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说课稿1沪教版五四制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年学年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1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宋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掌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词意和词风。
2.理解词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
1.词中的典故和意象理解。
2.辛弃疾词的抒情技巧和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对词意和词风的掌握:
-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情感内涵。
2.对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在课堂上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词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词中的意象,如战争场面、自然景观等。
3.对抒情技巧和艺术特色的突破:
-采用比较法,将辛弃疾的词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感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而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讲授法,结合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讲解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情感。
2.运用讨论法,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辛弃疾创作词的情景,增强体验感和理解力。
4.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词的朗读视频,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辅助教学。
5.安排课后自主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辛弃疾吗?他的词作有什么特点?”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宋词,如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作品,以及宋词的基本特点。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创作背景。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词中的具体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解释其意象和情感表达。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以及它们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辛弃疾的一句词,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义,并分享给小组同学。
-教师指导:在学生分享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意。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辛弃疾的另外一首词,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理解。
-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确保学生明确任务。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通过播放一段辛弃疾词的朗读视频,营造学习氛围。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宋词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辛弃疾的生平,特别是其抗金经历,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创作背景。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词句,解释其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3.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一句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并在小组内分享。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意。
4.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提交时间,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情感基调和艺术特色,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对辛弃疾的词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用词更加准确、生动,能够运用辛弃疾的词句进行创意表达。
3.思维发展水平提高。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4.文化认同感加强。学生对宋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提升。
5.学习习惯和方法得到改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
6.作业完成质量高。学生在作业中能够准确解读辛弃疾的词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
7.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增加,互动讨论积极,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得以最大化。
8.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辛弃疾词作的基础上,能够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宋词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了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9.情感态度转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明显提升,对辛弃疾等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之情得到培养。
10.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在学习辛弃疾词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还增强了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辛弃疾词作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引入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模拟辛弃疾创作词的情景,这样的互动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加深了他们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我使用了多媒体和角色扮演,但可能过于依赖这些手段,导致学生对传统阅读和思考的训练不足。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意识到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我将平衡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享受现代教学手段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得到足够的阅读和思考训练。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我还将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5.最后,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以拓宽知识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亚市西沙群岛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深度自测卷含解析
- 《文丘里别墅》课件
- 三八妇女节主题模板74
- 化工装置报废拆除施工方案
- 高速公路环水保监理工作计划
- 关于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情况的汇报
- 高一老师年度教学计划范文
- 公务员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开头
- 2024-2024学年新学期计算机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24年酒店厨房工作计划范本
- 2024储能电池单体及系统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 幼儿园 中班心理健康《我会倾诉》
- 信息系统售后服务方案
- 五四运动 说课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医学微生物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济宁医学院
- 2024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 2024抖音直播知识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4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考点+典型考题【每课】
- 动态葡萄糖图谱报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