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_第1页
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_第2页
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_第3页
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_第4页
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情况调查手册TOC\o"1-2"\h\u15436第一章:导言 2135701.1调查背景 229591.2调查目的 328271.3调查方法 329601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295472.1农村经济总体情况 3151932.2农业产业结构 4291502.3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414036第三章:农业生产条件与科技水平 4133293.1耕地资源与利用 417743.1.1耕地资源总量 5250373.1.2耕地质量 5320603.1.3耕地利用效率 5295653.2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543533.2.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5270883.2.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298873.2.3农业科技创新 5224113.3农业机械化水平 564773.3.1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6304053.3.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64759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33594.1农村交通设施 6131794.2农村水利设施 6160644.3农村能源设施 78534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7117965.1农村教育 7259265.2农村卫生 8303705.3农村社会保障 828712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8172696.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8286376.1.1生态环境概述 815176.1.2生态环境问题 918816.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9143206.2.1治理措施 9185686.2.2治理成效 9114786.3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915596.3.1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9201036.3.2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01167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与民主政治 10206367.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34487.1.1概述 10290657.1.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10154487.1.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10251137.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 10237437.2农村民主政治发展 11280977.2.1概述 11107037.2.2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现状 117317.2.3农村民主政治发展问题 11281417.2.4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对策 1115467.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11191727.3.1概述 11187367.3.2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现状 12190587.3.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12271827.3.4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对策 126313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 12152588.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23338.1.1政策概述 12142208.1.2政策内容 1215278.1.3政策实施 13291038.2农村扶贫开发成效 13272138.2.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13192168.2.2脱贫质量逐步提升 1338758.2.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3320698.3乡村振兴战略 13316158.3.1战略背景 13327328.3.2战略目标 13109648.3.3战略任务 1387578.3.4战略实施 1412778第九章:农村改革与发展趋势 14177129.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462349.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4151989.3农村发展新趋势 1529309第十章:调查总结与建议 151934110.1调查成果总结 152668910.2存在问题与挑战 152890810.3发展建议与对策 16第一章:导言1.1调查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推动三农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我国三农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三农发展现状,发觉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应运而生。1.2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三农发展情况,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总体态势,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探讨影响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市场、技术、资金等。(3)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我国三农发展政策更加精准、有效。(4)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发展指导,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1.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统计资料、研究报告等,收集我国三农发展相关数据和信息。(2)实地调查法:深入农村,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需求。(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农村居民、农业企业负责人、部门工作人员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4)专家访谈法:邀请农业、农村、经济等领域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我国三农发展的看法和建议。(5)数据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揭示我国三农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现状2.1农村经济总体情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经济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生产总值(GDP)逐年上升。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农民的收入来源不断拓宽,收入水平逐年提高。(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4)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逐步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2.2农业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产量持续增长。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经济作物发展迅速。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3)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渔业产量稳步增长。(4)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逐步完善,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2.3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取得了以下成果:(1)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2)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扩大。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消费结构逐步升级。(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互联网农业”模式逐渐成熟,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新亮点。第三章:农业生产条件与科技水平3.1耕地资源与利用耕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本节主要从耕地资源总量、耕地质量、耕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3.1.1耕地资源总量我国耕地资源总量约为1.35亿公顷,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9%,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南方地区耕地资源较为紧张。3.1.2耕地质量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但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耕地质量较高,北方地区耕地质量相对较低。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实施了一系列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耕地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3.1.3耕地利用效率我国耕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方面。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但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关键。3.2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本节主要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3.2.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50%以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3.2.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3.2.3农业科技创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3.3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从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3.3.1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总面积已达到4.5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在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领域,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3.3.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如下:(1)农业机械化领域不断拓展,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领域延伸。(2)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3)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1农村交通设施农村交通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农村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道路、桥梁、渡口等。农村道路建设是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公路总里程不断延长,农村公路密度逐渐提高。但是农村道路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养护不到位等。为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应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桥梁和渡口建设也是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桥梁建设应注重提高桥梁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农民出行安全。渡口建设应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布局,提高渡口运营效率。4.2农村水利设施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农村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农村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水土保持等。农村饮水工程是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的基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影响农业生产。