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城市规划原理核心内容认识城市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规划城市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个层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划的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的执行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乡村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区域城市乡村(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产生

(1)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为城市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剩余品交换和争夺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2、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1)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

(3)城市集聚的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一、城市与乡村3、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换,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发展变化

(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4、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5、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型市制:市区与市域)(二)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城市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和创新、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2、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差异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产业主导农业依赖工业化服务业职能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经济发展中心服务中心规模有限主要空间载体多元化发展目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生态时代3、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带(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1、城镇化的含义:是一个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比例,质量指标更反映发展水平)。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2、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当前状况(1)当前状况:沿海化、大城市化、城市群化、部分发达城市的郊区化(2)推进健康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2、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3、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4、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城市装饰城市精神城市约束城市载体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割据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1、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广场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街道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城市放射轴线,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市政设施缺乏,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技术基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3万人的规模,中央公园的圆形城市,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城区之间是农业用地,各个区域联系依靠从中心向外放射道路(莱彻沃斯)(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希望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内部改造,从明天城市、光辉城市到《雅典宪章》(1933)(昌迪加尔)(3)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依托铁路大发展,马德里的市郊),指导了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和巴黎的轴向延伸;戈涅的工业城市(结合工业区布局),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建筑艺术》);

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调查—分析—规划,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芒福德形成综合研究与区域规划

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形成城市群.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布局——中部为中心区;40万人—24栋60层高楼、60万人—板式住宅、200万人—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1931年“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4、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诺瑟姆):三个阶段:起步<30%;中期30-70%;稳定>70%戴维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越晚,城市化越快,从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转变为30%,英格兰和威尔士用了79年,美国用了66年,德国是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26年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超大城市、世界城市)城市体系理论:贝利较好的结合了分散与集中发展理论,职能、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廖士市场网络区位理论)

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城市功能组织(雅典宪章)城市土地使用形态(伯吉斯的同心圆、霍依特的扇形、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经济合理性(地租理论)城市道路交通(铁路主导的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柯布西埃提出的汽车时代城市规划方案、公交引导开发(TOD)模式)空间形态(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的城市建筑艺术)城市生活(马丘比丘宪章、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凯文.林奇的城市意想、雅布斯的社会调查、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3)城市规划方法论:综合规划:麦克劳林、林德布罗姆分离渐进:林德布罗姆混合审视:爱采尼(城市规划决策方法)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考工记》(周王城)——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管子乘马篇》(选址与供水,防洪)、《商君书》(规模分配)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上,形成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鲁国国都曲阜按周制建造,而济南打破对称,与水和谐布局吴国国都阖闾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水乡城市建设理念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1、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皇城宫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宫城皇城内城北京第一代商业中心什刹海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

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皇城南形成商肆

北京第二代商业中心我国的一些古代城市还充分体现了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是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2、中国近代和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不断引进和运用的过程(1)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规划: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2)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批城市规划: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郑州、无锡,抗战爆发后,规划中断。(3)抗战后:颁布〈都市计划法〉,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城市规划最高成就(4)建国初期:西安、兰州、太原、洛阳、包头、成都、郑州、哈尔滨、吉林、沈阳、抚顺等规划被批准(5)文革期停止(6)改革开发后,各城市逐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可持续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4)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对城市的要求第三章城乡规划体系一、城乡规划的内涵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三、城乡规划的制定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一、城乡规划的内涵1、城乡规划的概念

依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2、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1)主要特点: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互为依据,相互制约;政策性: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做为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又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民主性:代表最为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实践性:是一项社会实践,解决城市问题,并能通过专门技术保证实施(2)基本构成:社会实践—政府职能—专门技术;制度架构—组织结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核心)(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城市规划工作体系3、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通过土地与空间的调控,干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保证城市有序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综合分析并通过开发控制保障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进行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改善人居环境:通过规划提高城乡环境品质4、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政府部门的规划师: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管理双重职责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政策的贯彻、专业技术的运用、社会利益协调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提出合理建议、进行技术储备私人部门的规划师:各自行业的利益诉求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不得违背法规:城乡规划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是《城乡规划法》的具体化和深化规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工作细则标准规范:保障专业技术工作科学、规范2、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纵向体系:由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建设部-建设厅-规划局)横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3、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政府的基本职责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近期和年度计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下层次规划,执行上层次规划推动地区全面发展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三、城乡规划的制定1、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1)必须遵守并符合国家《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及具体程序上,依法制定规划。(2)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4)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2、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

