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
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
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
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
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
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
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
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
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
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镣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
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钢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
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
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
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
引入新课
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
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
练习使用化学用语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
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
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
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
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
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教授组织对锢、睇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
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
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
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原子
L复习知识
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
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
好承接。
2.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
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
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
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
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粒子轰击金箔。
你能对Q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a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
表自己的观点。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
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
的关系。
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
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大多数Q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粒子
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
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
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
粒。
4.引导探究
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
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二核电荷数二质子数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
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
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
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的关系,了解『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
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
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
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
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1原子的结构
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
方式。
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
性?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
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
成离子的。
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
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
阴离子。
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
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
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
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
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02-。
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3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
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
在实际中的意义C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
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
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
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
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
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
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
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
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
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
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
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
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
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
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
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
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
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
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
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
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
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
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
定反应)。
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
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
反应是否完成。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献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
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
程式。
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
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
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
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
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
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
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
和反应。
H2S04+2Na0H=Na2S04+2H20
HCl+NaOH—NaCl+H20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H2S04+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1+Mg(OH)2—MgC12+2H2O
3HC1+A1(0H)3—A1C13+3H2O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
(OH)2和CaC0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
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
[A1(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改服
用NaOH溶液吗?(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
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
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
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的。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一一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
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
溶液,分别滴入酚献溶液,都显红色。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
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
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1234567在1011121314,它与溶液
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
测液的pHo
酸pH酸pH碱pH盐和水pH
较稀
硫酸较稀
盐酸较稀氢氧化钠水
较浓
硫酸较浓
盐酸较浓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
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1234567891011121314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
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
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A、小麦B、棉花C、大豆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食醋牙膏食盐水肥皂水火碱溶液
PH39710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
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
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
中的()
A、牙膏或肥皂水B、食盐水C、火碱溶液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
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食物苹果葡萄玉米牛奶
pH2.9-3.33.5-4.56.8-8.06.3-6.6
A、苹果B、葡萄C、玉米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
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
植的作物是()
作物茶油菜西瓜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4.5〜5.55.8飞.76.0~7.07.2〜8.5
A.西瓜B.茶C.油菜D.甘草
5、向滴有酚肽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使酚酸试液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献试液变色的溶液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
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
列哪种溶液()
A.pH=0的溶液B.pH=7的溶液C.pH=14的溶液D.pH=5的
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4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
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
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
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
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
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
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
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
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
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镜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
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钢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
相似的化学性质c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
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
引入新课
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
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
练习使用化学用语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
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芍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
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
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川1的过氧化氢溶液。
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镐,将带火星的木条伸
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
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
入少量二氧化镒,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
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
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
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色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
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
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锌
(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镒(或
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02:
反应物,状态,条件,
收集方法,。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⑻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镒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
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
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
是;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寸,开始用B
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
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
还是不易溶于水?
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
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6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
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
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
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
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
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
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
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
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
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
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7
以上几类安拆虽然所用的仪器、节制反当的手段各不不
异初中化学教案,但它们的根基本理是不异的,考试考试室
制取某类气体,选用哪类安拆,次如果从本料特点,反当前
提、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无乐趣的同窗,可以或许
选择不合仪器,本人设想一类制取氢气的安拆,初中化学教
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堂课外用本女、分女论分析化学反当,引出化学反当
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无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谡题
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考试考试和学生考试考
试架设桥梁,边察看,边思虑,组织学生处置问题,从而过
渡到本课的课题——量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
会商,把学问利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
律的寄义。
[引言]品类无限的元素形成数不清的物量,你们晓得哪
类元素形成的物量品类最多吗?那类元素是第六号元素——
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们的日常糊口无灭慎密的联
系,并且它们正在国平易近经济外也拥无相当主要的地位。
为此本章将进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采用例如的体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砖,把金刚
石、石墨例如成用砖盖成的建建物,指出两类建外形不合,
平稳程度也具无差同,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笼统的例如,
协帮学心理解金刚褪镶荚拥呐帕胁煌那句话外的环节词语。
[讲解]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实反当生成二氧化碳,正
在两头层里,二氧化碳和火热的碳反当生成一氧化碳,发生
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发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
碳和氧气反当后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
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当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
氧气反当无两类情况,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
全(外》。
本章次如果较为全面、完零地进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学
问,内容包罗物量的构成、结构、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别
等方面。从进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无典型性;从本
章正在全书外的地位看,具无承先启后的做用,拥无主要的
地位。
会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外的根基纪律,也是天然
界外的遍及纪律C它认为,物量只能彼此转化,而不能嶷意
覆灭或创生。可是,当人们正在赞毁蜡烛高尚量量的时候常
说:照亮别人倜鹤俗约,那里所说的扑灭本人,可否指物量
肆意的覆灭呢?若何注释?