为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水土保持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水土保持意识,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4.3农村能源设施农村能源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能源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力设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是农村能源设施建设的重点。我国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电网覆盖率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电力设施,应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农村能源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应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农村能源设施建设还应注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村能源政策宣传,提高农民能源利用意识,促进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5.1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投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证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2)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3)教育普及。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4)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保证农村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5.2农村卫生农村卫生事业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把农村卫生事业作为重点领域,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2)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农村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3)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4)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5.3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保险。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保证农村居民养老有保障。(2)医疗保险。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3)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基本生活。(4)社会救助。加大对农村特困群体、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6.1.1生态环境概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6.1.2生态环境问题尽管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大气污染:农村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燃烧、农业生产、养殖业等,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尚未达到国家标准。(2)水污染:农村水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排放的农药和化肥、养殖业排放的废水等,部分水体受到污染,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3)土壤污染:农村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4)生物多样性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6.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6.2.1治理措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生活燃烧污染。(3)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5)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6.2.2治理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空气质量得到改善,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下降。(2)水体质量得到改善,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达到国家标准。(3)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质量逐步改善。(4)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珍稀物种数量稳定。6.3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6.3.1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6.3.2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5)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持续努力,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与民主政治7.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7.1.1概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村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本章主要探讨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7.1.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日益巩固,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2)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3)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7.1.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尽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人才缺乏。(2)村务管理水平不高,村民自治水平有待提高。(3)农村基层组织之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力不足。7.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组织书记。(2)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加强村务监督。(3)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7.2农村民主政治发展7.2.1概述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探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7.2.2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村民参与决策的渠道不断拓宽。(2)村务公开逐步规范,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3)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逐步规范,选举质量不断提高。7.2.3农村民主政治发展问题尽管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村民自治水平较低。(2)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制度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3)农村民主监督力度不足,村民权益保障存在漏洞。7.2.4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体系。(2)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参与度,拓宽农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3)加强农村民主监督,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7.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7.3.1概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探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7.3.2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2)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3)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7.3.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尽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社会管理资源分散,协调机制不健全。(2)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手段。(3)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有限。7.3.4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整合农村社会管理资源,完善协调机制。(2)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3)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8.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8.1.1政策概述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旨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和兜底扶贫等多个方面。8.1.2政策内容(1)产业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2)就业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3)教育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4)健康扶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降低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风险。(5)社会保障和兜底扶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8.1.3政策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形成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8.2农村扶贫开发成效8.2.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8.2.2脱贫质量逐步提升农村扶贫开发成效的巩固和提升,主要体现在脱贫质量的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8.2.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贫困地区逐步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8.3乡村振兴战略8.3.1战略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村全面振兴。8.3.2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8.3.3战略任务(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4)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5)发挥农村人才优势,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绿色发展。8.3.4战略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第九章:农村改革与发展趋势9.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土地确权登记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我国逐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通过确权登记,明确土地权属,为农民流转土地、抵押贷款等提供法律依据。(2)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鼓励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业效益。(3)土地用途管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我国对农村土地用途实行严格管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9.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涉及农村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的权属、流转、收益等方面。(1)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我国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民,让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2)农村房屋产权制度改革为解决农村房屋产权问题,我国推进农村房屋确权登记,保障农民住房权益。同时摸索农村房屋流转、抵押贷款等政策,提高农村房屋价值。(3)农村山林权制度改革我国推进农村山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山林权属,促进山林资源合理利用。通过山林流转、抵押贷款等方式,提高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9.3农村发展新趋势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呈现出以下新趋势:(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发展的重点,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2)农村新型经营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