实施评估—提出修编申请报告—审批后规划编制组织—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规划方案修改完善—政府审查—报请人大会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专家和有关部门审查—及时公布(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前期研究—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批准后开展编制工作—委托编制—编制总体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审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公告30天以上—规划方案修改完善—政府审查并报人大会审议—报批—专家审查—及时公布(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依法开展编制工作—委托—征询意见—公告30日以上—修改完善—报批—及时公布已批准的规划成果,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3、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区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3)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4)城市和镇可以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他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开展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5)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具体实施措施规划草案公告、论证会、听证会在规划实施中变更内容应公示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时,应进行实施评估修改详细规划时应征求规划地段相关利益人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查询规划和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的权利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公开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和形式原则:公正、公平、参与、效率内容:目标、过程、结果控制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展览系统,规划方案听证会、研讨会,规划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成果网上咨询等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的概念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核心是中心城市,否则无法形成城镇体系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之间存在职能、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有特色并各有区域分工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区域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有层次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1、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任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建设部首次编制,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为下层面各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区域性依据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编制衍生型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城市群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4)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等。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等。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研究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和方法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4、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5、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6、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五、城镇发展布局规划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六、城市用地布局规划1、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2、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3、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4、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2、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3、掌握城市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4、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八、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九、其他主要专项规划1、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2、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4、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5、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6、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十、城市总体规划成果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1)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2)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3)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4)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2)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3)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4)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5)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6)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8)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1)现状调研(市域与市区):现场踏勘、部门访谈、区域调研、资料收集及汇总、问卷调查、现状分析(2)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依据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城市主要问题等多方案遴选(3)总体规划纲要:是对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的关键程序,是在更高层面进行协调、论证的过程(4)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与城市建设协调,正式批复前反复修改完善实践中前期准备十分重要:地方配套方式、动员会、协助调研介绍信等。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1)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问题分析,目标分析)、比较法(结合案例)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百分比与人均值)、集中量数分析(平均值、离散程度分析(极差)、回归分析(相关关系、线形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常用于对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价、选择)、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两种表达:用实物和图纸表达,投影法画的平面图、剖面图、里面图;透视法画的透视图、鸟瞰图。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主要用于分析和比较。①几何图形法(情景分析)②等值线法(交通圈、同类地形图)③方格网法:常用于综合评价。④图表法:在地形图(地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表示各因素的值。常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比较分析。(2)编制要求:规范化、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3)基本工作方法: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编制基础资料文件(基础资料汇编)城市用地的现状图城市用地现状的综合分析城市用地评定图确定城市性质:以定位的理念确定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确定总体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应当明确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原则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研究

1、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市域与市区):(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运用。)(1)对区域环境的调查:周边关系、发展潜力(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调查,把握城市发展的动力以及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因。其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2)物质方面。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历史、建筑、特色)(3)自然环境调查:自然地理、气象、生态条件;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决定了城市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枯竭,会导致城市的兴衰。(4)社会环境调查: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有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模式、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行为模式以及社区组织等。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5)经济环境调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产业分析、资源结构、城建资金分配等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产业结构,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以及当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潜力与供应方式、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其运作、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的资金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国内外资金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6)广域规划及上位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7)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按照国家《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乡土地使用分类,对全市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8)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调查:现状问题与发展计划(9)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调查(10)城市住房及居住环境调查:居住环境、住房政策(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了解各项市政设施现状问题(12)城市环境状况调查:环境污染与污染源分布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研究

