成本。模型对加数模型假设的修正=>企业通过逐步调整实际资本存量来弥合实际资本与意愿资本之间的缺口。模型的数学表述其中,g代表实际资本存量向意愿资本存量的接近速度。对模型的理论阐述

投资决策所面临的难以两全其美的选择:一方面,如果企业增加投资支出速度,那么虽然下一期实际资本和意愿资本的缺口会较低,从而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潜在利润,但投资成本也会随投资支出速度的提高而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企业降低投资支出速度,那么虽然企业的投资成本可以降低,但所获得的潜在利润也会较少。=>企业调整实际资本存量的原则:令在下一期某一实际资本存量水平上企业的潜在利润损失为:而相应的投资成本为:(其中,为大于0的常数)则企业的总损失为:(其中,为大于0的常数)结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逐步弥合实际资本与意愿资本之间的缺口。3.托宾的q投资理论q理论所基于的经验结论=>净投资波动与股票市场波动存在正相关关系。q理论=>定义:=>内容:如果q>1,那么企业会增加投资。如果q<1,那么即使面对资本损耗,企业也不会重置。=>[理论阐释]:由于企业的股票价值等于未来企业所支付红利的贴现值,所以q值就是单位资本未来红利的贴现值。假设未来资本边际产量不变,则:显然,当q>1时,MPK>r+d成立。当q<1时,MPK<r+d成立。4.依据信贷配给的理论=>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i)非均衡利率(ii)差别风险=>面临信贷配给时企业投资支出的决定因素:(i)资本成本(ii)投资盈利性(iii)投资基金的可获得性结论:(i)由于信贷配给,经济中企业的内部资源成为影响总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ii)由于信贷配给,企业只能缓慢将实际资本存量调整到意愿水平。第六章储蓄、投资与经常项目第一节经常项目1.封闭经济中均衡市场利率封闭经济中储蓄水平决定于:(i)市场利率水平

(ii)现在暂时收入(iii)未来收入封闭经济中投资水平决定于:(i)市场利率水平(ii)预期利润率(iii)未来收入令储蓄函数为:

S=S(r)=>S(r)Sr令投资函数为:

I=I(r)=>I(r)Ir市场均衡利率的决定:结论:在封闭经济中,经济中总储蓄通过金融市场调节能够全部转化为总投资。S(r)I,SrI(r)E(i)现在暂时收入增加(或减小)市场均衡利率的变动:I,SrISEE’S’=>(ii)预期未来收入的增加(或减小)I,SrISEE’S’=>I’2.开放经济下资本和物品的国际流动命题1:开放经济下,一国居民的总储蓄不必总是等于该国居民在国内的总投资。=>当S>I时,没有用于国内投资的储蓄会用于向外国人贷款。=>当S<I时,国内额外的投资会通过向外国借款来筹资。命题2:开放经济下,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和国际间物品和劳务的流动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一定时期内,若某国向国外的净贷款大于零,那么该国出口的商品和劳务一定大于其进口的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若某国向国外的净借款大于零,那么该国进口的商品和劳务一定大于其出口的商品和劳务。国际资本流动所采取的主要形式=>(i)国与国之间相互借贷货币(ii)国与国之间相互购买对方的债券和股票。(iii)国与国之间相互购买对方的不动产。3.经常项目概念的不同定义经常项目定义之一:

设净国外资产头寸B*代表一国居民对别国居民的净债权,即用B*

度量本国居民拥有的外国总资产减去本国居民对外居民的总负债。=>经常项目CA定义为:当CA>0时,该国在这一时期增加了对他国的债权,从而外国总资产得到积累或对外总负债得以减少。当CA<0时,该国在这一时期增加了对他国的负债,从而外国总资产缩减或对外总负债增加。=>一国经过t年后净国外资产头寸可表示为:经常项目定义之二:=>经常项目可定义为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即CA=S-I。[说明]:对一国单个家庭而言,有:(6.1)(6.2)(6.3)将(6.1)、(6.2)和(6.3)结合在一起,得:(6.4)因为国内家庭之间的债权对有些家庭来说是资产,但同时对其它家庭来说又是等量负债,所以将国内所有家庭的(6.4)式加总可得:[含意]:一国国内储蓄在开放经济下既可以用国内投资(I),又可用于对外投资经常项目定义之三:经常项目可定义为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吸收之差,即CA=Y-A。(其中,A=C+I)[说明]:因为CA=S-I,S=Y-C及A=C+I

所以,CA=Y-C-I=Y-A经常项目定义之四:=>经常项目可定义为贸易余额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即CA=TB+NF[说明]:由于:A=Ad+IMQ=Ad+XTB=X-IM=>TB=Q-A所以,CA=Y-A=Q+NF-A=TB+NF作为模型对现实的简化,令则由上式得:第二节经常项目的决定基本假设:(i)以小国经济为研究对象。(ii)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跨时期效用最大化追求者。(iii)经济行为人能区分暂时收入冲击和持久收入冲击。(iv)经济行为人能够按世界利率自由地借款或贷款。世界利率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图解:CACArrS,ISI

