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曾雪芹、鲁迅、老舍、曹品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材料二: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魔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材料三: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法、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富,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知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着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3)下列说法中,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册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②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注]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去,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C.“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蒙蒙的新景致。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夏天的雨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有时一点预告也没有,豆粒般的雨点随着雷声就打了下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经过几场夏雨的浇灌,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杂草争先恐后地疯长着,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①,一起奏起了夏天的交响曲。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秋天来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忽然,在一个夜晚,有谁敲响了窗玻璃,那是雨,是使人静道、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终于,人们在劳累了一个秋季后,②!这沉静的秋雨与夏日的脾性完全不同,变得端庄而温柔,它绵绵密密,笼罩在田野上,飘洒在小路上,送来自然的馨香,抚平纷乱的心绪。(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拟人、比喻、夸张B.排比、奇张、反复C.拟人、比喻、反复D.排比、拟人、对偶(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忽然,在一个夜晚,秋雨打在了窗玻璃上,它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7.(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③有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大量作品。④《诗经》是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民歌,⑤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⑥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为祖国文化宝库贡献了灿烂的瑰宝。⑦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⑧填补了中国文学史。⑨在提升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8.(6分)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围绕“友谊”话题,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友谊如绿叶,我们互相依偎,创造出一棵棵庇荫的大树。材料:彩绸油彩水滴剪裁调色凝结汇聚缝制描绘美妙的景色潺潺的溪流绚丽的衣衫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尚美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曾雪芹、鲁迅、老舍、曹品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材料二: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魔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材料三: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法、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富,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知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着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3)下列说法中,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是对文本逻辑说理思路的考查。做此题,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解答】(1)A.说法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大多具有史诗气质”,并不意味着所有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就必然具有史诗气质。B.“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错误,材料一说的是能使“新史诗”经受时间的检验。D.“优秀的作品必须……相统一”错误,材料三只是认为达到三者相统一的作品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认可有些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倾向性和不平衡,原文中的“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也体现了这一点。(2)材料一说的是“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基本内核”和“基本条件”概念不同。故选:C。(3)材料二由两个分论点组成,分别是“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A.《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凸显了爱国情怀,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同时,它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反映了世界问题。这个论据可以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二个论点。B.阐释的是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证明两个论点中的任何一个。C.这个论据强调论证的深度和广度,和材料二中的两个论点都没有关系。D.只阐述了一种现象,不能用来证明两个论点中的任何一个。(4)解答本题,可以从论证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角度思考。材料一中的“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表明材料是从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证的。从论证方法来看,第一段结尾提到的许多作品属于举例论证,材料中多次引用他处的材料,这属于引用论证。从论证结构来看,前两段是总论,后面两个并列的角度属于分论,整体是总分结构。(5)材料三明确指出思想标准包含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三个方面,材料一重点强调创作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性。材料一提到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要“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大量文字阐释中国当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就决定“新史诗”应该真实记录今天这个“色彩斑斓、精彩纷呈”的时代并恪守历史的客观性。材料一第一段中的“直抵人心”说明现实主义创作一定要用真情打动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说明现实主义创作既要关注中国现实,还要关注全球人类现实生活;材料二第二段中的“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说明创作就是真情的抒发。审美标准侧重形象塑造,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的“人”,可以看出“新史诗”要塑造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答案:(1)C(2)C(3)A(4)①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为论证前提,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②从“现实”和“更为远阔的境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条理清晰。③材料整体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前两段总体阐述,后面分别从“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两个方面展开论证。④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一段结尾列举许多作品,第二段中引用黑格尔的话等。(5)思想标准:①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性。②要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发生的变化和历史。③要敢于为民族和人民代言,表达对这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真情实感。审美标准:塑造出一系列反映这个时代的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典型人物。(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册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要在深入理解诗句内涵与把握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要结合全诗内容来理解“空”与“满”的深意。(4)本题考查对抒情角度的把握,探究其作用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不同人称对抒情的常见作用。【解答】(1)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分析有误,应是着意描写刈禾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2)B.“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该诗并没有常用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的表现手法,仅仅限于此句。