2、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和方法《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规划评估,可以总结城乡规划实施的经验,发现问题,为修改城乡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修改城乡规划的前置条件。通过评估,不但可以监督检查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而且也可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规划实施应对措施,提高规划实施的绩效。内容与方法:系统性回顾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对照、检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成因,研究提出改进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的具体对策措施建议,以指导和改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同时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3、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质条件;自然限制与自然保护上的制约人工环境: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线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依托老城、整体形态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农田保护政策、文物保护政策其他因素:土地产权、农民征地补偿等4、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1)城市发展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达到的目的和指标,通常可分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效益与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目标(人口总量、人口构成、居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指标等)城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用地结构、人居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等)环境保护目标(城市形象与生态环境水平等方面指标)(2)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决定。依据和方法:宏观分析:上级政府(国家、省)计划与规划、区域分工;城市自身发展因素分析方法: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不照搬现状,也不能脱离现状;定位要有依据,不人为拔高(国际城市、世界中心城市);既要避免空洞的“共性”,又要避免不分主次、将各种可能一一罗列,表述要准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三句话)。案例:武汉: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错)绵阳市: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和国防科研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5、城市规模预测方法城市人口的构成:规划需研究年龄(分成六组,老龄化趋势)、性别(需基本平衡)、家庭(小家庭化趋势)、劳动(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职业(从事劳动行业占总人口的比例)等构成情况。方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平衡法、时间序列法、相关分析法、区位法、类比法、环境容量法(门槛约束法)、比例分配法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城市建设用地6、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针对城市问题设计:区域研究、产业研究、生态、交通、城市设计等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2)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1)文字说明

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原则确定市域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各城镇人口规模;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初步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2)图纸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20万~1/100万,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区和风景名胜区。市域城镇体系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万~1/20万,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城镇规模、交通网络、重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矿藏资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图:图纸比例为1/5万~1/20万,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城镇规模、城镇等级、城镇职能分工、市域主要发展轴(带)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空间管制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万~1/20万,标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的范围、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位置和范围、市域功能空间区划;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1/5000~1/25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路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图纸比例1/5000~1/25000,初步标明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和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路、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3)专题研究报告:人口与用地专题研究五、城镇发展布局规划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中心城市—县城—镇区、乡集镇—中心村四级体系(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2)划定城市规划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3)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均衡式、单中心极核式、分片组团式、轴带式2、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1)划定目的: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2)划定原则: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四是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保证规划区范围位于相应层级的行政管辖范围内,以完整的行政管辖区为界限。3、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1)集中型形态: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2)带型形态: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由市一级中心和分区次一级中心组成的多元化结构(3)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从一元结构向多元发展(4)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地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形成多元化机构(5)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6)散点型形态: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多是资源分散的矿业城市。六、城市用地布局规划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城乡用地townandcountryland指市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表2.0.1

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代码codes用地类别中文名称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EnglishH建设用地developmentlandE非建设用地non-developmentland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表A.0.1

城乡用地汇总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2)占城乡用地比例(%)现状规划现状规划H建设用地

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采矿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E非建设用地

其中水域

农林用地

其他非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

1001.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宜兴市域旧版是10大类,46中类,73小类C拆为A、B;取消D、E、T;修正了S、G;微调了R、U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大类中类小类R36居住用地A91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51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3工业用地W3物流仓储用地S5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410公用设施用地G3绿地与广场用地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H11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R居住用地调整说明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将原来的四级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居住用地小类的划分调整:本次修订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R11、R21、R31)和“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2类,其中:“住宅用地”(R11、R21、R31)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指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行政办公用地”(A1)只包含公益性性办公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A2)仅包括图书、展览、文化活动等公益性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A3)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位等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同时,新增“中小学用地”(A33)小类。“体育用地”(A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A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指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文物古迹用地”(A7)参考原标准和《文物保护法》中的相关定义,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没有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遗址、墓葬等用地。