结论:r=>CAr=>CA而投资冲击对经常项目的影响令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CA=0),则,市场投资前景改善=>投资曲线外移

=>CA出现逆差(CA<0)图解:CASI’IrI(i)产出暂时的下降(或上升)产出冲击对经济项目的影响令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CA=0),则,产出暂时的下降=>总储蓄水平下降

=>经常项目出现逆差(CA<0)(ii)产出持久的下降(上升)令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CA=0),则,产出持久的下降=>总储蓄水平不变

=>经常项目保持不变(CA=0)图解:CAS,IISS’r贸易条件冲击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定义: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价格指数对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即

=>TT会使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会使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减少。TT(i)贸易条件的暂时上升(或下降)令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CA=0),则,贸易条件暂时上升=>收入暂时上升

=>储蓄水平上升

=>经常项目出现盈余(CA>0)(ii)贸易条件的持久性上升(或下降)令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CA=0),则,贸易条件持久上升=>持久收入增加

=>储蓄水平不变

=>经常项目保持不变(CA=0)结论:“为暂时冲击融资,对持久冲击调整。”=>(i)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结论(ii)IMF的贷款政策准则(规范结论)第三节一个国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1.两时期模型中的国家跨时期预算约束在将(6.5)式和(6.6)式结合起来得:在两时期模型中,令(6.5)(6.6)结论:在两时期框架下国家跨时期预算约束是总消费的贴现值必须等于现在总产出加上未来总产出的现值减去投资支出。

推论1:在两时期框架下国家跨时期预算约束又可表示为:=>这表明第一时期贸易逆差必须有第二期等量现值的贸易顺差来平衡。*1*1*2221

0BBBCACACA-=-==+推论2:在两时期框架下,国家跨时期预算约束还可以表示为:这意味着如果某国在第一时期经常项目出现赤字,从而出现了对外债务,那么该国必须在第二时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以偿还债务。2.多时期框架下国家跨时期预算约束偿还全部债务有限期的情形(t期)=>跨时期预算约束的三种表达式:(i)(ii)(iii)偿还全部债务无限期的情形问题:在无限期的情形,一个国家能不能实行庞兹计划(即先过分举债进行高消费,然后不断地通过借新债来换旧债)?答案:不能。因为这时该国的债务会以(1+r)的几何速率增长,贷方的谨慎行为会迫使该国量入而出。=>无期限跨时期预算约束:结论:如果一个国家在第一时期初期欠债,那么它未来必须出现贸易盈余,且全部未来贸易盈余的贴现值等于其初始的净债务。净资源转移(NRT)与债务国的预算约束定义:净资源转移是指某一时期某债务国从它的债权国所获得的净贷款减去该国对其债权国的债务偿付。即结论:当TB>0时,NRT<0;当TB<0时,NRT>0。=>债务国的预算约束可表示为:第四节世界利率的大国效应经济类型的界定:封闭经济:国内利率使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均衡,从而国内的储蓄或投资决策会改变国内的均衡利率。小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不会影响世界利率,且本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量地向外国居民借款或贷款。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总量在整个世界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国内储蓄和投资决策会对世界利率产生影响。世界均衡利率的决定设统一的世界资本市场由n个国家组成,则,由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封闭经济,所以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为:图解:Er,大国进入世界资本市场对世界利率的影响令和分别为某大国的国内投资和储蓄,而且结论1:大国经常项目余额在均衡世界利率水平上必须等于其它国家经常项目余额的相反值。假设该大国在进入世界资本市场之前储蓄率较低,从而具有较高的国内市场利率,而世界市场则具有较低的市场利率,则该大国进入世界市场后世界利率的大国效应可图解为:结论2:储蓄率较低的大国进入世界资本市场,其国内市场利率会下降,而世界利率会上升,最终会重新形成一个较高的单一世界利率。大国储蓄和投资冲击对世界利率和其经常项目的影响=>储蓄冲击令初始状态的均衡利率为则大国储蓄率下降=>投资冲击令初始状态的均衡利率为则,大国投资率下降第七章政府部门第一节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政府预算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

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家庭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所以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将增长。公共支出包括:(i)政府消费(G)(ii)政府投资

(iii)转移支付(Tr)

(iv)公债利息支付公共收入包括:(i)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直接税)(ii)支出税(间接税或直接税)(iii)财产税(直接税)(iv)国有企业利润政府赤字预算与公债=>命题1:政府预算赤字等于政府净债务的变化量。[说明]:令为政府的净金融资产存量,T为扣除转移支付后的一次性总付税收收入,=>命题2:政府预算赤字等于公共部门投资和储蓄的差额。[说明]:令政府储蓄=总税收收入—政府经常性支出(G+Tr+)(7.2)将(7.2)式代入(7.1)式得:则有:(7.1)政府为预算赤字融资的途径:(i)向私人部门借债。(ii)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融资。引入公共部门后的经常项目概念=>概念之一:=>概念之二:CA=Y-(C+G+I)=>概念之三:

第二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相互作用:一次性总付税收的政策效应1.平衡预算下政府支出增加的政策效应基本假设(i)政府税收是一次性总付税收。(ii)家庭生活于两个时期,即时期1和时期2。(iii)政府在两个时期始终维持平衡预算。政府支出暂时增加的政策效应=>政策令某政府初始时对两时期所制定的财政政策是平衡预算政策,即均为零,现设政府拟通过税收融资来暂时增加G,且该财政计划满足:=>政策对家庭行为的影响=>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影响结论:

pp经常项目的恶化下降至SS

下降至SS1010®®®1G(i)小国开放经济S,I图解:CAIr(ii)资本控制经济图解:CAIS,Ir结论:(iii)大国开放经济图解:ABCDIS,Ir结论:。扩至目盈余由国外经常项,扩至大国经常项目赤字由A

上升至r世界利率从r

下降至SS

私人储蓄下降

1010****CACDBDB®®®®1G­政府支出持久性增加的政策效应政策令某政府初始时对两时期所制定的财政政策是平衡预算政策,即均为零,现设政府拟通过税收融资持久性增加G,且该财政计划满足:维持不变。和S,G和

G21ggiii21S)(

)(。且TTGG2121D=D=D=D­­=>政策对家庭行为的影响保持不变。+S=SS

保持不变。下降,而C

持久收入的下降。

。且和

和g1p11®®®D=D

®­­ppTTTG11212121S,TG=>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和G21G均无影响。或、对S保持不变1r1CAS®®­­2.李嘉图等价李嘉图等价原理只要政府税收的现值保持不变,税收的时间路径对家庭预算约束没有影响,从而也不会影响私人消费支出。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推论:=>在家庭生活于两时期的框架下,给定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投资支出和第二期政府债务,则税收的时间路径对家庭预算约束没有影响。[证]在家庭生活于两时期框架下,(7.3)(7.4)显然,当给定时,税收现值也得以确定,从而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得知此时税收的时间路径对家庭预算约束没有影响。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政策意义=>政府支出不变时减税政策对国民储蓄没有影响,从而也不影响经常项目和利率。

由于政府会通过将第二期税收增加来偿还第一期的债务,所以实施减税后仍为零。(i),且政府初始时对两时期制定了平衡预算政策,即:[说明]:

现假设政府拟通过债务筹资使其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将减少。

又因为政府支出在减税时保持不变,所以根据“推论”知减税政策对家庭预算约束没有影响,从而

由于支出不变时的减税不影响,所以也不影响国民储蓄,从而也不影响经常项目和利率。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局限(i)公共部门可能比家庭具有更长的借债视界。(ii)流动性受限制。(iii)存在不确定性。第三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相互作用:非一次性总付税收的政策效应非一次性总付税收的额外经济损失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论:税收会扭曲家庭和企业在其经济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对价格,从而扭曲人们的选择行为,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最终导致额外经济损失。=>宏观经济学的经验结论:以个人所得税为例,MTR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作量普遍降低。总供给减少。最佳税收制度:巴罗(Barro)的建议建议:政府应该实行长期保持不变的税制,因为边际税率保持不变的税制比起边际税率忽高忽低的税制扭曲成本要低。实现途径:通过在政府支出较高的时期增加预算赤字和公债使预算跨时期得到平衡,而不是在每一个时期都保持平衡,从而使各时期税率维持在相同水平。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拉弗(Laffer)曲线=>总税收收入函数单调性之谜:t对努力工作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t时Y(t)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t时T=tY(t)即可能增加,又可能减少。拉弗的推断:

从零税收开始,t的提高会带来总税收收入的增加,但在达到某一点之后,税率再提高会使总税收收入减少。=>拉弗曲线:tT01政策含义:如果高税率对创造收入造成严重负激励,那么政府按高税率收取的税收收入很可能低于按低税率收取的收入。

第八章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定义、职能和度量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被广泛接受用来作为支付手段的那种“东西”,如现金、支票账户等。种类:(i)商品货币,如金银、牲畜等。(ii)信用货币,即由贵金属或其他商品支持的纸币。(iii)法定货币,即没有商品支持从而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货币的职能(i)交易媒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避免物物交易所要求的需求的双重偶合,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ii)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可简化相对价格的决定,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iii)储藏手段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被赋予对资源的支配权,从而可以廉价地充当财富储藏手段。

货币的度量(i)货币层次的划分=>划分的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在其价值没有任何损失的条件下迅速兑换为现金的能力。=>货币供应量指标类别:=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储蓄存款=+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ii)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界定=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它存款=+金融债权+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第二节货币经济和家庭预算约束1.货币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名义变量与价格若干名义变量的定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Q实际可支配收入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PQ名义可支配收入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定义:实际利率:现在增加一单位产出去购买金融资产在下期所能多消费的产出数量。名义利率:现在增加一单位货币去购买金融资产在下期所能多获的货币数量。

=>两者之间的关系:(8.1)(8.2)2.货币经济下的家庭预算约束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