(3)“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这句诗使用通感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期盼与和渴望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然后再注意这句中的“也”字,“也”字说明这种情感和前一句的情感是一致的、有连续性的。所以答案可以是“满是思念故乡时的快乐与充实,空是期盼不能实现的怅惘”。也可以理解为“空”是等待收获时的焦急与空虚感,“满”则是收获时内心的满足与愉悦。(4)这里诗人以第一人称刈禾女的口吻来抒情,抒情更加强烈,便于传情达意,使得抒情显得更加真实,可以充满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样就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甚至连我们普通的读者都把自己当成了诗歌中的“我”,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答案:(1)D(2)B(3)“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4)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诗歌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诗歌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赏析: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yi收割)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中之块垒。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从事何职?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②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李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解答】(1)这句话的意思为: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欲责及太子”,“太子”作为宾语其后应该断开,“群臣”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故排除AB.“迪从容奏曰”“迪”是指李迪,作为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故选C。(2)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故选A。(3)C.“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错误。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原文“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故选C。(4)①“蝗旱”名词动用,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②省略句,补足主语,(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5)根据原文“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句意为: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可将李迪为国家做的贡献总结为: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根据原文“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句意为: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可将李迪的贡献概括为,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答案:(1)C(2)A(3)C(4)①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②(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5)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注]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去,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C.“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蒙蒙的新景致。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解答】(1)A.“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前三句的意思是“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并没有“动景”。故选A。(2)上片侧重写山之“雄”,是指山势壮阔雄伟。层峦耸峙如万马奔腾,瀑布惊涛飞溅,松林如同军队接受检阅。下片侧重体现山之“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的典故,展现出一种优雅淡定、从容雅致的人生气质。答案:(1)A(2)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①上片重点写雄: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译文: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进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赏析: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词通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词上片写景由远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写足。不想转入下片不仅仍写景,而且仍写山,但一反上片的写山之“形”而转写山之“神”,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最后,以景结情:“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漾漾?”似问非问,姿态、情韵已完全具备了。(三)名篇名句默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重点字:廓)(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携)(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点字: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夏天的雨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有时一点预告也没有,豆粒般的雨点随着雷声就打了下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经过几场夏雨的浇灌,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杂草争先恐后地疯长着,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①,一起奏起了夏天的交响曲。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秋天来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忽然,在一个夜晚,有谁敲响了窗玻璃,那是雨,是使人静道、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终于,人们在劳累了一个秋季后,②!这沉静的秋雨与夏日的脾性完全不同,变得端庄而温柔,它绵绵密密,笼罩在田野上,飘洒在小路上,送来自然的馨香,抚平纷乱的心绪。(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A.拟人、比喻、夸张B.排比、奇张、反复C.拟人、比喻、反复D.排比、拟人、对偶(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忽然,在一个夜晚,秋雨打在了窗玻璃上,它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根据语境来推断答案。【解答】(1)“热烈而又粗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豆粒般的雨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中并没有使用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2)对比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修改后的句子,寻找表达的不同点,然后分析二者在修辞、句式、用词上的不同,可分析出表达效果的不同。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为感叹句,修改后没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了感叹,句子变得平实普通,由此即可分析出原句表达效果上的优势。(3)①处,根据横线前“弹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以及横线后“一起奏起……”可知,此处应填“近处的蛙声”之类的内容。②处,由横线后的“这沉静的秋雨”以及横线前的“终于”可知,此处应填“迎来了沉静的秋雨”之类的内容。答案:(1)A(2)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②原文的句式和表达感情更充沛,尤其是感叹句的运用,表达了对秋雨到来的强烈的欣喜之情,更能感染人。(3)①近处的蛙声;②迎来了沉静的秋雨7.(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③有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大量作品。④《诗经》是各民族民歌的总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1)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 陕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考前冲刺试题含解析
- 黔东南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统考试题含解析
- 【大学课件】管理信息系统
-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件
- 《财务管理流程介绍》课件
- 《不燃放烟花爆竹》课件
- 哈密无尘车间施工方案
- 有关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合肥绿色环保围挡施工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公文写作》期末考试辅导参考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测试卷(综合卷)
- 2024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4版《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附答案(共80题)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情商与智慧人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广东开放大学2024年秋《国家安全概论(S)(本专)》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巨量-营销科学(初级)认证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
- 标识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
- GB/T 39204-2022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