“外事用地”(A8)指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宗教设施用地”(A9)指宗教活动场所用地,沿用原标准。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只保留公益部分)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非公益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娱乐康体用地(B3)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4)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中新增此中类是考虑到当前很多公用设施已经趋于市场化运作,譬如国土部门已将加油加气站作为经营性土地出让,又如独立地段的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热、供电等经营性营业网点用地都应从公用设施中进一步剥离。M工业用地:分级与原标准基本一致取消了原标准中列举具体行业分类的做法按环境影响分类,建议参考以下标准执行水大气噪声参照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一类工业企业低于一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低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二类工业企业低于二级标准低于二级标准低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三类工业企业高于二级标准高于二级标准高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W物流仓储用地:在原标准“仓储用地”的基础上增加物资中转、配送等用地内容。“物流仓储用地”(W)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分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二类物流仓储用地”(W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

“供应设施用地”(U1)“环境设施用地”(U2)“安全设施用地”(U3)“其他公用设施用地”(U9)4项中类用地,不包括原标准“交通设施用地”中类。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气候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允许调整幅度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规划人口规模20.1~50.0万人规划人口规模>50.0万人ⅠⅡⅥⅦ≤65.065.0~85.0>0.0>0.0>0.065.1~75.065.0~95.0+0.1~+20.0+0.1~+20.0+0.1~+20.075.1~85.075.0~105.0+0.1~+20.0+0.1~+20.0+0.1~+15.085.1~95.080.0~110.0+0.1~+20.0-5.0~+20.0-5.0~+15.095.1~105.090.0~110.0-5.0~+15.0-10.0~+15.0-10.0~+10.0105.1~115.095.0~115.0-10.0~-0.1-15.0~-0.1-20.0~-0.1>115.0≤115.0<0.0<0.0<0.0ⅢⅣⅤ≤65.065.0~85.0>0.0>0.0>0.065.1~75.065.0~95.0+0.1~+20.0+0.1~20.0+0.1~+20.075.1~85.075.0~100.0-5.0~+20.0-5.0~+20.0-5.0~+15.085.1~95.080.0~105.0-10.0~+15.0-10.0~+15.0-10.0~+10.095.1~105.085.0~105.0-15.0~+10.0-15.0~+10.0-15.0~+5.0105.1~115.090.0~110.0-20.0~-0.1-20.0~-0.1-25.0~-5.0>115.0≤110.0<0.0<0.0<0.0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通过各项因素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分析,发现人口规模、气候分区两个因素对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口规模越高的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越低;同时,由于日照的原因,中国南部的城市比北方的城市用地更加集约。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五大类主要用地规划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4.4.1的规定。表4.4.1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2、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用地种类功能要求地租承受能力与其他用地关系在城市中的区位居住用地较便捷的交通条件,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居住环境中等、较低(不同类型居住用地对地租的承受能力相差很大)与工业用地、商务用地等就业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但不受其干扰从城市中心至郊区,分布范围较广商务商业用地(零售业)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较高需要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作为其服务范围城市中心、副中心或社区中心工业用地(制造业)良好廉价的交通运输条件,大面积平坦的土地中等—较低需要与居住用地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对城市其他种类的用地有一定负面影响下风向、河流下游的城市外围或郊外城市总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城市布局与区域的土地利用、山水生态、交通网络相互协调(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城市布局要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和运转高效。工业——生产协作、设施共享;交通条件;污染与隔离废气(有害气体工业不宜过分集中,考虑风向、风速,设防护带)废水(上下游,回用);废渣;噪声(远离居住区,防护绿带)居住用地、文教用地应布置在环境较好的地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与科研、高校设施毗邻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储避开居民区,保证隔离地带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外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与方便利用应避免工业区包围城市(3)依托旧城、紧凑发展依托旧区和现有对外交通干线,就近开辟新区,循序滚动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重点安排好近期建设和发展用地,集中财力、物力,成熟一片,开发一片,滚动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集中布局模式分散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独立地段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分散组团式布局台州由三个组团构成长株潭构建一体化城市(组群)城市结构与形态不断发生变化3.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区。协调好生产协作关系、协调好与交通及居住区的方便联系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居住区,按合理服务半径,配置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性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和人文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设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城市景观要素的“发现”与“建设”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包含轴线组织方式——空间序列,秩序感)