,,t,,“I,,号的利用范围:正在反当物外无气态物量
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气体,则正在气体物量的化学式
左边要注“t”号;正在溶液外进行的化学反当,反当物无
难溶性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固体难溶性物量生
成,正在固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I”号。(强调要防
行随便乱标)
[引言]从考试考试可见,铅笔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
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但长相不合,它们的⑵也不一样,概况
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类不相关的'物量,然而它们的构成
元素却是不异的,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量。
[讲解]我们晓得结构决定性量,性量不合结构较着不
合,它们正在结构上的不合,是因为碳本女陈列的体例不合,
就比如用同样的砖块可以或许建建不合气概的建建物。至于
碳本女如何陈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如何陈列就形成石墨将
正在此后的进修外再研究。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
肿邮考试考试测得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
2:1,可以或许认为水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女数目
约为2W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58;1。氢和氧
的分女都是双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测1个水分女外氢、氧本
女个数比也约为2:1。
从碳的本女结构可以或许看出,最外层只要4个电女,
正在化学反当外既不容难得电女,也不容难掉电女。所以正
在凡是情况下,碳的化学性量很不变。把持阿谁性量,可以
或许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
色。但随灭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勾当性大大加强。
初外化学教案[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
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正在空气外燃烧。
但随灭反当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
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同化气。因为大量氢气
分女和氧气分女接触,反其时正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若
是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若是是
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那节课进修了水
的构成。水是人类贵重的天然资流,它是维持生物保留、营
制协调生态情况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类,也会给
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实合理把持、开辟和庇护水资流,
初中化学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灾人祸。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
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
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
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
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
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
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
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
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
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
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
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
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
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
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
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
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一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
据一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一讨论燃料充分燃烧
的条件和保护环境一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一布置研究
学习和自学内容C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
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
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
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A1+6HC1=2A1C13+3H2t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
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
应。
如CH4(g)+202(g)C02(g)+2H20(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
应。
如C(s)+H20(g)C0(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
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
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
(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
①浪费资源;
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
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
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
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温室效应;
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
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
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9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
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
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
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
(2)(3)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
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
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
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
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
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
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
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
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
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
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
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P.89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
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
呢?
4.阅读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如果
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
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
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
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
的灭火器为()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泡沫灭火器
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
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C,它们在空气
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一一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
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
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
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
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
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
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
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0
第六单元金刚石、石墨C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
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
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
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
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
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
吗?
(-)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2)石墨:(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
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
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
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
演方程式。
3、碳跟一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一一还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
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
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
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
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
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
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
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
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
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一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一一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
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
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
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
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
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
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
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
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
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
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
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镒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镒酸钾再
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锦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
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镒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
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镒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
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镒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
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镒酸钾
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锌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
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
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
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
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
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
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
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
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
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
20mL的稀硝酸钢,慢慢将硝酸钢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
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钢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
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
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储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
滴酚愀: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献试液遇蒸储水不能变色,而酚配试液遇浓氨
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献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
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
溶液就能使无色酚献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
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播
水不能使无色酚献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酸的微粒
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酬从烧杯中挥发,
扩散到浓氨水与蒸储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
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猷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
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酸
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
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
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
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
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
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
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
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
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
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
+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
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
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
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
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
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
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
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
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
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
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
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
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
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
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
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
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
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
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
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
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
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
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
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
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
答案:Bo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
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
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3
教学内容:
1、知道化学的定义。
2、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发展和人类生产生
活的联系。
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
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
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
再又对化学发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
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每个时期的贡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
所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
展的密切联系。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
学的重要信心。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
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
2、给学生提问:
a、什么是化学?
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
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
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基础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
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
响后开始读基础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
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
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
a、魔棒点灯实验。
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猷,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
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
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
二、化学:
(一)、化学的用处:
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
面的作用。
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
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
在的新物质。
如: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材料;新型农业化肥;新能
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等。
如:食盐,除了做调料还可以做消毒液,输液药水等等。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
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成
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
结构
三、化学发展史: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探究阶段,制得实用产
品。特别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化学的'贡献: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
四大发明中芍两项化学成绩:火药和造纸
烧瓷器
2、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的微观阶段。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重组
物质的微观构成
分子可破裂,变为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也是化
学变化的本质。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
的基础,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种。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
排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主要任务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
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类揭
开了生命的奥秘。
1993年,中国科学院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
微镜,操纵硅原子写出“中国"字样。
四、教材知识:
1、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铜的性质。
2、隔水透气的高分子材料:鸟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强度高
4、直径6毫米的尼龙。
5、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篇14
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
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
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
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
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
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
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臼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
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
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
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
分有: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
氧气约占l/5o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
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
磷。五氧化二磷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保产业保安劳务派遣合同示范文本3篇
- 2024年度美发店环保设备采购合同2篇
- 超市商场经营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房产买卖合同范本下载附装修款项明细3篇
- 2024年技术改进合同:改进农产品种植技术转让
- 闲置场地出售合同模板
- 2024年度洗车广告赞助合同:洗车场广告位赞助协议3篇
- 2024年度人工智能应用普通合伙合同3篇
- 戈壁料销售合同范例
- 配资借款合同范例
- 农商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管理办法
- 人才公寓建设实施计划书
- 2024传染病预防ppt课件完整版
-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单元测试卷
- 病理性跳楼的心理咨询技巧与方法
- 2024年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精神疾病护理常规课件
- 2024年中煤平朔发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家电投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原子发射光谱法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