节点、路径、界面、标志、区域西方城市轴线——实中国城市轴线——虚4、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1)雅典宪章的启示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也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城市用地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要处理好城市用地布局与道路系统的合理关系,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和功能分工的思想(2)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关系城市道路既可以组织城市的骨架,又是交通的通道城市道路始终伴随城市的发展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布局有不同的交通分布和通行要求,就会有不同的道路网络类型和模式,就会有不同的路网密度要求和交通组织方式。城市道路的功能分工是从道路的产生初期就有的(3)城市用地布局形态与道路交通网络形式的配合关系城市用地的布局形态大致可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大类集中型较适应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其道路网形式大多为方格网状分散型城市,方格网、链式路网、放射状路网等相结合城市快速路网城市主干路网城市次干路网城市支路交通性主干路一般主干路性质快速机动车专用路网,连接高速公路全市性的路网,疏通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及与快速路相连接的主要常速道路全市性的路网,包括生活性主干路和集散性主干路城市组团内的路网(组团内成网),与主干路一起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地段内根据用地细部安排而划定的道路,在局部地段可能成网功能为城市组团间的中长距离交通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交通服务为城市组团间和组团内的主要交通流量、流向上的中长距离疏通性交通服务为城市组团间和组团内的主要生活性交通服务,有交通集散功能主要为组团内的中短距离服务性交通服务为短距离服务性交通服务位置位于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中组团间和组团内组团间和组团内组团内地段内围合围合城市组团大致围合1个城市片区(分组团)大致围合1个居住区的规模大致围合1个居住小区的规模(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市道路网络的功能配合关系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交通、城市轨道和城市水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通道)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及红线规定影响城市道路布局的因素: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满足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形态的要求:分区、组团、组织城市景观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道路密度、交叉口、组织方式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要求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80以上设计车速,1500-2500米)、主干路(40-60设计车速、700-1200米)、次干路(40,350-500米)、支路(不大于30,150-250米)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道路红线宽度:快速路(60-100)、主干路(40-70)、次干路(30-50)、支路(20-30)2.道路横断面类型:一块板道路横断面:用于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混合使用的次干路及支路两块板道路横断面:有较高的景观、绿化要求时,以及设计车速大于50公里每小时,可以采用三块板道路横断面: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当道路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比较多时采用这种形式我国城市交通政策概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应逐步发展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适度发展私人交通(1)对外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城市干道走向、城市环境及景观。3、.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2)铁路设施包括两类(3)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间距8—12公里。(4)中间站是客货合一的小站,多设在中小城市,间距20—40公里。规划应尽可能将铁路布置在城市一侧,货场要方便货运,减少对城市的干扰。(5)区段站:机务段、到发场和调车场,进行更换机车、乘务组,车辆检修和货物列车的解结编组业务。与城市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客站、货站、货场铁路运行设施,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等铁路客运站中、小城市在市区边缘,大城市必须深入市中心边缘(距市中心2—3km)数量:特大城市分设几个联系:与城市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及其它联运点(汽车站、码头)布局方式:通过式、净端式和混合式货运站小城市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或货场即可;大城市分设若干综合性专业性货运站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站,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或消费地区专业性货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中转货站应在郊区,接近编组站或码头危险品货站设在郊区,并有一定安全隔离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外围布置(远期规划市区界限以外——郊区)占地大(到发场、出发场、编组场、驼峰、机务段和通过场组成),对城市、交通分割严重,昼夜不断作业对城市环境有较大污染和干扰。要留有发展余地,不应被专用线、货场、工业、仓储包围,以免影响正线的正常运营与作业,应便利集纳车辆,保证主要车流方向有便捷的经路,并使折角车流最少,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公路公路分类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特大城市利用中心区外围环路,不必穿越市中心区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不能将公路当城市干道国道、省道、县道高速公路、一—四级公路汽车站场的布置长途汽车站包括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和混合站。客运站大城市设置多个,与货运站、技术站分设;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用城市交通性干道与公路相连。中小城市设一个,或与其他站合并设置。货运站供应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以工业产品、原料和中转货物为主的,布置在工业区、仓储区或货物集中的地区;也可设在铁路货运站、货运码头附近。技术站——担负清洗、检修汽车,占地较大,对居民有一定干扰。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可与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结合设置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